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28140400000031

第31章 我为卿狂惊世婚恋(1)

李敖一生的爱情与婚姻十分丰富与浪漫。李敖刚退伍时在公交车上与聪慧勤奋的女太学生王尚勤邂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同居数年后,并生有一士,但最终劳燕纷飞;李敖在文坛崭露头角后,官司不断。清纯可爱的小蕾与他相依相伴,成为他最忠实的情人,但一场牢狱之灾使小蕾离他而去;电影明星胡茵梦倾慕李敖的才华,两人一见钟情,闪电式结婚又匆匆离婚,最后分手时刻,李敖送给她的竟是九朵玫瑰……。本章描述李敖在人生旅途一段段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一、李敖的爱情观

最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爱情观。远景公司“三情之书”的《原序》,就是一篇表白爱情观的好文章,它说“爱情是不盲目的”,“爱情是不痛苦的”,“爱情是灵肉一致的”,“爱情是会变的”,“爱情是要技巧的”,“爱情是唯美的”,等等。现在且引《李敖回忆录》中的一段:

古人说太上忘情,最下不及于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但是我辈中人,钟情之事,却每入魔障、误入歧途。魔障与歧途之尤者。就是把爱情搅成痛苦之事,这是最要不得的。其实,男欢女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纯快乐,不该掺进别的,尤其不该掺进痛苦。在爱情上痛苦是一种眼光狭小的表示,一种心胸狭小的表示,一种发生了技术错误的表示。真正的第一流的人,是不为爱情痛苦的。有的人恐惧爱情带给他的痛苦,因而逃避爱情。“且喜无情成解脱”。其实“无情”并不能真的“解脱”,即使有所“解脱”,也不算本领,只能算是头埋沙中的鸵鸟。真正此中高手,不是“无情”,而是非常“有情”、“多情”的。只是高手在处理爱情态度上,非常洒脱,得回欣然,失亦可喜;来既欢迎,去也欢送,甚至洒脱得送玫瑰花以为欢送,这种与女人推移、而不滞于尤物的洒脱,才是惟一正确的态度。洒脱的一个重要关键是:高手处理爱情,并不以做到极致为极致。如果情况只适合“少食多餐”、“蜻蜓点水”、“似有若无”、“虎头蛇尾”、“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戛然而止。这种戛然而止的态度,也是一种极高明的爱情境界。1974年,我在牢中有一首诗——《只爱一点点》。最能表达出高手的基本态度: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海深,

我的爱情浅。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

我的爱情短。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眉来又眼去,

我只偷看你一眼。

在这首诗中,我用类似“登徒子”的玩世态度,洒脱地处理了爱情的乱丝。我相信,爱情本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应该只占一个比例而已,它不是全部。也不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扯到它。一旦扯到,除了快乐,没有北的,也不该有别的。只在快乐上有远近深浅,绝不在痛苦上有死去活来,这才是最该有的“智者之爱”。我认为,人生中糟糕的一件事,是把爱情的比例占得太多;更糟糕的是,其中又把哭哭啼啼难过痛苦的爱情占了极大的百分比,这是绝对病态的。但是,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小说之所写、电视之所播……泛滥所及,人人所受的“爱情教育”与“爱情宣传”,却全是比例极大、方向极错的误导,这岂不好笑?五十年来,我自己“性之所至”,虽经历过不少“拜伦式的不快乐”,但我终能脱因而出,变成了大情圣。1984年1月5日,我有《把她放在遥远》一诗,颇能道出我的高明:

