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95

第95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84)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致病。传染途径是以接触传染、空气传染与其他带菌物品的间接传染。麻风杆菌进入易感者体内则产生组织变化,早期改变仅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并没有麻风病理特点,此时称为未定类麻风。随后机体免疫力由强至弱,分别演变为结核样型界线类及瘤形麻风。免疫力低下者其组织细胞吞入麻风杆菌后,细菌在细胞内繁殖,退行性变,形成菌球、泡沫结构和混浊小滴,组织细胞变为麻风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肉芽肿,这是瘤形麻风的病理改变。免疫力较强者,组织细胞吞入麻风杆菌后变为上皮样细胞,周围有许多层淋巴细胞包围,形成结核样肉芽肿,这是结核样型麻风的病理特点。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实证

面色灰暗,臀、腰或下肢有不规则或不对称斑状皮损,色淡红,境界清楚。感觉减退或消失,汗闭,颈旁及尺神经粗大,舌质瘦干,舌有瘀斑,脉浮数。

【治法】祛风解毒,杀虫通络。

【方药】苦参、苍耳子、夏枯草各16克,蛇床子、红花、三棱、莪术、伸筋草各25克。或扫风丸10~16克,每天2次。

2.虚证

皮色灰暗无光、表面粗糙干燥,颜面等处有大小不一结节、斑块、或呈“狮面”、“鹰爪”,可有神经粗大、全身无力、口干、唇燥,舌质肥润,苔灰黄腻,脉沉迟或细弱无力。

【治法】温经补血,解毒杀虫。

【方药】黄芪、鸡血藤、蛇舌草各25克,党参、苦参、苍耳子、大风子、红花、伸筋草各16克,玄参、赤芍、石斛各12克,丹参25克。

3.虚实夹杂证

皮损多形,红斑或斑块,数月不定,有或无感觉障碍及神经粗大,舌干或润嫩,脉浮或沉细。

【治法】扶正祛邪、解毒杀虫、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苦参、苍耳子、大风子各16克,黄精、党参、沙参、当归、白花蛇、乌蛇各12克,鸡血藤25克,丹参25克。

4.麻风反应实热证

见于实证麻风,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关节痛、神经痛,口苦咽干,目眩,胸闷胀满、不思饮食,尿赤黄,大便燥结,皮损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肌,化斑解毒。

【方药】解毒汤:黄连、连翘、川芎、当归、白藓皮各7克,生地、赤芍、茯苓、玄参各12克,红花、大黄、蝉蜕各5克。

5.麻风反应虚寒证

见于虚寒证麻风,多为慢性反复发作,面色无华,肢体疲惫,自汗、气短、心悸、口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扶阳滋阴,补气活血。

【方药】补气泻营汤加减:连翘、升麻、全蝎、桃仁、桔梗、甘草、黄芩、黄连各7克,生地、地龙、当归、黄芪、苏木各12克,人参、豆蔻各5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常用抗麻风药物

(1)氨苯砜:开始每日25毫克,每2~4周增加25毫克,增至100毫克后即不再增加,治疗期间均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

(2)氯苯吩嗪:每日口服100毫克,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

(3)利福平:成人每晨空腹1次口服600毫克(体重35千克以下者每日450毫克)。

2.麻风病联合化疗

(1)利福平每日600毫克,至少2周,同时长期服用氨苯砜每日100毫克。

(2)治疗开始第1天服利福平1500毫克,同时长期服用氨苯砜每日100毫克。

(3)氯苯吩嗪每日100毫克,服2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每次100毫克,服4个月。同时长期服用氨苯砜。

(4)氨硫脲每日150毫克,服1年,同时长期服氨苯砜。

3.麻风反应的治疗

(1)反应停:对第二型麻风反应有效率99%,但对第一型麻风反应无效。剂量每日200~400毫克,症状控制后,维持量每日50~100毫克。

(2)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两型麻风反应均有效,只用于重度神经反应。剂量以强的松为例,初用一般每日30~40毫克,分3~4次口服,反应缓解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治疗本症:①蝮蛇酒日服5~10毫升;②复方骨痨敌注射液,每日肌注5毫升;③雪胆皂甙片,每次3片,每日2次;④穿心莲片,每日服16~24片开始,渐增至32~60片。

(2)治疗变瘟(指麻风反应):①鸡屎藤,每日静脉注射30~50毫升;②小金牛草,鲜品每日7克水煎服;③夏天无注射液,每日肌注2~4毫升;④痛灵,水溶后每日肌注2毫升,渐增至4~6毫升;⑤艾叶油,每次0.15毫升,每日服3次。

(四)针刺穴位疗法

轻度口眼歪斜可针颊车、地仓、攒竹、阳白、四白;手指拳曲如鸡爪可针阳溪、合谷、中诸、阳池、腕骨,后溪等穴;变症肘间刺痛可针极泉,小海、支正、养老,或针神门,后溪、天井、曲池、少商。

预防与护理

(1)麻风患者应注意卫生,安全地生活和劳动,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2)手足或眼部有感觉或运动障碍的患者,推行家庭基础护理制度,教会患者掌握安全有效的日常生活及劳动方法。有感觉障碍的患者如因麻风反应须长期卧床,应防止因知觉缺失而受压。足部麻木者应每晚检查足底有无损伤,如有应及时休息与治疗。

