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考状元经验谈
28330500000020

第20章 书山有路勤为径

姓名:卢杰

毕业学校:甘肃省陇南一中

高考分数:672分

所在院系:北大政府管理学院

天真的冷了,虽然北京的风不透骨,但还是让人瑟瑟地抖。10月1日去了一次香山,叶子还没有红,远方却已尽是苍黄。吹着风,想着从前的故事,想着,其实每个人都很平凡。还记得十年前,是这样的一本书《等你在北大》,开启了我无知的心灵,并震撼了我的一生。还记得那时的我,其实并不向往神圣。静默的流水,冲淡了我本不清晰的少年记忆,我和北大的缘就是从那本书开始……

(一)我的学习生活

其实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当别人告诉我说我是甘肃省文史类考生第一名时,我自己还感到有点吃惊的。事后也有一些同学和我一块儿交流高中学习生活的体会,我忽然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成系统、有体系的学习方法之类的东西,自己仅仅是尽了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学习,平平静静做人,闲时踢踢球,忙时熬熬夜,如此等等。所以这次他们要我写写自己高中的学习经验,的确是给我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从小学开始,父母和老师就一直说我在学习上比较踏实,但至于这个"踏实"的确切含义,我却一直没有弄清楚。据我父母说,那时,回到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作业本和课本拿出来做当天的家庭作业,而母亲就边织毛衣边在旁边陪我,但母亲或父亲从来不干涉我独立完成作业的"权利"。那时也没有请家教的奢侈,我的小学是用铅笔和橡皮一路写写擦擦走过来的。

初中的时候情况就变了一些了。那时的课业负担已经相当重了,因为考重点高中的压力很大。老师都习惯布置超过正常题量的课后作业,所以我就常常有一些作业无法完成。但为什么老师仍说我踏实呢?据老师后来说,我没有完成的部分通常是与课堂练习相重复的部分,所以,事实上新的作业我仍是一道一道的完成了。现在,有关高考的题库、题海、题山是越来越多了,但我想,对付它们的最好方法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之有取有舍,避免在做题时"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重复堆砌"。

我想,小学、初中踏实的学习态度是使我的高中学习受益匪浅的。文科在学习技巧上也许和理科有本质区别,但踏实的学习态度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比如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从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引申开去、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事件的联系与因果、补充理论事实等,对这些补充内容别人也许只是听听就过去了,但我觉得真正负责的态度是把它们摘要的记录下来,在复习课本内容的时候参照复习,这样更便于理解课本内容,也不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断层。而要每堂课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坚持下去,非有踏踏实实的态度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最后的复习调整阶段也是需要踏实的态度的。在最后的一两个月中,大的知识块和基本概念已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往往在一些小知识点上还有不少漏洞和缺陷等,如果对这些小失误不加以弥补的话,知识的堤防往往就在这些地方被攻破。而要发现这些小不足,就要耐心地蹲下身去,一寸一寸地搜索,找到以后再耐心地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我的体会是,这些小不足往往出现在基本历史事实的记忆、基本政治概念的理解、外语单词和词法上面。这些小不足是很不容易被发现的,除非耐心、踏实和细心。

当然,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而不稍微讲一点学习技巧的话,也往往是付出了很多劳动却得不到等量的报酬。对学习方法要辨证的看待,一方面没有一成不变和放诸四海皆准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往往都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移植性是不强的;另一方面,在学习上也有许多有效的具有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也许各人的体会是不同的,但无疑它们会起很大作用。

从总体上看,这些共性是什么呢?关于学习的"四阶段说",虽然可能早已记熟,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很不相同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确是最普遍的学习过程。高三阶段总体上都处于总复习中,这四个过程仍是有效的,即课前预习所复习内容,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分析,所留作业认真完成,及时复习所学习内容。在具体的操作中,每个人的方法又是不同的。比如:有人对课本内容比较熟悉,那么课前预习这一步骤就可以做得稍微简略一点;有人对课本的理解还有一些问题,那么在上课时更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理解所学习内容,那么会在记忆和做作业时带来更多麻烦。在操作这四个阶段时,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这种分析,能动的确定自己的具体操作过程。

在操作上述四个过程时,各科都有其特殊性。在学习方法上,各科的学习也理应有各自的学习特色,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在学习方法上千篇一律,那是不行的。下面我就对各科的学习谈点体会。

