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谋略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28386500000008

第8章 范蠡的故事(2)

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我想行你所说的节事之道以增强国力,你看该怎么做呢?”范蠡说:“如果行节事之道,就可以得地助。因为只有大地能包罗万物,使其生长繁衍而不失其时。时节不到,不可强使物生;时机不到,也不可强使物成。大王想振兴国家,报仇雪耻,在事机尚未出现、时机尚未到来的时候,应该好好地抚恤和教导自己的人民,以等待时机的到来。”

范蠡接着谈了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一些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说:“按照顺乎自然的原则来考虑和处理天下的事,就应凡事凶时而动,待时而行,以获取成功。凡我国人,不论男女,都要发动起来,全力从事农业生产。要兴修水利,努力防止天灾。要大力开辟田野,增加粮食生产,以使国家府库充实,民众殷富。决不要使人民旷废农时,影响生产,否则国家就容易产生祸乱。天时的变化有往返,世事的发展有反复。一定要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才可以据有天下、振兴万物以成利。”

范蠡也谈到了对外关系。他主张要礼待弱国顺从强国,但却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它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以一举歼灭。

于是勾践听从范蠡的话,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队。他自已则时时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出不敢奢,入不敢侈,亲自耕种而食,妻子织布而衣,劳身焦思,夜以继日,勤于国政,而不敢稍有懈怠。他有宫殿华屋不住。而住在陋室之中,以柴草铺地而卧,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他还在居室的门前悬挂一只苦胆,进出门时都一定要尝一尝,以示不忘亡旧之耻、丧家之辱,激励复仇的斗志。这就是“卧薪尝胆”成语的来源。他还命一人在他的居处经常高声提醒他:“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他即连忙回答:“勾践不敢忘!”他礼贤下士,厚遇宾客,振贫吊丧,抚恤和教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休养乍聚。规定壮年不准娶老妻,老年人不准娶壮妻。号召男女适龄婚嫁,女孩到十七岁还未出嫁,则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不结婚,父母同样有罪。生孩子由公家派专门的医护人员照顾,生男孩奖赏:二壶酒一条狗,生女儿奖赏二壶酒一头猪,生三个孩子则公家派保姆抚养,或供给食物。若家中长子死去,就免除三年的徭役;其他儿子死去,就免除三个月的徭役。对老弱病残以及贫病无依鳏寡孤独进行各种照顾。同时宽刑薄赋,积极发展手工业,提倡“垦其田畴”而减轻赋税,做到“民俱有三年之食”,从而“内实府库”,达到民富国强、社会安定。

加强军事训练,征聚兵员,训练水军。川重赏和严刑教导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与此同时,对吴国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内部养精蓄锐,对外不露声色。勾践运用大大文种所献的“伐吴计谋”,进献重金财帛给吴国君臣。以顺服的假象迷惑他们,从而减少吴人对越国的警惕;吴王夫差嗜好建造宫室,兴建亭台楼阁,越国便送去能工巧匠和大木良材,帮助吴国大造姑苏台,以此来消耗吴国的资财,疲乏吴国的民力。勾践还派范蠡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郑旦,以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消磨他的意志,使他亲近佞臣疏远忠良;鼓励吴国北上伐齐,使吴国结怨于楚、齐、晋三国,越则“结齐、亲楚、附晋”。联合三国以制吴。越王不断运用这些法术,长远规划,尽可能消耗吴国的国力。

越王勾践发奋图强,与臣民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终于强大起来。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勾践觉得越国已经相当强大,府库充实,人民乐为所用了。于是有一天,他召范蠡问道:“先君去世,由我继位。可是我只顾荒淫玩乐而不问政事,不恤百姓。致使上天降祸给越国,使越国归制于吴。然而吴国对待我,也太过分了。我现在想同你商量向吴国报仇的事,你看可以吗?”范蠡回答说:“不可。我听说,时机未到,事不可成;必欲强成,事将不祥。相反,如时机已到,而不顺时成事,则将反其受殃。是夺足予,皆需相时而定。现在时机未到,请王切勿过早行动。吴国迟早会属于您的。君王如果过早行动,事情就很难预料了。”

越大夫逢同赞同范蠡的意见,他也劝阻勾践说:“国家刚发展起来,现在才殷实富足,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很害怕。吴国害怕了,我们越国的灾难也就来了。我们需要等待时机。现在吴国的军队正在讨伐齐国和晋国,又与楚国、越国结下仇怨。越国不如先好好结交齐国、亲楚、附晋,厚待吴国。正如凶猛的鸟袭击目标时,一定要隐藏它自己的形体。我们要先设法麻痹吴国的警惕,从长计议。”勾践说:“好吧,我听你们的。”

