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网上金融帝国的崛起
28140000000004

第4章 从“雄心壮志”到“笑看风云”(4)

在中国金融网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何世红几乎每周都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银行家进行合作谈判,他的目标是在2008年前后把这个“漂亮姑娘”推上纳斯达克。

何世红对于融资是非常谨慎的,在外商开出的天价面前,他异常冷静。

何世红非常清楚,外资对中国金融网如此垂涎,中国金融网的合作就如同在金融会客厅大摆一场盛宴,欧美的绅士们体面地光临,在品尝了一番美味后尚可以从容离去,或许在觥筹交错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些零散的“秘笈”,可大宴宾朋的中国金融网必须承担全部买单的代价。

中国金融网这个抢手的“漂亮姑娘”必须提高警惕:或许“上门求亲”的人一开始会拿出昂贵的“聘礼”,看着倒也能打动人心,但当她交出自主权后,还能剩下多少讨价还价的资本?中国金融网是否还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完成传播金融文化的使命?即便是可以继续传递金融资讯,继续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可以继续金融帝国的“托拉斯”霸业,怕也不能再称之为“中国”金融网了。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中国金融网最终也只会沦落为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办事处”,中国最大的金融媒体则将成为国际金融巨头分享中国金融的“餐具”。

作为这个“漂亮姑娘”的父亲,何世红说自己每天都在以高强度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写一个故事,为自己的“漂亮姑娘”写一部漂亮履历,而且还要写好故事的续集,让姑娘出嫁之后还要做个好“媳妇儿”。

四 他,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平台?

1.一直在思索——平面媒体能走多远?

中国金融网取得今天的业绩是必然的,而中国金融网的创办也并非偶然。

记者出身的何世红对媒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何世红认为:媒体的职责在于把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真实地反映给大众。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网络、广播电视、卫视的发展,大众媒体对人们的认识,甚至对人们的思想都越来越产生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大众媒体来误导舆论,实现其政治目的,致使许多媒体脱离了原来的轨道,成为列强称霸世界的工具。当然也有一些媒体自始至终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西方的误导宣传进行顽强斗争。

何世红经过反复总结和归纳,对媒体进行了一个横向的比较:

媒体的形式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媒体,如户外广告媒体和直接邮寄广告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的特点是反复诉求效果好,对地区和消费者选择性强,传真度高,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强迫诉求性质。

从职业和教育程度来看,阅读报纸的阶层可以说是媒体中范围最广泛的。

杂志的长处在于它是被读者特意选购的。

广播一直以时效性为第一武器。

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

最后,何世红得出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可以根据更细微的个人差别将顾客进行分类,分别传递不同的广告信息。

第二,网络是互动的。网上的消费者有反馈的能力,广大消费者渴望及时得到信息,一旦某一消费者对此失去兴趣,略施小计,便会使这些对别人非常有用的信息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互动式广告要求广告把要说的信息作为与受众“对话”的一部分层层传递,一旦个人开始对起初的信息感兴趣,广告商就转向下一步骤,传递专门针对此人的信息。

第三,网络利用最先进的虚拟现实界面设计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网络广告所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会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第四,网络的用户构成是广告商们愿意投资的因素。这些用户多是学生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较高。最成功的网址有办法留住回头客,同时又不显得过于商业化,为了使自己的网址更具有吸引力,一些公司自己成了网上出版商。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互联网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占据了人们的眼睛乃至心灵。似乎一夜之间,网络、BBS、融资、创业、数字英雄等词汇取代了一切流行用语,散布在人群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1997年之前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还屈指可数,但到1998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语,到了1999年底和2000年初,“.com”公司的创办热潮已经如火如荼——白手起家和数字英雄给了人们太多的想像空间,在许多人眼里,创业的梦想第一次离自己那么近。

那一时期的网站大都集中了新闻、社区、搜索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一些人开始进行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的尝试。总而言之,那一阶段的市场非常热闹,每天都有新的网站面世和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各家的市场推广活动连续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而此时,何世红还是一个致力于西部经济研究的新闻工作者,走在西北的土地上,畅想着自己怎样给这块土地带来生机。或许,他从没想过“互联网”这个时髦的词会与自己有何瓜葛。

