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是个不平凡的月份,正当郭美美事件搅得沸沸扬扬,XX红十字会被这个炫富美女拖入公信危机泥潭后不久,又出了个“造假国际原装家具”的“达芬奇家具”事件,被央视揭出进口家具造假丑闻,被网友们轮番攻击。而最震惊中外的灾难事件,是2011年7月23日晚8点,发生在温州附近的“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从杭州开往福州的动车D3115次,因故停车,由于信号和人为管控原因,后面的北京开往福州的动车D301次以100多公里时速追尾D3115。造成D301四节车厢脱轨,其中第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栽向桥下地面,造成40多人死亡和一百多人受伤的重大伤亡事故。而最先发出7.23事件消息的,还是这次列车上幸存和未受伤的网友。而转发和评论此消息和呼吁救助、监督铁路部门救援措施的依然是微博用户。
当然,电视报道的声势还是强大的,电视画面和同期采访,加上电视记者的专业性,电视目前的普及性、广泛性、权威性,这种重大事件的报道,从规模和力度,肯定还是电视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网上已迅速传播的社会重大突发新闻,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往往是“被逼”报道的,如果你不报,观众不答应,会被指责“网上都传疯了,电视为什么不报道”。如果你报了,你已经晚了一步,所以就要深入、全面,否则就成了炒冷饭,没新内容,更挨骂!
微博最火爆的2011年初,电视台无论大小,新闻节目、新闻评论节目、娱乐节目上,援引“XX官方微博、XX名人微博”的消息越来越多。有的电视台的娱乐栏目,甚至开辟了“微博观察站”等直接播报微博资讯的版块。可没过多久,主流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就有了“指示精神”,告诫主流媒体一律不能“炒作自己”微博等网络媒体的消息。
但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快捷、全民化、多方位为特点,它能武装老百姓全民皆兵,让人人都能成为“记者”,成为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补充,是不可小视的新闻传播力量。
当下,电视台、报纸、广播还是主流媒体,它们的地位也不是轻易能被撼动的,尤其在新闻领域。尽管网络已经成为,而且将更加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但商业网站不被视为新闻单位,因而没有合法采访和首发新闻的资质,经批准的也只有转发新闻的职能,没有自采新闻职能,因此这类网站一律不发放新闻记者证。从国际上看,外国的新闻网站也都是依托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把网站列为新闻媒体,而主要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延伸。
10、科技武装未来
传媒业“竞争与混战”中电视界兵强马壮;
广播在中国进入汽车时代后“起死回生”;
报纸、杂志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
新媒体“武器装备”越来越精良、“火力”越来越强大。
像所有领域一样,有发展就有竞争,如果说国内传媒产业的业态一直都是“竞争与混战”(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那么,混战的结果是电视界还是兵强马壮,实力没见削弱,还占据着很大的地盘,而广播在中国进入汽车生活时代后,“起死回生,又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活得很好;报纸、杂志却日渐衰落,“老态龙钟、步履艰难”,丢失了越来越多的阵地;而“新军阀、暴发户”当属互联网媒体、新媒体,它们的“武器装备”越来越精良、速度和“火力”越来越强大,代表先进生产力方向。
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传播方式。
在电视还未普及、还没有成为传媒老大之前时,广播是业内老大。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大部分的消息来源和娱乐是听收音机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XX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小说连播”、“评书连播”和“广播剧”。而后,电视走进家庭,报纸进入家庭(原来报纸也是公家订,有条件的人在单位阅读),广播被电视和报纸取代,走向下坡。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中国进入汽车生活时代,手机、MP3、MP4的普及,广播又“起死回生,又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活得”越来越好。广播的互动性和机动性随家庭轿车的普及、城市交通状况越来越严峻而“复活”,并且越来越火。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的汽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越来越差,道路越来越堵,很多人很苦恼烦躁,只有广播人,在一边偷着乐。
而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民的基数越来越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快速、便捷和互动性等优势,使报纸的风光也不在了,全球的报业都走向劣势。比如,美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华盛顿邮报》,就因订阅量减少,广告收入减少,报社很难再支付得起记者和编辑工资、稿酬、印刷费、纸张费及各项运营费用而停刊。国内外已有很多报社因类似的困境而导致纸制报纸停印,而改为出版电子版报纸。曾经有上百万、几十万订报读者的国内大报,现在的订户已经减少一半以上,有很多报纸一边坚持出纸制版,同时也出版电子版报纸,这主要是顺应形势,把被网络吸引走的读者再给拽回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京华时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都出版了电子版报纸。有的报纸也和电视台的栏目、电台的节目一样,把网络的“新武器”——“微博”引用到报纸上,与读者互动起来。杂志也有很多出电子版的,以吸引更多的青年读者,如《中国国家地理》《时尚》等。
新浪、网易、腾讯等各大新闻网站,以及官方的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加上手机报,成了人们快速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连一些传统媒体的“老新闻人”们,都不免被“绑架”。
前面我们分析了网络视频的种种优势和迅猛发展的态势,但即使网络视频的影响力、传播力越来越广、越来越强,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网络在硬件和软件(人才和队伍)两方面仍无法和电视业相提并论。
尽管网络视频通过网站新闻平台、微博等传播,在时效上有很大优势,但电视在信誉度、可信度上,还是有更大的优势。
在这场信息传播技术大变革时期,谁将占领制高点,谁将成为领头羊?在未来还是个谜?