过了一年,即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劝阻夫差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时从来不超过两样菜,穿衣不穿两层华丽的衣服,而且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他如此隐忍,志在灭吴复仇。这个人不除去,就一定会成为我们吴国的祸根啊。越国是我们吴国的心腹大患;而齐国只不过是块石田,即使得到了也不能种植庄稼。希望大王还是放弃出兵齐国,先进攻越国的好。”吴王不听,发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于艾陵,还俘虏了齐国的高张和国夏。归国后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

越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执政太骄傲了,可以试着向吴王借贷粮食,来测试一下他对越国的态度。”文种去吴国请求借粮,吴王想借给,伍子胥劝说不要借,吴王不听,还是借给了越国。越王暗自高兴。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说了这话,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又怎能真心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攻伐齐国,他就竭力劝阻,结果大王获胜归来,他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的。”后来伯嚭不断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吴王开始不相信,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完成使命,临回国前,他对随行的儿子说:“我已经预见到吴国的灭亡了。你回吴国没有好处。”于是他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牧,只身回到了吴国。伍子胥因与夫差政见不合,多次进谏而引起夫差的不满,再加上太宰嚭的谗言诬陷,夫差早就不满伍子胥了。夫差得知伍子胥寄子敌国后,立即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帮助你父亲称王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你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我死后,请把我这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的东门,总有一天我可以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里入城!”夫差对伍子胥恨及入骨,把他的尸首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身鱼腹。伍子胥死后,夫差任用伯嚭执政,吴国的朝政于是愈加黑暗。

于是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去年我同你谋划伐吴的事,你说时机未到,不可以。现在吴王杀了伍子胥,荒淫玩乐而忘其百姓,扰乱农时,违逆天常,信任奸佞诽忧之人,而讨厌和疏远那些正直的辅佐大臣,致使圣贤之人隐而不出,忠正之臣灰心懈怠,一般的人则曲意逢迎以取容,忠耿之臣已遁,阿谀逢迎之臣更加得势了,再没有人批评不忠正的人和事,上下相蒙,苟且偷安。吴国已到了这个地步,你看可以发兵攻打,报仇雪耻了吧?”范蠡说:“吴王杀害忠良,逆节虽已萌生,吴国在人事方面,确实混乱已极。但综合天时地利等诸方面的情况看,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兴师,尚无必胜的把握。请王再等待些时吧。”于是勾践继续等待时机。

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吴国遇到天灾,粮食吃光,百姓饥馑。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召见范蠡商议伐吴。范蠡说:“上天灭吴的迹象已经出现了,但人事的机缘还没全到,大王姑且等待吧。”勾践闻言大怒,说道:“是按照道理本该这样再三等待呢,还是你在妄言欺骗我呢?我与你谈人事,你回答我天时还没到;现在天时已至,你又以人事机缘还没到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暂且不要见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参合,然后才能大功告成。现在吴国正遭蟹灾,百姓恐慌,他们君臣上下都知道国家资财不足,难以支持长久。这样吴国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不怕牺牲地来抵御内忧外患,拼死支撑危局。我们若这时去攻打它,没有必胜的把握。大王您可以趁机进一步麻痹吴国,姑且到外面去驰骋射猎,但是不要过分沉迷于田猎;宫中可以暂且有些声色娱乐,但是不要沉湎忘返;您可以尽情和大夫们饮酒,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政事。这样,吴国君臣见越王无伐吴之心,他们将放松警惕,更加不修德行而骄奢淫逸,百姓也会被徭役拖得精疲力竭。等到老百姓财枯力竭,食不果腹而怨恨朝廷时,到这地步,才亓丁以替天行道,诛伐吴国,那时可望马到成功。”勾践只好继续等待时机。

这一年正值越国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一万石蒸熟了的粮食。吴人见子粒肥大,以为越国土地肥沃,种子优良,遂尽做了种子,结果颗粒不收,终于酿成了大祸。

五、助越灭吴,勾践称霸

再说吴王夫差自打败越国之后,认为越国已被彻底降服,再也无力反攻了,后顾之忧既除,就可以放心大胆北上,去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了。为此,他做了多年的准备,还征发大量民工,兴修了一条沟通江淮的大运河——邗沟。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夫差两次打败齐国之后,便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并与晋国争做霸主。吴国的精兵强将都随夫差北上了,只留下老弱和太子友守国。

