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69

第69章

项橐合掌,施大礼,众人说:“免了,免了。”项橐与大家言归于好,情感融洽,叙长道短。须臾,项母请众人进屋,按序就坐,项母端菜送饭。不一会儿,众人茶足饭饱。饭毕,弟子、车夫洗漱后,打铺入睡。

孔子与项橐没有睡,坐在大榆树下促膝谈心。此刻,月光透过树枝斑斑点点撒落在地摇曳多姿。孔子有心试探项橐知识是否渊博,抬头望望月亮,借物发问:“何谓上弦月、下弦月?”

项橐顺口答:“月圆其半初八九;月缺其半二十二三。”

“何谓朔?何谓望?”孔子又问。

项橐答:“月光复苏系初一;月日相对系十五。”

孔子问两句,没有难住项橐,说:“连问数唏,话间落,你就答,行否?”

“请!”项橐说。

孔子闭目思索片刻,连珠炮似的问:“云从何出?雾从何起?何山无石?何火无烟?何女无夫?何夫无偶?何牛无桊?何马无驹?何水无鱼?……”

项橐也以同样速度答:“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土山无石,萤火无烟,仙女无夫,僧夫无偶,石牛无桊,木马无驹,井水无鱼……”

孔子从天文、地理、礼仪、诗赋统问一遍,项橐一对一答如流。此时,东方泛白,残月西沉。孔子想找一怪题戏弄一下项橐,说:“天下有多少颗星星?”

项橐知道孔子出言不善,反问:“夫子问的够多,现在该我问你一句,你的眉毛有多少根?”

“不知。”孔子答。

项橐嘲笑道:“你眼前的事都不知道,还管到天上的事?”

孔子目瞪口呆,暗忖项橐厉害。项橐见孔子发愣,又追问一句:“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不积压也。”孔子诚实起来。

项橐憨笑:“这件小事,你不知道,可悲,我告诉你,先有鸡,后有蛋。传说古时候,王母娘娘有只金鸡,金鸡下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下蛋……”孔子怕项橐讽刺,懊丧地连连摇头,自愧自己不如项橐,自言自语说:“羞煞老夫也!”

晨曦初露,项母为孔等准备早餐。早餐之后,众人整装,与项母话别。孔子道:“项母面有愁容,何故不悦?”

项母说:“项儿三岁能文,一岁会诗……聪明绝顶,智慧超群。可是,在山村有什么用呢?项儿难能遇到夫子,夫子一贯倡导‘举贤才’,为何闭日不提‘举’字呢?”

孔子领悟项母言中之意。他举止文雅、彬彬有礼、模棱两可地作了答复,算是对项母的安慰。项母听了孔子的话,面带笑容,寄予一线希望。项母送众人于门外,挥手话别。

项橐引路,众人随从。他们过埂走坡,上了大路。众人劝项橐止步,项橐依依不舍。子路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孔子更是思绪纷繁,另有一番滋味。项橐说:“夫子日后遇到难题,再来找我。”

众人大步流星走了。行至很远时,众人回首眺望,项橐仍站在路旁。众人向项橐挥手,项橐也向他们摇手,直到众人背影消失,项橐才转身回家。

晌午,孔子一行走到离橐皋约十几里的地方,车夫把车弄翻,车上的书、物倾倒在水渠中。孔子爱书如命,叫弟子拾起摊在墩上,表示不进城。这里的人聪明,连小孩子的言辞就那样厉害,去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从橐皋北上,回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定公掌权。鲁定公重用孔子,孔子当上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空,由司空升为司寇,后来又代理宰相职务。

孔子在任职期间,齐国向鲁国进贡一根九弯十八节竹子,竹子中间有一小孔,要求孔子用一根红丝线从里面穿出来。孔子知道,这事办不成,会引起齐国人取笑,给鲁国丢脸,同时鲁定公会责怪他。孔子心情烦躁,坐卧不安,日渐消瘦。他苦思冥想,也想不出好办法。孔子正在为难之时,忽然想起项橐。项橐的话在他耳边清脆响起:“夫子日后遇到难题,再来找我。”

