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了不起的孩子
28270900000017

第17章 引导孩子消除厌学心理

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学生的种种心理病中,近来增加最显著的就是害怕上学,对于不愿上学的情况,我们都通常说孩子有了厌学心理。那么什么是厌学心理呢?

厌学心理,是学习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厌学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压抑,意志消沉,对人生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上的思想障碍还容易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会加深孩子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心理鸿沟。家人关系处理不当,精神紧张,反过来会加重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孩子出现更多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从医学上讲,厌学症也可能出现一些生理症状,如头痛、恶心、昏昏欲睡、没有胃口、心跳过速和头晕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学而是待在家里,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孩子厌学有可能与学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弄清学校里有什么困扰孩子的问题。如与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人的社会关系不好,不能适应学校的要求,缺乏学习动力,上学年龄太小不够成熟等。

除了学校的原因,厌学也与家庭有关,因此有必要追究一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家庭的文化观念。父母有没有急于求成,其教育的方式是否僵硬严格和缺乏灵活性,孩子是不是因为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而感到害怕等。厌学还与某些具体的事件有关:如与父母分离,孩子的亲人生病或死亡,家庭暴力等。通常孩子都害怕考试分数低,学校的惩罚和学业失败。家长最好是向那些理解并善于处理厌学问题的专家咨询,他们可以给孩子支持,并指导家庭和教师以特殊的方式处理问题。但是首先要做到的是帮助孩子消除厌学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让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弄清他们面临的困难并加以帮助。

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学生的种种心理病中,近来增加最显著的就是害怕上学,不肯到学校去。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学的几种常见原因和解决之道:

(1)若孩子因焦虑而厌学,父母就不要要求过高

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家长必须多鼓励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只要子女已尽了力,即使考试成绩不好,也不应苛责。父母要求不过高,子女便无须承受过大压力,于是焦虑减少,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2)对怕寂寞的厌学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其大胆交朋友

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帮助孩子解决感觉寂寞的问题。应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厅吃饭时让孩子练习点菜。父母也要传授孩子一些结交朋友的技巧。

(3)对常遭受欺负的厌学孩子,要鼓励其勇敢保护自己

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同学。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在学校没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学校受人欺负了。解决此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向老师报告,但这是不够的。向老师报告并不能保证不会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采取主动,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受欺负的办法。

(4)对有学习障碍的厌学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帮其树立自信心

有些孩子不肯上学是源于生理问题。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常常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商量解决之道。

(5)对因怕老师而厌学的孩子,家长要助其克服畏惧心理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太凶”、“不公平”,家长该去找老师说明孩子的个性,这通常可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情况,体会父母辛苦工作的样子。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值得提醒家长的是,不要轻易在孩子回避学业要求前松口。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对,但如果孩子一出现学习心理问题,就完全顺孩子非理性的思路来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是一种把孩子的问题严重化的歪曲认知,结果可能会使孩子的心理越来越脆弱。

另外,孩子上学年龄不可过早,尤其是对那些依赖性强、胆小、动作不协调、缓慢、人际交往困难、行为自立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儿童。与其让他在小学学习中产生各种问题,不如先锻炼好其心理素质和各方面的正常学习行为,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虽然教育可以改善一颗缺乏知性的头脑,把从别人头脑里借来的规律嫁接上去,但正确认识这些规律必须依赖学生本人。假如他没有这种天性,那么我们为了让他运用而教给他的规律,就不能保证不被滥用。

——康德(德国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