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阿伦(ArthurAron)是着名的情绪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情绪反应的现场实验。阿瑟选择一位漂亮的女性作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让这些被试者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调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安静的公园、坚固而低矮的石桥上、一座危险的吊桥。助手对大学生进行完调查之后,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告诉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或者跟她联系,则可以给她打电话。研究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谁会在实验后给漂亮的女助手打电话?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编撰的故事千差万别,给女助手打电话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实验结果最有趣的发现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
实验表明,个体的情绪体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的,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当你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借用情境来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如果此时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情欲”;如果此时你在健身房,你会觉得“这根本与情绪无关”……再回到阿瑟所做的那个实验,相对其他大学生,那些在吊桥上的参与者在参加调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撞鹿。两种解释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真正的原因却难以确认。在这种情境下,吊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他们是因为对调查者产生激情而心跳加速,而不是危险的环境。
这便导致很多吊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
“吊桥效应”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看见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会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准备并及时反应,供血速度增加,心跳也随之加快,反之可以逆推,心跳越快就越对异性有感觉。当一个人处于一个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如过吊桥的时候,心跳会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加快,如果看见桥对岸站着异性,就会发现自己对他产生好感——其实这种感情并不算喜欢,只不过是桥在晃动时带来的本能的心动感觉。
影视中常有这样的桥段,一个女孩身处危险之中,被一群街头小混混所欺负,这时,一个男孩拔刀相助,演绎了英雄救美的浪漫,最后,男孩多会与女孩确立恋爱关系——这时便出现了“吊桥效应”——在危险的情境中,女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当为自己的心理现象寻求解释时,女孩认为这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一见钟情的人。
理智地对待婚姻中的摩擦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总是喜欢抱怨,说自己的爱人在婚后不肯为自己改变什么,两个人总是因为不同的性格或观点而产生摩擦、闹矛盾、吵架等。事实上,这些分歧在结婚前原本就存在,只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方会为自己而改变,或者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在婚后去改造对方。正是由于这种幻想的存在,导致很多男女在婚后对爱人逐渐产生失望。其实,改造一个人,谈何容易?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改。当然,一些细节问题如行为、习惯之类,可能在婚后的共同生活中能磨合至双方满意。比如,你可以让不喜欢吃辣的爱人慢慢学会吃辣,也可以让从不穿牛仔裤的丈夫穿上牛仔裤,等等。但是诸如性格、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却很难改变对方。你想让内向的人变得外向活泼,想让爱看球赛的他跟自己一块看连续剧,想让爱人对事物的看法与自己一致,这样做只会自寻烦恼。
相对而言,有些人就懂得艺术地处理和爱人的关系,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改造自己的伴侣。
英国大政治家狄斯瑞利说:“我一生或许有不少错误和愚行。可是我绝不打算为爱情而结婚。”是的,他果然没有。在他35岁之前没有结婚,后来,他向一个有钱的寡妇求婚,是个年纪比他大15岁的寡妇,一个经过50寒暑、头发灰白的寡妇。
