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味周朝
28100000000031

第31章 战国之七雄

春秋时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存在二十余个诸侯国了。这二十余个诸侯国中以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最强大,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战国是变革的时代,战国时期七雄的政治军事情况与春秋时期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再不需要像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王是一国之君,相是百官之长,其下是各级官僚。同时出现职业军官,将相开始分离;相处理日常政务,将统兵打仗。在这时期,任贤使能,因功予赏成为各国选官的基本原则,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已经被彻底废除,形成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局面。战国时期,国君任命官员,不再以封邑作为俸禄,而普遍实行用粮食作为官俸的制度。官员施行政务以“玺”为凭信,将军出兵打仗以“符”为信,从而加强了中央对百官、军队的控制,玺和符于是成为国君任免官员的一种凭证。春秋以前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当兵是一种从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权利和荣誉。这种军事体制无法适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及形式的巨大变化。战国时期实行普遍兵役制,当兵成为每一个人需尽的义务和责任。在普遍兵役制的基础上,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常备军,如秦国的常备军称为虎贲之士,楚、齐、赵、燕等国则称为带甲。到战国中期以后,在诸侯国的常备军中还出现了雇佣兵。

战争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战国七雄”间的战争,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华开始走向统一。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强大起来的是魏国。在战国初期,魏文侯武用乐羊子子,文用李悝变法、西门豹治政,兴修水利,开发川泽,使越国开始在韩、赵、魏这三晋国家中迅速崛起。魏文侯去世后,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他继承了魏文侯的事业,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他兴修水利,开发川泽,任用庞涓开疆阔土,开创了“武卒”的制度,采用一定的标准通过考选选拔“武卒”,使魏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都大大增强。公元前356年,韩、卫、鲁、宋四国朝见魏惠王,承认了魏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354年,赵国对卫国发进攻。作为盟主,魏惠王发兵救卫,开始了魏赵两国间的战争。魏国率领宋、卫联军进攻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寡不敌众,于公元前353年向齐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军师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避实击虚,攻敌之必救,率齐军避开了邯郸方面的魏军主力,直奔魏都大粱。魏军主帅庞涓闻讯,只好从邯郸撤围回救大粱。当魏军走到桂陵时,遭到齐军伏击,被打得大败。魏国的势力在桂陵一战中有所损失,但仍是七雄中极为强大的国家。当时秦、楚两国见魏国战败,就想趁火打劫,派兵进攻魏国。而魏国则在公元前352年攻下了赵都邯郸,随后与韩国在襄陵会合,一举击败了齐、宋、卫的联军,迫使齐国、赵国、楚国与自己结盟。跟着,魏国又出兵进攻尚未臣服的秦国。秦孝公在魏军的强大压力下,只好在公元前348年于阴晋与魏惠王会面修好。秦孝公采用商鞅的策略,尊魏为王,将魏军进攻的矛头引向齐、楚。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今河南开封南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参加会盟,魏惠王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威名行于天下,魏国的国势至此达到鼎盛。

公元前342年,魏韩两国关系破裂,魏国进攻韩国,交战一年,双方在持久战中都已经筋疲力尽,韩国只得向齐求救。齐国再度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伐魏救韩。孙膑故计从施,直攻魏都大梁,引诱魏军远道回救。齐军进入魏地后,孙膑巧施“减灶诱敌”的计策,三天之内从lO万灶减至2万,使魏将庞涓误以为齐军胆怯,士兵大量逃亡。于是庞涓率魏军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轻装追击,在马陵被齐国围歼,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全面崩溃,主帅庞涓战败自杀,太子申被俘。马陵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魏人成为天下共主的梦想彻底破灭。在马陵一战随后的几年中,秦、赵、齐等国三面夹击魏国,魏将公子昂与魏错都做了俘虏。迫于形式的发展,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只好采用相国惠施的建议,向齐国屈节求和,率领韩昭侯等,到齐国的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为不让自己重步魏国的后尘,成为众矢之的,他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一事。“徐州相王”虽使魏国暂时摆脱了四面作战的危难局面,导纳魏国的力量已今非昔比,强盛景象一去不返。

