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心理课
28397900000024

第24章 哈佛职场心理课——让快乐成为一种工作习惯(3)

这样的人喜欢抱怨公司里的一些不平等的事情,比如说,某某的电话补贴比自己高,某某的住宿条件比自己好,但是某某的职位却没有自己高。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平等的事情,一般都是有“背景”故事的。这些“背景故事”往往就是公司老板或者高层的“禁区”或者“地雷”。有些阅历不深的职场中人,往往在背后拿这些事情出来抱怨。结果是自己踩了地雷,进入“禁区”浑然不觉。

这样的人往往因为多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而像个下了蛋的老母鸡一样高声宣扬式的抱怨,抱怨公司给他分担这么多的工作。抱怨公司有职务说明书而不按照文件执行。殊不知这可能就是公司领导在考核或者考验下属。身处职场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经历越多,懂得越多,才能提升越快,职位将越高,工资福利待遇也将水涨船高。就是平时在工作当中多做一些工作,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有机会经历一些事情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有些人看到一些成功的人士或者老板,他们现在轻轻松松,其实他们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么轻松,他们有着他们的压力,就是说他们现在比较轻松,但是他们现在的轻松一定是之前的艰辛所换来的。不要只看到眼前老板的“清闲”和“成功”。其实每一个成功的人士和老板的背后都有一部艰辛奋斗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成功的人士或者老板都是“工作狂”。所以当公司分担多一些的工作给你的时候,应该感到高兴和庆幸才对。做错了公司在为你买单,无论做错了还是做好了,对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坏事。大不了老板或者上司骂一顿。但是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又增长了不少,何乐而不为呢?长远的职业规划总得靠每天点点滴滴的做事来积累和实现的!

有一个职员对自己的工作极为不满意。一次,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上司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日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朋友反问道。

“没有!”“古人说‘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我建议你还是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样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朋友说。那个职员觉得朋友的“建议”有道理——以公司做免费学习之所,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为此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自此,他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里研习写商业文书的方法。很快,一年就过去了。一天,那个职员和朋友又见面了。朋友问:“你现在大概把公司的一切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然而,那个职员却红着脸说:“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总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则故事颇有几分“欧·亨利笔法”的意味。从故事所透露的“信息”看来,那个曾经极不满意自己工作的人,已经打消对其上司“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之念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没有理由不珍惜眼前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人景象。

一个人能迅速地由“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逆境而转达“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顺境,确实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然而,最值得玩味的还是故事中那位“朋友”之所言,尤其是那段充满智慧、用心良苦的规劝之语。其言充满智慧,用心良苦,是因为它不仅为故事主人公指明了一条“自新”之路,并且,规劝者藉此曲折道出了人们平素极易犯而又极易忽视的一种毛病,那就是在工作中,当我们在上司的心目中占不着“份量”时,我们常常只知一味地牢骚满腹,抱怨上司的态度,却不肯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不知问问自己“能”有几许?“力”有几何?

其实,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缘于此,曾参那句“吾日三省吾身”的话才成为千古名言,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才于《白鹿洞书院榜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韩愈才会谆谆告诫其弟子云:“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在人们的思维习惯里,言及上司与部下之间的“不公”,似乎唯有上对下,殊不知,也存在下对上“不公”的现象。无论是上对下,还是下对上,“不公”总是人所不想见的。因此,就“部下”言,不时地正视自己,反省自己,抑或不失为公正认识上司的一种途径吧!

不把工作带进家

对每个人来说,事业与家庭是人生的两大支柱。然而,这两个支柱之间,却往往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家庭和事业的矛盾,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把工作带进家。

不把工作带进家,意味着你不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这样可以使家庭生活和谐快乐,反过来会更加有力地推动事业发展。有研究发现,在当今社会,25%~40%的人认为工作压力太大,有56%的人其配偶因此跟着倒霉。哈佛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东西,除非采取措施,否则它可能会破坏婚姻生活。配偶某些工作状况的变化,如在工作中的职责变化——升迁、降级、责任增大都会在心理上给另一方造成深刻影响,加重另一方的压力。而且在很多时候,另一方的处境更不容易,因为他(她)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如果协调不好,夫妻之间终会有对抗的一天,你的另一半也许会更埋怨你没有把家放在首位。

