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味周朝
28100000000015

第15章 礼乐征伐出于天子

正如孔子评价的,在西周王朝统治时期“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正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位的世袭制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成为维系王室与四方诸侯的纽带;宗法制度又借助土地分封与礼乐征伐得以实践。四海之内,多是亲戚之邦,相互之间以礼为尊,上下分明,便有效地维护了周王室在全国的统治秩序。

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内部的血缘组织关系进一步演变、发展的产物。“宗”字从“一”从“示”,其本义是指宗庙;所谓的宗法,其实也就是宗庙之法。所以西周的宗法制,归根结底是一种规定宗族组织关系的社会制度。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便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并不是说西周一立国,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确立,这其中经过了一个过度时期,在周成王时期才得以确立下来。西周王朝建立前,古公迁徙到岐山脚下,死后把君位传给了幼子季历;文王死后也是将君位传给了武王姬发,而没有传给长于姬发的伯邑考。这些都说明在西周初年周人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嫡长子继承制,是由周公制定确立的。他为了结束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经常为争夺王权而造成的动荡,制定推行了王位嫡长子继承制。为了能让社会长治久安,他身体力行,摄政七年后,还政给了长大成人的成王,由此嫡长子继承制度得以确立。

长子继承制度规定,家业世代由嫡长子承继。嫡长子所传下的宗族系统是大宗,拥有传宗继祖权力的嫡长子,就是宗子,继承后即是宗主,是族人共同尊奉的对象。大宗的宗子在宗族中享有最大的权力,对整个宗族,拥有世世代代统率的权力,所以文献中也称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在周人的丧礼中,三年之丧是最重的丧制,一般是儿子对于逝世的父亲应进的孝道。因为宗子继祖,肩负着传祖先丧祭的重责,父亲与宗子的关系,就不只是纯粹天然的父子亲情,还包括了对祖先的崇敬和维护家族统治的政治需要。所以宗子如果早死,他的父亲也要为他服丧三年。非嫡长子,既庶子所建立的宗族称为小宗。小宗是相对于大宗而言。小宗的宗子,对本族内五服以内的族人拥有统率的权力。五服是指:小宗宗子同父的兄弟、同祖的兄弟、同曾祖的兄弟以及同高祖的兄弟。高祖以外传兄弟,则不再奉他为宗子。所以小宗又称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是世代不变的,小宗则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而不断更新,五服之内,只能产生四个小宗。宗法制度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族组织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嫡长子继承的国君是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相对于诸侯而言,则是小宗。卿大夫的家内,嫡长子是大宗,其余庶子则是小宗。对于非周王实封的旧方国以及庶人阶层,其内部也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分别建立起大宗与小宗。故宗法制度所维护的,是大宗宗子,既周天子的绝对权力。

为维护宗法制度,西周社会以礼为尊。在西周时期,行使各项礼仪的时候,又常常需要有相关的音乐演奏,所以礼乐并称。西周是上古礼乐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礼乐贯穿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周社会中,即是是一个身份普通的人(奴隶除外),从其出生到其死亡,礼仪会伴随他走过他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西周的国家政治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礼乐更是无所不至:大到新王继位,诸侯朝觐天子,天子册命官员,军队出征或凯旋,以及朝廷选拔人才;小到乡人聚会,朋友见面,事事都讲求礼仪,都有相关的礼仪规范。

按性质划分,西周时期的礼仪,共分吉、凶、军、宾、嘉五类,其中比较重要的礼仪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和射礼。

冠礼在前面的友情连接中也曾经提到过,是指青年男子年满20岁时所举行的成年礼。冠礼前先要请巫师占卜,选定吉日。到了确定巫师确定的日期,冠者的父兄要邀请来宾作为青年成年的见证,并请贵宾为青年加冠三次,依次为爵弁、皮弁和玄端,他们是一名成年男子参加祭祀、视朔和朝会所需佩戴的首服。一名已经成年的男子,也不能再使用幼时的名字,所以冠礼中还要有加冠者起字的礼仪。在周人的字中,一般都要有表示长幼次序的伯、仲、叔、季等字样。排定了长幼顺序,男子在宗法社会中的地位也就得到了确定,加冠者便正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名新成员。

取妻成家是成人后的男子的另一件大事,所以婚礼也是重要礼仪之一。西周时期的婚礼共有六道主要步骤,称作“六礼”。这六道步骤是:订婚、问名(即询问女子的私名)、纳吉、纳征、请期(指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约定结婚的日期),最后是迎亲。当然新媳妇初人夫家时,也要有系列的仪式,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媳妇还要先见公婆行见面礼,然后再举行庙见仪式,拜见列祖列宗。

西周时期的各项礼制中最为复杂是丧礼的仪式。丧礼代表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的结束。

在丧礼前,死者家属先要拿着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登上屋面,呼唤死者名字三次,做一个招魂仪式。招魂无效后,才开始办丧事。参加丧礼的人,除死者的亲人、同宗族的兄弟及同乡之人以外,士大夫阶层的丧礼国君也要派人参加。死者的灵柩上摆放着写有死者姓名的“铭”,这样死者的魂魄才能有所依托。丧礼的主要仪式有小殓及大殓。小殓是为死者备衣物,大殓则是死者人棺。举行小殓与大殓,都有亲人的哭诵相伴,还要向死者进献食物,一如死者生时。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丧礼,周王或国君要派史官赐给死者一个谥号和一段诔词,诔词历述死者的主要生平事迹,并寄托哀思。谥号是给予死者的一个最终论定。此外,参加丧礼的人也都有财物奉赠。

周礼对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具体的规定就是“仪”。而每一个细节又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总之周代的礼制内容繁杂细致,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周人通过这些礼制表现着血缘关系与上下尊卑的理念。在这种关系下,周人被凝聚在了一起,国事家事结成一体。一个周人,从他的出生的到死亡,一般都要经过生札、冠礼、婚礼、丧礼及祭礼等等,每一项礼仪都是由族群成员共同参加的宗族活动。在这些礼仪中,亲族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