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28401400000036

第36章 中国文化与五乘佛法(2)

在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在西方也有耶稣教、伊斯兰教等。佛教讲“五乘佛法”,正好将世界五大宗教融会于五乘中,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讲三纲五常,提倡人际的礼节与人伦的和谐,近于佛教以持守五戒、圆满人品道德的“人乘”思想;耶稣教与伊斯兰教提倡生天,讲究博爱与坚守十诫,此与佛教修十善业,以追求天堂之乐为目标的“天乘”相通;老庄道家讲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之出世思想,所以佛教把道家归纳为声闻、缘觉乘。

佛教的“五宗教观”把世界性的宗教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但佛教与他们最大的差别是,佛教还有一个“菩萨乘”,也就是人间佛教的“菩萨道”思想。所谓“菩萨道”,就是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声闻缘觉乘”的出世思想;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把入世出世统一调和起来,就是大乘菩萨道。

在多元化的人间,各宗教均扮演着导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为身教,或为家教,或为含容各门学科的心灵教育。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的问题,因此无论站在人乘、天乘,或是声闻、缘觉乃至菩萨乘,佛教都对净化社会人心、维护人伦秩序,乃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建设,提出贡献,例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等。

从古以来,佛教的寺院本着“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无不兴办许多利济群生的事业,以对国家作出贡献,包括植树造林、凿井开渠、筑桥铺路、经营碾磨、设置浴室、赈饥济贫、施医给药、方便行旅、养老育幼、急难救助,乃至开办义冢、义学等。现在大陆所有丛林寺院在改革开放之际,也无不以此为目标,兢兢业业的以期将来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佛教不但在国家的建设上作出贡献,尤其在改善社会风气、净化世道人心的作为上,就如一个公司的员工,只知安分地工作,从来不会干涉董事会的作为,也就是不会干政。只是历史上有一些寄附佛教的邪教如白莲教等,更有甚者,法轮功根本就不是宗教。他们受到民间野心人士所利用,但都不是正信佛教,也从未列入佛教的主流,这是当前社会大众应该加以厘清与重新认识的地方。

佛教徒一向都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因此从古以来尽管朝代更迭,执政者有上有下,但不管谁上,佛教徒都一样拥护,这是佛教徒历史以来的精神,佛教对于社会、国家、民族之安定的维护,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由于佛教一直以服务社会、奉献人群为职志,所以能被社会所接受,这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张“人成即佛成”,因此佛陀施设“五乘佛法”,也在表明出世圣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善法的正常道上。也就是说,五乘佛法是以人天乘为基础,能够把“人”做好,进而发“菩提心”、实践“菩萨道”,如此才能完成“佛道”。这就如同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也得从小学读起;再如我们今天来到湖南,假设湖南是学佛的最终目标(代表一个净土世界),现在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江西而到湖南,中途在南京可以不靠站停车,乃至江西也不靠站,而直接开往湖南(成佛的目标);但不能不经过南京、江西。也就是说,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一定要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过程来完成自己。

由于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佛教不光是出家人所特有的修行准则,而是世间大众共有的人生指南;尤其佛教徒在拥护国家方面,如东晋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佛法难立”,佛教拥护国家政策,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关怀世道人心,使众生有所依归。古代的大德为了达到此理想,神宗则提倡化禅机于耕作之中的农禅生活,净土宗更是大事传播三根普被的净土思想,忙人闲人都可以修念佛法门。

过去禅宗以寺庙为基地,净土宗以社会大众为基础,所以禅净融和了僧信的关系。现在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就是以菩提心为起步,以菩萨道为目标,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是一致的,因此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佛教”。

综上所论,佛教虽然方便将佛陀一代教法分为五乘,为的是不舍弃任何根器的众生,但是慈悲济众的菩萨乘,才是佛教所致力弘扬的法门;进而将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权教五乘,趋人实教一大乘的佛道,这才是最究极的境界,也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旨所在。

四、人间佛教的未来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扎根、融人社会,并且与儒、道共同成为中国本土化的宗教。但是佛教与儒、道主要不同在于佛教有信仰、有僧团、有戒律,有早晚虔诚的勤修课程,有寺院的组织,有戒律的规范;佛教不讲究灵异、神怪,尽管遭遇社会的排斥和外力的压迫,佛教始终一如,怀抱一颗为国为民的慈悲之心。

