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前沿管理:13位中国商界大师的经营理念
28362000000026

第26章 对抗逆境乃为巨人(1)

对抗逆境乃为巨人

---史玉柱"立竿见影"的大手段

史玉柱说:"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一个人被逆境打倒,本来就不能成就什么大事;凡能成大事者,一定是打败逆境的强者!史玉柱敢于下赌注,敢于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在绝路中寻生路,可谓成功巨人。

史玉柱,安徽人,曾是巨人集团总裁。研究生毕业后1989年"下海",在深圳研究开发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获得成功。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推出M-6403。

1991年,巨人总部从深圳迁往珠海。M-6403实现利润3500万元。38层的巨人大厦设计方案出台。后来这一方案因头脑发热、行政暗示等各种因素一改再改,从38层窜至70层。1992年成立巨人高科技集团,注册资金119亿元,1993年,巨人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产品,其中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当年销售额即达到3.6亿元。巨人成为位居四通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成为珠海第二批重奖的知识分子。下半年美国的王安电脑公司破产,史玉柱认为巨人需要新的产业支柱。

1994年初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计划3年完工。8月推出脑黄金,一炮打响。史玉柱当选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1995年,巨人推出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个亿。史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而且是惟一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

1996年保健品方面因为巨人大厦"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巨人大厦资金告急。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客观上进一步封堵了巨人的迂回余地。不久巨人大厦停工。巨人名存实亡。关于史玉柱,在他最辉煌的年代,人家当时说,史玉柱的发迹是挡都挡不住的运气;那么当他衰败时,他面临着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有人说:正是史玉柱本人,狂写了九十年代中国企业家的一段兴衰史……

善于放弃,重新选择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负责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史玉柱看到有很多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太传统、太复杂、工作效率低下,他就决定自己要根据具体情况编写软件,提高统计局的办公自动化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攻关,史玉柱研制开发了一个统计系统软件,并于1986年在河北唐山召开的全国统计系统年会上向全国推广使用。

当时的史玉柱只有二十四岁,出类拔萃的工作成绩引起了安徽政府有关领导的关注,上级决定将他作为第三梯队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进修研究生,一毕业就可以定为处级干部,生活给他铺开的是一幅非常美好的未来蓝图。

读完研究生之后,史玉柱做出了几乎是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决定---辞职。领导为他惋惜,同事感到困惑,连平时最了解他的妻子和父母,此时此刻也感到不可思议。临下海前,史玉柱对自己的好朋友说:"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创业是艰苦的,一没资金,而没靠山,史玉柱登上飞机飞往深圳的时候,身上的全部家当就是东挪西借的4000元人民币,当时的4000元人民币在深圳已经不够大款们的一顿茶钱了,唯一让史玉柱感到充满信心的是他在深圳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为之呕心沥血研究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史玉柱来到深圳大学,租不起房子,就挤到学生宿舍去住,搞科研没有仪器,他采取能"混"就"混"的策略,"混"到学生堆里去,在学生的实验室偷偷地编写程序。

可是时间长了自然会"原形毕露",他很快就被实验室的管理员"揪"出来了。在此之后,他不得不通过熟人找到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别人下班了他才上班,别人不用计算机的时候他接着使用,有时要等别人玩完电脑游戏,他才能靠近计算机,那时,他才能用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去触摸属于别人的计算机。那一段时间里,史玉柱的黎明是从黄昏开始的,一盏40瓦的灯,是照耀他的太阳。史玉柱是孤独的。

经过反复的可行性论证,史玉柱相信M-6401桌面文字系统已经趋于完美,于是他便和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另一位年轻伙伴蔡玮一起,他们用手中仅有的4000元人民币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他要以这个电脑部为大本营,向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发起冲击。

开始自己创业的史玉柱急需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让M-6401在计算机上显示出长处,而他承包的这个电脑部只是徒有虚名,连电脑的影子也没有。当时一台电脑的最低价格是8500元人民币,可此时的史玉柱已囊空如洗,他在一家电脑商店欲哭无泪地徘徊了好几天,感到自己胸口堵得慌,恨不得找人打一架,哪怕被打得头破血流也比当时的滋味好受。

