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65

第65章

孔子并不安于现状。他伺机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于是于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受到齐景公的接见。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道理,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当名副其实,按其等级名分行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能维持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这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以齐景公听了很高兴。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提出了“政在节财”的主张。齐景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重用孔子。但齐国的大政治家晏婴却不赞成,说孔子的学说迂阔而不切实际,这些并非是齐国的当务之急。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话,决定不用孔子。于是,孔子便离开齐国,又回到鲁国办教育。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由于他工作很有成绩,第二年便被提升为司空,管理建设工程;接着,又提升为司寇,掌管司法工作。这时,孔子参政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公元前500年,齐国发觉鲁国渐强,他们便商量了一个计策,派人到鲁国,要求和鲁定公举行一次夹谷之会,以便使鲁国屈服。鲁定公让孔子同去,孔子说:“外交场合必有军事准备,战争场合也需有外交配合,文武是交替使用的。”他建议左右司马也同去,鲁定公同意了。

到了夹谷,齐国发现鲁国也有军事准备,就未敢轻举妄动,劫持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还在谈判中退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鲁国在夹谷的胜利,提高了孔子的声望。公元前496年,当孔子56岁时,他又由大司冠行摄相事。孔子摄相后,便杀了乱政的大夫少正卯。他仅仅参与国政3个月,鲁国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齐国对孔子的政绩感到害怕,伺机加以破坏。此时,齐景公与晏婴已经死了。黎藿向齐王献计,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和季桓子送去80名美女,120匹骏马。鲁定公和季桓子果然中计,沉湎于淫乐之中,不问政事,对孔子的态度也很冷淡。孔子甚感失望。

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再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都没有用他,也不接受他“克己复礼”的主张。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碰了不少壁,最后他还是回到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

此后,孔子把主要精力用于教授学生上面。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的,有“学而知之”的。“生而知之”的是圣人,一般劳动群众是“下愚”,应由圣人摆布,“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些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同时又肯定有“学而知之”的人,因而他热心于教育工作。他首开私人教学的风气,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教过的弟子相传有3000人,其中着名的有颜渊、曾皙、子路等72人,也称七十二贤人。

到了晚年,孔子还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撰《春秋》加以删订,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现存《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的记录,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自汉武帝以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便成为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从而被历代尊为圣人。

孔子的故事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的大名。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出身,孔子的家庭是个破落贵族,父亲当过武官,很早就死了,并没有给孔子留下什么。孔子的生活道路很不平坦,青年时代曾经在鲁国做过几次小官,但并不得意。后来办教育,培养了许多学生。直到51岁,孔子才当上了大司寇,这是主管司法工作的官职,有很大的实权。但没过多久,他就辞职不干了,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到处推行自己“仁爱”和“礼仪”的主张,60岁以后回到鲁国,专心致志编书,其中有一本书就叫《春秋》。孔子的言论和活动,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孔子的许多言行。

人们总以为,孔子一定是个书生气十足的白胡子老爷爷,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能文能武,做事很有魄力。“夹谷之会”就最能说明这一点。

夹谷是齐、鲁两国边境上的一个地方(今山东莱芜县附近),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和鲁国的鲁定公两位国君在这里聚会,孔子跟着鲁定公前去参加,并为鲁国赢得了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齐、鲁两国是邻居,过去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两国一会儿打仗,一会儿讲和,反正就这样来回折腾。公元前500年,齐、鲁又讲和了,齐景公还邀请鲁定公到夹谷开个碰头会,双方签订盟约。这一年,孔子正好担任大司寇,所以鲁定公就把孔子当作一位高级顾问,准备带他一起去夹谷。

动身之前,孔子提醒鲁定公:“齐景公的邀请虽然很客气,可是有些事情不得不防备。即使是两国讲和,最好也要带上兵马。有文有武,才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孔子还举出过去的例子,那位一心想当霸主的宋襄公不懂得这一点,结果在开会的时候被楚共王用武力扣押起来。鲁定公认为孔子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去安排。

到了开会那天,孔子把鲁国的兵马布置在离夹谷不远的山坳里。这样,既不会影响开会时的友好气氛,又可以应付突然发生的变故。这都是孔子事先周密考虑好了的。

开会的时间到了,孔子陪着鲁定公走进会场。齐国那边,陪着齐景公的是大夫晏婴。双方客气一番之后,齐景公对鲁定公说:“为了庆祝我们两国讲和,我准备了一台有趣的歌舞,您看了以后一定会大开眼界。”他不管鲁定公是不是愿意看,把手一挥,喊道:“来呀,表演开始!”紧接着就是一阵紧密的锣鼓声,从两边跑进来一大群“演员”,有的挥动旗帜,有的拿着刀枪,有的握着盾牌。他们狂呼乱喊地冲进会场,周围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开始,鲁定公还以为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看了一会儿,就发现不对劲。这哪里是表演节目呀?简直和玩命差不多。那些“演员”舞刀弄枪,步步向鲁定公逼近,把鲁定公吓得脸色煞白。

