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67

第67章 管理系统工程(3)

(一)目的。其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建立系统的依据是否可靠;二是分析和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三是分析和确定为达到系统目的所必须具备的系统功能和技术条件;四是分析系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约束条件。

(二)方案。为了达到预定系统目的,可以制订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通过分析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系统方案。

(三)模型。为了在未曾建立实体系统之前,就能预测系统的有关功能和相应的技术参数,作为今后系统结构设计或评价技术经济指标的依据,可以用一定的系统模型来达到目的。

(四)费用和效益。费用包括系统的成本和日常运行的经营费用,效益指建立系统后获得的效益。费用和效益一般用货币表示,但还须用非货币指标评价。费用小于效益的方案应当是可取的。

(五)评价标准。它是衡量可行方案的优劣指标。通过评价,确定出各方案的优劣顺序。评定标准一般由若干指标组成。

系统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一)系统分析的原则。在系统分析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看法不尽一致,下面介绍两种意见。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第710页)写了四条原则:1.在对系统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并作出选择时,应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的,任何脱离系统的最终目的,盲目追求先进技术或限制必要的投资等都是不对的。2.必须把系统分析中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从系统总体出发考虑,各子系统的最优选择必须服从总体系统的最优。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某一子系统的最优来保证总体系统的最优。3.从方法论上看,系统分析除采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和工具来进行定量分析外,还要利用分析者和决策者的直观判断和丰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4.系统分析人员必须在各种系统分析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并致力于提出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和措施。

《管理系统工程》(第27—28页)写了以下四条原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如果所采用的方案,对目前和将来都有利,这样当然是理想的。但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对目前不利,而对长远有利,这样的方案从系统分析观点看是合理的。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分析应当是“定性一定量一定性”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系统分析的步骤。系统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系统预期的目标与效果。

系统的模型

模型是对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由于它具有抽象的特征。因此它又要高于实际。使用模型比现实系统容易理解、容易操作、容易试验、容易修正。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类型的模型,常用的模型有以下四种:1.实物模型,是用来模仿实际系统的物理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如汽车模型、建筑物模型。2.网络模型,用图线或图形符号组成网络图来表示信息流和物流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的。3.物理模型。常在系统仿真中采用,用来模仿实际系统的物理过程和运输状态。4.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描述系数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的模型。

数学模型是应用最广的模型。数学模型又分为以下几种:

(1)解析模型:用数学公式表示的模型。其中又可分为确定型模型和不确定型模型,即概率型模型。确定型模型求解的变数是确定的。

(2)几何模型:是用曲线、曲面、点等几何元素所表示的模型。

(3)逻辑模型:用逻辑关系表示的模型,如电子计算机中的程序设计、网络图等。

系统综合评价

系统综合评价是系统分析中复杂而又重要的一环。它是利用系统模型和各种资料,对比各种可行方案,对各种方案用技术、经济的观点予以评价,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出适当而且可能实现的最优方案。通常采用在效益相同的条件下而费用最小;或费用相同的条件下效益最大为标准优选方案。但效益大,费用往往也大,因此可采用效益与费用的比例作为衡量方案优劣的标准。采用各种替代方案的顺序标准,不仅是以效益和费用这样的经济指标为标准。还必须进行综合评价,即综合地评价系统的功能、费用、时间和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要确定合适的方案,首先根据各方案对各指标能够实现的程度达到的水平,分别给予评分,对定性指标的评价,可用10分制或100分制的打分方法代为定量指标。第二,评定各项指标在系统总体中的权数大小,因各项指标在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中的重要性不同,所以,在总体评价时也应有所侧重,而不能采用各项指标的简单平均值。如飞机的可靠性指标是第一位的;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是主要指标;汽车的可维修性指标占重要地位。而且,各种指标在不同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各指标的权数应大于零小于1。第三,在确定指标权数基础上,求出该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将各指标的加权平均值相加,即为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第四,将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比较,即可确定最合适的方案。

(第四节)系统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为管理工作安排计划、选择最优的管理方案而进行决策的工作方法,就是系统管理。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看成一个“系统”,也就是要从系统方法论的整体观念上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系统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管理系统工程》一书对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以下十条:1.确定管理系统中的问题,收集资料,提出了具体方案,并且设计、发展或改进系统;2.确定最低成本和费用;3.确定最大利润和最小损失;4.确定产品的合理价格以利于竞争,5.确定产品和种类与生产线的最优组合;6.确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方法的适当配合;7.确定物资的经济采购量和经济储量;8.确定机器设备的合理更新时间;9.确定人——机系统的最优调配;10.搞好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并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

系统管理的活动要素

(一)人——这是最重要的要素。系统的一要切活动是靠人来进行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系统管理,必须由一些有能力的善于管理的人员来完成。特别是在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中,如不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

(二)物资——包括能源、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

(三)设备——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资金——在现代经营管理系统中,必须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五)任务——企业系统的任务一定要明确数量、质量、时间的要求。

(六)信息——信息在系统的传递就象人身体上的脉络系统。信息是系统决策、指挥、控制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上述六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因素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不断流动着的。按其功能来分,可归纳为“四大流”:一是物流,二是资金流,三是信息流,四是人流。人流是由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汇合而成的劳动力资源,应把各种不同人才调到其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保证前“三流”畅通,以便提高整个管理系统的经济效益。

系统管理结构

系统管理结构的垂直系统包括四个主要分系统:生产职能分系统、销售职能分系统、财务职能分系统、人事职能分系统。为了协调它们的关系,在垂直分系统中又要建立横向的水平系统结构。水平系统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阶层:最高管理层,主要职能是制定战略决策、经营方针和目标,制定长期计划,确定新产品开发计划,拟定投资方案以及重要的人事安排等。中级管理层,主要职能是为有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计划、拟定实施方案、按部门分配资源、制定生产经营程序与考核办法等。基层管理层,按上级指示及规章制度、计划要求,进行组织及实施生产作业,并及时向上汇报执行情况。

引自《管理系统工程》一书第62~63页,(编者略有修改)

管理系统的垂直分系统与水平分系统,构成企业纵横交错的综合经营管理系统。

系统管理的基本活动

为求得系统管理的最优计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管理系统工程》一书阐述了以下的基本活动:1.确定管理系统的目标、方针及其实现的计划。2.对有关管理问题作出决策,在决策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拟定若干供选择的方案,然后经过利弊比较,选出一个最佳方案。3.设计输入物质的转换机构并实现这一过程,从而取得所期望的输出物质。为此,要编制、布置计划并力求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劳动力和生产设备能力安排均衡;促使物流畅通;对市场需求有广泛适应性;注意生产的经济性。4.通过对输出物质的品种、数量、质量的了解,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输入必要的物质资源。5.对转换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工作,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转,并及时进行调整,安排好生产工序,做好网络调度,使生产均衡地顺利进行。6.当生产成果达不到目标和标准要求时,应采取修正活动。

为了完成上述的基本活动,系统管理应具有计划、执行和控制的三个基本功能。它们是连续循环的螺旋式上升,并促使系统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