于是勾践又召范蠡问道:“你看我现在可以出兵伐吴了吧?”范蠡说:“唯王命是从!我本来也就准备向君王请求伐吴呢。我听说抓紧时机,就像救火和追捕逃亡的人一样,快速追赶,还害怕赶不上呢!”勾践说:“你说得对!”于是就兴兵讨伐吴国。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六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派出水兵二千人、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四万人、近卫部队六千人、各种在职军官一千余人,兵分两路,向吴国发起进攻:一路由海道入淮,切断吴军归路;一路从陆路北上,直捣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又都是宿将,越军势如破竹,顺利进军,很快就袭破吴都,吴太子友陷于越军,身中数箭,自刎而死。王子地慌忙把姑苏城门关紧,率民众上城把守,同时派人到夫差处告急。夫差在黄池接到报告,怕消息走漏出去,被诸侯知道,会动摇他刚刚得到的霸主地位,便亲手杀死了当时在自己身边的七个知情人,然后草草与诸侯签了盟约,便火速返回,同时派人馈送厚礼,向越请和。范蠡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彻底灭亡,大王可以姑且准和,等待时机再给予毁灭性的打击。”勾践也自料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灭吴,便暂时答应了吴国的求和,班师而回。

四年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三月,勾践乘吴国发生灾荒,再次向吴发起大规模进攻。越军抵达五湖(即今太湖,在江苏南部,苏州市的西边),筑起坚实的壁垒,驻扎下来。夫差发兵前来,一日五次向越军挑战。勾践存不住气了,想出壁垒迎战。范蠡劝谏说:“不可。现在是吴军前来向我们挑战,我们姑且固守而勿与战。现在出兵迎战,必将对我不利。攻属阳节,守属阴节。我按兵不动,任其挑战,便可尽其阳节,而盈我阴节。待阳竭阴盛,我自可夺得胜利。现在吴军来势汹汹,刚强而力疾,阳节正盛,不可与之争锋,请君王姑且耐心等待。”吴军连续两天挑战,越军一直坚守不出。吴军以为越军怯战,有些松懈了。到了第二天夜里,勾践便乘吴军松懈之机,向吴军发起突然袭击。勾践创制一种“左右句卒”的战术,兵士或左或右,鼓噪着进扰吴营。夫差分兵抵抗。勾践却暗率大军渡水,突犯吴的中军。吴军大乱。越军又乘胜追击,把吴军打得大败。这一仗,大伤了吴的元气。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勾践在范蠡的策划下,有意发兵侵楚,以麻痹吴人,使他们疏于戒备。第二年,越军突然大举进攻吴国,一直打到吴都姑苏,把姑苏城包围起来。吴国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夫差也在城中尽全力抵抗,一时没被攻下。依据双方的形势,勾践采纳了范蠡坚守阵地的意见,在敌人还没有灯油耗尽之时不与其正面作战,以尽量减少损失,确保全面胜利。故越军高筑营垒,围姑苏城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

三年后,越王勾践增调大军继续围吴。勾践诏于军中: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生子者,归养;有疾病者,给以医药治疗。勾践号令严明,体恤军民,取得了越国军民极大的支持,人人拼命向前,军威空前强盛。

周元王三年(前473)吴目终于“士卒分散,城门不守”。十一月,越军再次发动强攻,吴王夫差势穷力尽,日暮途穷,不战而自败,越军终于攻破了姑苏城。吴王夫差带领妻子儿女和残兵败将,逃到了姑苏山上。

夫差派王孙雄为使者袒身跪行至越军大营,乞求罢兵占和,说:“过去上天降灾给吴国,使孤臣夫差在会稽山得罪了君王。夫差痛悔无及。现在恳请君王达成过去在会稽山时那样的和约,请君王赦免夫差之罪。”这时的勾践动了恻隐之心,想要答应吴使的请求,有意准降。范蠡见状说道:“不可!我听说,圣人是因天时之利而取得成功,得到天时而不能成其功,时运就将发生转移。天道的循环变化,为时不远,五年就会复返。如果是复转为小灾难,周期就会短些;如果转为大灾难,周期就会长一些。而且先人也有这样一句话:‘拿着斧子砍木头作斧柄,木头的命运就在眼前。’今天君下不果断灭吴,必将后患无穷。君王难道忘记了会稽之耻吗!”于是勾践拒绝了夫差的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