孔子当时听到这话是很反感,现在回味起来备感亲切。他精神振奋,怀着必胜的信心,唤来一名公使。他向公使作了交代,公使骑了一匹骏马,向项橐家乡奔驰。

公使来到项橐家,向项橐讲明来意。项橐听了公使的话后,心想,孔子既然求教于我,自己不来,显然是蔑视我。项橐按照既保持尊严,又不使孔子失望的原则来处理这个问题。项橐对公使说:“你回鲁国,买两个糖饼子,然后将它放在山坳里。谁来吃糖饼,谁就能给你解决这个难题。”

公使记住了回话,心中虽然有些惶惑,但也愿意照办。孔子立即派人上待,买来两个糖饼子,按要求去办。第二天一早,孔子派人把糖饼放在山坳,放在碎草乱石之上,另有一千人马埋仗在四周监视。可是,从早到晚,没有发现任何东西。孔子十分懊恼,走近糖饼,用脚将糖饼踢翻。他想,我又被项橐愚弄了。孔子拾起糖饼,忽然发现糖饼上有两只蚂蚁。孔子惊喜若狂,叫起来:“莫非是它?是它呵。”孔子又向公使详细打听他会见项橐时情景。公使说:“项橐请我吃饭。饭后,他身穿长袍,一根长长的红绸带,一端栓在腰间,另一端拖在地上;他拿一柱点燃的香,反手背后,围绕方桌,顺转十八转,反转十八圈。”

孔子听后哈哈大笑,他已经领会到项橐的原意。孔子把两只蚂蚁带回宫廷。他用一根长长的红丝线,一端系在蚂蚁的腰部,另一端拖着。孔子把蚂蚁放进九弯十节竹子的小孔里,又点燃一炷香。他把香围绕小孔,顺绕十八转,反绕十八圈。蚂蚁经不住烟熏,只好拼命往前爬。于是,九弯十八节的竹子终于用红线穿完。

这件事震动整个齐国,给鲁国增添光彩,鲁定公赞赏孔子的才华,孔子威望更高了。

不久,一些国家又接连几次,以进贡为名,给鲁国出难题,这是强人气人,有辱鲁国。为了鲁国的声誉,孔子多次请教项橐,项橐一一作出解答。因此,一些国家一直不敢对鲁国轻举妄动……

打哈欠和猫食碗

这天,一休来到长老屋里。长老告诉他说:他有一个老乡亲,在一俱以馆里当了四十多年的女用人,前几天,因为她打了一个哈欠,就被主人撵了出来。长老请一休帮帮忙。

一休听了很生气,觉得这个东家也太不讲理了,就说;“我要治治这个东家。”但当一休听说这个东家就是竹立一满将军时,他又有点犹豫了。这时,门外走进一个老太太,她就是被将军辞退的柳太太。长老见一休这个模样,有些不满意地对一休说:“你是个男子汉,说话是应当算数的,将军不也是人吗?”一休低下头,知道自己害怕是不对的。

一休来找西右卫门,请他设法能见一见竹立一满将军。西右卫门说:“一休殿下想见将军,那我是可以考虑的。”

一休说:“你这是什么意思?”西右卫门说:“如果什么人都给引见,万一这人被将军问住了,我的脑袋就要搬家了。”一休笑了笑说:“请您放心,现在我就去准备见面礼。”

说完,转身走了。

这天,西右卫门带一休来到了竹立一满的住处——金阁寺。竹立一满指着一休送给他的礼物问:“你说这是宝树,是什么宝树?能结什么样的宝物?”

一休回答说:“这是一棵能结金银宝物的树。”将军有些不相信。一休肯定地说:“只要早、午、晚,每天三次,按时浇水,三天后树上就能结满金银宝物。”说完,他和西右卫门离开了金阁寺。

一路上,西右卫门觉得这事有些离奇,就问一休:“那棵树真的能结出金银财宝吗?”一休笑了笑说:“天底下要真有这样的宝树,我就不送给将军,而送给那些穷苦老百姓了。”

三天以后,一休正在安国寺等候将军的消息,忽见西右卫门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一休殿下,你快逃吧!将军要杀你的头啦!”

