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了不起的孩子
28270900000051

第51章 改掉孩子自私小气的坏习惯

孩子在稍懂事之后,有时会表现出“小气”。“小气”的孩子表现为喜欢吃“独食”,自己的玩具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等,时间长了孩子就很难与小朋友们相处。在幼儿园及学校里,也很难结交好朋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豁达大度,能够宽容别人。可是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要避免孩子“小气”确实需要家长从一点点小事做起,逐渐培养孩子的这种豁达的性格。

当发现孩子小气时,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游戏时可鼓励他把玩具拿出来和小伙伴一起玩,结束时,小伙伴再把玩具还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东西借给他人不代表送给他人,这样孩子就不怕被别人拿走了。若父母本身气量小,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或采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认为孩子能认识自己的东西,管住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碰是值得提倡的,是孩子懂事的表现而表扬他,这样就等于有意无意地促使孩子向小气的方面发展。

父母应要让孩子明白,家里好吃的东西并不是只有自己能吃,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只知道一切为了孩子,一切让给孩子,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让着自己都是应该的,而需要孩子让父母的时候,那就是违反常规了,孩子自然不能接受。开始孩子把好吃的东西让给父母吃,父母不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一旦家里来了小客人,家长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小客人时,则就比较困难。所以孩子“小气”,还是由于父母长期给孩子养成的习惯。

孩子“小气”还表现在不能受任何委屈。如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小朋友不小心踩了孩子的鞋,则马上翻脸“把我的鞋踩脏了,我不和你玩了”。这时家长应该用大度的态度来影响他,说“没有关系,不必在乎!我来给你擦一擦,继续和小朋友玩吧”!这样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继续和小朋友们玩去了。孩子在外面受了小小的委屈,家长不要太在意,更不要领着孩子去找小朋友算账,否则孩子这种“小气”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其实,自私的这些行为正体现出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开始懂得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识更明显,同时认识能力也有所发展,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孩子对自己的衣帽、玩具、生活用具都能认识了,不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怕别人拿走,正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征之一。这种表现是正常的,不能说孩子气量小,更不要在别的孩子面前说他小气。

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应做到:

(1)学习分享

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当家里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

(2)学习赠与

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如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懂得分享时,家长应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孩子将会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3)看到孩子“小气”行为,及时予以纠正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好吃的东西并不只是他一个人能吃的,好玩的玩具也不是他一个人玩的,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因为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长只知道把最好的都让给孩子,孩子没有了争抢,也就没有了好东西大家分享的概念,自然就不懂得什么是大方,什么是慷慨了。

(4)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孩子的气量也受到父母的影响,与父母的言行和处事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需要家长平时加强自身修养。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为孩子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家长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自己先做到慷慨待人。比如,在家里要敬老爱幼,凡事不要斤斤计较;邻里要和睦相处,别人来借东西时要热情地借给别人;主动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等等。另外,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慷慨的榜样,让孩子在与这类伙伴的长期交往中学习慷慨。

(5)创设良好的情景,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分享美好的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如买些糖果,请孩子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同分享;游戏时,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让孩子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承认应该对孩子的每一个慷慨举动作出反馈,及时表扬,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进孩子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里,要特别引起家长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强求孩子慷慨。如果别的孩子想玩孩子心爱的玩具,家长就强迫孩子给别人玩,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分享是一件痛苦的、不得不承担的任务,毫无愉快或乐趣可言,不利于孩子慷慨之心的自然成长。

总而言之,依照孩子年龄发展予以引导,让孩子学会同情与理解,成为一个肯替人着想、付出的小孩。

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