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MBA教不了的创富课
2826400000025

第25章 洞察力(3)

你如果向通用电气买过来“GE”品牌,就可以列入你的“资产负债表”资产一项了。如果你花了4411亿美元,那么就写4411亿美元,永远不能改!(同样,也是法律规定)

分界岭在于,动动脑筋:你仅仅买过来“可口可乐”商标,就能为你带来未来的巨大利润——那些厂房、设备,不具备任何门槛,太容易。

买过来“GE品牌”呢?(只是买的商标吧,有人只买商标吗?)你自己造一个核电站卖给中国政府我看看!对于“复杂系统型”买家来说,“品牌”根本不重要,供应方的整体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品牌的支撑,品牌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各个部分),才是唯一。

哪些企业品牌至关重要:

排名六、七、八、九、十的这几个品牌,“品牌”对销售的影响就极为重要了。可以试想,如果“万宝路”改名“宝宝璐”,可能一盒都别卖了。“诺基亚”其实在一年多前,还同时具备两种身份:“诺基亚”手机乃“频繁交易型”卖给普通消费者,“诺基亚”基站是“复杂系统型”卖给电信运营商。但现在改观了,诺基亚把电信设备业务拿出来和西门子合并——爱思考的可以想想,和各国政府合作,“诺基亚”三个字(品牌不只是这三个字!)重要吗?改叫“亚基诺”,只要企业还是那个企业,大客户会仅仅因为名字而做出相反决定?

爱立信今天,“品牌”早就不重要了(准确地说,是面对大众消费者这三个字不重要),手机业务拿出来与索尼合并后,专心致志攻打设备基站那一块,比诺基亚成功得多。

脑子快的朋友也许会想到用INTEL来反驳我,其实“英特尔”是“穿越型”打法,从“复杂系统型”穿越到“频繁交易型”作战,这是很牛的。

“穿越型”打法

现在来说Intel CPU,这是个典型案例。Intel在终端打了很多很多广告,已经不能单纯用“还有个零售市场啊”来解释了(Intel很多广告开销是给整机厂的广告费报销,这就不能解释对零售市场的贡献)。

我说过,Intel是一个“穿越型”打法,从“复杂系统型”穿越到“频繁交易型”市场作战。这要归功于安迪·格罗夫的过人智慧!当年,Intel转型CPU领域初露峥嵘(熟悉案例的人都知道Intel最早干嘛的,被日本人快给逼死了,摩尔和格罗夫一商量,痛苦转型),在一次高级经理会议上,有一人(我忘名字了,也是个疯疯癫癫的工程师)突然提议,我们应该在消费市场大做广告,打造品牌!当时在场的所有工程师都笑了,是嘲笑,只有格格夫觉得“颇有新意”,“暗暗把这想法记了下来”……

略掉中间过程,我们发现了这个战略的伟大:事实上,最后PC产业,就被两家企业控制了:Intel和微软。

所有大的PC产业调整升级,完全不取决于IBM、DELL、HP(当年还有康柏、AST、IPC等一大堆)这些整机厂商,而牢牢掌控在WinTel联盟手中。Intel说奔II升奔III啦,整机厂就赶紧升,不紧跟步伐就是死;微软说Win95升Win98啦,整机厂商也赶紧升,不紧跟步伐还是死……

看,他俩控制了整个PC产业的步伐,而且获取了其中大部分利润。以前有个说法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所有PC制造厂商,都在给格罗夫、盖茨俩人打工。”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Intel最核心的是什么?其实还是技术。试想一下,Intel从现在开始一年时间不作研发(把钱都花在终端广告上),一年后会怎样?估计是被AMD抢夺大部分市场吧?所以Intel永远不会把安身立命的东西——技术——给丢掉。

掌握了技术领先呢?Intel觉得还不完全够。控制整个PC行业,要有“全局影响力”,否则仅仅技术先进,仍然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

