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革命烈士书信
28363700000017

第17章 给父母亲的遗书

父亲并转告母亲:

儿于十九日下午三时半被捕,到现在也不知是否有与双亲再见的机会。我自己心中很相信,不至马上死,因为我已经有不死的可能。现在假定我死了,向我最亲爱的父母写这封信。

人终不免一死,死是最寻常的事,死于枪弹之下,更其比死于床褥之间的痛快而有意义。你们千万不要为我悲哀或可惜,更不要把我的死当做耻辱。

我生时因奔走各地,不克对我亲爱的父母有很好的物质与精神的安慰。但是我想明白的父母决不以此责我恨我,"为公忘私","为国忘家",是古有明训的。

我死后,父母生活自然更加悲惨艰难,但是你们只要能够想得明白,心头一定还是很快活的。青菜淡饭不愁没有吃,爵岙姐夫姐姐处,一定可以供给一些饭食之资。大舅父处,你也可以去(或叫母去)弄一点钱来,并且找到党部(可以托木根来办此事或〔找〕到在标兄)要一点抚养之资。

我死后,文翠自是悲苦,他若能守守之,不能守亦千万不要加以反对,再嫁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对我的儿女们,我就怕父母太娇养了,娇养的结果,必定是造成不成器的东西。华山长大后,小学毕业即不必进什么中学大学,最好送到工厂去作工。

你去找党部或遇同志时,千万莫出怨言,出怨言徒然表示你们的"不明白",徒然增加他们的厌恶,你们若能与党发生好的关系,或许每月都可给你们几十元的津贴。

父亲和母亲都是年老衰弱的,经不起悲哀恸哭的。你们一滴滴的眼泪都会滴在我死鬼的心上,使我不得安睡。父母!你们乐天知命的等着光明的来到吧!

你的儿子

四月廿二晚绝笔

【写作背景】

自大革命失败以后,武汉三镇成为全国白色恐怖的中心。国民党反动派肆意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湖北的党、团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卓凯泽正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受团中央的派遣赴武汉工作的。不到一个月,卓恺泽即被国民党卫戍司令部侦悉捕去。在狱中给父母写下了这封遗书,劝慰二老不要因为他的死而过分悲伤,要坚强乐观地活下去,等待革命的胜利。从中看到烈士为革命无怨无悔、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卓凯泽简介

卓凯泽(1905-1928),笔名砍石。浙江省奉化县人。1922年,参加宁波青年知识分子的进步团体雪花社。1923年考入北京华北大学预科。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11月,被选为中共北京地委候补委员。1925年任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宣教委员,协助赵世炎编辑《政治生活》,6月被选为团北京地委青年部负责人,10月当选为团北方区委委员。1926年接受团中央派遣,赴浙江宁波等地工作。后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10月又被调到团中央宣传部,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当选为共青团第四届中央委员,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8年10月任团中央特派员兼团湖北省委书记,10月19日在武昌出席秘密会议时被捕,26日被敌人杀害,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