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包含着心理学中关于选择适度的理论。它可以表述为:选择项并不是越多越好,适量的选择项才有利于作出最佳选择。
首先,选择面过窄肯定不利于作出好的选择。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方案供对比选择,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一个人在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他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决定取舍。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不”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判断,只有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它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判断。
但是,选择方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选择的方案过多,会搅得人心神不宁,无所适从,很讽刺的是,“多方案”成了“无方案”,最后什么方案也确定不下来。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挑花眼了”。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寻找配偶就像走过一片玉米地时摘玉米一样,不过只能朝前走,不能往回退,就像人生那样。当然每个人都想摘个最大的玉米。
你走了一段路,发现了几个比较大的,但是你猜测后面还会有更大的,于是就先不摘,继续走;再走一段,发现了比原先大的,但你还是猜测后面还有更大的,所以就仍然不摘,继续走下去……就这样了若干次,当离玉米地的边缘不远的时候,你想,没有多少路可走了,再碰到大的我就摘,可遗憾的是,再也没有比原先大的了。你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其中最大的。
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是无限的,因为世间有的是人。可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选择又是有限的,因为你的青春有限,过了适婚年龄,选择面将骤然变窄。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做的是,让选择面既不过宽,也不过窄。对于择偶来说,如果决定得太早,可能无法等到后面更好的;而如果决定得太晚,可能又会发现好的已经没有了。
所以说,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选择适度”这个定律,要在选择面适度的时候作出选择,选择面既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
和美女在一起光阴易逝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有次与一群青年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学生们问他:
“那么复杂的相对论,您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它的含义呢?”
爱因斯坦思忖一会儿,回答道:“如果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也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学生们仔细思考他的话,似有所悟。
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对论,但我们知道他的话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对时间的错觉。时间有一个客观的长度,可是在人的心里,它又有一个相对的长度,这个相对的长度往往和客观的长度有出入。这就是由人心理的主观性造成的。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在不同的情绪和心态下,我们对时间的知觉会表现为过快或过慢,这种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叫做“时间错觉”。
和美丽的姑娘聊天,当然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就希望它赶快结束。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的差别,使我们产生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错觉。我们平时所说的“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都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感到时间快,什么时候又感到时间慢呢?一般来说,当我们做的事情内容丰富、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愉快时,我们感到时间过得快;相反,则感到时间过得慢。这是因为前者的情况,你希望它慢,就觉得实际的快;后者的情况,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实际的慢。
二战快结束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正在海军服役,他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时间错觉的感受。他回忆说:
“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岛附近6英尺海下的一艘潜水艇上。我们通过雷达发现了一支日本舰队——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朝我们这边驶来。我们发射了五枚鱼雷,都没有击中它们。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我们开来。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我们直压海底。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我吓得几乎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可死定了!’那艘布雷舰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才离开。这15个小时,在我的感觉里好像有1500万年。”
瞧,恐怖的经验制造了多么大的时间错觉!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人们往往感觉前慢后快。比如,一个星期里,前几天相对于后几天感觉过得慢,而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段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显得慢,当过了一半时间以后,便觉得越来越快。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一段时间的前期,你觉得后面的时间还很多,就不着急,所以会感到时间慢;越到后来,你越感到时间所剩不多,就越感到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
这个规律也体现在人的一生中,人在童年时代容易感到时间过得慢,就像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太慢”,因为你觉得以后的时间还有的是。等到老了,尤其过了三十岁以后,就开始感到时间不那么多了,于是便开始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了。
伊甸园里的禁果
《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恐怕是人人皆知。上帝不让亚当和夏娃吃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可是他们却更感到好奇,最后终于经不起蛇的诱惑,吃了智慧果。作为惩罚,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过起了艰难困苦的生活。
其实这种对禁果的好奇心理在人类中是很普遍的。人总是这样,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对它产生好奇和关注,内心充满了窥探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禁果定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今天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物——土豆,在慢慢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就是被当做禁果而得到了推广。
故事是这样的:土豆被从美洲引进法国时,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认可。宗教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苹果”,医生们认为它对健康有害,而农学家则告诉人们,土豆会使土壤变得贫瘠。这些“权威人士”的论断,使土豆成了不受欢迎、稀奇古怪的东西。
着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端·帕尔曼切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他尝到了土豆的“甜头”,就想回到法国后,在自己的故乡种植它。可是因为那些权威人士的论断,谁也不相信他,谁也不敢种土豆。
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
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开始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土豆。按照他的要求,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土地,但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警卫就撤回了。
这使人们非常好奇,是什么好东西需要这样煞有介事地看守?一定是好东西,才怕别人偷啊。人们这样一想,就猜测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处的食品,就禁不住垂涎欲滴。于是他们商量好,晚上就来偷挖土豆,种到自己菜园里去。
不用说,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人们发现它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帕尔曼切就这样达到了目的。
人的心理是多么奇怪啊。难道禁果就格外香,格外甜吗?