举例来说,奔II升奔III,Intel没有对消费者的话语权、影响力,那么影响力自然落在了以IBM、DELL、HP为首的几家大厂手里,很可能几家一合计,立即升级不划算啊!还那么多库存哪!先控制一下技术更新的节奏,半年后再升级!先把库存消化掉!(企业出于利润考虑,控制新技术的推广速度,例子太多太多啦……)

这就是Intel“穿越型”打法的目的所在。

大家别被迷惑,对Intel而言,技术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他们打造品牌,广告费的预算也很高,但和投入在技术研发的资金比起来,简直太少啦太啦。因为对它来说,“复杂系统型”的价值链,还是公司根本之所在。

别用“非此即彼”的思路考虑问题,我决没说过一个企业是“复杂系统”就不可能“频繁交易”吧?事实上,很多企业两种情况并存,但价值链分析表明,今天的竞争格局中,往往随着这两种系统的深入分析而在企业结构上做调整、做侧重,才是更好的选择。

慎用“品牌”这味药

“品牌”这个东西啊,就仿佛中药里的“甘草”(当品牌作为一种经营工具时,可以这样讲,但品牌是一种营销或者经营的工具吗?如果品牌只是一种结果,不是目标,就更不是工具了吧。品牌是一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感受的总和,可以为产品加码,可以垫高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但企业是无法用来行使的,企业作为主体,只能管理品牌,而不能利用品牌),很多药方都需要。对于止咳啥的,甘草还是一味主药呢。但要明白,治病是大事,挺复杂,“甘草”要用对才行,分量需拿捏,不是越多越好。

所以,我不会给听课的同学一个“偏方”,那是四处讲课的江湖郎中才干的事,咱老雕不干那缺德事(偶尔嘴上缺德一点)——我给出的是尺子和磅秤,教这个坛子对企业经营感兴趣的小家伙、中家伙、老家伙们,对任何事要用“尺子”量一量,明白了一个生意的内在变化、商业逻辑,自己给出判断,才能让你的思路准确,才能更接近成功。

“优秀品牌”、“核心技术”、“企业文化”、“成本控制”、“创新精神”……这些大家耳熟能详吧?每家企业都需要充分“建设”吧?错!大错特错!那些都是一味一味的“药”!明白吗?要针对你的“病”,分量上做增减,有些味药,没有都行!有些味药,却一定要大剂量、猛一些!到底根据什么做判断,来确定这些药的增减呢?我说了,我会给出“尺子”,就是我说的那个你必须明白的“要件”。虚伪而丑陋的江湖郎中某些专家和善良却古板的二脚大书橱(如安公公),都是没弄懂我上面说的“进退之道”,何时增减搭配那些“药”,说不清楚君臣佐使的道理。他们永远都在强调“品牌重要”!“品质重要”!“研发重要”!“企业文化”重要!都重要,不跟没说一样嘛!

往下,我要讲高段一点的武功了。

中国汽车需要搞“自主品牌”吗?

我现在对安公公好感越来越强,嘿嘿,因为安公公至少很实在。但好感归好感,板砖还是要附赠。嘿嘿!

安公公就喜欢摆出痛心疾首状,大谈“别为了今天的薄利而宰杀了明日的商机”,然后给出的药方,就是“建设品牌”!

OK,就这个问题,再换个角度和安公公谈一谈。

首先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前提:今天世界的商业格局和明日之变化,从历史中,我们可不可以找到样板?并且这个样板可以借鉴?

我给出的回答是:没有样板,无从借鉴。

今天,商业走向是全球化路线,在以前,这颗星球上从未发生。1991年“沙漠风暴”,令很多军事爱好者集体失语——原来,战争已经不是原来那样小米加步枪,靠精神、靠意志、靠不怕死就可以打赢的了。你倒想和人家死磕呢,远程外科手术式打击,你连敌人影子都没看到时,就已经输光光了,谁还和你拼刺刀啊?(所以眼光需向前看,死抱着《孙子兵法》那点远古知识对抗卫星制导贫铀弹?有机会赢?)