爱是一种方法,

方法就是暂停。

把她放在遥远,

享受一片空灵。

爱是一种技巧,

技巧就是不浓。

把她放在遥远,

制造一片朦胧。

爱是一种余味。

余味就是忘情。

把她放在遥远,

绝不魂牵梦萦。

爱是一种无为,

无为就是永恒。

永恒不见落叶,

只见两片浮萍。

乍看起来,这种乍有还无式的玩世式爱情是不够认真的。其实,如果真正认得爱情之真,就会彻悟;原来真正的情之至者,就在波澜起落,了无凿痕,含情而来,带笑而去。人生至此,方足以语爱情。如令,我已老去,罗曼蒂克的生涯,对我应已远离。如果时光倒流、青春可再,我想在“性之所至”方面,我会表现得更好一点。一生曾有过五班青楼情孽的纪录,但肌肤之亲以外,长入我梦的往往只是跟我有几面之交的女孩子,《民生报》的徐开尘就是一例。我喜欢造型清秀不俗别具风华的女人,极少喜欢像电脑造出来的美女,凯瑟琳丹妮芙的前夫——导演罗杰华汀说他碰到拉蔻儿薇芝会阳瘘,其言老到,足以风世矣。

最能表现李敖在爱情上的内心秘密的,是收在《大全集》第十五卷的《李敖情书集》,当即其他版本里的《李敖的情书》。

李敖是一位“性开放者”,他在书中无所顾及地展开了自己的心扉。他谈如何思念对方,如何被思念的痛苦所困扰。他回顾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象下一次相会时如何相爱,如何亲昵。1958年3月18日写给咪咪的信说:“一连五天没有写信给你了,我知道你一定感到很奇怪,奇怪我为什么‘懒’起来了。其实真是见你的鬼,我才不懒呢,五天来我每天都勤于反省——反省我在女孩子面前是否吃了败仗?是否被那诡计多端的小丫头洗了脑?”1962年7月14日写给Lw的信中说:“三四年来,与其说我每一次看到你,不如说我每一次都感受到你。你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小女巫,轻轻地,静静地,不用声音也不用暗示。更不用你那‘从不看我的眼睛’,你只是像雾一般地沉默,雾一般地冷落,雾一般地移过我身边,没人知道雾里带走了我什么,我骄傲依然,怪异仍旧,我什么都没失去——只除了我的心。”他对对方有多种称呼。有直呼其名,有加“亲爱的”,有各种代号——“亲爱的小女人”、“亲爱的学士”、“亲爱的毕业生”、“亲爱的阴历的小寿星”、“我的小情妇”、“亲爱的情人”、“亲爱的‘太座’”、“亲爱的小东西”、“亲爱的太太”、“亲爱的不听话的贝贝”、“不写信来的贝贝”、“亲爱的花莲之花”等。最后的落款也是多种多样,有署“敖之”,有在前边加“你的”,有称“李老师”,有写作“想看你新围巾的敖之”,有称自己为“宝宝”而前加“接不到贝贝的”或“想你想得大便不通的”、“想你想得在房中踱来踱去的”等字,有写“孤零零的周末太保”之类。日期的落款同样花样别出,有的标出几点钟或什么时辰,有“某月某日下午六时你快来电话的时候”,有写“夜七时还没吃饭”,有在月日之后加“没有接到你的信的星期日”,等等。给情人写信,就应该敞开心扉,有什么说什么,不做假,不矫揉造作。李敖是做到了这点的。读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从一开始你就会觉得,他们是借写情书之名,抒发各自对社会的观感和对诸如妇女解放等一些问题的理论思考的,真正谈对对方的爱,几乎没有;他们对对方的爱,是“尽在不言中”。李敖与之相反,他把对对方的爱。全都表现出来。

李放在这些情书中,也有谈到工作和社会人事的时候。在给G的第六十四封信中说:“王崇五读了一年来我的文章,很想认识我,他劝我少写文章惹麻烦,虽然我毫无背景,无野心,可是写多了,总会树敌太多。他说他生平最佩服的文章只有三个人:陈独秀的气势,胡适之的明畅,鲁迅的锋利,而今天之李敖,一人竟有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汝清是在第二次入狱前同居了十六天的一个女人,也是帮助编辑《李敖千秋评论丛书》前六期的一个人,所以在给她的信中,谈“工作”和社会人事也就更多一些。

