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94

第94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83)

(5)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每4小时200毫克,每天4次,口服。

2.局部治疗

(1)外用药物一般擦2%龙胆紫溶液或炉甘石洗剂,使水疱干涸脱痂。继发感染可用0.1%利凡奴尔溶液湿敷,亦可外擦氯霜或氯膏。

(2)对发生在眼部的皮疹应加强治疗及护理,可予四环素或金霉素、疱疹净眼膏涂擦。

(四)音频电疗法

此法有消炎、止痛、缩短病程的作用。

(五)针刺治疗与神经根刺激疗法

针刺选穴可根据皮损部位而定。神经根刺激法是选定皮疹部位,皮疹在胸脊部者,进针部位在皮损与相应的脊椎再向上1~2个脊突,脊椎旁开1横指处,用2~3寸的芒针刺入1~2寸。病人感到该神经分布区有麻木发胀感,然后捻转,提插重刺激后起针。可每日或隔日一次。

(六)艾灸法

艾灸“蜘蛛穴”治疗带状疱疹,取细线一根测量出患者头围大小,将余线除去,然后用该线由前向后绕颈部绕一圈,再将二线端拉齐,沿胸椎正中线向背后下稍拉紧,合拢线端所及之处即“蜘蛛穴”,灸壮即可。1~2天后红肿刺痛消失,3天后脱痂痊愈。用厚约0.2厘米的布一层将疱疹覆盖,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使火头接触布面,绕疱疹周围向中心顺时针方向温灸,以局部皮肤灼热感、舒适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预防与护理

保持局部清洁,注意休息。忌辛辣肥甘食物。调节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脓疱疱疮

脓疱疮亦称脓痂疹,因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所致的表皮化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传染病。中医称为“天疱疮”、“滴脓疮”、“黄水疮”。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患者感受暑湿热毒,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小儿机体虚弱,皮肤娇嫩,汗多湿重,暑邪湿毒侵袭则更易发生。且可相互传染。反复发作者,由于邪毒久羁,可造成脾气虚弱。

◆西医学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时为白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常引起毛囊性脓疱疮。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引起的是脓痂性脓疱疮。损害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家接种特性,易在儿童集体中造成流行。B型链球菌所致脓疱疮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应予重视。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皮肤卫生,患儿衣服用具等进行消毒。与健康儿童隔离,以防传染。避免搔抓,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者,应及时治疗。体弱而损害较广泛的患儿,应加强营养或给予支持疗法。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内治法

(1)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连翘12克,花粉12克,金银花12克,滑石粉12克,苡仁12克,赤芍12克,泽泻12克,甘草6克。形寒高热者加黄连12克,山栀12克,黄芩12克;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10克,桔梗7克,猪苓12克。

(2)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16克,茯苓16克,白术16克,淮山药16克,炙甘草12克,扁豆13克,莲子肉12克,苡仁12克,桔梗12克,砂仁7克(后下)。

2.外治法

(1)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擦,每日2~3次。

(2)颠倒散洗剂外擦,每日4~5次。

(3)糜烂脓痂较厚,数目少者用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或用5%硫磺软膏外敷。

(4)清洗脓痂可用10%黄柏溶液揩洗。(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对于皮疹泛发,有全身症状者,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先锋霉素V。其次选用红霉素、青霉素和阿奇霉素。氟嗪酸对皮肤组织感染也有较好的疗效。

2.局部治疗

原则为杀菌、消炎、收敛、干燥。

(1)刺破脓疱,选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1:2000黄连素液或0.1%新洁而灭液清洗创面,然后外擦庆大霉素或卡他霉素或氯霉素等。

(2)痂皮厚者,用硼酸软膏外擦,1天后以消毒花生油或消毒液体石蜡去除脓痂。然后外擦5%自降汞或10%鱼石脂或10%硫磺或0.1%利凡诺或0.25%喃呋西林糊膏。

(3)儿茶300克研细末,过100目筛,加蒸馏水1000毫升,浸渍3天,过滤,加防腐剂尼伯金0.5克。使用时,先用棉签擦破脓疱吸净脓液,清除脓疱壁后外擦儿茶溶液,每日1次。

(4)脓痂脱去,脓液分泌停止时,外用1%石炭酸炉甘石洗剂或5%鱼石脂加10%硫磺洗剂。

(5)新生儿患者患部应保持干燥,应用收敛杀菌剂。可采用暴露干燥疗法,亦可涂布1%龙胆紫溶液或用紫草油纱布外敷患郝,每日1次。

3.支持疗法

对于体弱而损害较广泛的患儿,必要时可输血浆和全血或肌注免疫球蛋白。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及复合维生素B。