遗憾的是,现在N多教授学者,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死抱着人家西方企业近百年来玩得烂熟的那点东西,反复咀嚼——注意,还是只咀嚼,没消化。

什么是“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的跨国企业都跑到你家门口来和你竞争!你还今天开始打算“建设品牌”了,人家建设了一百年的品牌,和你这个昨天才建设的拼,你有机会赢吗?尤其是不看产业链、不看价值链、不分析核心竞争力,盲目“死磕”,磕到最后,不死无全尸才叫怪事。

中国汽车,需要搞“自主品牌”吗?在我看来,目前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汽车品牌,都已经太多!都已经在不断淘汰、被拼死一大堆了!

再问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就是把美国的通用、福特搞得鸡飞狗跳,克莱斯勒卖掉;就是把英国的捷豹、宾利、劳斯、罗孚、MINI统统搞破产或半卖半送掉;就是把日本的三菱、马自达、日产搞得成为别人的玩物……以前家门一关,自己和自己玩时,那些品牌也活得不赖,全球化一来,全世界的金刚、猛玛、怪兽一起在侏罗纪公园玩,不死掉一大批还行?那些曾经强悍的品牌,都死掉N多了。中国人二十年前,还有时间的时候,没好好搞出汽车品牌,今天WTO了,居然想自己全新建立一品牌,你说是不是极度搞笑?

用安公公举例子,小身子骨不错,小学时候,运动健将呢!学校体育比赛,安公公跳高、跳远、110米栏、游泳、铁饼……简直十项全能。这样的例子,大家熟悉吧?因为竞争水平不高嘛,所以,你啥都练,也没啥错。

到了大学呢?安公公发现,自己也就是一中资之人,还硬努着玩十项全能?和看产业链的眼光一样,先把眼光提高点是正经:原来安公公身材矮小,典型“坐地炮”体型,四肢孔武有力!嘿嘿,恰巧又发现大学男生都不愿意练又苦又累又不能泡到妞的举重!所以,安公公别想着篮球啦!那个不适合你!还是乖乖苦练举重吧,那才是你得奖牌的出路!或者,走“傍大款”路线,努力挤进足球队也行,前锋踢不了,守门员还不能凑合凑合?靠另外天才同学的努力,你尽职尽责,一样可以做到“军功章也有你的11分之1”。明白我在讲什么了吗?其实,还是老话题,“视野高度”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全世界的硬汉都跑你家门前,怎么办?先分析自身优势嘛,看看是干点别人不屑干的来生存,还是“傍大款”与人合作干点啥。

所以啦,安公公,放弃你的“建设品牌”论吧!

以后有机会,我给出点建设性意见。区别于“自创品牌”,我来讲讲“融合”吧!

“创新”只是个中性词

小公司慎言核心技术创新

我前面说过,任何举动都要服从于价值链。

难道创新就一定好?“创新”就一定是个好词儿?创新没有风险?创新没有成本?直接成本的背后,不用算算机会成本?

要我说,这不过是个中性词,符合价值链的创新,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害死你的毒药。

对小公司而言,最好是能立即产生效益的创新,否则很危险。举例来说,SONY今天在数码相机领域举足轻重,其核心技术就是CCD,但SONY为了CCD亏损了多少年?十好几年!一般小公司,可能在这期间早死很多遍了。

目前来看,真正核心的技术,往往投入的都不是小资金。倒不是说小公司就一定不考虑核心研发,但我的建议,一定是:有某一个主业,能产生很好现金流时,才考虑研发核心技术——因为,通常技术研发,不确定性很高,也许如期开发成功,更可能的是一拖再拖,拖得眉毛也白了……没有健康现金流支撑,被拖死就分分钟发生的事情了。

