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
28149300000002

第2章 心脏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2)

症状与诊断:非阻塞型肥厚型心肌病比较轻,有轻微心跳、活动时气喘、胸部压迫感等。在出现阻塞后,常有头晕。肥厚型心肌病在超声心动图上可见心室肥厚以及其他特征。另外,有否阻塞可通过心导管检查。而且通过心导管还可采集心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肥大的类型。

2.淤血型心肌病:由于心肌变性使心肌变弱,心脏扩张,心脏不能彻底发挥泵的作用。因此导致淤血性心功能不全。

症状和诊断:有时是以心律紊乱开始发病。但最典型的是引起顽固的淤血性心功能不全。肺部淤血可出现呼吸困难、肝肿大、浮肿、尿量减少等。胸部X线检查可见明显心脏扩大。此外,心电图的变化也很大,若检查心肌组织可见心肌变性。

3.收缩性心肌病:心内膜及其下方的心肌发生高度纤维化的疾病。由于心肌被很硬的纤维所取代,致使心脏功能减弱。

(七)心包炎

心包是覆盖心脏的膜,在心脏上面转过来再次包裹心脏。两层心膜之间叫做心包腔,有少量液体进入,可使心脏圆滑地运动。心包发生炎症时,就叫做心包炎。从临床上分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慢性绞窄性心包炎三种。

1.急性心包炎:风湿热、病毒、结核、其他的细菌感染、尿毒症。胶原病、恶性肿瘤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心包炎并非单纯由上述疾病所引起,大都是由全身疾病或由其他疾病继发。因此,心包炎的经过和预后与致病原因有密切关系。风湿性者预后较为良好,结核性者容易转成慢性,化脓性心包炎预后大都不良好,由恶性肿瘤引起者预后不好。

开始有发烧、脱力感的全身症状,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周围疼痛。疼痛因身体活动与呼吸而加重。渗出液储积到某种程度后,首先压迫右心使静脉血难以流回到心脏里,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与浮肿。当进一步压迫左心后,心脏活动就可受到极大限制而导致危险状态。

2.慢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由于渗出液储积缓慢,所以症状一般较轻,但如果积液量较大,可影响心脏正常运动。

3.慢性绞窄性心包炎:大都是潜在发病。心包变硬变厚并粘连,所以会严重影响心脏运动,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等。

(八)心内膜炎

是覆盖心脏内侧的膜,即心内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原因从大的方面来分有细菌性与非细菌性两种,非细菌性的主要是风湿性心内膜炎。

1.细菌性心内膜炎:炎急性经过者,病原为毒性较强的化脓菌,亚急性经过者是毒性较弱的链球菌,特别是绿色链球菌。由于在口腔里有绿色链球菌,因摘除扁桃腺或因拔牙等外科处置时侵入血液而发病。此外,也有因在流产与外科手术时引起。

症状:该病初期有低烧,或者出现类似感冒症状。随疾病的进展,发烧在38℃左右。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贫血,使面色苍白,全身倦怠,关节疼痛,渐渐出现全身衰弱。

该病在心内膜壁上产生细菌病灶的增殖物,从而会使较弱的心脏更加衰弱,出现心跳、气喘与呼吸困难而导致心功能不全。心脏内产生的增殖物,常常会脱落而进入血流中使末梢血管堵塞而引起脑栓塞、肾梗塞、心肌梗塞、肺梗塞、眼底出血等。

经过情况大多数都是一进一退,如果不尽早彻底治疗,常会因心功能不全、肾衰竭、全身衰弱、肺炎以及脑栓塞或心肌梗塞而导致死亡。急性心内膜炎经过很快,若不治疗,在一、两月内有死亡的可能。

2.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症状:首先有风湿热症状。一般常伴有发烧、发汗、体重下降、容易疲劳、心跳、关节痛、关节发红与肿胀等。如果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严重的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肝脏肿大、全身浮肿。此外,也有并发心包炎而出现胸痛。

心肌炎

在心脏的外膜(心包)与内膜之间有一个使心脏活动的肌肉组织,一这个肌组织叫做心肌。心肌炎除风湿热外,还有因病毒、白喉、肺炎等急性感染导致的心肌发炎。也有急性心肌炎慢性化后而转成慢性心肌炎。

最明显的症状是发烧及其他全身症状。除此以外,还有脉跳加快以及心律不齐等心脏病症状。重症时,可因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而危及生命。

先天性心脏病

胚胎在3周左右心脏开始形成,两个月左右基本上可完成正常心脏的大血管构造。但在这一过程中,因某种原因使心脏构造不全或发生异常就可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基本上可通过外科手术使其恢复正常而不影响日常生活。

