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心理课
28397900000009

第9章 哈佛学习心理课——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2)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考试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考试的时候交头接耳。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扩大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吧。”

但是,整个教室依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门课程,但是请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知识就是力量,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学习,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这对你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人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如果不学习就没有进步,就难以取得辉煌的成绩。

有哈佛学子曾说:“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是的,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

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陆登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有一个聪明的木匠,拥有一流的手艺,他做出来的家具不但好看而且耐用。到了木匠年老的时候,他开始苦恼了。他有两个儿子,他很想把自己的精湛手艺,传给其中一个儿子,可是他的两个儿子对自己的手艺都不感兴趣。木匠一气之下让他们哥俩都学木匠活,无奈这哥俩根本不认真学,做出来是家具歪歪扭扭,不成样子。

于是木匠整天唉声叹气,逢人就说自己生了两个不孝的儿子,一点不体谅做父亲的心,都不肯好好学他的手艺。

有一天,寺庙的主持请他去做一些桌椅板凳。做完后主持请他喝茶,他便唠唠叨叨地和主持说起了这事。

主持不紧不慢地问他,喜欢喝茶还是喝白开水?

木匠说:“当然是喝茶了,白开水有什么味道?”

这时主持一扬手把木匠杯子里的茶倒在了地上,并且给他倒了一杯白开水。

木匠不悦地说:“大师这是为何,明知道我不喜欢喝白开水的?”

主持笑着说:“施主既然知道白水不好喝,那为什么还要去勉强别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呢?”

木匠低下头说:“可是这样我的手艺不就失传了吗?”

这时主持叫住了一个庙祝问他:“这里有茶和白开水你喜欢喝那个。”

庙祝说:“我喜欢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比较解渴。”

木匠已还是不明白主持是什么意思不解地问:“大师?您……?”

主持于是又笑着道:“何不把你的手艺传给喜欢做木匠活的人呢?”

木匠听后恍然大悟……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懂得了兴趣的真正意义。

木匠的手艺再高,可是儿子对他的手艺一点兴趣也没有。茶水虽然香味醇厚,但是它解不了渴,就像那个庙祝说的那样。

那么,兴趣到底是什么呢?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具体来说,兴趣对一个人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2)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3)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伟大的球星,我们也一样能因为兴趣而成就自己的未来。

心志专一,才会事有所成

我们经常能在屋檐下的石阶上看到一行小坑。这些小坑并不是人为凿出来的,而是因为屋檐上的水滴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长年累月的敲打形成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滴水效应”,意思是说,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在战国时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在《劝学》里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要是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哈佛大学第22任校长洛厄尔说:“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懂得很多。”在这里,他们强调的都是专注在学习和事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有两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甲喜欢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但是因为他毕业的学校并不是名牌大学,他投到各大医院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后来,一个小县城的医院让他去面试,并且通过了,于是甲就在那家小医院里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给一个中年医生担任助手。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名医,所以边工作还边继续学习。

乙是甲的同学,他是在家人的建议下才学医的,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一行,所以大学期间乙并没有认真学习专业课。毕业后,他听说北大出了个卖猪肉的,就向北大的才子看齐,也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找了一份小区物业主管的工作,成天喝茶看报,工资也不是很高。做了一段时间他觉得没有意思,于是换了一份医药推销工作,但是时间一长他又觉得工作太累,工资也不高,于是又跳槽去了一家通讯器材公司做柜台销售……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乙跳来跳去的换工作不下二十次,而劳动所得刚好够养自己而已。

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甲和乙相见了,乙主动问甲混得怎么样,甲谦逊的回答道:“一般一般!”然而,听了甲说他自己的经历,乙却傻眼了。

当年在小县城里给医生当助手的甲,因为勤奋肯学,不久就被任为住院医生,不久之前又被评为主治医生,而他用这些年来的积蓄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了一套房子。

将甲和乙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不难找到专注的好处。以不断学习为前提,它可以让一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那个领域里变得更加优秀。

为什么专注的人与不专注的人之间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你将一张纸放在夏日的太阳光下,晒一整天,你会发现除了显得有些脆,纸并没有发生别的任何变化;第二天,你再拿一个放大镜放在纸的上方,使放大镜下的那个最亮的光点落在纸上,不一会儿,你会发现光点处的纸开始冒烟,并且逐渐燃烧起来。将所有的能量聚集在一点上,就能够产生高出平常几倍甚至是十几倍于的能量,而专注者之所以成功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精力同时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就有可能一事无成,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所以,想成大事者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专注于其中之一。只有专注,他们才能将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观察时候的专注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有时候观察昆虫的习性,他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天,法布尔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在那儿站着。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这些村妇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真是疯了。”

这只是法布尔观察昆虫的众多场景之一,正是因为他如此专注,才在昆虫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著有《昆虫记》这样的鸿篇巨著。

年轻时的慧远禅师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极爱抽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坐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慧远禅师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那人分开以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会让人感到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于是,慧远禅师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向老师索要过冬的寒衣。信写完后,他托人骑快马送到老师那里。

但是,信寄出去很长时间了,当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时,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远禅师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过了不久,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当时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这时,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很有可能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

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了禅宗高僧。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理想时,就要为之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偏离了目标,那么就要懂得及时返回。否则,当你越走越远时,再想回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里依旧在思考别的问题,有一些流水一样的想法不断的流进流出,比如害怕、担心、各种消极的想法等,而没有把精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你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这些意识流,及时地赶走这些让你无法集中精神的问题,那么不仅你的工作效率会下降,甚至还可能因为它们的打扰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但是,专注者正是很好的克服了这些意识流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想到怎样把工作做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工作中,所以他们往往能够成功。

董必武说:“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我们做每件事时,都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这样才能将每件事都做好,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