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睡眠与养生:做睡眠的主人
28121300000004

第4章 认识睡眠(3)

短期的失眠通过人自身的生理调节,对健康不会产生危害,但长期睡眠障碍就会给人的健康埋下隐患。要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睡障碍,他不单单包括失眠,还有嗜睡、阵发性睡眠、梦游症等睡眠疾患。

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可能是某些疾病,比如是精神心理方面,或心脑血管类,又或皮肤病等,现在我们反过来再思考一下,睡眠不好又能导致那些疾病呢?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特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认识到这类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并可能造成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卒死等。

研究发现,与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的女相比,每天睡眠时间5小时以下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危险回增加45%,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危险会增加38%。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夜间低氧血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流动力学改变都可导致心脏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

因此,睡眠呼吸暂停除了可直接导致人卒死外,还可以加重或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有严重后果的疾病。虽然目前研究没有证实睡眠障碍与癌症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有调查显示,癌症死亡率最低的是那些每天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人。睡眠时间过长,患碍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者,与睡7-8小时相比,男性要高出60%,女性要高出76%。睡眠有助于防癌,因为人体细胞分裂的高峰期是在深睡以后,如果睡眠质量不高,细胞就可能在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而成为癌细胞。

可以说,良好的睡眠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反,不健康的睡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而癌细胞的扩散又是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不健康的睡眠可以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另一方面,睡眠不好引起白天过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下降,反应迟钝,这些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国外调研发现,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或发作性睡眠和嗜睡症的司机,交通事故发生率是正常司机3-7倍。

这些内容不难看出,睡眠睡不好不会直接死人,但它导致的疾病或是事故都是直接危害人的生命的。

抛开疾病,从精神心理方面探索。

首先自问,是否满足现在的生活呢?

当你买了房子后,是不是还想同时有辆车呢?

当你车房都有时,你是否又在想要和家人一起出国旅游呢?

或者说,当你升职做了经理,你是否还想要做总经理呢?

又或者说,当你拥有了百万资产后,是否又开始向千万富翁努力呢?

都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在希望-欲望-现实-失望的模式下,在来之工作、生活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下,你是否经常会彻夜难眠呢?

现代白领长期处于“睡眠负债”的状况,却不自知。他们的生活特点是:年轻时透支睡眠与健康来挣钱,等年老了再用所有挣来的钱,甚至还要借钱来维持自己的健康。其实大多数的睡眠问题都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因素,如果现在你有焦虑、失眠、睡眠不足、睡觉打鼾的现象,建议你:

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睡眠;

咨询精神心理方面的专家;

咨询神经、心内、呼吸方面的专家;

在睡眠监测中心做睡眠监测,了解睡眠健康问题。

睡眠不好能死人吗?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我们应该关注,而且必须关注的问题。

8.解密体内安眠药——褪黑素

当脑白金为人体中褪黑素的日益减少而担忧、极力鼓励人们放心长期服用时,而冰岛的医学专家正为该国人们体内过剩的褪黑素而挠头。

冰岛位于北纬60度以北,冬天白昼较短,该国每年在11月至第二年3月,就有高达11%的人口患有冬季忧郁症,患者多感倦怠无神,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自杀人口较多。

几年前,冰岛科学家卡拉多特尔研究发现,这些忧郁症患者体内所分泌的褪黑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多出2.4倍,因此卡拉多特尔认为这些忧郁症患者患病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过量的褪黑素。

到底什么是褪黑素呢?它与人类的睡眠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褪黑素(Melatonin)又称褪黑激素、松果体素,有“体内的安眠药”之美称,褪黑激素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吲哚类激素。

人的松果体是附着于第三脑室后壁的、豆粒状大小的组织。也有报导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副泪腺也能产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变温动物(如青蛙)的眼睛、脑部和皮肤以及某些藻类也能合成褪黑激素。

褪黑素的分泌非常有规律。通常情况下,早上8点褪黑素在血液中的浓度降至最低点,在晚上20点左右开始分泌,随后含量逐渐上升,23点后迅速升高,凌晨2~3点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睡眠逐渐变浅,直到早晨自然醒来。