在《未来西北》一书的前言中,何世红说:“剑有两种,一种是轻用其锋的凶器;一种是当深藏若拙的利器。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有朝一日若能重新出土,一试即可。”或许当日,他还没意识到自己是一把深藏若拙的利剑。若干年后这把剑才重新出土,一露锋芒,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宝地——金融传媒。

早在做《新生活报》时,何世红就意识到了平面媒体的缺陷:环节多,渠道杂,排版、印刷、发行,当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时,早已经不是“新”闻了。而且报纸容量有限,包容性并不是很强,报纸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再加上不易收藏、查找这些弊端。何世红深刻意识到,必须以一种更新、更快、更广、更全的途径来做金融媒体!

2.互联网的春天,睡狮猛醒

2003年互联网经济的热潮再一次汹涌而至,只是这一次的浪潮比20世纪末少了些盲目的跟风,多了些冷静的思考。多年的新闻记者经验,让何世红对中国互联网业的经济有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从国际上而言,中国互联网泡沫是在2001年破裂的,而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除了泡沫破裂之外还有资信破产的因素。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又成为最被国际资本排斥的一个群体,从热点中的热点到冰点中的冰点,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经营中的不规范,使得国际资本在中国的这一轮互联网投资中被“中国规则”结结实实地撞了一下腰。

在互联网热潮中,国际投资的“愚蠢”作为似乎表现得非常清楚,按照他们的惯例,投资人在经历接触、考察、谈判之后确定了向一家公司投资的金额以后,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既没有投入运作的必要,也没有参与其中的兴趣。这里似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操作空间,所以诱惑着不少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经理人大量地使用互联交易手段,把投资人的钱洗到自己的口袋中。而在互联网热的后期,有些人干脆就是奔着投资人的钱去的,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可以写得非常完美,惟一的缺点就是从制定之初就没打算实施过。

包括三大门户网站在内,盈利的同时迎来的却是国外投资者和评论者们的一片恶评,称其完全背离了门户网站的宗旨。而此后,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不过,无论对于互联网的投资是高潮还是低潮,互联网在中国的成长却是实实在在的。互联网是真正的全球化经济,它超越了国家和政治的局限,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网站都可以立即将信息传递到全世界。互联网的世界也没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在中国也能创建出全球强大的互联网公司。

在使用人数上,中国网民的人数飞速飙升,已位居世界第二;在网络建设上,也有了极大地飞跃;在资费上,更是以网民能够接受的价格使用网络。互联网已注定成为相当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互联网将是中国经济的突破口,也是创业家们的乐土。

认准了要做金融传媒的何世红凭自己对经济的敏感认知,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要做金融传媒人就做最好的金融传媒人,用最快、最准确的信息回报那些关注金融、关注金融媒体的人群。要做互联网就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不懂互联网的何世红决定“触网”了,他相信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互联网只是一项技术,它的意义在于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方便,还在于让一部分有商业头脑的人发掘它潜在的经济价值。

然而,互联网又是区别于报纸、杂志、收音机和电视机的一种媒体。此时的何世红知道,如果想打造强有力的互联网品牌,就必须把它当作机会,而不是媒体,尽管在此之前,包括此后,他亦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媒体工作者。

或许从创办报纸的那一刻起,何世红已在自己未觉察的情况下具备了企业家的心智和思想。

何世红把互联网看作一项全新的业务,这个市场一片空白,有无数机会将垂青于能在顾客心智中创造新品类的人们。而他又有自己情有独钟的产品——金融。

2002年,一些大门户网站都拥有财经板块,比如新浪、搜狐等。何世红坦言,自己不是最早做网络金融的人,更不是惟一做网络金融的人,但他是在网络行业做金融最专业、最出色的人,就是要在金融行业做网络无人能及的强者。这种看似狂傲的语气中其实是深藏不露的实力和谦卑,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何世红就是当之无愧的网络金融第一人!这样的说法毫不为过。

《新金融》办不下去了,一个关于金融传媒的梦被“撞”了一下“腰”,但这一次碰撞却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唤醒了这个沉睡已久的睡狮。在互联网经济刚刚复苏的时机,何世红迅猛地打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个品牌:

中国金融网——每天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金融!