不把工作带进家,意味着你可以在家庭的温暖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以更昂扬的姿态投入明天的奋斗。人生幸福的大部分内容是家的温暖,有一个幸福的家,我们的人生就可以如天上的那轮明月圆满而无憾。

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为了给自己生活多一份保障,都把时间花在进修或工作上,所以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就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家庭成员更要积极争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要知道,有没有钱并不能衡量你是不是成功的人,你要量力而为,不能因为别人有大洋房住你也要住。因为洋房里的温暖,不是由里面的那些砖块拼成的,而是由家庭成员去共同营造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我们也可以向家人诉说,但却不能把苦恼全部转移到家人的身上。要知道,家是你温暖可靠的后方,我们应该用心呵护它。当你工作了一天,打开家门的时候,就应该把工作中的不快乐拒之门外,带一份好心情回家。

美国一个农场的主人,雇用了一个技工师傅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技工开工头一天,先是因车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连他开来的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也抛锚了。他收工后,无法回家。雇主只好开车把他送回家去。

到了家门前,技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这位满脸晦气的技工没有马上进去。只见他闭目养神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抚摸着门旁一棵小树的枝桠。

待到门打开,技工一下子好像换了个面孔,笑逐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深情的吻。在家里,技工喜气洋洋地招待这位雇主新朋友。

雇主离开时,技工陪他向车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做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技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不顺心的事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烦恼暂时挂在树上,明天出门时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小树前面时,‘烦恼’大半都已不见了。”

是的,我们每天在社会上打拼,偶尔会遇到一些倒霉或不如意的事,因而心生烦恼。其中的许多烦恼,都与心情或情绪有关,因而是有时间性的。待心情平静下来以后,烦恼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不妨学学这位技工师傅的方法,把烦恼暂时放在门外,不把它带回家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享受到幸福温馨的生活。

年轻时我们并不看重家,那时我们个个怀有凌云壮志,如老师、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当科学家、作家,倘若那时有人觉得下班后和妻子手牵着手去买菜是人生的乐趣,我们必会笑他平庸甚至庸俗。

当岁月的风霜使我们的脸庞布满沧桑,当世事的艰难使我们的眼神不再清澈,当人生的坎坷使我们的内心已千疮百孔,当我们闯荡世界疲惫归来却依旧是空空的行囊,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事业辉煌仅靠聪明努力远远不够,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命运的垂青。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事业成功,甚至能做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的人都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谋生做着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而我们能拥有的仅仅是身边的这个家。不管俊的丑的,不管得意或失意,不管君子还是小人,生活给我们最大的平等和恩赐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家。而我们能得到的人生幸福,实际上绝大部分来自我们的家。

在茫茫人海,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是家;在喧哗的尘世,能给我们片刻安宁的是家;在纷扰的争斗中,能为我们疗伤的还是家。

是的,有一个幸福的家,我们的人生就有了80%的幸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工作的烦恼就可以忍受,因为我们的忍气吞声和辛苦劳累都有了价值——要赚钱养家使我们所爱的人丰衣足食;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凄风苦雨我们都不再害怕,因为只要奔回家,只要打开家门,就有了温暖和宁静……

哈佛的研究者发现,近年来,中年白领的心理危机越来越多。这些有成就的人,对自己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更完美的要求标准。同时,他们又处于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所以他们一旦遇到某种挫折,就意味着对自己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的否定。而此时所处的高位使他们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负性情绪难以排解,因而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中年白领,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在工作上、事业上铸成严重错误或给幸福的家庭带来不幸。在这个时候,家庭的放松作用就更加明显地显示出来了。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不要把工作带进家门!只要“心想”,就会“事成”

很多心理学专家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糟糕的想法最终会收获一个糟糕的结果,一个美好的想法最终可以收获一个美好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心想事成”。

心理学家也认为,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事成”,取决于“心想”的程度,即你的决心有多大。

从哈佛毕业的名人数不胜数,大多是科学家、企业家和政界人士。殊不知,第一个现代奥运冠军与哈佛大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詹姆斯·康纳利。

1896年4月6日,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诞生了,他就是来康纳利1895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学习古典文学。在学校时,他已经是当时全美三级跳远冠军了。听说奥运会即将在雅典举行,他便向学校请8周假前去参赛,但学校拒绝了他的要求。康纳利执意要到奥运会上一试身手,于是他离开了哈佛,自己争取到参加奥运会的资格,成为由11人组成的美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