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

褪黑激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也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龄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

褪黑素的分泌还有一个特点,即受光线的控制。白天,光照可以通过眼球的光能变为电能,于是由神经冲动传达到睡眠起搏器,再传达到松果体产生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而夜幕来临时,又由神经冲动传达到睡眠起搏器,再传达到松果体开始分泌褪黑素。当褪黑素在体内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启动人的睡眠中枢,起到催眠、安眠的作用。

在夜晚或者光照较弱的情况下,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水平较高。只要眼球一见光,褪黑素就会被抑制闸命令停止分泌。

我们知道,人的眼皮有部分遮住光源的效果,如果戴上眼罩睡觉,让眼球夜间不接触到光,即使开灯睡也不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可是,一旦灯光大开,加上夜间起床频繁,那么褪黑激素的分泌,或多或少都会被抑制而间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夜班工作者免疫功能下降,较易患癌的原因之一。

由上可见,如果在褪黑激素开始分泌后2~3个小时上床,将会获得最佳的睡眠;根据黑暗能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光线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原理,睡觉时关闭屋内一切灯光,并用窗帘遮挡屋外光线,或睡觉时戴上眼罩,可加深睡眠;而对于睡眠不好的人,适当的补充褪黑素则能很好的提高其睡眠质量。

褪黑素除了能够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外,还具有以下几种功能:调整时差,纠正时差反应;抗衰老;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结构,防止DNA损伤,降低体内过氧化物的含量;祛斑、美白;激活机体免疫功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抑制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抑制细胞生殖,减少女性激素紊乱而诱发癌症的可能。

人在40岁以前,一般不需要服褪黑素。过了40岁以后,由于身体对褪黑素的需要量减少,体内褪黑素分泌呈下降趋势,这是正常的。

如果下降过快或者太低,需要补充褪黑素时,必须在凌晨3点左右抽血检查褪黑素分泌水平,根据检测结果用药,改善睡眠质量,不能随心所欲地盲目补充。毕竟,人体内的激素不够或过量对人体健康都不利。

需要注意,睡眠不好或长期失眠的青少年不宜盲目使用含有褪黑素成分的保健品。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长期服用褪黑素,会对脑垂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对正常脑垂体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将来体内的功能也会退化。再有,忧郁症、偏头痛及某些眼部疾病的病患也不宜服用褪黑素。

9.睡眠时间过长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睡觉太少人就会生病,很多人却不知道,睡得太多同样不好。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50岁以上女性每天睡9小时中风风险增加。如果睡眠过多,不仅消除不了疲劳,还会影响健康和智力。在睡眠时间中,死亡率最低的睡眠时间约为7小时。

风险1:中风和糖尿病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对9万多名50-79岁的女性进行了长达7年半的调查后发现,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中风危险比睡7小时的人要增加70%,睡眠时间是增大中风危险的独立因素。

专家介绍,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如果睡眠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血液黏稠度增加就容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

有关专家介绍,还有一项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太长,也有可能诱发糖尿病,调查发现,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人,身体最为健康。如果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约2倍;如果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则会增加3倍多。

有调查显示,一天睡眠少于6小时会损害一个人的健康。同时,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同样也会危害健康。在睡眠时间的调查中,死亡率最低的睡眠时间约为7小时。

一天睡眠时间平均在4小时以下或是10小时以上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死亡率都相当高。

风险2:

呼吸道、心脏和消化疾病

小李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喜欢睡懒觉,暑假里常常一睡就是10多个小时。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差,常常动不动就感冒。医生帮他分析认为,他常常感冒可能和他喜欢睡懒觉有关系。

卧室中早晨空气最污浊,即使虚掩窗户还是有部分空气未流通,不洁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埃,对呼吸道抗病能力有影响。

而对于长期睡眠时间过长的那些闭门贪睡者,平时运动就少,再加上卧室内污浊的空气,就容易经常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人活动时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排血量增加。人休息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心跳、收缩力、排血量下降。