(3)食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补充体液,高热者给以退热措施。发生麻风反应有明显诱因者,应在平时生活上注意避免。

体癣

体癣是致病性浅部真菌引起的除股、手足、头皮、毛发、爪甲以外的平滑皮肤上的真菌病,体癣皮损多呈圆形,故中医称为“圆癣”。

病因病理

◆中医学病因是由于患者属肥胖痰湿之体,外受风湿热之邪而蕴积皮肤所致;或由于接触不洁之物,如由患癣的猫、狗直接接触传染;或由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亦有患者自身传染,如因脚湿气而引起本病。

◆西医学病因是由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感染皮肤致病。可由直接接触患者或猫、狗等传染,亦可通过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或自身患手、足癣因搔爬而蔓延传染。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平时讲究卫生,衣物应定期在日光下晾晒。尽量不用公共脸盆、浴盆、浴巾等。有手足癣、头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扩散。对于由免疫缺乏及某些慢性病引起的泛发性体癣,宜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内治法

(1)风湿蕴肤:皮疹如钱币,渐次扩展,瘙痒无休。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驱风化湿止痒除癣。

【方药】当归饮子:当归7克,川芎7克,生地7克,白芍7克,防风7克,白蒺藜7克,荆芥7克,何首乌5克,黄芪5克,甘草4克。

(2)湿热毒聚:皮损呈花环红斑,伴有脓疱,轻微疼痛,糜烂结痂,或有低热不适。舌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前仁5克,当归3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甘草4克。

2.外治法

(1)用二号癣药水或一号癣药水、颠倒散洗剂外擦,每日2~3次。

(2)皮损有糜烂,用雄黄膏外涂,每日2次。糜烂消失后,仍用二号癣药水或一号癣药水外檫。

(3)复方土槿皮酊外擦患处,每日3次,糜烂者禁用。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以局部外用药为主。

(1)克霉唑霜,1%~3%霜剂,每日1~2次外涂。一般无副作用。

(2)益康唑,1%霜剂和溶液,每日1~2次外涂。少数人有局部刺激症状。

(3)达克宁,2%霜剂,2%散剂。每日2次外涂,个别人有刺激痛感。

(4)酮康唑霜,2%霜剂。每日1~2次,涂于患处。少数人有轻度瘙痒和刺痛感。

(5)十一烯酸软膏、复方十一烯酸软膏,局部外用。半量复方水杨酸酊剂,局部外用。

以上为局部外用药。如皮疹广泛或病情迁延顽固者,可加服灰黄霉素,成人每日0.7克,连服2~4周。对于由慢性疾病、长期服用大量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有免疫缺陷病所引起的广泛性真菌感染,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要口服抗真菌药。①酮康唑,每日200毫克,与早饭一起服。治愈后仍每2周服400毫克,以预防重复感染。但要注意酮康唑的副作用;②伊他康唑,每日100毫克。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土槿皮35克,百部35克,蛇床子16克,50%酒精240毫升,浸泡3昼夜,过滤取药液外擦,每日1~2次。糜烂者忌用。

(2)羊蹄根(土大黄)70克,50%酒精240毫升,浸泡3昼夜,过滤取药液外擦,每日1~2次。糜烂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避免接触癣病患者及患癣动物。

(2)避免使用癣病患者生活器具。

(3)治疗手足癣。

手、足癣

是致病菌性丝状真菌在手足部感念所致,是常见病、多发病。手、足癣亦可相互感染。手癣在中医属于“鹅掌风”范畴,足癣古称“臭田螺”,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手癣系外受风毒,内为血燥,凝聚皮肤,以致气血阻于脉络,皮肤失其所养,故粗糙而且厚,发为鹅掌风。足癣亦为脚气,其因有二:一是湿邪外侵,多由长居湿地或久涉雨露,水湿浸渍所致;二是脾胃湿热,下注足腿,郁于皮肤。外湿与内湿交困,遂发本病。如再感染毒气,往往亦可化脓糜烂,或者引发丹毒。

◆西医明确地认为手足癣是由致病性丝状真菌引起的。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湿蕴肤

患部水疱如晶,糜烂流水,瘙痒疼痛。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方药】解毒泻脾汤:防风12克,牛蒡子12克,山栀12克,石膏16克,黄芩12克,苍术12克,木通12克,甘草12克。

2.血虚风燥

皮肤肥厚粗糙、干燥、龟裂、瘙痒、或水疱不显,干涸脱屑。舌淡红、苔薄、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疏肝活血汤加减:当归16克,生地12克,熟地16克,柴胡7克,薄荷7克,白芍13克,防风12克,荆芥7克,红花12克,莪术12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外用药物

(1)酊、水剂型:5%水杨酸酒精、复方安息香酸酊(安息香13克,水杨酸7克,碘酊适量,加95%酒精至100毫升),复方土槿皮酊(土槿皮、水杨酸)等,可用于没有破损的丘疹鳞屑型,水疱型手足癣。2%龙胆紫液,用于间擦型足癣。