3.一个思想,两个人,三年计划

中国金融网注册下来了,何世红开始全身心投入网络。此时,他踌躇满志要做好金融传媒,要做出互联网的金牌,要在几年后融资上市,要像百度创造搜索引擎的奇迹一样创造金融帝国的媒体托拉斯。

然而,在那个时候,何世红的雄心壮志更像是“天方夜谭”,没钱,不懂技术,没有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甚至不拥有懂网络技术的人才。

一开始,何世红就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他投入了所有的资金,但还是遇到了事先难以预计的挫折,尽管他有多年的经验,但网络的盈利模式却和报纸完全不同。网络是免费的,这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最初的那些资本很快就被耗尽了。在创办几个月之后,何世红和他的中国金融网面临的问题是生存。

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企业都很难长久支持下去。到哪里去寻找资金?卖产品还是融资?融资似乎是每个互联网企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其惟一的出路,可又有谁会给这样一个既没有名气又没有背景的企业投资呢?在别人看来,他所谓的理想,不如说是梦想更贴切些。

那个时候,何世红并没有今天的理智,也没有如今这样明确的思想,他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甚至有时候会感到害怕,没有人能理解他,更没有人相信他、支持他。

他开始为公司的命运担忧,他整夜的失眠,但生性乐观坚强的何世红很快就从忧虑中走了出来。他相信自己能成功,他相信自己的中国金融网会找到出路。

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下去,能不能壮大自己的市场,主要是看他的产品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没有消费人群。

中国的金融行业刚刚有所起步,但其成长的速度和前景不可估量。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了解金融,认知金融,不光是专业人士,金融业与普通老百姓也休戚相关。而且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这样专门针对金融业进行报道宣传以及资料搜集的媒体。无限商机怎可以从此就放弃?

“中金卡”是何世红为中国金融网设计的一个会员凭证。购买“中金卡”,可以获得卡号和密码,用以查询中国金融网的新闻和数据资源。这是他当时能够想到的盈利模式。然而,“中金卡”销售又是个难题,推出很久,几乎还是无人问津。

最难的时候,公司几乎没有一分钱了,而且一共只有两名员工。一个女孩儿现在说起当时的情景,还显得特激动:“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到中国金融网,发现整个公司只有两个人。何总说,你跟我干吧,我一定会把中国金融网做好的,我们的公司一定会成为网上华尔街,将来肯定有很多外商给我们投资的。在我听来,那就是一个很遥远的梦,华美但是易碎。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我相信,那个跟他走到今天的人当时也不会相信他所说的,也不是很坚定地跟他走下来的。”

一个真正有为的棋手必有其对棋局独特的见解和对棋艺的执着,一个真正有魄力的成功人士会在最艰难的时候还有坚持的勇气和决心。

何世红坚持下来了,上帝终于眷顾了这个一直准备着的执着者。

2003年4~5月间,何世红收到了第一份“中金卡”的订单。此时的何世红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路没错,金融是需要对新闻和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机构,中国需要他创建的中国金融网。

“中金卡”被认可了,何世红继续加大了对金融资源库的建设。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对北京绝大多数的新兴公司而言,大概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然而,正是这场突袭让何世红因祸得福,互联网的访问量飞速飙升,而中国金融网提供的专业行业资源成为相关职业人士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

何世红继续投入中国金融网的建设,在继续对资源库加强建设的同时,开办了地方频道。

他在搭建金融信息大平台的时候,将基层金融放在了和大银行跨国机构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2005年底,中国金融网创建了全球第一个金融会客厅,进入演播室的有官员、大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负责人,基层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同样位列其中。

他出资组建了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俱乐部包括几百位金融记者,这些记者已成为中国金融网伸向基层的触角。

三年过去了,一个由两个人发展起来的公司,现在已经拥有上百名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顶级专家,拥有中国金融家与企业家国际俱乐部和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的上千成员。然而,三年里,对于何世红来说惟一不变的,就是那个最初的理想——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金融!打造网上华尔街!

4.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创业之路充满荆棘和坎坷,一路上任何人都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绝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何世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