预防与护理

(1)注意清洁卫生,教导儿童与奥常洗澡,勤换衣,尤其在暑热季节,平时要洗濯手足,剪指趾甲,饮食恰当,增强体质。

(2)对群居儿童,患病后要及时隔离,勿搔抓,避免接触传染源。

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器炎症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属中医的“淋症”、“赤浊”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本病总由房劳淫欲过度,导致肾阴耗损,阴虚生热所致。机体感染娼家秽毒入于尿管,归于膀胱而化热生湿。肾虚不能分清泌浊,亦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蕴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小水下涩;肾虚则小便数,数而且涩,故淋沥不宣。湿热内蕴,加以热毒煎熬,故窍端出脓性分泌物。湿热之邪伤及气分,故似白浊,如有伤及血分,亦可见赤浊之表现。

◆西医认为本病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淋病双球菌。通过性接触感染后首先侵犯尿道黏膜或女性宫颈黏膜,然后可能通过其脂多糖的作用破坏上皮细胞表面的纤毛而侵入细胞内,也可由于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被吞入细胞内。而后在细胞内大量繁殖,使细胞溶解。将淋球菌释放至黏膜下间隙,导致上皮下组织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黏膜严重红肿,并有脓液出现。

男性淋病主要由性接触而直接传染,女性亦可由带菌的衣物或浴盆间接传染;新生儿还可由患病的母亲阴道内感染,引起淋菌性眼炎。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禁酒、浓茶及咖啡。禁房事。禁公用浴盆、桶、巾。患处用1:8000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洗。内裤消毒。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热毒蕴

窍端红肿,流脓浊分泌物,小便短赤,频而数急,灼热刺痛。口干苦而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方药】单解解毒汤加减:萆薢12克,黄柏12克,滑石35克,土茯苓35克,瞿麦12克,鱼腥草35克,白茅根16克,炒山栀12克,车前子16克,甘草梢7克。

2.正虚毒恋

尿有淋丝,排出无力,不甚赤涩,滴沥不尽,遇劳加重。常见腰膝酸软,头晕无力,下腹坠胀,偶有烘热、自汗、盗汗并见。遗精或有血精。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或稍数。

【治法】益肾固摄,清解余毒,分清去浊。

【方药】菟丝子12克,黄芪13克,炒芡实12克,生地12克,茯苓16克,土茯苓16克,金银花16克,石菖蒲16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五味子7克,白花蛇舌草35克,萆薢12克。以上各症,如膀胱气化不利明显者加桂枝;发热加青蒿、柴胡;排尿不畅明显加升麻、党参;腰酸甚加续断、桑寄生、杜仲。伴赤浊加小蓟、生藕节;尿时刺痛明显可加琥珀末1.5克冲服。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淋病急性期应早期、足量治疗,症状很快消失而治愈,预后好。如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就会转为慢性淋病,经常反复发作加重病情,很难以根治,最终有可导致男性尿道狭窄、女性输卵管闭锁,造成不育、不孕。

1.无并发病症的淋病

(1)淋菌性尿道炎或淋菌性宫颈炎

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1次注射;或羟氨苄青霉素3.0克,1次口服;或氨苄青霉素3.5克,1次口服;②氟哌酸(淋得治)800毫克,1次口服。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忌用;③对青霉素、丙磺舒过敏者,可用四环素0.5克,每日4次口服,共服7天(孕妇、儿童禁用);或红霉素0.5克,每日4次口服,共7天;或强力霉素0.1克,每日2次口服,共7天(孕妇忌用);④对产青霉素酶淋球菌感染者,可用壮观霉素(淋必治),男性患者2克,女性患者4克,1次肌内注射,或头孢三嗪(菌必治)250毫克,1次肌内注射;⑤氟嗪酸(泰利必妥),男400毫克,女600毫克,1次口服。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忌用。

(2)儿童淋病:体重45千克以上儿童按成人方案治疗;45千克以下者用羟氨苄青霉素5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10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以上两药均同时顿服丙磺舒25毫克/千克体重(最大量1克)。

2.有并发病症的淋病(包括淋菌性输卵管炎、淋菌性附睾炎)

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单位,分两则臀部肌内注射,同时顿服丙磺舒1克,继之服氨苄青霉素0.5克,每6小时1次,服丙磺舒1克,每日2次,共10天。

3.其他部位淋病

(1)淋菌性眼炎:应住院治疗。成人用水剂青霉素G10万单位,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5天;儿童淋菌性眼炎用水剂青霉素或壮观霉素。

(2)淋菌性咽炎:头孢三嗪、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壮观霉素无效。

(3)淋菌性直肠炎:可用壮观霉素。使用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无效。

预防与护理

(1)淋病患者应及时彻底治疗,未根治前不得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与家人亦应分居,所穿内裤、所用浴巾都要经常煮沸消毒。

(2)急性淋病最好卧床体息,避免一切剧烈活动,避免精神兴奋,刺激性食品、酒、浓茶、咖啡应禁止,饮酒易使黏膜更加充血,疼痛加重。慢性淋病常于过度疲劳、剧烈活动、长途骑车及饮酒后症状加重,应在生活护理加加以避免。

