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的渊博和他的精于读书,善于用书大有关系。最近买了他的《要把金针度与人》——200种中国古典名着导读,值得推荐这本书是根据1983年他自己编的《中国名着精华全集》所收各书的导读集合而成。书的封底介绍说——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中国——这段话虽然广告味道浓厚,但多少道出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序言,谈到怎样读书。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日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试想“孔雀东南飞”,如果不跟着“五里一徘徊”,怎能理解个中淋漓反复的曲折情节,怎能品味诗中主角死后合葬,有情人“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缠绵哀痛?李敖读书方法的第二个重点是眼到手到,“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大了,记忆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做事讲求方法是对的,识得窍门,事半功倍。李敖的读书方法积极进取,我们不妨称之为“有所为而读”。可是,海阔天空,瞬息永恒,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一端,以为读书非如此不可,破坏了兴趣反而不好。为怡情遣兴,读书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落在哪里。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也算了;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这样“无所为而读”,也不失方法之一,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马克思——全方位法
马克思的“足迹”的故事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那是说他在《资本论》写作的准备阶段,钻进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学习研究了长达25年的时间,由于读书写作时情不自禁地在座位底下用脚来回搓地,天长日久,坚硬的水泥地竟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后来被人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
马克思那时在大不列颠什么书都看: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律、科技学、解剖学、实用工艺学、农艺学、物理学、数学……不计其数。这使得图书管理员大惑不解,忍不住问马克思:
“博士先生,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五十种科学吗?我们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读一种专业!”
“亲爱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呀!如果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就不要只在一块草原上去赏花呀!”马克思幽默地答道。
马克思所说的“不要只在一块草原上去赏花”,意思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要全方位地研究问题,因此,读书也必须采用全方位的方法。
读各种学科的书,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研究一个问题,从而发现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撷取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这样研究问题就深刻了。
如上所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本来只属于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但他却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各个领域的知识,读了那么多的书,仅作过笔记、摘录的就有1500多种。
正因为如此,《资本论》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马克思本人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
列宁——批注法
读书写批注是一种好方法,许多伟人、学者都是这么做的。因为一边读书一边作批注,既可以使读书人开动脑筋,促进思考;又可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还能随时记下一些自己读书时的独特感受或思想火花。一个重要发现,或是一个新观点的产生,往往就在读书之中,如不及时记下,说不定就稍纵即逝了。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列宁读书时作批注的情形。
列宁读书,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彩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遇到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着作,他还会在书的扉页或封页上写下书目索引,并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所在的页码。
列宁读书是非常专注的,整个身心都进入了书的境界,因此,他作批注时就像是在与作者亲切交谈,或是激烈争论。比如: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顿有所悟时,批“哦,哦”、“原来如此”;产生疑问时,批:“嗯,是吗?”
读书时遇到时间、地点、人名、史料不准或不详等问题,列宁也会作批注记下,以便核对。比如他在读恩格斯的《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时,就写过这样一条批注:“查对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在1871年以前是否说到过‘无产阶级专政’?似乎没有?”
列宁善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被传为佳话,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写文章介绍过,并且有“批注成果”为证:那本被公认为马列主义经典哲学着作的《哲学笔记》一书,就是由他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
狄慈根——由表及里法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精密的知识。
我对该题目越熟悉,理解的能力就越增加,读到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首。
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以上是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向朋友介绍的读书经验。
狄慈根原来是一位制革工人,家境贫寒,从未跨进过大学的校门。但他好学上进,当学徒工时,总是将一本书带在身边,一有空隙时间就抓紧阅读。他文化基础差,读书困难很多。遇到读不懂的书,就采取上面所介绍的那种方法:先翻翻目录,看看序言,以求粗浅地弄清书的题意,然后大致地浏览一下若干章节,对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肤表理解的基础上,再从头重新研读,以求深刻地理解书的思想内涵,获取精密的知识,狄慈根的读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用这种方法读书,读到书的终末,也就懂得书的起首了。
狄慈根因为读书得法,又有一股子顽强钻研的精神,终于读通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大哲学家的着作,并且在研究中独自得出了同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极其相近的结论,成了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着作《人脑活动的本质》,还得到过列宁的赞扬呢!1867年9月,当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遭到资产阶级的疯狂围攻、诋毁时,是狄慈根勇敢地站出来,在德国《民主周报》上发表了关于《资本论》的专篇评论文章,以其“叙述的新颖,思想的深刻,思想方式的出色”而引起世人瞩目,击败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扞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