11、前途,黑暗?光明?
最新鲜的消息不是来自电视;
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和互动也不是来自电视。
年轻人越来越远离电视。
电视人也要变成网络人吗?
广播电视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今后的出路何在?
年轻人新的就业宝地在哪儿?
正当电视业还“如日中天”,扮演着传媒业强势老大的今天,一下子把它划归到“传统媒体”,纳入“传统产业”,多数电视人还是很不服气,甚至是很不屑的。但是,许多清醒的电视人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这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如今,最新鲜的消息不是来自电视新闻的,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和互动也不是来自电视的,电视节目自身的宣传要依赖网络了,最能娱乐年轻人的不是电视节目了,而是互联网。电视观众越来越老龄化,年轻人越来越远离电视。广告商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新媒体……
不仅电视人感到越来越不安,就是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也越来越困惑。
前边说过,我们现在所说的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线性播出的,也就是说是按时间顺序编排,每天固定时间准时播出方式的“电视”被称做“传统电视”,不管它是有线模拟电视,还是所谓数字电视、数字高清电视,目前它们最大的缺陷是单向传输,即电视客户只能接收电视台传送的广播性信号,只能看不能点播。如今通过现代技术,电视信号实现双向传输,各大电视台开始双向传输改造,尽管这是个投资巨大、又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买卖。也许不久以后,城里的观众就能享受到像在网上点播视频一样,随时随地点播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不用担心错过时间而看不到自己想看的节目。
双向传输实现了观众从线性观看电视节目(电视台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节目,观众只能等着钟点看想看的节目),变成了非线性观看(就像在电脑上看网页上的照片或视频,想什么时候看,一点鼠标或遥控器就能随时看到),这也带来了电视节目制作、编排和播出的技术革命,专业术语叫“网络化”播出。当然,为了保证老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线性播出和网络化播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出现“双轨制”,同时并存。
电视节目今后是啥样的?
5年后、10年后,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是啥样的?这个问题挺难回答,但与现在的节目会越来越不同是肯定的。现在电视的主力观众——中老年人,将越来越少,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资深一代网民”(60后、70后)进入中老年阶段,电视将更加与网络互相渗透、互动互补,电视节目内容将向网络视频一样越来越碎片化、资讯化、娱乐化,电视的接收和传输的技术发展,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得今后的视频生产、供应、传输和消费发生跨越性的变化。
电视剧、大型晚会、综艺选秀、访谈节目,这些节目的变化可能会小一点儿,它们相对完整,不能拆分。而一些新闻资讯类、健康类、生活服务类、财经理财类的节目是可以拆分。比如,一个20分钟的《晚间新闻》节目,由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娱乐等若干条新闻和小专题新闻组成,它的每一条新闻都可以拆出来单独存在,分门别类存在,健康类、生活服务类的资讯就更可以拆分了。
老电视人都知道,电视台的所有节目是按各频道的编排和总编室核定认可后,按频道、按时段顺序播出的,这就有好时段(黄金时段)和差时段(非黄金时段)之分。傍晚18:00点~23:00是公认的黄金时段,中午12:00~14:00是次黄金时段,之外都是非黄金时段,而电视实现双向网络化后,将没有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之分,只有黄金节目和非黄金节目,观众掌握主动权,爱看什么节目点播什么节目,而不是受至于时间的约束。
前边说过,现在电视台播送的节目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比如《中国电视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登载的电视节目预告,提前一周就已经预告了各电视台一周的电视节目播出表,线性播出就好比吃一种放在传送带的日本料理,“时间”传送带传到你面前的是鱼片你就吃鱼片,传到你面前的是寿司,你就吃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