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20

第20章 川端康成的故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在大阪,幼年饱经丧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曾任记者、杂志编辑、大学讲师、日本笔会会长等。1924年毕业成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此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

苦寂的童年

1899年6月11日,川端康成出生在大阪。他出生不久,父亲患肺结核去世。随后,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最终丢下了川端康成撒手西去。川端康成只好跟着姐姐、祖父、祖母生活。

川端康成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但是,他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与他说话,再加上又聋又瞎,非常孤独。

祖父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不久,祖母突然痉挛,老人摸索着出门喊保姆,又尖又细的悲切呼喊声,在年幼的川端康成心中划下了永久的伤痕。

寂寥之外,孤独之外,还总有失去至亲的哀伤打击着这个孤苦的孩子。

父母去世,他尚在婴儿时,不知悲哀,而8岁时祖母去世,11岁姐姐夭折,他已经从祖父的哀伤中感知了悲切。最凄惨的是,16岁时,命运连这个又聋又瞎的老祖父也不给川端康成留下。他不仅接二连三地为亲人披孝送葬,而且辗转寄食在亲戚家中,也不断地碰上亲戚的丧葬。表嫂、表妹甚至说川端康成的衣服全是坟墓的味儿,于是人们送他一个“殡仪馆先生”的雅号。

伊豆的歌女

10多岁时,川端康成十分敏感,经常一个人躲到山上和河边去,但是伊豆的温泉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美妙的少女,解开了他冰封的心。

伊豆之旅,始于川端康成20岁。

在前往汤岛的途中,川端康成遇见了一位歌女。那歌女看上去大约17岁,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使她的鹅蛋脸非常小,显得美丽而温婉。川端康成被这个美丽的少女迷住了。他一路追踪着这个美的偶像,却又掩饰着心迹,生怕被人窥破。他那颗从幼年起就紧闭的心,透进了美的阳光。

回到学校,川端康成变化特别大,他一改过去沉郁悲观的模样,向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诉他在伊豆的见闻,兴奋得不能自抑。因为考入了文科,又加上自己的同学也都发表作品,这鼓励了川端康成亲自去报社投稿。不久之后,他投去的《H中尉》和四五首短诗歌发表了。从此,他的文章开始在报刊上出现,而且这一年,他被《文章世界》选为12秀才中的第十一位。

永诀的散步

川端一生中还有一个绰号——“搬家名人”。从伊豆到麻布,又从高圆到热海、浅草、大森力,随着一次次的搬家,川端康成的失望也日益加重。

1968年10月17日,外国通讯社的记者打电话告诉川端康成,斯德哥尔摩决定授予他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反应竟是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惊慌失措,害怕受到喧嚣和干扰。络绎不绝的祝贺电话,蜂拥而至的新闻读者,没给川端康成带来快乐,只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

川端康成喜欢清静,晚年的爱好是书法,汉字写得活灵活现,而内心却异常矛盾。他对因自杀身亡的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极为赞赏,“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45分,川端康成对家人说:“我散步去。”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后来人们在工作室发现他口含煤气管,枕边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

川端康成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由此可见,川端康成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