世界前沿技术研发,目前做得较好的国内企业,估计说华为,没人敢不服。华为的牛,表现在,每年固定比例的研发费用(《华为基本法》第二十六条这样规定:“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这种心态,才是真正面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心态。最要不得的是,一想到创新,就准备倾家荡产,一槌子下去,不成功便成仁。

所以我说大多数小公司,面对核心技术的创新,还是算啦!现金流还没稳定呢,怎么玩?那东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投钱投了99%,也是白投!基本上一多半企业,都等不到开花结果那一天。

不妨从“小”做起

但如果大家只把“创新”理解为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就太傻了。事实上,小公司要鲤鱼跃龙门,必须学会思考创新——可能是营销上的,可能是产品外形上的,还可能是“橡皮头+铅笔”式的嫁接创新。

嘿,老雕当年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就是靠一点点钱,少得可怜,瞅准机会,用“橡皮头+铅笔”式的创新,杀入某行业,赚得第一桶金。等到现金流正常了,资金也雄厚一点点了,再按部就班,持续投入,进行有系统的研发和创新。

对于资金捉襟见肘的创业者,研发最好是从“小”做起,你身边什么不方便,什么就是“机会”了!

再免费附送老雕原创专利一枚,可以拿去无偿使用:男同学的手掌大都比较大,很多人也就喜欢大鼠标,握着舒服。可是笔记本电脑呢,触摸板和点指杆都不是特方便,电脑包里,又不方便携带大鼠标,咋办呢?我就发明了个“充气鼠标”,平时把气放掉,只有核心器件的光电鼠标小得可怜,用时,一口气,就吹大了,手感非常舒适!当然,这个也是老雕N久前的思路了,谁想要谁拿走,不过靠这创业赔了钱别骂我!

对于技术创新,小公司戒之在赌——量入为出是其根本,现金流为王;大公司戒之在怠——瞄准了,死咬不松口,大赌大赢。

创新与否,要服从价值链

“技术创新”和“削减成本”两者通常不可兼得,但有时候往往又成了同一件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去欧洲,看德国的麦德龙未来超市,真的很先进,就说说收款部分吧,全自动,顾客拿着众多挑选好的东西,一样一样自己动手扫条形码,水果什么的,放在一个特定机器上(德国一个磅秤公司开发的,那公司还请我们吃意大利大餐呢),机器自动扫描是橙子还是苹果,称好重量自动显示金额,最后顾客自己掏出信用卡塞到机器里,自动扣款,如果你有折扣券,就先塞,就会自动给你减钱……

后台部分,就更嚣张啦!居然采用了射频系统,例如摆放飘柔洗发水的货架上,自动识别和计算该货架的飘柔数量,如果低于标准库存量,自动向后台发出警报,提醒补货……卖DVD的货架上,可以拿着你想买的影片,朝屏幕一扫条形码,就给你演一段影片内容。有些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就需要多多扫一下你的证件,证明你成年了……

高科技吧?

这么多先进技术,崭新应用,是好事吧?

可为什么我去美国沃尔玛考察时,无论前台后台,都没这些应用呢?沃尔玛还不够厉害吗?怎么在科技研发方面,会落后于麦德龙呢?

嘿嘿……还是回到我很久以前讲的吧,价值链中的环节,哪个是核心竞争力?对于超市系统而言,如何节省成本,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我一个朋友在迪亚天天便利超市做总监(迪亚天天是西班牙品牌,被家乐福收购,小型店,北京上海目前有很多),有一次和我抱怨,他老板是西班牙人,苦恼道,“俺们在西班牙的时候啊,最能拼减少人工!和竞争对手比,我们每家店少用两个人,就赢了!可这招在中国不好使啦!在中国少用俩员工,根本成本上没啥感觉!反而是房租真叫一个高!高到吓人……咋办啊?这到底咋办啊?”

同样是节省成本,在美国的沃尔玛和在德国的麦德龙,所采取的策略就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