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87

第87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76)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12克,生山栀、黄芩各13克,生大黄16克(后下),元胡粉16克(冲服),茵陈35克,柴胡16克,金钱草65克,金银花25克,生甘草7克。若热象高加生石膏35克,知母13克;若高热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一粒;皮肤瘀斑、鼻衄者加犀角3克(冲服),赤芍12克,丹皮12克。

4.热毒内陷

突然上腹疼痛,拒按,腹壁硬,寒战高热、黄疸,神昏谵语,肢冷,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金银花、连翘、茵陈各35克,犀角3克(磨汁冲服)或用水牛角35克(先煎),生地28克,丹皮12克,生大黄16克(后下),玄参16克,郁金13克,山栀、黄芩各13克,黄连12克,生甘草7克。热盛者加生石膏35克,知母13克;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粒;腹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各13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冷汗淋漓者加入参、熟附块各16克。(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非手术疗法

对单纯性胆囊炎可先用非手术方法。病人取半坐位,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和应用抗生素等。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胆绞痛者可适当应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解疼止痛药,但有时效果不明显,则可与杜冷丁、吗啡合用。病人应取右侧卧位,以使嵌顿于胆囊颈的结石倒回至胆囊底部。胆囊急性炎症期间应加强抗炎,选择抗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感染严重者可选用头孢类药,如先锋V号、头孢噻肟钠、菌必治等。

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确诊或疑有胆囊穿孔腹膜炎,经非手术治疗1~2天疗效不佳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伴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合并肝脓肿者,都应行急症手术治疗。急症手术时机最好在发作48~72小时内,此时出血较少,粘连较轻,误伤胆管机会也较少,一般行胆囊切除术。合并有继发胆管结石或炎症应同时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引流术。如全身情况差,病人休克;或胆囊坏疽,炎症粘连严重,与胆总管分不清;或技术条件不够者宜作胆囊造口术。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茵陈35克,虎杖65克,生大黄16克,煎水口服。

(2)金钱草500克煎汤代茶饮用。

(3)蒲公英适量开水泡,当茶饮用。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可作为解痉、止痛或中药利胆排石的辅助治疗(参见“胆石症”)。如病人合并糖尿病,应限制糖的摄入,并适当给予胰岛素。

(六)指针疗法

指针疗法治疗胆绞痛多取背部压痛明显之背俞穴或肩胛下角等处。患者取左侧卧位,取右侧天宗穴向下约1.5寸向外旁开约1寸左右为按摩点,用拇指按摩该穴位,此时患者可诉此按摩穴位疼痛明显,说明该穴定位准确,适当调节按压轻重,按摩1~5分钟。以上方法每当腹痛时可重复使用。腹痛大多消失。

指压肩胛下角点治疗,能即刻缓解疼痛,患者取坐位,两眼平视前方,双上肢自然下垂,医者立于其后,以双大拇指同时按压两侧肩胛下角点(相当于第7或第8胸椎棘突水平线与肩胛下角线之交点),并略向前上方顶压,使肩胛下角稍置于拇指背部,逐渐用力至有酸、胀、麻感为宜,一次指压1~2分钟即可。

(七)饮食疗法

(1)蒲公英粥:蒲公英40~60克(鲜品用量为60~90克),粳米50~100克。取干蒲公英或鲜蒲公英带根洗净,切碎,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稀粥(以稀薄为佳)。每日2~3次,温服,3~5天为1个疗程。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可辅助治疗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

(2)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条,赤小豆120克,陈皮6克,姜、葱、精盐少许。先将鲤鱼洗净,去鳞及内脏后,与上3味同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即成,调入姜、葱、盐。每日1~2剂,吃鱼喝汤。本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可辅助治疗胆囊炎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

(3)油炸胡桃仁:胡桃仁500克,香油500克,砂糖500克。香油倒入锅内,待热后把胡桃仁放入,炸酥后盛出,加入砂糖后再上锅蒸熟即成。每日3次,分5天吃完,为1个疗程。可重复使用。本方具有化瘀通络之功,用于治疗胆石症血瘀肝胆证。

预防与护理

(1)避免长期精神抑郁。如果长期精神抑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可使胆囊排空障碍,致使胆汁郁积,胆囊壁受到化学刺激引起胆照炎。另一方面,精神抑郁使得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容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寄生虫感染,进而引起胆囊炎。

(2)少吃过于油腻、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肥胖,戒熠限酒,这些因素既能使胆囊炎发生,又能使胆囊炎发展。