其实这是由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的。人们渴望揭示未知事物的奥秘,本来一个平常的事物,如果遮遮掩掩,就会大大吊起人们的胃口,促使人们非要弄到手,研究个明白不可。否则这种好奇心就会一直折磨人们的心灵。
人们觉得被禁的东西,或是某些人想专有的东西,一定是因为太好,而舍不得让所有人用。这就使得人们推出被禁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的结论,并且才分外向往。
况且花费心思和力气弄到的东西,能使人们有一种成就感,与对待易得的东西比较起来,人们会更加珍惜。这也是惯常的心理。
生活中“禁果定律”是很常见的。
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我国的《金瓶梅》,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作品等。但是被禁不但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噪,让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因此反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还比如,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不让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能玩游戏、不允许网络聊天,等等。但是如果一味地严厉禁止,却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禁果”效应,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热恋心理
找到梦中情人,经过热烈的追求,对方接受了你的挚爱,热恋就开始了。
如果是你的初恋,痴爱之中可能还包含着羞答答的浪漫。热恋中的爱情比羞涩的初恋要成熟得多:最初双方是基于外貌、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等客观条件相吸;初步交往之后,各自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趋向一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后,双方心灵相悦、精神相通,彼此真正地了解对方,已经能够完全接纳对方的一切。
热恋中的人往往存在以下的心态。
1.说不完的知心话
热恋中的男女,心是充分敞开的。他们心情特别容易激动,非常愿意坦白自己的内心,希望被对方所了解,也希望了解对方。热恋中的男女总是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他们都想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和说服对方,都想通过思想交流来达到相互认同。
2.乐于奉献
热恋中的人是乐于奉献的,他们总想为对方做点什么,或者按照对方的愿望去做点什么,希望看到对方幸福的笑容。
3.审美错觉
热恋中的人会出现审美错觉。“情人眼里出西施”,他们都将对方理想化,觉得对方一切都好,是世界上最棒的,尽管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这样能让双方都充分享受爱的乐趣,但这也可能产生问题,就是可能等到结婚以后才发现对方的一些缺陷,但那会儿为时已晚。
4.相互改变
热恋双方都会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对于细微处的观察,逐渐把握对方的脾气、性格和爱好,然后逐步修正或改变自己的习惯和爱好,使自己尽量适应对方,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教会我们怎样做人。”
5.独占欲望
热恋双方都有强烈的独占欲,不能忍受第三者插足。男女独占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男性身上往往表现为性的独占欲,即要求与对方发生肉体关系,以证明对方只属于自己;女性的独占欲则表现为感情的独占,要求男性将感情全部用在自己身上。男性甜言蜜语的性爱要求往往使女性陷入既喜悦又不安的矛盾境地。
热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热恋双方要诚实和宽容
热恋双方要坦诚,这样才会相互信任,才会充分地了解各自的优缺点,也就会爱得更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刻意遮掩自己的缺点,反而会让对方生厌。双方都要宽容,要能接纳对方的缺点,不要太苛求完美,但也要提出纠正对方的意见。
