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师
28411400000011

第11章 以平和为伴走出焦虑的泥沼(3)

在以下几个行业里,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外企工作的白领。这些人每天需要接待很多客户,每天要打很多电话联系业务,工作很忙碌而且压力大。有时好不容易赶上自己外出休假,本应好好休整一下的,但是由于不小心或者意外,手机摔坏了、丢了,这时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自己:

客户资料丢失了,去哪里找回来?会不会耽误了工作?老板联络不到自己会不会发脾气……反复之下越想越急,这时肯定等不到假期结束,就要迫不及待地以最快的速度买新手机,并挨个找到客户电话和每一个人联系上,这时才会如释重负地安心下来。

新闻工作者。他们必须每天查阅大量的资料,捕捉线索,他们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速度就是生存。所以他们的生活也紧紧围绕着信息,通常都是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短促时间里匆匆刷牙、洗脸,然后一边吃着方便食品,一边浏览信息或出去寻找新闻线索。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相关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总会感觉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感到恶心,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严重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从事咨询行业者。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们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网页了解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在他们的生活中,约会、电话、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手忙脚乱。不仅如此,在与客户洽谈时,还必须打起一百分精神以笑脸面对。等到夜晚回家的时候,他们总会发现自己已疲惫不堪,瘫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再和家人沟通、谈心。

有时候下班回到家里,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麻木迟钝,无法再思考问题,有时发下狠来要辞职不干,可当新工作日开始时,却还得马不停蹄地继续着同样的工作。

在现在的生活中,电视、电话、电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手机、电子邮件、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传播手段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以上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当日常生活中一些信息忽然在我们身边消失时,我们的心里会有不适的感觉,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界已经有了一个专有名词——信息焦虑症,这是高科技带来的心理困扰。

以下是信息焦虑症常见的症状,对照一下,看看你是否也在受这种心理问题的折磨:

①1个小时要查看5遍以上手机,哪怕去外面度假也一样。

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时,有很深的失落感。

②每天登录许多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

③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④下意识地登录无聊网站,搜索无聊图片,喜欢享受这类肤浅的快感。

⑤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⑥喜欢信息胜过真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常有一种“万物皆醒我独醉”的飘然世外的感觉。

⑦最喜欢在BBS上跟帖,以及同人讨论无聊的八卦新闻。如果网上没有新的好玩信息出现,人就呈抑郁状,半天提不起精神。

⑧一天十来个小时地挂在MSN或QQ上,可以同时跟N个人聊天,闲下来一点点都会急得没法过。

⑨喜欢被信息淹没的感觉,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断延长游戏时间。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一团糟。

⑩经常容易一会儿自我贬低,一会儿自我吹嘘。处世比较极端,不容易妥协。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焦虑症成为一种困扰人们的时尚病。得病者多为那些学历高、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很多人认为,自己平素就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摸爬滚打,只有随时更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才能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人体大脑的高级中枢就会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来不及分解消化,再接收其他信息就超出了机体的承受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白领们的这种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大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信息进入时,大脑里已经装纳了大量的过时、无用的信息,脑子往往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这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摧残,很容易引发上述的心理障碍,即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的“信息焦虑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5%的人会得焦虑症。

从职业来讲,记者、业务人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使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每天同信息接触比较多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一些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问题,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焦虑心理反应,也是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疾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新型焦虑症。有研究者也按照其症状轻重把疾病分为四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面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此时他们很可能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或反复考虑某个信息的内容。这时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接受信息的情况下,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情绪极度不稳定,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手机上突然闪出的一个信号、一个八卦新闻,都会让他有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时,患者就会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对人有点儿过于傲慢,自我意识有些膨胀,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而因为自己的英雄情结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至极的感觉,情绪反复无常,心理波动很大,仿佛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和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反应呢?

需要明确的是,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生理和心理疾病,需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调控,为自己的情绪把关。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养成看报习惯。虽然网络能够较快地提供大量信息,但是筛选这些海量信息,从中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的资源,需要一个繁复的工作过程。但有人可能存在投篮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觉得很不适应,心理失去支点。传统的报刊可能会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时可以省心很多,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第二,培养多方面的爱好。信息焦虑者也可能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可以缓解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如果培养一个其他的、健康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游泳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第三,归类和放弃。把信息进行良好归类,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和对新信息的接收。此外,无论是下班还是休假,当自己处于休息状态时,应该注意调节,学会休息,并尽量彻底放松自己的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以此注意自己的身心定期保养。

曾经有一种治疗这种焦虑的方法,使患者离开信息源进行隔离,被称为“休克疗法”,比如休假等。但很多人经过尝试觉得,这种杜绝信息接触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大量的信息不会因为自己的“休克”而停止,而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患者由于这样的心理而更加惶恐。在信息“休克”的同时,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一样进入“休克”状态,只是觉得焦虑和恐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和调节。如果想摆脱大量信息对人的折磨,主要还要自己注意身心综合调整,外来的强迫无法根除。一方面,有计划、有规律地对身边信息充分理解,有节制地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吸收,要比一昧避开信息进行休克有效得多;另一方面,生活、工作应注意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不使大脑陷入过于疲劳状态,对于防止及改善信息焦虑症都有很大的帮助。

