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28360000000016

第16章 血有余和血不足之病

气血对人体虽有不同作用,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并且是共同来营养人体结构组织、共同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因为人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依靠气血的推动。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既不能有余,亦不能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余或者不足,都会产生疾病。

有一次,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黄帝问岐伯:“五脏”中的肝脏藏血,那么,其血有余或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回答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一旦“五脏”中肝脏的血有余,就会使人发怒;其血不足,就会出现恐惧。

需要说明的是:人体内的结构组织是离不开血的,如果是在气血没有相并之前,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指气血平调或平和,未有偏聚,“五脏”心、肝、脾、肺、肾安定之时,即便是有邪气侵袭,其邪气仅是侵袭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络脉,就会使人体内络脉有血液留滞。

黄帝接着又问:怎样进行补泻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血有余的,则应当泻其血盛的经脉,以出血;血不足的,则应当察其经脉之虚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候气至而脉搏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黄帝又问:刺留血时应当怎样?

岐伯回答说:诊察其血络有留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总之,以上所说的血有余和血不足之病,其反映或表现及其如何针灸的这些内容,均来自《黄帝内经》“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其原文为: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