2.真爱需要时间来检验
一见钟情是美妙的故事。但钟情是否是真爱,则需要时间来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男女才会逐步认清和正确评判自己的爱情。闪电式的恋爱和结婚是不可取的,感情基础不牢固,婚后的生活也可能有麻烦。
3.甜言蜜语不可少
热恋中的甜言蜜语能够稳固感情。对恋人的适时赞美、问寒问暖和绵绵情话,可以使恋人感觉到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加深双方的感情和依恋。
4.热恋中的矛盾要及时解决好
恋人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现象,但要避免矛盾的激化,要及时解决矛盾。
矛盾主要是由于双方个性、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或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开始接触的时候,双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自己不好的一面,充分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而到了热恋阶段,彼此的伪装也就慢慢卸去,本来面目露了出来,矛盾自然就开始出现。
解决矛盾,双方要以相互尊重和信任为前提,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更不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附属物。男性不要对女方呼来喝去,女性也不要过分干涉男性正常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发生矛盾时,忍让是最好的缓解办法,男女双方均不可任性而毫不让步,这样做不仅不能维护自尊,而且还会深深地伤害双方的感情,把事情越搞越糟。但忍让不是一味退让,要分清轻重缓急、原则是非,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不能让步,但态度要中肯,因为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恋爱的双方要多学会互相谅解,男方对女方的任性和娇气不要过分地计较,女方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男方的粗心大意和固执。
热恋后的心理宁静期
热恋之后便进入了心理宁静期,这是恋情降温阶段,但并不是消退,而是变得熟知和深沉,正如近代诗人徐志摩所言,“爱是帮助了解的力,了解是爱的成熟,最高的了解是灵魂的化合,那是圆满功德”。热恋中的爱情富有激情,心理宁静期的爱情则更多地具有了理性色彩;热恋是波涛汹涌的激流,宁静期的爱情则是一汪幽静的潭,风平浪静的水面下是涌动的暖流。
可是,到了心理宁静期的恋人们,彼此无所不知,日子每天都一样,再无初恋时的新鲜感可言,于是厌倦感就慢慢地堆积起来。移情别恋最容易在宁静期发生,但心理学家指出,这并非人的本性,本性在于寻求新的刺激。新的刺激和新的恋爱对象不是等同的,如果用别样的眼光来看待你现有的恋人,你同样可以找到新的刺激,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恋爱与失恋是孪生的,不可分离。失恋是痛苦的悲剧,失恋的人是痛苦的人。热恋中的情人在遭到挫折时,会出现烦恼、忧伤、焦虑、猜疑、厌恶、颓唐等不良情绪,还可能发生一种“爱情综合征”,表现为情神萎靡,四肢无力,不思饮食,严重者会心跳加快、心慌、胸闷、气喘。世界名着《修女》中写道:
“人生来是要有伴侣的,如果夺走他的伴侣,把他隔离起来,那他的思想就会失去常态,性格就被扭曲,千百种可笑的激情就会在他心头升起。”失恋后感到痛苦是正常的,但长期不能摆脱就不正常了。有的人甚至在失恋后进行自残,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就像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失恋后在遗书中写道:“昨天,我忍痛离开你的时候,真是五脏俱焚,往事一一涌上心头,一个残酷的事实猛地摆在我面前:我生活在你身边是既无希望又无快乐啊……在我的脑海里翻腾着千百种计划,千百种情景,但最后只剩下一个念头,一个十分坚决、十分肯定的念头,这就是:我要去死……这并非绝望,这是信念,我确信自己已经受够,是该为你而牺牲自己的时候了……啊,亲爱的,在我这破碎的心灵里,确曾隐隐约约出现过一个疯狂的想法——杀死你丈夫!——杀死你!——杀死我自己!”失恋后如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控,就有可能引发害人害己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