如果睡眠过多,就会破坏心脏休息和运动的规律,心脏一歇再歇,最终会使心脏收缩乏力,稍一活动便心跳不一、心慌乏力。另外,如果睡眠过多,就无法按时进餐,胃肠发生饥饿性蠕动,打乱了胃液分泌规律,影响消化功能。

风险3:越睡越懒,智力下降

“一晚睡10个小时,为什么白天还是无精打采呢?”在某公司上班的小陈简直想不通,以前,他常抱怨自己睡得太少,以致头昏脑涨。但每天增加了睡眠时间,还是没精神,上班时反应慢,被老板骂了好多次。

专家解释,大部分人会认为,消除疲劳就应该多睡觉。其实,想用增加睡眠时间来获得健康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睡眠时间过长的人,就会变得懒惰、软弱无力,甚至智力也会随之下降。

一夜休息后,肌肉和关节会变得松弛,醒后立即活动可使肌张力增加,也可使肌肉的血液供应增加,使骨骼、肌肉组织处于修复状态,同时将夜间堆积在肌肉中的代谢产物消除,有利于肌肉组织恢复运动状态。

经常睡懒觉的人,因肌肉组织错过了活动良机,起床后会感到腿软、腰骶不适,周身无力。睡懒觉的人睡眠中枢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其他神经中枢由于受到抑制时间太长,恢复活动的功能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因而会感到终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甚至智力下降。

健康睡眠时间6-8小时

那么,究竟每天要睡多久才有利于健康呢?专家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6~8小时是其所需的标准睡眠时间,老年人在这个标准上再减少1~2个小时,青少年可以增加1~2个小时。对于婴幼儿来说,睡眠时间则需要更长。

当然,睡眠时间多少最健康,还需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判断自己的健康睡眠时间的标准,应该以第二天不会感到身体疲乏、感觉精力充沛来判定。

10.解密梦游

睡眠中有的人出现行走症,这种症状称为睡行症,或梦游症。梦游症是三大睡眠障碍之一,发生率较高,约1%~6%。常见于儿童,尤其是6~15岁的男孩子,一般1周一二次,10岁以后逐渐消失;但若发作频率较高,年龄较大者可延至成年。

本症过去认为是梦境的继续,故称梦游;但近年来生理学家在睡眠实验室的研究发现,此病发生并不在梦中,而是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深昏睡阶段,即患者入睡后的前3个小时之内,故现多称为“睡行症”。

本症发作时,往往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坐起睁开双眼,表情茫然或呈惊恐状,或起身下地,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在地上来回走动,或穿衣穿袜,或者揉搓被褥及床单,或寻找东西吃,或无目的地翻箱倒柜,或者走出室外,找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再睡。

而在室内的则过几分钟或10几分钟后回到床上继续睡觉,也有少数人发作时可喊叫,或哭泣、奔跑、跳跃着走出门外。

总的来说,本症发作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半夜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二是动作明显地笨拙而迟缓,缺乏目的性;三是每次发作的行为表现都差不多,具有重复性;四是患者次日醒后对其行为全无记忆。

本症的发作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而引起的、深睡状态下大脑呈现部分的觉醒时的运动。

研究还发现,本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也密切相关;重大的精神创伤如亲人亡故,意外事故等往往可引起本症。而精神紧张,睡眠环境变更,以及过度疲劳;服用催眠药物,或饮酒等,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又往往可以诱发本症。

人们常对梦游津津乐道,更多的时候是谈梦游色变,对其成因始终没有定论,故久而远之,梦游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撩起这层面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不妨也试着来撩一撩。

梦游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睡眠障碍,据统计发生率约占一般人口的1%~6%,男多于女,小儿多于成人,常有家族史。梦游症多发生于睡眠最初的2~3小时内,持续时间一般5~30分钟,发作后有可能意识转为清醒,也可能继续入睡。发病时脑的活动呈不完全觉醒状,处于一种意识朦胧状态。

梦游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属于功能性变化;少数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如癫痫合并梦游等。多数可在数年后自愈,因而推测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本病发作次数不定,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亦可一夜发作数次。

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梦游可能与遗传有关,因为他们研究发现,梦游者的家庭成员中,往往还有其他人也会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