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29

第29章 范霍夫的故事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物理化学家,出生在鹿特丹。1869年在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1871年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1874年获博士学位。他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他的贡献在于对酒石酸钠铵、乳酸等的异构现象的研究,开创了有机立体化学。1887年和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为世界著名期刊之一。

一个在故事的人

范霍夫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范霍夫对化学的爱好,缘于少年时候的特殊经历。作为医学博士的儿子。范霍夫从小就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聪明过人的他在中学读书时,经常在闲暇时间偷偷溜进学校,从地下室的窗户爬进实验室做实验,而且他专门用那些易燃易爆、剧毒危险药品来做。

有一次他的行为被学校的一位老师发现了,于是他被带着去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虽然生气,但是对于儿子的肯钻好学精神仍然感到欣慰。于是他把自己的一间医疗室让给了儿子,从此范霍夫做化学实验更加用心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普遍轻视化学。中学毕业后,范霍夫先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在那里,他以优异的成绩两年就学完了规定三年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在该校任教的化学家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巴克胡依仁的器重,这使得范霍夫坚定了从事化学的信心。

范霍夫在大学期间便提出了“正四面体模型”,在《空间化学》一文中,他首次提出了“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不对称碳原子的存在,使酒石酸分子产生两个变体——右旋酒石酸和左旋酒石酸;二者混合后可得到不活泼的外消旋酒石酸。

第一个折桂者

范霍夫的这一关于碳的四面体构型假说,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方面,他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称赞。著名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在信中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也有的激烈反对他们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德国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他讽刺说:“有一位乌得勒支兽医学院的范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在他的《立体化学》中宣告说,他认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从兽医学院租来的飞马。当他勇敢地飞向化学的帕纳萨斯山的顶峰时,他发现,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间中组合起来的。”

有趣的是,这些反对意见反而让人们对范霍夫的理论发生兴趣。于是,新理论在科学界迅速传播开来,范霍夫成了显赫一时的人物。

后来,范霍夫发表了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后,引起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十分认可这个新的理论,在他的倡议下,两人共同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从此,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物理化学诞生了。他们的友谊也被传为佳话。

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巨星的陨落

此后,范霍夫被选为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先后当选为许多外国研究院的外籍成员,获得了许多荣誉奖章,并应邀访问了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然而国外的高薪和优越的生活条件都没能留住他。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回国作研究。

他是一个终其一生勤奋不息的人,常常日以继夜地工作10多个小时。年近花甲之时,范霍夫积劳成疾,肺结核越来越严重,身体日趋虚弱。顽强的范霍夫每天躺在病床上仍看书、整理资料和写日记。精神稍好一点,他就要求医生允许他去工作。

他的挚友阿累尼乌斯去柏林看望他,当他看到范霍夫被病魔折磨得不像样子时,心里十分难过。他强忍着内心的不安,鼓励他东山再起。然而这次会面竟成永诀。1911年3月1日,年仅59岁的范霍夫英年早逝,震惊了整个化学界。为了永远怀念他,范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