孔子站在鲁定公身边,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他发现齐景公正得意扬扬地坐在那里,而晏婴的眼神里却流露出迷惑不解的神情,好像在说:“我们的国君在搞什么名堂呀?”孔子断定,这一切都是齐景公事先策划好的,便准备随时采取行动,保护鲁定公的安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齐国有个不太正派的大夫,名叫犁弥,他喜欢搞点小动作,占些小便宜。在夹谷之会的前夕,犁弥偷偷地给齐景公出了个歪点子:“听说鲁国来参加会议的大臣是孔丘。我知道孔丘这个人只会讲仁爱礼仪,根本不懂得用兵打仗的事。如果在开会的时候用武力扣押鲁定公,就可以强迫鲁国接受我们提出的条件。到那时候,还不是您说了算吗?”齐景公正想从夹谷之会中捞到好处,就和犁弥定下了一个计策,借口说表演歌舞,趁机扣留鲁定公。他们商量这件事的时候,始终瞒着晏婴。因为齐景公知道,晏婴是个正派人,绝不会同意搞这种小动作。

于是,犁弥躲在幕后指挥,叫一群齐国的士兵假扮演员的模样,胡乱地跳呀,喊呀,动作和语言却粗鲁极了。

会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鲁定公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威胁。在这紧要关头,孔子猛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喊道:“鲁国的将士在哪里?快把这群野蛮人轰下去!”隐蔽在附近山坳里的鲁国士兵听到孔子的命令,赶忙冲上来,连拉带扯地赶跑了那群“演员”。

接着,孔子严肃地对齐景公说:“两国的国君友好相会,想不到出现了这样乱七八糟的场面,未免太失礼了。我们相信,这绝不是您的主意,您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吧?”

齐景公理亏心虚,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结结巴巴地说:“当……当然,这跟……我没……没关系。让……让我去查一查,这是谁……谁干的好事。”

躲在一旁的犁弥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想到孔子早有准备,而且能这样果断地采取措施。他知道原来的算盘打错了,完全低估了孔子的能力。眼看自己精心策划的这幕“好戏”演不下去了,犁弥只好垂头丧气地溜走。

会议接下去就是两国签订盟约。过去,齐国曾经用武力抢占了鲁国的一部分土地。在这次会议上,孔子坚持要齐国归还这些土地,而且说得有道理,有根据。齐景公没法反驳,只好答应孔子提出的要求。

夹谷之会,鲁国在外交上以弱胜强,这都多亏了孔子。距当时100多年前,曹刿曾经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那是鲁国在军事上的胜利。长勺之战和夹谷之会,就成了鲁国历史上值得夸耀的两件事。

在鲁国国内,孔子主张加强国君的权力,限制、打击那些操纵国家大权的大臣们。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一次行动,就是拆毁三位大夫的城头。

这是什么意思呢?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从鲁国的历史情况谈起。

原来,很长时间以来,鲁国的大权都掌握在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的手里。他们全是鲁桓公的子孙,所以叫“三桓”。三桓一起统治着鲁国,势力一天比一天大。他们的官职还可以代代相传,父亲死了,儿子接班。孔子那时候,季孙斯、孟孙何忌、叔孙州仇三个大夫手握大权,鲁定公只不过是个挂名的国君。

这三个大夫的老家分别在费城、成城和邱城(都是山东的地名)。因为大夫在朝廷里当官,所以老家的事情都由家臣管理。这些家臣也一个个野心十足,把三个大夫的老家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关起城门,家臣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于是,在鲁国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三家大夫从国君那里抢权,扩充自己的势力,而他们的家臣也学着主人的样子,从大夫那里抢权,扩充自己的势力。三家大夫夹在中间,既和国君有矛盾,又跟家臣闹别扭。

孔子认为,国君应该有国君的权威,国家大事不能由大夫们说了算,便决定利用三家大夫和他们家臣们之间的矛盾,治一治这些大夫。

正好,有一天季孙斯问孔子:“家臣们这么难弄,该怎么对付他们?”