我在六十年前最初接受佛教教育的时候,听说四川汉藏教理院邀请梁漱溟先生讲演,虽然梁漱溟希望以佛教的清净真心完成儒者事业,以儒者事业实现佛教的宗教修养,但他最终还是由佛入儒了,他为了说明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字:“此时、此地、此人。”意谓佛教讲到时间,都是无量阿僧祇劫,但他认为现实人生最为重要;谈到空间,佛教说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一切世界,但他认为本土最为重要;谈到人,佛教强调一切众生、四生九有,但梁漱溟则认为现实的人类最需要帮助。当时主持演讲会的太虚大师即刻响应说:“梁先生对佛教误解了,佛教在时间上虽说有过去、现在、未来、无量阿僧祇劫,但是着重的是现实当下的解决问题;佛教在空间上虽讲此世界、他世界、无量十方诸世界,但是着力于本土世界的建设与净化;佛教虽讲有情,不止人类而已,也说地狱、饿鬼、畜生,乃至胎生、卵生、化生等十法界无量众生,但是最为重视以人为本的普世救济。”

所以,太虚大师从佛教的立场,已经说明了人间佛教的性格,目前在中国政府领导下的中国佛教,也是接受人间佛教的发展,贡献社会,发展佛教。

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佛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在我们现在看来,佛教更具有包容性、文化性、人间性、生活性、慈悲性。人间所以有佛教,不但和世界所有宗教和平相处,相互尊重之外,人间佛教也希望给国家的领导者运用,协助国家建设社会秩序,净化人心,让全民都能享受信仰的喜乐、希望与满足。

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中共中央党总书记胡锦涛先生适时地喊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实在讲到了要点,尽管国家有多少党派、有多少士农工商、有多少学派思想,但是国家社会的和谐是一个长治久安之道,和谐社会并非要大家一个模型,而是在国家领导之下“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富强,国民的拥有。如今中国的文化要响应江泽民先生提倡的“以德治国”、“与时俱进”,甚至要“走出去”;而人间佛教呼吁的净化身口意三业之“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即共青团中央所坚持开展的“四美”活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儒、释、道的发展也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我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稍许有些微愿:“志在国家统一,行在佛教复兴。”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效法岳麓书院传统的教育示范,培养佛教优秀人才,担当将来服务社会的责任,将和谐社会推向最高点。因此,我对“人间佛教”所下的定义为:“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机的佛法,只要是对人类的利益、福祉有所增进,只要是能饶益众生、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都是人间佛教。”也就是说,凡是符合佛法的传统,有益于现代的社会,这都是每一个人间佛教奉行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文化从上古唐尧虞舜“天下为公”的思想,到“百家争鸣”,乃至历代的分合过程,都是为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而现在中共中央也是为了一个中华文化的传统,继续努力。不少人问我对海峡两岸的看法,我个人主张:“一个中国”的认知是毋庸置疑的。在台湾有少数人倡导“去中国化”,我深不以为然,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除了少数原住民以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中国沿海地区,如福建、广东、江浙等民众移居台湾。基本上,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通,例如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在说明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可是现在台湾少数人鼓吹“去中国化”,多数有识之士都期期以为不可。例如某日,我听闻“去中国化”一语,忽然大惊,如“去中国化”后,我的祖先、我的故乡、我的家人都算什么呢?我今后不适合穿中国的服装、吃中国的饮食、讲中国的语言,乃至不敢以中国为家,我该怎么办呢?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总有一个国家,我在台湾居住、弘法五十多年,当然我也爱台湾,但是我出生在中国,与中国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我一生走过西北沙漠,到过敦煌写经,看到四川石刻,游过杭州西湖,曾在扬州的瘦西湖上荡舟,也曾在太湖滨上漫步。我在南京生活过一段很长的日子,也参观过西安的兵马俑、法门寺的地宫、北京的万里长城及颐和园等,大陆主要的寺庙,如天童、阿育王、金山、宝华等,几乎都曾留下我的足迹,我在大陆的同学至今也还有人健在,我的祖庭江苏宜兴大觉寺目前正在复兴中,一旦“去中国化”后,祖庭没有了,同学没有了,师长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在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中,只有“中国化”,没有“去中国化”,所谓“大海不厌细流,泰山不辞土壤”。人间佛教以“菩提心”为中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像儒家的“仁道”、道家的“无为”、耶教的“博爱”、穆斯林的“真主”,如果彼此能够再相互融和,共同往和谐的目标迈进,未来必定能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增添亮丽绚烂的光彩。

总结今天的主题,我认为人间佛教是包容“五乘”的宗教,是尊重融和的宗教,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宗教。人间佛教主张家庭就是佛堂、社会就是道场、有心人都可以成为信徒;人间佛教不但融和了诸子百家.甚至融和了过去的中印思想,把传统与现代紧紧的结合,现在更涵盖了世界所有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国文化如果融入人间佛教的精神意蕴,未来举世文化将无能超越其上,这应该是毋府置疑的。

以上鄙陋之见,请大家多多指教。最后祝福大家春来福到,吉祥如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