(2)软膏剂及乳剂:以上内容的药物除土槿皮外,均有软膏剂,可用于丘疹鳞屑型及角化型手足癣。2%~3%克霉唑霜、1%益康唑软膏均可外用。

(3)粉剂:足粉(水杨酸、硼酸、滑石粉)可用于间擦型手足癣。

(4)氧化消毒剂:8000高锰酸钾液,3%~4%硼酸液用于清理及收敛真菌性水疱、糜烂面。

2.内服药物

对于顽固性的皮肤癣菌感染可给予口服药物。

(1)灰黄霉素:口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0.2克,儿童每日15毫克/千克体重,对角化型及丘疹鳞屑型手足癣有意义,但服药时间一般应在2个月以上。伴有甲癣者,服药时间不少于6~7个月。始能有治愈的可能。

(2)酮康唑:内服,每日200毫克。疗程2~8周。

(3)伊他康唑:成人用量每日100毫克,30天为1疗程。儿童用量每日3~5毫克;孕妇禁用。治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下降,转氨酶升高,停药后短期可恢复。故应每两周作肝功及白细胞

(三)其他疗法

(1)醋泡方治疗手足癣,将中药荆芥、防风、地骨皮、大枫子、红花、明矾等以醋浸渍10~14天,每日搅拌,澄出清液浸浴手足,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如此施治,对于角化型及丘疹鳞屑型足癣有良效。

(2)根据临床症状可分别外用不同的剂型,如糜烂者外用中药煎汤洗浴(黄柏、明矾、马齿苋、生地榆等);六一散与枯矾按7:1比例均匀混合研细粉外敷;水疱型、丘疹鳞屑型外用霍黄浸剂、普癣水;角化型外用雄黄软膏、5%~10%硫磺软膏等。

预防与护理

(1)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应定期消毒地板、浴室等。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洗脚,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3)早发现早治疗,以免传染他人。

疥疮

疥疮是由疥螨(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疥虫繁殖力较强,接触传染性很大。属中医“虫疥”、“疥癞”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疥者,……多生于足,乃至遍体。……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作干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

◆西医明确认为本病由疥虫引起,人与疥虫寄生的动物接触后,均可发病。疥虫在人皮肤上生活,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的角质层内,边行进边排卵使皮肤上出现特殊的隧道。病人对疥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敏感而发生瘙痒。白天疥虫静伏不动,夜间在温暖的环境下,疥虫开始活动,刺激皮肤而致痒。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风热型:全身米粒大红疹,或点状溃烂结痂,或有脓疱发痒,遇热更甚,口干心烦不安,舌红,苔白或黄,脉濡或浮。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荆芥汤:荆芥、苦参、白鲜皮各9克,防风、蝉衣、黄柏、黄芩各7克,连翘12克,生石膏25克,升麻4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内服扑尔敏、赛庚啶等止痒剂,继发感染用抗生素内服或注射。

(2)槟榔、苦参、黄柏各12克,明矾25克,水煎洗患处。

(3)10%硫磺软膏外擦,早晚各1次。

(4)1%丙体666霜(林丹霜、疥灵霜)外擦,每周1次。

预防与护理

(1)在集体住宿或家庭中,一旦有疥疮患者,应及时予以治疗,以免传染他人。

(2)未经治疗前,不应与别人接触,避免握手、或同用毛巾农服被褥。病人的衣服必须煮沸消毒,不能消毒但可以熨烫或阳光下曝晒,以便杀死疥虫。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指由念珠菌引起的人类皮肤、黏膜以至内脏的疾病。据念珠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趾间糜烂症、念珠菌性甲沟炎等。中医对本病的论述不多,仅“鹅口疮”在历代医书中多有记载。

病因病理

◆中医学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对念珠菌病没有系统认识。仅对口腔念珠菌病一“鹅口疮”有所论述。认为本病乃因心脾二经之热上攻,或是虚火上炎,火热结聚熏蒸于口而致。

◆西医学对本病的论述甚多。就其病因学,已经证明是由念珠菌属的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星形念珠菌及高氏念珠菌等引起。它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胃肠道、阴道及皮肤上,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免疫功能紊乱时,该菌即可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或全身导致特有的临床形态而发病。

治疗

(二)普通康复疗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尽可能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中医治疗法

1.外用药

中医对于念珠菌病没有系列性疗法。对于鹅口疮有治疗的记述,部分单、验方亦有一定的疗效。具体内容大致如下:①2%明矾水漱13;②明矾3~7克,黄柏、黄芩各16克煎汤漱13;③外涂冰硼散;④冰片、枯矾等量研细末涂之;⑤青黛1.5克,黄柏3克,硼砂1.5克,冰片0.3克研极细粉涂之;⑥苦参、黄柏、甘草煎水漱口。

上述外用药也适用于念珠菌性趾间糜烂症、尿布皮炎样念珠菌病。

2.内服药

属实火者以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属虚火者以保元汤、六君子汤、四物汤加减。黄柏、黄芩、黄连、大青叶、青黛、白藓皮等均可配方加减内服。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