通信最多的是《给G的九十四封信》和《给Y的四十八封信》。李敖一生爱过的女人比较多,《李敖五十年表》就写到张敏英、君若、尚勤、海蒂、小蕾、Martha、胡茵梦、汝清八个女人,其中有些人本书已经说及,有的没有。另外还有“H”,前边引用过给她的几封信。《给Y的四十八封信》,前边也已摘引过。王尚勤是李敖在新店山居九个半月中惟一一位跟李敖单独在一起的女人,并为他生了女儿李文。“G”,又叫“贝贝”,是在王尚勤之后跟李敖有书信来往,她究竟是前边提到的哪一位或另有其人,笔者不做考证。那时李敖已搬到台北,在文献会工作,正开展中西文化大论战。书中所收李敖给她的第一封信,写于1962年4月8日早上,她也在台北。9月1日,她到花莲“农职”,似去教书。他曾问她“什么时候你才会说‘嫁!嫁!嫁!’?”,结果她却决定去美国了。1963年1月11日他信的落款,是“最后一封向花莲写信的人”。过了将近两年,1964年9月24日晨,李敖写信给在美国的G,说:“也许人世的沧桑已使我逐渐变得冷酷而麻木,也许是我的恶性重大而难改,在我的生活和生命里,已经没有对‘明天’的憧憬”。又说:“如今,现实如此暗淡,人生如我,哪里还有什么理由和热情来选择什么?我只是任凭别人的选择。别人可以选择我入牢狱,可以选择我自己否定自己,可以选择我所背的十字架的式样……我就俯首而已。我所做的一切都该使我负担它的苦果。因为人人看我是罪人恶汉。人人都是如来佛,我如像在人人的手心里反抗。”看来,李敖对她是一片真心,最终却没有赢得她的爱情。

李敖这些情书,是真正的情书,也是真正的文学。它情真意切,坦白赤诚。经济产生斗争,爱情产生艺术,而艺术又总是发自心灵的。李敖在三“情”书的《原序》中说:“一般人都以为李敖是一个喜欢仗义执言的‘侠骨’型人物,却很少清楚李敖还是一个喜欢花言巧语的‘柔情’型人物。这三本书收集的,就是李敖‘柔情’一面的文字……”它们跟以前我们所论及的文字,风格确实有明显的不同。这些情书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我们应当把它当做真正的艺术品读。跟《传统下的独白》和下一章要谈的《北京法源寺》一样,这本《李敖情书集》以及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话,是李敖献给文学园地的几朵小花。

二、爱情的秘密

《爱情的秘密》是一本诗集。相当于自序的《前置词》(作于1990年4月21日)抱怨人们“都不承认李敖是诗人”,这确实有些不够公道。读了这本诗集,你至少应当承认李敖够得上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多面手的诗人。只是跟他在别的方面的成就比起来显得略有逊色罢了。如以诗人相称,则似乎抹杀了他在别的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全书六十四个题目,有的题目是《情诗十四首》、《七绝十七首》等,所以论篇数是不少的。从来源说,有自作的,也有翻译的;从形式说,有新体,也有旧体;旧体中,有绝句,也有改作的词。在单篇《爱情的秘密》的最后,李敖说:“我认为诗以有韵为上,没韵的诗,只证明了掌握中文能力的不足。台湾的所谓诗人和译诗家,既不诗又不韵……诗而无韵,读来跟散文有何区别?李敖是坚持所有诗作都押韵的,包括新体诗和用新体翻译的外国诗。如新体诗《坟》:

一切都集合起来了,

当泪水平行了雨淋。

一铲铲黄土埋下、埋下,

直埋起一座新坟。

进葬的人鱼贯前进,

个个都黯然伤神——

这世界不只有你,不只有你,

也有我们。

一切都疏散开束了,

当风声吹落了雨淋。

一片片荒草爬上、爬上,

直爬上一座孤坟。

送葬的人鱼沉雁杳,

个个都无处可寻——

这世界只有你,只有你。

没有了我们。

一种伤感的调子配上低沉的韵脚,更增加了诗的悲凉气氛。试想,不用这个韵脚会是什么样子?