黑格尔——活页摘录法
许多青少年朋友读书很认真,发现了好的词语、好的资料,就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可是日子一长,记的东西一多,就连自己也记不清都记了些什么了,到了需要引用所记的资料时,便翻过来翻过去,很不容易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所摘录的资料没有分类,但是要分类也难呀,本子的页码是固定的,读书时一点一点地从前往后记,怎么分类?除非同时准备十个、八个本子,一个本子记一类内容,可这样也实在太麻烦了。
德国着名的哲学巨星黑格尔就比我们有些人聪明一点。他读书时也勤于作笔记,摘抄资料,只不过他不是记在一个本子上,而是记在一些活页纸上。等到活页纸摘录多了,就把它们摊开来,分门别类地分检开,文学的放在文学一起,数学的放在数学一起,美学的、史学的、神学的、心理学的……都让它们和自己的同伴呆在一起。
每一类活页资料都严格地按照字母次序排列,并贴好标签统一放在资料类里。这样做便于查找,需要哪一类的资料,随时都能很快地查到。据说黑格尔一生都用这种活页摘录法积累资料,这些活页资料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如果把黑格尔的研究成果比喻为一座大厦,那么他的那些活页资料就是构成大厦的一砖一瓦。
有的同学说:“活页摘录法固然好,但我没有活页怎么办?”其实,我们只要把黑格尔的方法借鉴过来,稍作改进,用笔记本也能达到活页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摘录资料时,一页只记一种内容,再在这一页的上方标明类别的名称,如:“勤奋”、“友谊”、“读书法”、“记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待这一个本子记满时,将它撕开来,变为活页,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效果和活页一模一样。这种办法具有简单、经济、实用的优点。
卢梭——三步法
储存——比较——批判。
这是十八世纪法国着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读书的三个步骤,我们姑且把它称为“三步”读书法。
第一步,储存: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兼容并蓄,将自己的脑子作为一个信息库,把书中的内容、观点全部装进去,不加分析,不加评论。这是广泛地系统地积累知识的过程。
第二步,比较:待到有闲暇时间,再将储存起来的书本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资料摆在一起,反复衡量,看看哪一种更可靠、更翔实、更正确。这是明辨真伪、是非的过程。
第三步,批判: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扬弃书中谬误的成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批判汲取书中的精华,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新见解。这是破中有立、先破后立的过程。
读书经过这三步,既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每本书的思想内容,又能高屋建瓴地对书本进行评判;既吸收了思想营养和知识营养,又不至于被书本迷惑,做书本的奴隶。卢梭的三步读书法,实在是一种科学地接受书本知识的好方法。
卢梭就是用这种三步法,广泛地阅读、研究了文学、音乐、数学、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各类书籍,使自己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者,写出了《民约论》、《爱弥儿》等不朽名着。
索洛维契克——妙趣横生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按照传统的观点,一说起读书,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一个“苦”字,苦读书,读苦书。中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苏联当代教学法研究专家G.索洛维契克,根据他多年的研究试验和当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趣味学习法”。
把读书学习由苦差事变为趣味横生的乐事,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索洛维契克认为,激情和兴趣是学习之本,无论学习任何一种课程,如果你热爱这门课程,学习兴致勃勃,用心专一,就可能学得好;反之,如果带着厌倦心理,缺乏兴趣,则肯定学不好。
索洛维契克所提倡的趣味学习法,并不是要人们只是顺应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而是要求人们学会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兴趣的第一步是,开始学习时,先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酝酿情绪。“我们要高兴地搓着手;我们要面带微笑;我们要认真准备,预先进入兴奋状态”。在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或是做自己不喜欢的功课时,尤其需要有这种向学习“表爱”的心理准备过程,以使你对学习产生兴趣定向,进入兴趣状态。
培养兴趣的第二步是,学习要认真。索洛维契克说:“认真是对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怎样做到认真地学习呢?索洛维契克介绍了三条具体作法:
(1)预先留有余地定出读书学习的时间,使自己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能经常保持浓厚的兴趣。(2)切忌匆忙着急,因为兴趣是注意力的集中,如果着急,注意力就会分散,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枯燥之感,以致减弱学习的兴趣。(3)读书学习时要舍得花时间,当你坐下来学习时,就不要去珍惜一分一秒。在学习上节约时间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靠减少学习去节约时间。
索洛维契克认为,培养兴趣只是“趣味学习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意志力、自信心、注意力、记忆力等各方面综合努力。
有索洛维契克这种崭新的劝学理论作指导,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相信每位少年朋友都会掌握“趣味学习法”的。
大仲马——筛选法
《基度山伯爵》是法国着名作家大仲马的一部名着,大仲马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名叫法利亚长老的人物。这位法利亚长老博学多识,对读书问题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见解:“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足够用或把应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三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才罢手。”
看得出来,这位法利亚长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他看问题有些主观、片面。你想想,他说“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这究竟能有多少科学依据呢?
不过,法利亚长老主张把书筛选一遍,然后精读选出来的优秀书籍,这个观点倒是挺科学的。世界上的书形形色色,多如牛毛,优的劣的都有,如不经过严格的筛选,什么书都读,势必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有句谚语说:“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读书。
筛选书籍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专业来定,也可以根据书的质量来定,还可以根据其他方面的情况和条件来定。
法利亚长老的观点,当然也就是大仲马的观点,只不过是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来阐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