孔子趁这个机会,提出了“堕三都”的主张,说:“家臣的势力越来越大,大夫们反而要受他们的压制,这怎么行?依我看,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拆去半截,压得矮一些。家臣们失去了屏障,就不敢胡作非为了。”

季孙斯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去告诉孟孙何忌和叔孙州仇。三人一核计,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三家大夫按照孔子的意见,分头去拆掉家臣们修的城墙。这就是有名的“堕三都”。

但是,这件事并不好办,其中有不少曲折和风险。

叔孙州仇的家臣比较胆小,听主人说要拆城墙,没有作什么反抗,就乖乖地照办了。邱城的城墙很快就矮了一截。

难对付的是季孙斯的家臣公山不狃。他不但不拆城墙,而且公开搞起了叛乱,带领费城的地方武装去攻打鲁定公。这时候,孔子正担任大司寇的职务,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就派申句须、乐颀两员大将去讨伐这群叛贼。经过一番激战,总算击溃了这股地方叛乱势力。公山不狃损兵折将,单枪匹马逃到齐国去了。于是,费城的城墙也拆去了好几尺。

但是,去拆成城的城墙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孟孙何忌的家臣名叫公敛处父,鬼心眼特别多。他似乎看穿了孔子的意图,认为孔子堕三都,表面上是帮着大夫整家臣,维护大夫的利益,实际上是帮着国君整大夫。所以,当孟孙何忌要来拆城墙的时候,公敛处父就说:“我的好大夫呀,您上了孔丘的当啦!”

孟孙何忌一愣,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公敛处父眨巴着三角眼,在孟孙何忌身边悄悄地说:“请您想一想,成城在鲁国的北面,再往前就是齐国。如果城墙矮了半截,齐国人打过来,我们怎么抵挡得了?再说这儿是您的老家,要是老家丢了,您上哪儿呆着去?我守在这里,加高城墙,全是为了您和鲁国啊。您别理孔丘那一套,就假装什么也不知道,我一定不会去拆城墙的。”

孟孙何忌觉得这话有理,反而和家臣串通起来,破坏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和国君作对。后来,鲁定公采纳孔子的建议,出兵围攻成城,想用武力解决问题,可是遭到强烈的抵抗,没有成功。鲁定公拿孟孙何忌和公敛处父没有办法。孔子堕三都的主张碰了壁,搞不下去了。

孟孙何忌硬是顶住了压力,保住了城墙没拆掉。已经拆了的那两家大夫看见了,反而认为自己吃了亏,自然就对孔子产生了怨恨。

孔子得罪了掌权的三家大夫,受到排挤,便辞职不干了,他带着一群学生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活动,希望在别的国家找到实现自己主张的机会。

孔子这一去就是8、9年,跑了好些国家。一路上,他对看见的、听到的事情就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孔子听到40多年前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十分赞赏,说:“从这件事情来看,子产确实很讲仁爱。可是有人还攻击他不仁,我是绝不相信的。”

孔子一生主张仁爱,这在春秋时期根本行不通,哪个国家也不愿采纳他的主张。经过多次碰壁之后,孔子在60岁以后回到鲁国。

有两件事情对上了年纪的孔子打击很大。

第一件和打猎有关。有一年,鲁国有个人去荒野打猎,捕获了一头野兽。在场那么多的人,谁也不知道这头兽的名字。打猎的人以为这是一头无名的怪物,肯定不吉利,就随手把它赏给当地管理山林的人,引得许多好奇者来参观。有人提议说:“孔子知识丰富,一定知道这头野兽的名字。让他来看看吧。”

大家把孔子请来了。孔子一看,吃惊地喊道:“我的天呀,这是麒麟啊!”

“麒麟”是什么动物,别人都不知道。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麒麟是象征仁爱的野兽。它被捕获,受到伤害,孔子自然就联想到自己仁爱的主张行不通,命运和这头麒麟差不多。所以,孔子非常悲伤。当时,他正在编写《春秋》这部书,自从看到麒麟之后,就扔掉手中的笔,伤心得写不下去了。

另一件事对孔子的打击更大。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名叫子羔,一个名叫子路,都在卫国的执政大夫孔悝那里当家臣。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别人当作人质扣押起来。子路听到这个消息,就要进城去救孔悝,正遇上子羔从城里出来。子羔说:“城门已经关闭了,进不去啦!”子路仍坚持要进城。

子羔劝子路:“这件事不是我们管得了的,我们又不是掌权的人,用不着插手。”子路却说:“那怎么成?我们吃着孔悝大夫的饭,现在他有难,哪能不去援救?”

子羔劝不住子路,只好自己走了。子路到了城门口,见城门紧闭,正愁没法进去,恰好城里有人出来。他趁着城门一开的那会儿功夫,挤了进去。

子路一口气跑到孔悝家里,对着高台大声喊道:“我是子路,特地来救孔大夫,请您出来吧!”

当时,孔悝正给人家押在高台上,不敢答应。子路急了,又叫道:“再不下来,我就要放火烧这台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