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了不起的孩子
28270900000052

第52章 如何让孩子不再任性

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孩子任性、不听话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总是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情。

有时,孩子很固执地坚持做某件在大人眼里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当大人阻止时,他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还变本加厉。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一般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要证实“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二是探视父母的底线,看看父母的容忍度是多少,以决定将来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既要顾及孩子的自我意识,也要清楚地告诉他们父母的底线在哪里。

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修正:

(1)习惯法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家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觉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干什么就都有规矩,也不会随意提出特殊要求。

(2)预防法

任何儿童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就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事先约法三章,提出要求。如孩子想让父母给他买各种用品或食物,一般先说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愿望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其欲望,要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

(3)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可以将其行为与其他表现好的孩子作比较。

(4)奖惩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5)严格法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个没完;家长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滚个没完。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家长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

(6)转移法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7)理解法

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8)冷处理法

当孩子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纠缠不休、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他时,孩子自己会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从而做出让步。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9)交往法

让孩子多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个人的意愿与多数人不一致,那么就会被否定。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和他的同学、伙伴一起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会被群体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较任性的孩子当处在群体之中时,他也不会轻易地把任性表现出来。而且,在群体中,那些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也会在无形中给任性的孩子以示范,让他们感到任性只会遭人厌弃,而通情达理才会融入群体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会逐渐淡化。

(10)知识法

孩子有时任性是因为知识少,认死理,往往把错误的行为当成正确的行为,固执己见。孩子还不易分清坚强与固执,谦让与软弱,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11)诱导法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生就的骨头,长成的筋,天生的拧种”,改不了啦。其实不然,孩子毕竟还小,只要诱导得法,完全可以改变他任性的毛病。诱导时要多抓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当孩子要犯拧时,家长就表扬他的优点,孩子听到表扬可能情绪就转过来了。

(12)强化法

要让孩子感到家长喜欢的是不任性的孩子。当孩子刚要任性发作时,家长可以借以前听话时的例子引导他克制自己,不任性。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积极性,提高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还可以在孩子任性时或任性后,对其任性给予一定的批评或惩罚。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严格要求,使孩子认识到任性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热爱但不溺爱,遇事要与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多一些理性,该宽松时就宽松,该严格时就严格,宽严有度才能培养出能屈能伸、进退自如、动静皆宜,既刚且柔的孩子。

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

——泰戈尔(印度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