在此之后,他竭尽全力一赌。用加价1000元人民币换来的推迟半个月付款的条件,咬牙买下一台电脑。

在此之后,他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

他找到了《计算机世界》这个杂志,买不起一个版就买半个版,最后他知道自己连半个版都买不起,就和编辑部的人来了个君子协定,他在《计算机世界》上先打广告后付款。创业之初的这两项开销加起来要17550元人民币,这对于当时的史玉柱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让他手心出汗的数字。

1989年8月2日,史玉柱在《计算机世界》用半个版的篇幅打出广告,宣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

这之后他便开始耐心等候结果。等待总是漫长的,难熬的,更何况是踩在一根颤巍巍的钢丝上的等待。13天,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只有史玉柱知道,他这13天的心是怎么样的跳法,血是怎么样的流法。

登出广告后的第13天,史玉柱收到好几笔订购M-6401的款项,这好像不是汇款单,而是一张张预告黎明的通知书,这个通知书向全世界公布:史玉柱看到了希望。史玉柱和他的伙伴来不及欢呼,就拥抱成一团。

一张张订单纷纷飞来,到了9月中旬,销售额已经超过十万元,史玉柱又将这10万元全部投入广告之中,4个月之后,他们的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人民币。

成功者于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成功者凡是皆用肯定思维,碰到一件事情,先假设"一定能行",然后想方设法去把它做成;一般人则正好相反,遇事皆用否定思维,先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为自己找好了许多条"不行"的理由,一碰到困难也就很自然地想到往回缩,而往往是连试都不去试,因为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干嘛还去作这无用功呢?

"下海"之初的史玉柱有的只是一个自己开发的尚不成熟的电脑软件,几乎没什么钱,这种情况在知识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史玉柱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他应该以此为资本先去找一家公司打工,等待发展的机会,或伺机寻找投资者来给自己投资,或者"扫街","洗楼",挨家挨户的去推销。金山公司的裘伯君走的就是这条路,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位慧眼识英才的港商,从而也获得了成功,但绝大多数没那么幸运。而任何超前总是有限的,一年半载之后,发展的机会或投资者没找到,自己的技术很可能被别人超越,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已一钱不值。多少失效的专利都落到了这种结果。但是,史玉柱不是这样,他没有钱,但他想到的是自己当老板,自己干。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而这过人之处原于他的肯定思维。如果换成别人,自己口袋里的钱连自己吃饭都不宽余,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呢?但史玉柱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承包了公司电脑部,又用赊欠的方式抱回来一台电脑和作了半版广告。这里重要的不是这些"点子"有多宝贵,而是将这些"点子"一一付诸了实践。史玉柱是一个不善交际、略显木讷的人,他不是凭他的口才和交际才能做到这一切。他凭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强烈的信念自行转化而来的,而自信又是"必定能行"的肯定思维的结果。所谓思路决定出路。

一个人如果真心想什么,就一定会得到什么。假如你对某种东西产生强烈欲望,你一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得到它,而"想"一旦化做了力量,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得住。

人生必须更上一层楼

高科技带来高效益,高效益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人都在追求高效益,史玉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要重新封闭自己,要用自己的智力和毅力在一个新的未知王国进行艰苦对话。

1990年1月,史玉柱和他的另一个伙伴背着热水器再一次来到深圳大学,他们把自己反锁在一间房间里,过着一种"集中营式的生活",不管外界世界怎么样,他们只与计算机同在。他们一个星期下一次楼,下楼可不是转悠,而是就近买一箱子方便面。150个昏天黑地,150个日日夜夜。20箱方便面支撑着史玉柱和他的伙伴进行了一场超重量级的拳击比赛,在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们凭点数取胜。他们终于成功了。方便面这种食品对史玉柱来说实在太重要了,直到现在,他还有吃方便面的习惯,这既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激励,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示。

1991年春,"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史玉柱说:"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我用"巨人"这个词来命名公司就是要成为中国的IBM。""巨人"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很快就吸引了各路科技精英。其中被史玉柱留下来的帐中将士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公司从几个人发展到50多个人,又从50多个人发展成为200个人,平均年龄为24岁,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6岁。"巨人"是讲究含金量的,公司里的人员中,97%是大学生和研究生。

M-6402系列很快受到香港金山电脑公司的金山汉卡的猛烈冲击,大有当今汉卡市场非金山莫属的阵势。史玉柱当即成立以自己为总挂帅的"专家课题组",再次进驻深圳大学,进行全封闭式开发,重演了开发M-6402时的一幕。