一休满不在乎地说:“现在要逃走,那我想的办法不就白费了吗?他没来,我去找他!”于是,他大摇大摆地向将军府走去。

一休来到竹立一满面前,见将军满脸怒气,便不慌不忙地对将军说:“不对吧?宝树没有开花结果,是不是因为您没有按时浇水?而且,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浇水的。”

竹立一满问一休,什么人可以浇水?一休回答说:“第一,这个人必须永远不老;第二,是生来从没打过一次哈欠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去浇水,才能使它开花,结出金银财宝的果实。”

竹立一满不想听一休胡扯下去,生气地说:“住口!天底下怎么会有永远不老的人呢?怎么会有一辈子没打过哈欠的人呢?”

一休马上回答说:“这么说,将军也认为人活着就要变老的,人不能不打哈欠吧?”将军回答说:“别说是人,连狗还打哈欠哩!”

一休说:“一个女用人,因为打了哈欠,就被您赶走了。有人说,是将军不喜欢老年人的原因。我认为像您这样的人,是不会轻视老年人的。是这样吧,将军阁下!”

竹立一满完全明白了一休送树的目的,但他为了刁难一休,就送给一休一个海螺壳和一面鼓,让一休往海螺里穿一条线,使这面鼓不敲自己能响。如果一休办好这两件事,将军就同意把柳太太找回来。

一天,一休坐在地上,正在想主意。一只蜜蜂突然落在了他的头上。一休高兴地喊了起来:“好哩,办法有了。”

这天,一休带着海螺壳和那面鼓,来到了竹立一满的府上。他请将军看穿了线的海螺壳,听不敲自响的鼓。

一休先在海螺壳的尖上开一个洞,把蜂蜜涂在那里。然后,他把线拴在蜜蜂的腿上,放到海螺壳里。这样,蜜蜂就往蜂蜜那边爬,线就给穿过去了。

竹立一满又问,那鼓不敲怎么会响呢?一休把鼓晃动了两下,那面鼓就响起来了。原来,一休在里面装上了四五十只蜜蜂,它们在里面撞来撞去,鼓就自动响起来了。

一休告诉竹立一满,这些办法都是柳太太教他的。一休这么说,是为了让将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休最后恳求他说:“将军阁下,您就答应让柳太太回来吧!”

听到一休这诚恳的要求,竹立一满说:“好吧,这回又是我输了!以后,一定不要轻视老年人啊!”

大桥下面的沙滩上,搭起了一个个破烂的小棚子。在这里居住着因战争而无家可归的难民们。他们穿得破破烂烂,围着一休问长问短。一位老奶奶,正在向一休讲述上次战争经过。

为了解救难民,一休来找竹立一满将军。将军正在自己古玩收藏室里,欣赏着琳琅满目的珍贵古董。

一休走进屋,对竹立一满说:“将军阁下,柳太太的事,承蒙您关照,实在太感谢了!”竹立一满摆了摆手说道:“过去的事就算了吧!”

竹立一满指着屋里陈列的古董,对一休说:“这些东西,可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的。每件东西,都有它悠久的历史和典故。”一休望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宝物,陷入了沉思,他琢磨着,如何想办法让将军帮助那些难民。

竹立一满见一休在沉思,就说:“一休,你在想什么?这些东西,使你眼花缭乱了吧?恐怕你还没有见过这么多宝物呢?”

一休回答说:“我虽然对宝物不懂,也没有这么多,但皇上赐给我妈妈的宝物,我还是有一些的。”竹立一满知道一休的妈妈曾经是皇上崇拜的女人,就问:“那你手里有什么宝物呢?”

一休想了一下说:“我有三件宝物:一是仁德天皇在赏月时用过的席子;二是宏法大师用过的拐杖;还有一个是三百年前,名僧侣小野用过的饭碗。三件东西都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珍品。”

竹立一满听了很高兴,让一休马上把宝物拿来,他要出高价收买,并说:“买古董我不吝啬花钱,你要多少钱都可以。”一休说:“我要三千贯。”

竹立一满从来搜集古董不惜重金,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立刻命人取来三千贯钱,令西右卫门背着三千贯钱,随一休去取珍宝。

西右卫门背着沉重的箱子,跟着一休,来到了贫民区,穷苦的难民们,听说将军要发钱了,就从四面八方跑了过来,不一会就排成了长长的一队。

一休把钱分给穷苦的难民。难民们拿到钱后,非常感谢一休,一个个向一休道谢。一休急忙说:“这是将军给你们的,你们应当感谢将军。”

一休见一位老大爷,拿着一张草席,就上前问道:“老大爷,求求您,把您这张草席给我吧!”老大爷忙说:“可以,可以,就是有点旧了。”说着把草席给了一休。一休收下说了声:“谢谢。”

一休回到庙里,看见小叶子正在用一个粗陶的碗,给小猫喂食,心想:“这不正好是僧侣小野用过的饭碗吗?”