(3)饮食宜清淡,辛辣香燥刺激之品亦应禁忌,应多饮温开水,以助清利。流脓性分泌物似膏淋者应忌肥腻。遇劳辄发者应避免过劳。

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全身传染病,多由不洁性交传染。本病早期以皮疹表现较突出,晚期侵犯全身多种器官,还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发生先天梅毒,危害下一代健康。

病因病理

◆中医学病因病机

本病系由感受霉疮毒气而致病,感受途径有3种:

(1)精化传染(直接传染):与梅毒患者进行性交,精泄时,毒气乘肝肾之虚入里而得。

(2)气化传染(间接传染):由于接触病人或同厕、接触、同寝、共食等感染,毒从外入,内犯肺脾所得。

(3)胎中染毒:系父母患霉疮,遗毒于胎儿所致。

◆西医学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

梅毒感染可侵犯皮肤、黏膜以及任何组织器官。在早期梅毒损害中含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很强。晚期梅毒患者体内或皮肤黏膜等损害中螺旋体极少,临床上无传染性。梅毒分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后天梅毒主要是通过性交感染。螺旋体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细微损伤侵入人体而发病。极少数患者可通过非性关系(如接吻、输血或接触被螺旋体污染的器物)感染。梅毒螺旋体属厌氧微生物,在体外不易生存,在干燥环境中迅速死亡,因此,借助器物的间接感染是很少见的。先天梅毒系胎儿在子宫内的感染,孕妇可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染给胎儿,引起胎传梅毒。

梅毒病理表现为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在局部增生,发生横痃。随后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而散播全身,发生泛发的二期梅毒疹,由于人体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将螺旋体部分消灭,皮疹可消退。一旦机体免疫力低下残存的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最后可形成血管腔阻塞。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可侵入血管壁。三期梅毒除上述血管变化外,可有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组成的浸润;中央因血管梗塞缺血可引起干酪样坏死。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对早期梅毒要求彻底治愈以消灭传染源。对晚期梅毒则要求控制症状,保持器官功能,延长生命,提高工作能力。治疗必须早期足量、正规、按计划完成疗程。治疗后要定期追踪观察。对传染源及其性伴侣,应动员接受检查或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皮肤黏膜损害

按疮形进行辨别阴阳虚实,以推断善恶。如“阳必高突,阴必低陷”、“若疮凸赤作痛、热毒炽盛也,疮微作痛,毒作杀也,疮色白而不结痂,阳气虚也,色赤而不结痂,阴血虚也”。按疮毒所在部位辨毒气所中经络。如毒中肾经者始生下疳,继则骨痛,疮际耳内、阴囊、头顶、背脊,形如烂棉,甚则毒伤阴阳二窍等。

2.脏腑损害

晚期梅毒患者多病情复杂,按脏腑气血经络进行辨别。如脊髓痨的临床表现可辨为肝肾两亏、督脉阳虚、命门火衰之证。

过去本病治疗“以攻邪补元为主”。攻邪以中药砒及汞制剂及土茯苓单复方制剂作为专病专方。因砒及汞制剂毒性大。故现在被淘汰。土茯苓单复方应用亦较少。补元不是单纯的滋补,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患者机体状况,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已受损害的组织和生理机能的恢复。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四环素(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或红霉素。

(2)病期长于2年的梅毒(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病期超过2年的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四环素或红霉素。

(3)心血管梅毒:只选用普鲁卡因青霉素但是不允许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

(四)随访与复治法

(1)早期梅毒在充分治疗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共2~3年。如发现血清复发或症状复发,应加大药物剂量,以防病情再次恶化。

(2)晚期梅毒与晚期潜伏梅毒,治疗后血清固定,需随访3年以判断是否终止观察。

(五)外治法

皮肤溃破可扑鹅黄散(石膏、黄柏、轻粉)。

预防与护理

(1)对梅毒患者早发现,查出必治,治必彻底,以免传染他人,同是注意追踪传染源。注意发现及治疗孕妇梅毒,以预防先天梅毒。

(2)晚期神经梅毒全身麻痹性痴呆应按精神科护理。驱梅毒治疗对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先兆症状,发生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必要的处理。一、二期梅毒皮疹。特别是破溃处接触过的农物都应妥为消毒。

麻风病

麻风病由麻风杆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引起斑疹、斑块、结节、麻木、闭汗、浅神经粗大,还有多种内脏器官病变,常致肢体畸形和残废。中医称为“大风”、“疠风”、“癞疾”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多见体虚元气不充之人外感风疠之邪所致。风疠之邪易侵犯皮毛,克伐营卫,导致气血凝滞,肌肤不仁,外发于皮肤则生斑生块,内侵脏腑则致虚损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