这一去就是半年,1991年8月,标志着当时中国桌面印刷系统最高水准、并标志着中国办公自动化功能已经赶上国际潮流的M-6403汉卡由"巨人集团"开发成功。它保留了M-6402的所有长处,吸收了很多同类产品的图形功能完备、排版命令形象化等许多优点,同时又根据今后国内文字处理市场发展的趋势,在排版效果、速度、混排图文等方面有重大技术性突破。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便不顾一切的猛扎进去,十头牛也拉不回;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则犹如赶鸭子上架,强摁牛头喝水,怎么做也做不好。这样的人往往性格内向,表情木讷,不善与人交往,情商很低,但智商很高。如果将来的事业恰好能与其兴趣爱好相一致,或者他能对他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中去,发挥出人生最大潜能,往往大气早成,前途自然不可限量。否则,如果不幸他的事业与他的兴趣始终背道而驰,那么他也会终身不得其志,一事无成,而且由于其性格内向,情商太低,还会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撞得头破血留,郁郁寡欢,潦倒一生,事业与幸福皆不可得。

人生的大幸与大不幸有天壤之别。

史玉柱就是这样一种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不去想,而一旦想到了,又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就会一头扎进去。史玉柱是幸运的,他大学学的是数学(给计算机作基础),毕业后工作分配在统计局(应用电脑),研究生读软科学(研究软件),兴趣和爱好也都逐渐转移到了电脑软件上,后来终于在电脑软件上取得突破,这是一个不断向电脑软件聚焦的过程。难怪他能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从而产生出强烈的自信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向自己的兴趣聚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对自己的事业发生强烈的兴趣。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白手起家、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创业的人,他自身的潜能和时间就是最大的资本。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用毕生的经历去追求成功。这样,即可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又可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从而获得人生最大成功。否则,如果不能认清自己身上的"资源优势",用自己的劣势和弱项去创业,或者长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站在这山望那山高,不能用年轻时的"黄金时间"和才华去建立起事业的基础,而是东撞一头,西撞一头的过程中把"黄金时间"和才华稀里糊涂的磨光了,那么,剩下的时间不但不再是资本,反而会变成痛苦的负债。

如果一个人从小读书,工作认真,在一个行业里持之以恒的钻下去,到四十岁左右就会有相当的成就,至少对他从事的行业,或对他将来的事业有了信心和明确的目标,那么四十岁以后这段时间仍然是"黄金时间"。反过来说,如果直到四十岁,他还一事无成,甚至连他自己想干什么都还不知道,那么四十岁以后的这段"黄金时间"就会变成"垃圾"简单的说,人生的前半段,都是"黄金时间",这可说是上帝对所有人的平等待遇,而后半段是不是"黄金",就要看你前半段时间换来的是什么。如果你换来的是黄金,那么后半段也会变成"黄金",甚至变成钻石;如果你换来得是"垃圾",那么后半段也就成了垃圾。

一般人的通病是,看这个好做就做这个,看那个好做就做那个,变来变去,到后来发现什么也不好做,而自己的一生也就这样东撞西撞的混过去了。如果这样的人也会有成就,也能过富裕生活,只有靠买彩票中奖了。

到新天地中证明自己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发表重要讲话,揭开了中国第二轮改革大潮的帷幕,历时三年的"治理整顿"结束,宏观经济又一次驶上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1992年3月9日,也就是邓小平离开珠海40天后,珠海市继掀起轰动全国的开发大西区热潮之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开科技重奖之先河,首次以别墅、轿车、大额现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科技重奖立即引起了举国轰动,珠海市和珠海市市长梁广大一夜成名。通过科技重奖,珠海准确无误地向全国发出信号:欢迎一切科技企业来珠海发展。一直不愿来珠海发展、在珠海注册但长期在深圳运作的史玉柱强烈地感受到了由重奖引起的这一冲击波,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重奖效应"所带来的巨大无形资产,他甚至想,假如他在珠海经营,这次小平同志视察的企业就会是巨人,他就会是这次重奖的获得者,从而一举闻名天下,树立起高科企业的良好形象。他看中了这种效应,他感到在深圳人才济济,公司林立,很难出人头地,就动了去珠海发展的念头,而他一年前他在珠海注册的公司就客观上成为一种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