“徐州相王”以后,秦国开始在合纵连横、变幻莫测的乱世中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为防止魏国东山再起,于公元前332年大举攻魏,前后两年,最终取得胜利,斩首魏军八万,俘获魏将龙贾,夺取了魏国的上郡雕阴。秦军旋即乘胜东进,尽得魏国的河西之地,并攻占了魏国曲沃和焦两座重要城池,从而建立起了秦人东进的桥头阵地,实现了自秦穆公以来,秦人一直想要挺进中原的梦想。秦国的强大,中原弱国为得以生存,提出了“合纵”政策,即合众弱以抗一强。同时强国为获得更重要的政治地位,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提出了“事一强而攻众弱”的“连横”策略。战国中期便出现了一场外交战争,纵横捭阖,政治风雨变化不定。在“合纵”与“连横”的政治斗争中,最终的受益者是秦国。公元前320年,秦军假道魏、韩攻齐,被齐将匡章击败,秦国势力遭受重挫。在张仪的倡议下秦国转连横为台纵,抗衡齐国,使秦国得以喘息。公元前318年,魏、赵、韩、楚、燕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纵长,联台伐秦,秦军扼守函谷关,对联军给予反击,迫使五国退兵。公元前318年,秦国乘机反攻,先后重创韩、赵,最后瓦解了崤函以东各国的合纵的局面。这时秦军已成为雄傲天下的劲旅,为后来的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前310年开始,进入秦齐、赵三强鼎立的格局。秦昭襄王即位后,秦楚两国结为盟友,秦国还将上庸划给了楚国。秦、楚的联合,使得魏、韩为求自保,不得不向齐国靠拢。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三国第一次联合伐楚,楚国向秦求救,秦出兵于预,迫使三国退兵。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再度太举伐楚。楚国仍向秦告急,这一次被秦国拒绝,使得三国联军大败楚军于垂沙,杀死了楚将唐昧,夺取了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秦国见楚国落败,便也乘机伐楚,攻取了楚的新城。楚人只好送太子横去齐国做人质,向齐国求和。秦国为了再度拉拢楚国、防止楚人完全倒向齐国,也将泾阳君送到了齐国去做人质。齐国在这时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再度合纵攻秦。这一战持续三年之久,三国攻入函谷关,最终迫使秦向三国求和,归还了以前攻占的韩、魏土地。齐国由此成为东方诸侯中能与秦抗衡的一个重要国家。

在秦国与齐国争雄的时候,公元前307年,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革新内政,迅速壮大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向北部及西北部拓展疆土,先后击败了林胡、河宗氏、休溷诸貉及楼烦,收编了林胡及楼烦的军队,使赵国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在政治与军事势力上超过了魏、韩、楚、燕等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派大军攻灭了宋国,势力急速膨胀,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国家,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使各国都感受到了齐国对自己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285年,身兼赵、燕两国相印的乐毅统率秦、赵、魏、韩、燕五国大军联合伐齐,在济西大败齐军,并攻入齐都临淄,迫使齐缗王与太后出奔到莒。五国破齐后开始对齐国进行瓜分。乐毅为彻底消除齐国对燕国的威胁,对齐国采用了灭亡政策,独率燕军继续攻打齐国各地,五年内先后攻下了七十多城,只剩下即墨和莒因齐军坚守,没能被攻占。燕昭王去世后,公元前279年,惠王即位。因燕惠王的猜忌,乐毅只好逃到赵国。乐毅被撤后,齐国即墨守将田单假意向燕军投降,以火牛阵攻破燕军大营,杀死了燕军主将骑劫。随后田单率军反击,很快就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70多座城池。齐国得以复国。但从此以后,齐国再无力量称雄,能与秦国抗衡就只有赵国了。

赵国在赵惠文王时期能臣名将辈出,文有蔺相如,武有乐毅、蔺相如、廉颇、赵奢,赵国进入鼎盛时期。赵国地处战略要地,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势力,抑强齐四十年,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秦国几次想要兼并魏国,都被赵国出兵击退。公元前269年,秦军进攻赵国的阏于,赵将赵奢迎战。他先制造了赵军胆怯的假象,乘秦军不备,以两天一夜的速度急行赶到阏于,一举击溃秦军。不久,秦军又进攻赵地裳,也被赵将廉颇击败。秦军的几次受挫,使得东进的势头再次减缓下来。

公元前266年,范雎为秦相,提出了“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的战略,开启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开始了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了富有经验的老将廉颇。赵括中秦将白起的计策,率军深入,被秦军围困46天,最后赵国40多万大军全军覆没,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天下开始逐步被秦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暂时结束了在中华大地上持续了近五个半世纪的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