《情诗十四首》无疑是本书的压卷之作,也是书中直接描写爱情的一个部分。第一首《真与幻》,作于1982年1月25日,出狱前半个月。这首诗带有很大的哲理意味。可以想象,在那个狭小的天地里,作者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如幻梦似的爱情,也想到了自身以外的人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思绪很快进入哲学境界“真与幻”,重点在“幻”——对“幻”如何认识,如何对待。“人说幻是幻,我说幻是真。”不仅真里不能“失其幻”,而且“真若不是幻。也不成其真”。再往下读,就知道“幻”是跟爱情联系在一起的,“爱情幻中幻,人生玄又玄。玄幻得实体,上下两缠绵。”在无爱的环境里做着爱的遐思,自有一种特殊感受,这几首写于狱中的诗就都表现了诗作者的这一种艺术情怀。另外,它也表现着诗作者的一种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是相对的,它追求的是欢乐,虽说可能短暂,但是“唯有恋得短暂,才能爱得永恒。”这十四首诗都用短促的句子和复沓的格式,读来如听人絮絮诉说,便于低吟浅唱;由于哲理性强,又显得含蓄,能供人玩索。

这本书不是都写爱情的,作为书名的《爱情的秘密》也只是一首译诗的题目,书中的多数篇章还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射。有的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呼唤,如《打倒就是要打倒》、《谁要吃香蕉?》,有的是讽刺时政,如《洋和尚和录音带》、《反咬高人吕洞宾》,都用七字句,类似打油诗或更像民间小调,读来亲切具有大众化特点。前边说到哲理性,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有个“中”字真不好》表现了作者“不要是这又是那,不要是站又是倒,不要中间,不要中立的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嘲讽了投机主义作风。《只有干千千》等篇,说“不去电影院,不去乌龙院,只去埋头写文章,恶言把人劝”和“只有主力战,只有殊死战,没有泪眼看黄花,只有干干干”,则是一篇诗的宣言,宣告了作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幸的是,读这些诗我不由想起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一连二十多年所亲身经历过的岁月。

李敖这些诗用的纯粹是民族形式,是充分民族化的。李敖不是主张全盘西化吗?可是他在这里为什么一点不“西”呢?这是否跟他的主张相矛盾?我没有看到那些反对西化的人从这点上“将”李敖一“军”。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西化,主要指的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对人的价值的认定这些根本性质的东西,不必把这些细枝末节也包括进去,相反,在这些东西上保持民族特色,不仅不跟西化相矛盾、相冲突,而且恰恰需要用这些民族化的东西来做补充和调节。李敖无形中做到了这一点,正好说明,在西化论者眼中。“充分”也好,“百分之百”也罢,指的都是那些根本性质的东西,对这些更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东西,他可能甚至比反对西化的人更加热爱。

三、张敏英是令我做梦的女人

1945年,抗战胜利了,这时李敖十岁,他按部就班进入小学四年级。

四年级在人生的旅程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顿号,然而对于李敖来说,却非同寻常,因为他有了一次神秘而难忘的初恋。

新鲜胡同小学有纵五排侧三排房子,四年级的三个班就在这纵五排的第二排,三教室挨在一块。每当下课,同学们便不分班级彼此在教室门口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抗战胜利后,同学们虽说年幼,可内心总是充满着喜悦,学校的气氛自然不同了。

李敖班有一个明星般的人物,与李敖有八拜之交,此人叫詹永杰,他长得一副圆圆的脸,一双大而亮的眼睛,一张薄薄的嘴唇更是能说会道。他会背《国父遗嘱》、会唱《义勇军进行曲》,是四年级的一个特殊人物。他还发动同学捉弄一个叫齐风鸣的大块头,说齐凤鸣欺负同学,动辄动手打同学,现在抗战胜利了,我们要随抗战八年,一起胜利才对。

李敖因在二年级的时候被齐凤鸣欺负过,一听说要报复齐凤鸣,第一个响应,同学们群起而攻之,齐斗齐风鸣。于是每当下课,齐风鸣总是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捉弄,有时还会吃上不知来自何处的“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