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思维科学发展的三大重要理论就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我们不能孤立地来看企业传承的问题,中国人喜欢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地利就是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人和就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之中来把握当下,预见未来。把握当下有洞见,预见未来有远见,完善并且传承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的基业常青。
比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从1879年爱迪生创办电灯公司开始,历经了130年而能长盛不衰,长期居于世界500强的前5名,尤其是后期这种迅猛的发展,与韦尔奇在做CEO时致力于更好地创建企业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很简单的三条:第一条减少工作量,做真正该做的事情;第二条不断地超越自我;第三条更精简、更迅捷和更自信。
提及企业文化传承就会涉及到管理文化、管理模式,众所周知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也就两种:
第一种是欧美的管理模式,强调尊重个人,鼓励竞争,刺激人才和生产要素的流动,通过流动和竞争来激发人的干劲。
第二种是日本企业家在管理之中形成的另外一种模式,强调对企业的忠诚。换而言之,他们是限制人才的流动,用终身雇用和论资排辈的方式来留住员工。一开始这种模式是受到欧美商学院的批判,后来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这种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之内也就都得到认可。
今天,中国的经济也经过了可持续发展,而且增长率非常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种中国经济成长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独特的中国管理模式存在。
所以不必妄自菲薄,认为中国的企业都不是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或非常落后,其实并非如此,一定是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模式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所倡导的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国的企业当然不必去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模式,否则,一定水土不服。
有个笑话说:假设一栋大厦着火了,犹太人一定会背着钱袋子冲出来,法国人会背着自己的情人跑出来,中国人一定会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出来。当然这笑话所折射出来的是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底蕴及价值观。
现代的人往往会哀叹说,整个社会人心浮躁,也没有什么诚信,感觉交给谁也不放心,那其实是因为文化断层所引起的。西方文明的那种诚信是契约式诚信,中国文明的诚信是伦理式的诚信,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就变成互相抵消,反而变成是社会失去了秩序。
因此我们要使契约形式的诚信伦理化,伦理形式的诚信契约化,才可以更加相得益彰。我们要从向西方管理模式的那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中,回归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和文化中来,在这之中去重建我们的自信,去创立我们独特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并且实现企业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真正地长久地传下去。
正念传承和禅悟传承
这才是真正跟佛教文化比较贴近的。中国民营企业传承的第五层境界就是正念传承。前面的四个层次——血脉传承、社会传承、制度传承和文化传承,都是在企业家交棒给接班人时才发生的,而正念传承是指企业家每时每刻都能观照自己的内心,以抽离的姿态来反观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冷静地思考企业的现状,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
苏东坡有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不能抽离时,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抽离时,就能不进入任何固有的模式而消除执著,就能避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跳出盲区。因此每天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觉悟的过程。
事实上平时我们的意识对我们作决策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打个比方,有个人坐马车,有人间这匹马:“马车走的方向是你决定的吗?”马说:“是啊,如果我不走,马车往哪去呢?”这个人再问这匹马:“你为什么会向左呢?”这匹马就会说:“因为我觉得左边的脸很紧。”马车夫拉一下,就向左拐弯了。
所以决定方向的到底是谁呢?是这匹马吗?当然不是!那是马车夫吗?当然也不是。那是谁?是坐在后面车厢里的主人要求它去北京或上海等等,其实最后发号施令者是他。
佛教里有个法相唯识宗,说这个是比方。马车比喻我们的命,我们每个人过去生中种了什么因,今生会有什么果,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智慧,跟我们宿世种的因有关系。这马车是命,有些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些人就是个破车子,是个独轮子走一辈子,所以这马车代表命。
马车所走过的路i有时是康庄大道,有时是羊肠小道,其实就表示我们的运。我们有时候很顺利,有时候就很崎岖,充满了挫折和障碍。
这匹马就代表了我们的第六意识。它不是做主的,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时候处在一种无意识的惯性反应去处理事情,就产生了决策失误,所以需要用这种正念传承。
马车夫代表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是我执识,西方的心理学只研究到意识、潜意识、深层潜意识,还没有办法达到第七的末那识。但这也不是真正的主人。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含藏识或藏识,它才是我们真正的心智模式的主人。
所以我们要能够一直用这种正念传承来跳出平时意识思维的惯性模式。因为惯性一定有局限性,很多时候你认为在那样的情境之下,就是那样选择,但其实不是。如果我们能跳出来,会有很广阔的选择模式,当然就能常时立于不败之地。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一次答法国的一个记者问的时候就说:我们面临两大任务,第一是集中精力,不断地发展生产力,第二是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能达到第五层的境界——正念传承的企业家,他就能够明白,人心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同样重要,要改变社会的不公,更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记深藏在人类意识之中的偏见和执著。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文化密码》。其实上面讲的就是烙印,就是一种偏见和执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烙印,我们要能跳出来。正是由于深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和执著,导致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我们传承失败,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甚至破产。
正念传承的基础是四种前行:暇满难得寿无常,知此能除今世贪,业果不虚轮回苦,知此能除后世贪。暇满难得和人命无常,以及业果不虚、轮回是苦,这是我们做正念传承的基础。
由此可知,功名富贵是在心性中去求,企业的永续传承,归根结蒂也要在心性的提升中求,并取决于企业家自己的心灵状态,他达到了哪一种层次?他的修养,学问,道德,智慧达到了哪一种境界?如果他不能提升,往往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仍然还在业力的定数之中。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盲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告辞时,天已经黑了。朋友就点一根蜡烛放在一个灯笼里,让他照路回家。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需要灯笼,对我来说明和暗都是一样的。”朋友就跟他说:“我知道,但你如果不提着灯笼,就可能给人家不小心撞倒。”
盲人就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提着灯笼上路了。走了没多远被一个人撞倒了,盲人就很生气说:“你是怎么走路的呀?难道你看不见我手上这盏灯笼吗?”