化心大法第八式——发挥药效 为你的心理助跑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方法。许多药物具有迅速、安全控制焦虑的效果,按医嘱使用,可以缓解病症,如比较常用的有利眠宁或安定。有报道称心得安也有一定疗效,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时,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与利眠宁类药合并应用。对情绪焦虑,惊恐发作等病人,可选用百忧解、郁乐复或赛乐特等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

药物治疗在减轻焦虑、紧张不安等症状方面比其他上述方法起效快,易于被病人接受,但应避免药物应用过滥和使用时间过长。因为抗焦虑药物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嗜睡、抑郁,部分药物有成瘾性,长期服用甚至对某些内脏器官有损害。抗焦虑药物的最大问题是,一旦患者停止服用,几乎可以肯定,症状会重新出现。当患者是通过服药来降低焦虑症状,他们就会把自己症状的好转归结为药物的作用,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改变。于是,当他们停止服药时,当然会觉得情境是不可控制的,于是会变得焦虑。

这也是这类药物所产生的依赖性。

化心大法第九式——平抑焦躁情绪 为心灵开片绿洲

平抑焦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体育运动和适当休息成为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方法。

体育运动作为心身健康的一种有益活动,尽管不是万应灵丹,但是对轻度和中度情绪苦恼的人是有帮助的。平时多参加慢跑、打太极拳、下棋、游泳等运动,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治疗焦虑症很有效。要记住的是,剧烈的体育活动可以使惊恐障碍恶化。

再一个就是休息。适当的休息对焦虑症患者是有好处的,也不难办到,因此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以休息改善情绪的时候,应讲究睡眠卫生之道:花些时间使自己放松,疲劳时再躺下;床只应该用来睡觉,而不要在床上读书、看电视和想烦恼的事情;如果很难入睡,就不要勉强自己,起床工作或读书一段短时间,然后再回到床上去睡;应该定时就寝、起床,养成作息有规律的好习惯;夜间睡眠质量不好的病人,白天不要小睡。

下面提供一些可行、易操作的方法,帮助焦虑患者平抑焦躁情绪:

1.改变生活态度

改变对生活中所遇挫折、压力的看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应该认识到有压力并不全都是坏事情,只要积极主动面对它,就能把它转化为动力,把它变成一个使自己能力提高的机会。对自己的期望不可过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和能力,制定的目标可以比自己的能力稍高一点儿,容易完成,以提高自己的信心。

另外,要学会为忧虑定下“停损点”。在股票交易中,最聪明的交易原则是为自己定一个“停损点”,就是说当股价跌落到这个点时,就自动卖出,不再损失。我们把这个原则借来,为自己的烦恼定下“停损点”,当你还是焦虑不堪的时候,就问自己“我所担忧的事对我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我所付出的烦恼是否和我面对的问题等价”,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避免“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自己是不是每天有所进取。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

2.自我放松练习

在烦躁不安时,可以先强迫自己坐下来。紧握拳头,并绷紧上肢肌肉,体验上肢的紧张感觉,然后忽然把拳放开,体会手臂的沉重、无力、放松的感觉。反复做几次,身体的放松会带动精神的放松。这种训练是消除紧张、减轻焦虑的一种最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方法。另一个做法是,先使身体某部位肌肉紧张,然后放松,从一组肌肉到另一组肌肉,然后遍及全身,每次做15~20分,每天2次,坚持1个月,焦虑症状可明显减轻。这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方法合并使用。

此外还有一种放松自己的方法:静坐在安静环境里,闭目休息15~20分,每天2次。在静坐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默念一个对自己有一定促进意义的简单词句,每呼气一次时重复默念一次。如果能做到持之以恒,这种疗法可以对生理和心理产生有益的效应。

3.给自己的心变换环境

多听一些舒缓流畅的音乐,保持心灵的平静;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都可以给你的心带来别样的安静享受。

或者索性跟自己来个思维游戏,幻想一下如果自己担心的事情出现了会怎么样,如果是另一个人面对这个问题,他会怎样处理。人往往在向一个方向想问题的时候会钻进牛角尖,可是向相反的方向想想,就会发现自己担心的每一件事其实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它们都有解决的方法,并非无法挽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心情轻松。就好像生气的时候,如果总想着生气的事情,那些不愉快就会扩大,自己就会越来越生气、难过。相反,如果转移一下自己的思路,试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把情绪放得比较轻松,坏情绪便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4.合理的倾诉和发泄

担心的事情放在心里就像一个大雪球,只会越滚越大。试着把心里的不平衡大胆说出来,向同学、朋友、亲戚、同事,只要是善解人意的人——确定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倾诉对象,他都会尽力帮你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同时相互沟通多了,感情就会加深,你就多得到一份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