(一)房间隔缺损症

房间隔有时出现直径为3~5厘米的椭圆形缺损,如果发生缺损后,由肺静脉返回左心房的动脉血有半数以上,通过缺损部位进入有心房经右心室流入肺动脉。

一般在10~20岁时,由于运动时心跳气喘才被发现,这一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加强。当缺损很小时,也有的因未能发现而度过终生。但是缺损过大时,肺动脉压可逐渐上升,右心室肥大,或发生心律不齐而使症状加重。当出现发绀后则不能进行手术,所以要早做手术为宜。

手术是利用人工心肺机将右心房切开,直接缝合缺损部位,或者插入合成纤维或部分人工半膜使缺损部位闭合。

(二)室间隔缺损症

室间隔有时出现直径为0.5~1厘米或者1~2厘米以及更大的圆形缺损,也有的出现两处以上的缺损。因此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的部分动脉血,由缺损部位进入右心室而流入肺动脉里。

症状可因缺损部位的大小与位置而异。直径为0.5~1厘米的缺损者随年龄的增长可有心跳(心跳过速)、呼吸困难、运动障碍,且易患支气管炎与肺炎等。如果缺损较大,大都在不满1岁以前因心功能衰竭而死亡,即使没有致死,也容易引起心功能衰竭、支气管炎、肺炎等使发育迟缓。当症状进一步发展,静脉血会通过缺损部位由右心室流到左心室而出现发绀,到如此程度就不能进行手术了。

当缺损较小时可直接缝合修补,如果较大时可插入合成纤维使缺损部位闭合。

(三)肺动脉狭窄症

正常肺动脉瓣分为三瓣,狭窄的肺动脉瓣有两种:其一,互相粘连呈喇叭筒状的狭窄;其二,肺动脉瓣下部右心室心肌增厚,使右心室的出口呈隧道状狭窄。有时也可两种情况同时并发。

运动时,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与心跳,到一定年龄时,症状可很快发展引起右心功能不全。此外,如并发房中隔缺损时,静脉血由右心房流向左心房出现紫绀。

该病需要早期手术。手术可使用人工心肺机消除狭窄。

(四)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高位室间隔缺损、主动脉跨越(主动脉偏向右方,横跨室间隔缺损之上)、右心室肥大等四种病变的疾病,叫做法洛四联症。症状有高度紫绀、手指尖和脚趾尖及指(趾)甲部分呈鼓槌状、呼吸困难、行走很慢、不能跑、不能走远路、稍走一会儿就得蹲下来休息等。此外,也有的合并脑血栓,此时可有手足麻痹,也可导致死亡。

在治疗上,可使用人工心肺机切除扩大肺动脉狭窄部,插入合成纤维片使心室中隔缺损部闭合。根治手术困难时,亦可视情况进行使肺的血流量增加的手术。

(五)动脉管未闭症

出生时动脉管应该自然闭合,但有时没有闭合而保留下来,这就是动脉管未闭症。患本病时,血流通过动脉管由主动脉流进肺动脉内。

运动时,气喘心跳,容易患支气管炎与肺炎。如置之不管,可影响发育,有时还可引起心内膜炎等。

应尽快手术切除动脉管,亦可进行结扎,手术是心脏手术中安全度最高的。最近根据动脉管的形状,不用开胸而利用血管导管使动脉管闭合的方法。

(六)三尖瓣闭锁症

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间的三尖瓣的先天性闭锁。主要症状有严重发绀、呼吸困难、运动障碍、指槌状等。虽然可做根治手术,但有时要做准备手术,状态好转后,数年后再做根治手术。

(七)肺静脉环流异常症

正常时,与左心房相连的左右两侧肺静脉离开左心房形成一根总肺静脉干。这个总静脉干预右心房无任何关系,而与上腔静脉、右心房或者下腔静脉等相连使含有氧气的动脉血流进右心房,通过房间隔缺损经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送往全身。在右心房中,由于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而出现紫绀。在婴儿期,大都因淤血性心功能衰竭而死亡。临床上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容易患支气管炎与肺炎,体重增加缓慢等。

此病通过手术可以根治,但总肺静脉干应与何处相接,其手术方法亦有所不同。

(八)主动脉窦瘤

主动脉瓣与主动脉壁所包裹的部分叫作主动脉窦。由此部位发生动脉瘤使心脏内腔肿大的疾病,就是主动脉窦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后,可突然出现剧烈症状而死去。一般于右心室内破裂,也有于右心房内破裂的。

此时表现为与重症动脉管未闭症相似的症状,并引起心功能不全,故应及早手术。手术可用人工心肺机将动脉瘤切除,而后将所余缺损部分缝合。

(九)心内膜垫缺损症

与普通房间隔缺损症不同,是房间隔到其下端有较大缺损,也有连房间隔上端也同时缺损者。

症状比较严重,很快表现出心跳、气喘,也可有紫绀。发育不好,容易患心功能不全、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