(二)数学--要舍得放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大家常说的这句话非常适用于我的数学。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我认为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为自己准确定位,保证基础题全部答对,并适当放弃自己力不从心的高难度题,这样达到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俗话说"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扬长补短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应试方法。我这个小嘴"麻雀",在数学学习中没有多大的优势。在平时考试中,数学最后一道题对我而言难度很大,我经常只是做出第一问,第二问基本上是无可奈何,屡战屡败。在高考中,我一看最后一道题的第二个问题挺难的,于是很快决定放弃了这个难啃的"地瓜",正是由于这样量力而行的战术,我保住了"芝麻"--基础题,只在较难题目上失去了12分,其他题全部做对,做到了数学考试的理想发挥。

我的经验是,在考前十几天时间的复习最有效。但是我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这段时间数学也要天天练(至少两天一练),而且要讲究练法,时间应与高考时间一致,重点练填空题和选择题(也可以练1~20题),不要选题太难,目的是保持状态,保持数学的"兴奋点",以保证能有良好的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另外,这段时期可以梳理自己原来做错的题,把过去练习卷中做错的题重新思考一遍,因为这些错误是自己的"弱点",除了把每一道错题做对之外,还应该想错因,对概念不清的地方应重新看课本,弄清基本概念;对公式不熟的应记熟。此时还可以找老师集中答疑,解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你不妨一试。

(三)语文--深度挖掘法

对于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对语文作文来说,注重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么多素材积累起来,我们怎样去运用呢,怎样在写作文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呢?

我平时采用的就是材料论据法。我主张灵活运用重于大量的积累,要善于挖掘素材中的隐藏信息,写作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

在高三作文训练中,我建议用几个比较熟悉的例子,然后去挖掘它的深层内涵,再来套用到不同的作文题目当中。这样比较节省收集材料的时间,而且可以灵活地运用,以不变应万变,效果也相对比较好。其实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作文方面的好素材,而且可以运用到很多不同的作文中去。比如说我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用黄巢的例子。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生活的态度决定生命的质量》,在这篇作文中我就写他热爱菊花,于是他就拥有菊花的那种高贵品质,他这种对生活的傲气和霸气的态度成就了他的一番霸业。另外一篇作文《拒绝诱惑坚守精神家园》,我同样也举的他的例子,说他拒绝了浮华权贵和骄奢淫逸的诱惑等等。

总之,只要扣住题,灵活地把例子套用在不同的题目中,做出恰当的分析与阐释,基本上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在高考中,我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在作文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四)英语--联想记忆法

在学英语的过程当中,有些内容对我来说是比较难记忆的,比如一些动词短语--就是用一个动词加副词或介词组成了很多词组。我想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同感。这时候,如果联系它们的字面意义来充分理解并加以联想,比死记硬背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有时词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相去甚远,比如说"Comprehend"这个词,它有"makeout"的意思,字面上是"使……出来"的意思,它的实际意思有"辨认出"和"领悟"的意思,从字面上很难去理解的。然后我就这样联想:它的字面意思是使什么出来,比如说"使"人"出来",即把其中一个人从这个大队里拉出来或者认出来,于是我就记得这个词组有辨认的意思了。使"意思"出来,就是使某个意思从一大句中出来,于是有了"懂得"的含义,即"领悟到……"的含义。

还有"Perforate"这个词,它的字面意思是"pullthrough(拉着……穿过)",但实际意思是"帮助某人渡过难关"。这个意思上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单纯地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于是我还是采用联想记忆法。我想象拉着某人穿过重重的障碍,穿过重重的险阻,引申出它的意思就是"帮助别人渡过了难关"。

所以,联想一些熟悉的方式,或者是容易记忆的东西来帮助记忆单词和词组,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文综--归纳串联法

这种方法是将学科内的知识总结成体系,进行对比记忆。我在学习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比较有效。老师平时会讲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把这些知识放到一起对比,这样你就可以把一些相同的知识往上"套"--比如相似的因果关系、相似的影响之类的,都可以用同一个原理往上"套"。这样对比记忆会比较深刻,在考试的时候容易将知识点连成串,知识体系也就比较完整了,得分当然就会比较高。老师会将有关专题的知识进行详解,但个别问题还需要自己总结。

我按照自己的原则积累知识,从容赴考,轻松闯关。这种淡定的心态保持了内心的清澈澄明。这些年来,我真的做到了像一条平凡而又快乐的小鱼那样,自由自在的享受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与温暖,感谢上天赐予我那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人,愿你们永远拥有健康,幸福和快乐!也愿学弟学妹们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