一休看到栅栏边上,正好有一个旧竹棍子,他想:“这不正好是宏法大师用过的拐杖吗?”就这样,三件“宝物”全部齐了。

一休在长老的柜子里,找了三个装字画的盒子。把他这三件“古董”放在里面,然后用长老的一件袈裟包好,给竹立一满送去。他交给仆人就走了。

竹立一满让仆人先打开席子看看,说:“这很像仁德天皇用过的。”接着又拿出饭碗看了看,笑着对士兵说:“你看这碗上掉的碴和碗上涂的漆,都是三百多年前的真货!”

突然,竹立一满发现碗里有个米粒,又仔细一看,碗里还有猫毛,他勃然大怒,吼道:“小野僧侣的饭碗里,怎么会有猫毛呢”

接着,竹立一满又拿起那根木棍子,仔细一看,不过是一般的竹竿。他生气地把它折断,狠狠地扔在地上。大声吼道:“好你个一休,我决不饶你!卫士们,把一休给我抓来,斩首示众。”

安国寺里,长老发现自己的袈裟和字画盒子都不见了,心里很纳闷儿。他把一休找来,问一休:“你看见这些东西了吗?”一休摇着手说:“不……我没看见。”修念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喊道:“师父,不好了。将军驾到!听将军说,一休犯事了!”

竹立一满怒气冲冲地站在门前,对长老说:“一休太不像话了,拿这些破烂东西,骗了我三千贯钱!”就把那三件东西,狠狠地扔在地上。

长老看见将军扔在地上的袈裟、字画盒子和饭碗、破席等物,便知道一休又闯了祸。他叫一休出来,给将军赔礼。

将军见了一休,气就更大,怒冲冲地对一休说:“你这个一休,害得我好苦哇!来人哪,把一休给我斩了!”

这时,西右卫门从远处跑来喊道:“住手!”手举大刀的武士放下大刀。西右卫门跑到将军面前说:“将军阁下,许多难民百姓,前来拜见将军,向您致谢来了!”话音刚落,一大群难民来到将军面前。

一个为首的难民说道:“仁慈的将军,您让一休殿下给我们发了三千贯钱,使我们免受灾难,我们特向您致谢!将军真是一位圣贤之士啊!”

竹立一满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让武士把刀收起来,然后转身就要上轿。长老忙说:“将军回去了,怎么处置一休呢?”

将军摆了摆手说:“小事一段,不值得我生气。小题大做会成为笑柄的,我饶了他啦!”说完,坐着轿子走了。

望着将军远去的背影,一休松了一大口气。长老却怒气冲冲地对一休说:“将军用三千贯钱买了一个好名声,他饶了你,我可饶不了你。”

惊马和划拳

这天,一休和小叶子划拳。小叶子赢了,没办法,一休只好背着小叶子向前走着。

突然,从竹立一满将军府的大道上走来一群武士。其中四名武士抬着一顶没有顶篷的大轿,轿上站着一只小狗。

小叶子告诉一休:“这是将军最喜爱的狗,人们都叫它‘狗老爷’。”只见小狗高傲地对着道路两旁的穷人狂吠着。

这时,从远处跑来一匹枣红大马。大马不顾道上的行人,更不管什么“狗老爷”,在大道上狂奔着。一个农民一边追赶一边喊道:“马惊了!马惊了!快拦住,拦住马呀!”

站在轿上的“狗老爷”因为受惊,吓得跳下轿来,在大道上乱跑起来。

这时,那匹惊了的枣红马奔驰而过,把“狗老爷”踏在了蹄子下,轿夫和卫士见状慌成一团。

一个卫士上前一把抓住刚才追马的农民,怒斥道:“马是你的吗?”农民哭着说:“是我的。”

这个农民被武士们绑了起来,尽管他苦苦地哀求,那几个武士听也不听,还是把他带走了。

这时,从对面跑来的一休拦住了武士们的去路。他对武士们说:“请等一等,我来为他求情,就饶了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