手术可用人工心肺机将右心房切开,于房间隔或室间隔的缺损部插入合成纤维片使其闭合,如果二尖瓣或三尖瓣有闭锁不全,可同时予以修补。

心绞痛

(一)心绞痛的产生

心脏有节律地向全身泵血,依靠心肌细胞规律地收缩而实现。心肌细胞需要从血液中摄取足够的氧气来维持它的能量代谢。当心脏活动加剧时,心肌需要的氧就增加,需要冠状动脉供应的血液流量也就增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随生理的需要而增减,如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冠状动脉可通过扩张,增加血流量而满足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肌不发生缺血缺氧。而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阻塞时,其扩张性减弱,如果其血流量尚可维持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不出现症状,一旦心脏需氧增加(劳累、情绪激动等),则可出现心肌缺氧,即可出现心绞痛。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如吸烟、或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由于休克、心动过速等使循环血量减少,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血流供需矛盾加大,出现心绞痛。

(二)心绞痛的症状

典型的心绞痛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内侧,达无名指及小指,有时可有濒死的恐惧感,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重者还有出汗。疼痛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常在劳累、激动、受寒、饱餐、吸烟时诱发。贫血、心动过速、休克时亦可出现,不典型的心绞痛可位于上腹部,或放射至颈部、下颌、肩胛部、右心前区、甚至表现为牙痛、上肢痛、恶心、呕吐等,老年人不典型心绞痛较多。

(三)心绞痛的严重度分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如散步、爬楼),仅在较强的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一般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如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爬山、爬楼一层以上、饱餐后、快走、情绪激动均可引起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一两个街区、爬一层楼即可引发心绞痛。

Ⅳ级:一切体力活动均可引起不适,静息状态休息时亦可发作心绞痛。

1.变异性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绞痛,多数学者认为,这类心绞痛多数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狭窄或堵塞。心绞痛发作时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都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平静时心电图可为正常,心脏负荷运动试验亦可能为阴性,而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可有明显的ST段抬高。这些特点与典型的心绞痛不尽相似,故称之为变异型心绞痛。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点,诊断变异型心绞痛并不难。部分学者认为,变异型心绞痛的病人,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且,心肌梗死的部位常与原先ST段抬高的部位相一致,因此,应重视变异型心绞痛的治疗。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可以用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化;如果5~10分钟后仍未缓解,可以重复应用硝酸甘油1次,亦可以用硝苯吡啶10毫克,嚼碎后舌下含化。对于反复发作或伴有心律失常者,可以考虑应用异搏定5毫克,加10%葡萄糖20~40毫升,静脉注射。预防变异型心绞痛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对于经常发作变异性心绞痛的病人,服用异搏定、硝苯吡啶陡或硫氮卓酮等,可以预防或减轻甚至消除冠状动脉痉挛。或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药,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有益。

2.劳力性心绞痛:前面已述,由于心肌需氧和冠状动脉供氧发生矛盾,而使心肌缺血、缺氧才发生了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增加而造成的心肌缺氧、缺血。其特点是患者休息时无症状,而当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等心脏耗氧增加时出现心绞痛。较稳定时,患者每劳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症状,每次症状的程度,如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大致相同,疼痛时间3~5分钟,含硝酸甘油迅速缓解,此亦称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的情况下,对诱发疼痛的因素愈来愈敏感,或相同诱因下疼痛愈来愈重,时限亦延长,可超过10分钟,用硝酸甘油不能迅速或完全消除,此亦称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本类心绞痛标志着冠状动脉病变有所进展,也可发生猝死。

3.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是心肌耗氧和冠状动脉供氧这对矛盾中,主要由冠状动脉供氧减少,而心肌耗氧并无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常发生在休息状态下,或睡眠中。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冠状血管某一处发生痉挛而致。也可由原来劳累型心绞痛发展而来,甚至是由病情发展,处于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之间的情况。本型疼痛常无明显诱因,发作时疼痛剧烈,疼痛时间亦较长,发作时心电图改变较明显。

假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心前区疼痛是其主要特点,但不少人常把胸部疼痛都误认为是心绞痛,服了许多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效果均不佳,久治无效,忧心忡忡,因此很有必要分清真假心绞痛。常误认为心绞痛的疾病如下:

(一)神经官能症

其特点自觉心脏不适,胸痛,痛的部位不定,常因情绪不佳时诱发,安静时也有疼痛,而活动一下心痛反可消失或减轻。

(二)肋间神经痛

也可自误为心绞痛,但疼痛多沿一条肋间隙分布,局部有压痛。

(三)肋软骨炎

呈持续性胸骨疼,局部压痛明显,由于软骨发炎肿胀,可见到局部稍稍隆起。

(四)食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