那人说:“老兄啊,你要知道你的灯笼早已经熄灭了。”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地这种大智慧不能提升,即使他有好的眼睛,好的灯笼,都没有什么用。同样的,好的灯笼譬如企业的财富和技术,好的眼睛譬如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家不能做心灵的主人,常常做情绪的奴隶,那他的企业就难以适应大环境的变化,难以长久地传承下去。
并且,降伏和转化心念是我们必须要独自面对的,只有自己才能面对,才能处理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雇人去清扫房子、做饭,也可以雇人来修理车子,但没有办法雇人帮助自己除掉负面情绪。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富而不乐的怪现象,使我们的生命演变为一个精神的牢狱。
好像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蝮蝦传》一样,每个人好像蝢蝂(一种虫子),不停把东西放在自己背上,越背越重,直到压死为止,有人帮它把东西拿掉一点,它又会继续往前挪,把东西重新背到自己背上。因为我们一直在做情绪的奴隶,不能做心灵的主人。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的心活在过去就会有后悔,总是想着以前某一件事情没做好,如果能从头来过多好。如果心执著于现在,就会有种种不如意的抱怨;如果心活在未来就会有忧虑、有一种恐惧,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所以要能得到正念传承,才能真正无怨无悔、无忧无惧地觉知当下。正念活在当下,就能在外界刺激和内心的贪瞋情绪反应之间开辟一条反思的间隙,好像汽车有个避震一样,不让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和贪瞋痴的惯性反应占据上风,能有选择和创造的自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并且使生活充满快乐,使生命充满智慧和慈悲,这才是真正做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无敌。”儒家把它归纳为孝、智、勇,佛教就称之为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大力和大悲。
中国企业传承的第六层境界就是禅悟的传承。
丰子恺在描述他的老师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律师)为什么会出家呢?他就说到人生的三层楼即三种境界:
第一层境界就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只是追逐名利,目标只是让自己、家人和朋友生活得更好一点,孔子称之为“碌碌无为”,忙碌了一辈子最后一事无成。其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这样的境界之中。
第二层境界就是精神生活的提升、丰富。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他在第二层楼,精神生活丰富了,所以物质生活简陋一点也能自得其乐。
第三层境界就是灵性生活的解脱。我们企业家的禅悟传承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境界上。
佛陀说世间有四种人:第一种人是从光明走向光明的人,卓越的企业家能够懂得,法治小人,礼治君子,无为而治治圣人。如果单纯依靠制度传承,依靠制度来管理,这是法治小人;如果能有一种非常独特、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大家自觉地有一种凝聚力,这是礼治君子;所以能从制度传承的法治提升到文化传承的礼治,更进一步升华到无为而治的正念传承和禅悟传承。就能使企业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使企业长盛不衰。
第二种人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优秀的企业家能够从失败之中吸取教训,开发智慧。当我们不停地抱怨,暴跳如雷,看谁都不顺眼的时候,总以为这是别人的错,但正念传承和禅悟传承就能让我们看见,打开情绪牢笼的钥匙,其实钥匙一直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心。
第三种人是从光明走向黑暗的人。有些企业家取得暂时的成功之后,就会刚愎自用,认为自己非常了不得,让情绪的风暴摧毁了美好的人生,以人性的盲动摧毁了自己的企业。
第四种人是从黑暗走向黑暗的人。
《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今天我听到几位嘉宾所说,其实在我听起来都是佛法,生活之中的一切到达最高境界就是禅。武士的剑术、音乐家的耳朵、画家的眼睛、哲学家的思考、企业家的管理、美食家的舌头、医生的手术刀,其实都是通过种种“境”的训练,使人能用直心,用智慧心,用禅悟的心来面对世界,到后来就完全没有什么灵感,念头,思索这些问题,只是去“做”罢了,这个时候他其实就已经由感性认识提升到了理性认识,更进一步提升到了悟性认识乃至于自性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无非就是这四种,我们常用的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能够超越,达到悟性认识,才能真正实现禅悟传承。
归纳起来说,中国企业传承之道的社会传承和制度传承属于科学层次,文化传承属于哲学层次,正念传承属于艺术层次,禅悟传承属于信仰层次或宗教层次。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达到深处就是宗教。科学层次讲“真”,哲学层次讲“理”,艺术层次讲“大美”,宗教层次讲“至善”,止于至善。
市场经济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市场经济社会过分地强调物质生活。
人类对于身心世界的认识有四个阶段:感性、理性、悟性和自性。企业传承之道的财富传承、血脉传承还只是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社会传承、制度传承、文化传承属于理性认识的阶段,正念传承属于悟性认识的阶段,禅悟传承属于自性认识的阶段。所以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其实从禅悟的角度来说,无非都是安顿我们的身心,无非是在解决生命的出路,如果我们能够以此为目标,知识学习在这时是无能为力的,唯有去开发自性的智慧。
愿我们在座的诸位,广大的企业家,能通过对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之道的深入思考,达到禅悟传承这种最高的境界,今后在工作之中能圆满成就,在人性之中开发佛性,在工作之中圆满成佛!祝福大家,吉祥如意!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