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28246600000214

第214章 往事再说的青春岁月

1986年是张朝阳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他考上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习。留学生的身份就此与张结缘。能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说明张朝阳的学习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张朝阳是书呆子。张朝阳从小就不安分,爱幻想,不甘落后,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他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尤其喜欢看《水浒》。他喜欢看那些自学成材的故事,读《哥德巴赫猜想》,并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中学时代,张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是他考取清华大学的直接动力,也是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的直接动力。

从陕西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故乡渐行渐远,理想渐行渐近。人生的转折和变化成为一种标志。而今天的张朝阳,就是理想变化的结果。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念了几个月的物理学博士后之后,张朝阳突然感到学了很多年的物理学并不太适合自己。“在物理实验中,我发现,我是个操作型的人,特别注重结果,不能容忍搞一套理论,而这套理论要在100年之后才能得到验证。”与此同时,张朝阳看中了和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他很幸运地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了亚太区中国联络官的角色,这个角色让张朝阳有机会频频回国。

1995年7月,张朝阳突然有了回国创业的强烈念头,美国随处可见的“硅谷”式创业更是激起了他的热情。他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经济极为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于是下定了创业的决心。当他看到Intemet的机遇时,感觉到应该是创业的时候了。张朝阳联系到了ISI公司,想做ChinaOnline(中国在线),用Internet搜集和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ISI总裁当时和张朝阳的想法相近,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融资100万美元,张1995年底以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开始用Internet在中国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

在ISI的经历,张朝阳觉得中国Internet的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比印度、非洲接受Internet概念要快,对Internet的理解也比他们透彻,这也许是因为中国存在‘士大夫’阶层,他们每天都在讨论主义和概念,这些讨论使中国这个社会充满智慧和灵性,但这些讨论总停留在概念和范畴,没能前进一步,付诸行动。”

鉴于此,1996年10月,张先后说服了MIT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和罗伯特的学生Brant Binder,还有张数字化征途上的导师尼葛洛·庞蒂,他们先后拿出22.5万美金,注入张的爱特信公司。随后,张朝阳首次以“麻省”博士的身份,说服国家电信部门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工商网”。1997年1月,爱特信“中国工商网”首次推出,一举成为中国主干网(163)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年,中国的ICP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爱特信借鉴了“麻省”成熟的技术和商业运作模式,使得它以很小的投资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

回想那段经历,张朝阳颇有感触。“一开始做公司,到底怎么做,我也很模糊。1996年4月份我跟罗伯特谈的时候,我说,我想在中国做ISP,当时,我对ISP的概念都不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它只是做接入,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国内的ISP概念很广,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接人的概念,我当时就不知道。一直到1997年的8月到10月份,我们才决定把工商网扔掉,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做内容,而是做搜索和分类,才有了搜狐。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才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