胆石痘

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系统的结石,是常见腹部外科疾病之一。属中医“胁痛”、“胆胀”、“黄疽”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舒,使肝胆之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而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胆汁郁久成石而致“胁痛”、“胆胀”、“黄疸”。其病机主要为肝胆气郁,郁久化火;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胆石阻塞,胆汁流行受阻,则结石不断结聚增大;胆汁郁积加重,导致气滞,瘀阻不散,内蕴湿热不清,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认为胆石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以下几方面,在结石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1)胆汁淤滞:由于胆汁淤滞在胆道、流通不畅,胆汁浓缩或因胆汁某种成分改变而析出沉淀,形成结石。引起胆汁淤滞的原因有胆道的先天性畸形、中枢或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奥狄括约肌功能失调、胆道狭窄、梗阻或炎症等。

(2)细菌感染:胆道结石与胆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感染细菌大多为大肠杆菌,其产生的葡萄糖醛酸酶,可将可溶性的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水解为葡萄糖醛酸和不溶解的胆红素,后者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即可形成胆红素钙结石。

(3)理化和代谢因素: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的代谢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任何因素使胆汁中的这三种物质的一定比值关系改变,均可使胆固醇析出沉着形成结石。

(4)核心作用:在胆汁中如有脱落细胞、坏死组织、细菌、虫卵、蛔虫残体及异物等,均可以此为核心形成结石。

形成的结石主要有胆固醇结石(多位于胆囊内)、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多位于胆总管或肝管内)。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①门胆总管结石,其直径在1厘米左右,胆管下端无器质性狭窄者;②肝管或肝内胆管多发小结石;③手术后胆管残余结石;④较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排空功能较好者。

2.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休息、调畅情志,饮食以低脂流质或半流为宜,严重患者有腹胀者可行禁食和胃肠减压,并按需静脉输入液体和电解质。

3.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气滞型:胁脘闷胀,窜痛或隐痛,并牵涉及右肩背部,伴有口苦、咽干,偶有恶心、呕吐,纳少腹胀,苔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2克,郁金12克,制香附12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白芍16克,山栀12克,半夏12克,甘草5克。大便结加生大黄12克(后下);胁痛较严重者加玄胡13克,川楝子13克;恶心呕吐加竹茄13直,代赭石25直。

(2)湿热型:胁脘剧痛、拒按或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行气利胆。

【方药】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山栀12克,黄芩12克,茵陈25克,生大黄16克(后下),陈皮12克,枳壳12克,郁金13克,元明粉7克(冲服),蒲公英16克。右上腹有肿块者,加赤芍、丹皮各12克;腹痛剧烈者延胡索、川楝子各16克;恶心呕吐加黄连7克,姜半夏12克。

(3)脓毒型:胁脘剧痛,持续不解,腹肌强直,压痛拒按,持续高热,全身深黄,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至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苔黄干。脉微欲绝或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合茵陈蒿汤加减:犀角3克(磨汁冲服),生地35克,丹皮、赤芍各13克,黄连12克,山栀13克,生大黄16克(后下),茵陈35克,蒲公英35克,黄芩12克,玄明粉7克(冲服)。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血压低者加生脉饮,手足厥冷者加四逆汤或参附汤。

4.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西医对胆石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炎、利胆、解痉止痛。合并胆道梗阻及感染出现腹痛、高热、黄疽三联征时,内科治疗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低脂饮食或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补充水及电解质,补充能量,应用护肝药及维生素K,如腹痛明显,可使用阿托品、654—2等解痉药。在慢性间歇期可用利胆药或助消化药物,如利胆醇、利胆素、去氢胆酸及酵母片等。有人用黄体酮40毫克肌注每日2次,对利胆、排石有一定的疗效。

5.溶石疗法

肝胆结石的“溶石疗法”是通过溶解肝胆结石的药物作用,使人体肝胆系统的结石由大变小,由多变少,逐渐溶解消失,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主要应用的药物有:肝胆结石片、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①病史较长,反复发作,胆道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者,合并有胆管下端或壶腹部狭窄的胆道结石或结石与管壁密切粘连者;②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胆囊结石,较大或多发性胆囊结石;③胆石症胆道感染伴有严重并发病症,如胆囊穿孔、急性腹膜炎、肝脓肿及胆道出血等,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短期内无缓解趋势者。胆石症合并胆道梗阻,恶性肿瘤不能除外;④中药排石过程中,腹部体征加剧或出现胆源性胰腺炎,胆道出血等,应及时手术。

2.手术方法

(1)胆囊结石原则: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和结石,可预防再生结石。因胆石可刺激黏膜导致炎变,如嵌顿在颈部或胆囊管后可引起继发感染,慢性炎症刺激还可导致胆囊癌。手术时机最好在急性发作后缓解期为宜。