那是爱情?不是的。她知道他并不爱她,而是为了金钱而娶她。所以那寡妇只要求了一件事,她请他等一年。她要给自己一个观察他品格的机会。一年终了,她和他结婚了。这些话听来乏味,平淡无奇,几乎像做一次买卖。可是,使人们难以理解的是,狄斯瑞利的这桩婚姻,却被人称颂是“最美满的婚姻”。
这位妇人在对待婚姻上,是一位伟大的天才——对待一个男人的艺术。她从不让自己的想法跟丈夫的意见对峙。每当一整个下午,狄斯瑞利跟那些反应敏锐的贵夫人对答谈话,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时,她立刻使他有安静的休息。在相敬如宾的气氛中,他有个静心休息的地方。狄斯瑞利跟这位比他年长的太太一起时,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候。她是他的贤内助、他的亲信、他的顾问。每天晚上,他从众议院匆匆回到家中,他告诉她白天所看到、听到的新闻。最重要的是,凡是他努力去做的事,她决不相信他会失败。
玛丽安这位50岁的寡妇再结婚,经过30年的岁月,她认为,她的财产所以有价值的原因,是因为能使狄斯瑞利的生活更安逸些。反过来说,她是他心中的一个英雄。当他还是平民时,他陈情维多利亚女皇封受玛丽安为贵族。
玛丽安并不完美,可是在她后30年的岁月中,她永远不会倦于谈论她的丈夫!她称赞他、钦佩他!结果呢?这是狄斯瑞利自己说的:“我们结婚30年,我从没厌倦过她。”狄斯瑞利认为玛丽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是他毫不隐讳的。玛丽安常告诉她的朋友们说:“感谢上帝的慈爱,我的一生是一连串长久的快乐。”
贾姆曾这样说过:“跟人们交往,第一应学会的事,是不干涉人们自己原有的那种特殊快乐的方法……”伍特在他所着的一部有关家庭方面的书上,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婚姻的成功,那不只是寻找一个适当的人,而是自己应该如何做一个适当的人。”
如果你想要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快乐的生活,那么千万不要尝试着去改造你的伴侣。
有一位女士的老公,喝酒、吃烟、打牌,样样俱全,不讲卫生、不做家务,毛病不少。但他性格粗犷豪爽,不拘细节,很讨女人的欢心。而爱整洁又喜欢安静的她,几年来一直在改造老公,没料到,老公依然我行我素,顽固不化。后来她的老公竟嫌她啰嗦,家庭经常发生矛盾,闹得很不和睦,最后,老公干脆另寻新欢,一走了之。这样的改造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企图改造老公的结果,不是她一个人是这样,大部分都不如人意。虽然许多女人费尽心思,磨破嘴皮,软硬兼施,招数用尽,仍然收效甚微,男人该干啥照样干啥。
固然,老公的习惯根本不是好习惯,可是你有一千条理由改造他,他就有一千条甚至一万条理由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其实,男人的一些缺点也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女人天生爱美一样,当你在答应嫁给他时,就应该考虑接纳他的缺点。
夫妻之间都应该正确对待彼此的缺点,还是宽容一点好。要知道,宽容比改造更重要,也更实在。如果大家都想改造对方,家庭就会狼烟四起,战争不断,还有感情、幸福可言吗?
家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矛盾发生了,就应该想办法及时解决。千万不要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一恨就是十天半个月。夫妻关系处理得不好,是最影响心情的,互相都开心不起来。一个怪相,一个眼神,一声对不起,就那么难吗?
因为相爱才走到一起,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家庭鸡犬不宁,何必呢?
过分的改造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很多家庭夫妻关系很像是一件易碎品,只有精心呵护,才会完美无缺。爱人的缺点就好象是一件工艺品上的斑点,怎么看都不舒服,总想去掉它。过分的改造,就好像要去掉工艺品上的斑点,不留一点痕迹。用心当然是好的,可是你打磨来打磨去,斑点没有打磨掉,还可能把工艺品打碎了。
有时男人也有他自己的道理,这正像男人永远不懂,女人为什么要把化妆打扮,看得那么复杂一样。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有时,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问问爱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
当然,不可否认,有的女人的改造,是很起作用的,把老公管得服服帖帖的,喊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的男人又有多少呢?也许,他是怕你了,当面做个好样子,背着你怎么样,你并不很清楚。其实,从内心,你还是希望自己的老公有阳刚之气,有时你还希望他真和你大吵大闹一回。
但是,他敢吗?因为你改造有方,他才变得这么温顺。
不过,很多女人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他们的老公可不是这么服管的。企图改造对方的奢望,最后只有失望,自己讨气怄。有的还会适得其反,各奔东西。
记得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幸福的普通人,比幽居的天才快乐得多。快乐的婚姻,很少是机会的产物,他们如建筑物似的,必须用理智的心去设计。”
家庭是人生事业的基础,美满的婚姻,会让人的事业如虎添翼,而危机四伏的家庭,会让人的事业受挫。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快乐和欢笑回家,那么你的家人就会受到爱的感染,家里很容易充满笑声,你的家也就容易成为爱的港湾,你就有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这样做是不是比改造自己的爱人要好得多?
完美的情人
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在心理学上叫“晕轮定律”。所谓晕轮,是指太阳周围的一圈光晕,有扩大化的意思。晕轮定律就是说,人们在判断其他事物时,容易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即由一个优点推及得出所有优点,由一个缺点推及到所有缺点。
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比如有时候我们到一家私人商店买东西,发现有件商品质量很差,价钱却高,我们可能就会不高兴地说:“都是奸商,没有一个好东西,唯利是图!”
有时候我们与一位知识渊博的人谈话,即使对方说的只是一些无聊的笑话,我们可能也会因此以为他是在含蓄地表达什么观点。
有时候年轻的恋人因为喜欢对方的某个特点,就会看对方什么都顺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以上这几种现象的本质,都是我们看到对象的某个缺点或优点时,把它扩大化到对象的整体。
比如买东西那个例子,以一个商人的表现推导出所有商人都不是“好东西”;第二个例子,由知识渊博者的身份,推导出他在任何时候都是有较高思想水平的;第三个例子,因为一个优点,整个人的魅力都被放大了。
为什么我们会对已知的一个特点进行放大呢?这是因为我们在与事物接触时,会有一种想通过某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看到整体情况的心理。
比如当发现某个人在交往方面比较主动,就会判断他是外向性格。而外向性格在我们心目中一般具有这样的特点:积极、快乐、比较随和而不固执,有活动能力等。于是我们就认为对方是这样的人,并采取相应的方式与他交往。
当然这种以点代面的判断会有正确的时候,可是错误的时候也不在少数,这是我们需要提防的。
有些年轻人在崇拜明星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一个明星,他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他戏演得好,歌唱得好。而他们的“粉丝”,却把他们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当成人生的偶像来崇拜。“粉丝”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会为了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更有甚者竟因为偶像结婚而自杀!
这不正是晕轮定律导致的自欺欺人吗?从偶像的一个优点,推及得出其他优点,从而认为偶像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
年轻人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年轻气盛,社会经验不足,同时渴望得到精神的寄托,似乎稍微情有可原。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塑造人才的人,如果犯同样的错误,似乎就不太应该了,那样的话就有可能对受教育者的成长造成持久的危害。
学校里常有这样的现象:某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他的数学老师就会推断他一定是个贪玩的学生,天资不聪明,学习不努力,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也就不愿在他身上花多少心思了。而实际上,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并不能说明他所有的方面都不好。
为避免晕轮定律产生的弊端,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事物的习惯。要知道事物并非完美无缺,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
爱情中不要挑花了眼
生活中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才华出众的男人往往娶了个姿色平平的夫人;美丽如花的女人往往嫁了个不着调的丈夫。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条件太好的男人或女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由于可以选择的对象较多,因而往往作不出最好的选择。看来俗话说的“挑花了眼”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它的本质就在于选择。具有自觉的选择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作出最好的选择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作出抉择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选择面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适度。选择面适度,才容易作出最好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遇到了迎面而来的一行车马,羊群因受惊吓而跑开了。他回家清点以后,发现丢了一只羊,于是召集全家老小,并叫上杨子的童仆一起去找羊。杨子在旁不以为然地说:“咳,何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找羊呢?”邻人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杨子想一想,也有道理。
那邻人带领大家沿着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出一个人。
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都分派完了,剩下了自己一人走大路。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他感到左右为难,焦急中任选了一条路走去。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又出现了岔路,就感到无可奈何了。那时天色已黑了,他只好往回走,碰到的其他的找羊人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
邻人回来后,杨子奇怪地问:“你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还找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找羊时多带了几个人。可是没想到岔路上还有岔路。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就不知该怎么办好了。”杨子听了,觉得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