(2)肝外胆管结石:其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在术中取尽结石,解除狭窄,去除感染的病灶。保证术后胆管引流通畅。手术方法采用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和放置“T”管引流术。

(3)肝内胆管结石:一般疗效较差,右肝管内结石且伴有胆管狭窄者疗效更不满意。术后还需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手术原则是:①高位胆管切开,尽可能在手术中取净结石,解除胆管狭窄;②完成胆肠吻合内引流术,保证胆管流出道通畅;③切除肝内感染性病灶如左侧肝叶局限性病变,可行肝左叶切除术。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郁金粉0.7克,白矾末0.45克,火硝粉1克,滑石粉1.8克,甘草粉0.3克,以上为1天量,分2次吞服。

(2)金钱草、茵陈、生大黄、香附、蒲公英各12克煎服。

(3)核桃仁5至6个,冰糖及香油适量,每日口服1次。

(四)针刺穴位疗法

可选用阳陵泉,胆俞、足三里,呕吐加内关,疼痛加上脘,黄疸加至阴,以强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2次。也可用耳针,可选胰、肝、胆、十二指肠区。

(五)体外碎石疗法

胆石的体外震波碎石用于下列情况的患者;①有症状的胆囊胆固醇结石;②胆囊功能正常;③单个的胆固醇结石体积小于3立方毫米;④在3个以内的胆固醇结石,体积总和大于3立方毫米,其效果取决于结石能否被粉碎至2立方毫米以下以及结石碎块能否被排除或被溶解,单纯碎石效果有时欠佳,因胆囊结石病人多伴有胆囊排空功能不良,故需配合溶石和中药的排石疗法。

(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广泛开展的一项胆囊切除新技术,利用电视腹腔镜在脐下、剑突下、右肋下戳孔。插入电视摄像头及操作杆,完成腹腔内胆囊切除术。其优点是对病人不用剖腹、创伤小、恢复快。适应证:同一般胆囊切除术,如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如伴有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腹腔内感染等则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既往有腹剖手术史,肥胖病人亦不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常见并发病症有血管损伤、胆总管损伤和肠管损伤等,死亡率0.1%左右。

(七)术后经“T”管注药行溶石治疗

黄种人胆管残留结石以胆色素为主,常用复合溶液或不同药物的序贯灌注。经过试用的药物有六偏磷酸钠复合物、肝素溶液、脱氧胆酸或鹅脱氧胆酸与钙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环己二胺四二酸等。溶解胆固醇的药物如单辛烷素或橘皮油乳剂与钙结石物的复合液等。

(八)耳穴疗法

单纯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子就能取得较好疗效,有人认为,应将耳压疗法列为目前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取主穴:胰胆、胆总管、神门、交感,配脾、十二指肠、胃、三焦、皮质下、肾上腺、大肠、小肠等穴。于耳穴及与其相对应的耳背处贴压王不留行子。隔日1次,每日按压耳穴3~4次,每次10分钟。治疗效果显著。

预防与护理

(1)保持精神上愉快,因为愤怒、生气或焦急往往会引起胆绞痛发作。

(2)在饮食上要食清淡易消化之食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胆囊收缩,也常导致胆绞痛发作,另外高脂肪食物往往含胆固醇也高,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刃多成,故应力求避免。

(3)预防胆结石应首先预防肠道蛔虫病。因此必须从饮食卫生着手。

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是腹膜受到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属中医“肠痈”的范畴。

病因病理

(1)继发性腹膜炎:继发于腹腔内脏器穿孔、损伤、炎症和手术污染,如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阑尾穿孔等。

腹腔被细菌侵犯或受消化液(胃液、肠液、胰胆液等)刺激后,机体就立即产生抗病反应。腹膜发生充血、水肿,并失去固有光泽,接着产生大量清晰浆液性渗出液,稀释腹腔内毒素。渗出液内逐渐出现大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其中有的含纤维蛋白,沉积后有助于将穿孔病变处与周围器官和网膜等粘连,阻止感染扩散,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由于大量中性粒细胞死亡,加以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使渗出液变为混浊而成为脓性。脓液的特性和细菌的种类有关,由于继发性腹膜炎多为大肠杆菌及厌氧脆弱类杆菌等混合感染,故脓液多呈黄绿色,稍稠,有粪臭味。

腹膜炎形成后,根据病人的抵抗力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后果。如患者抵抗力强,而致病菌毒力弱,病变损害轻,则病变邻近的肠管和其他脏器连同移行来的大网膜即与病变互相粘连而将它包围,使病变局限于腹腔内的一个部位,成为局限性腹膜炎。以后如渗出物逐渐被完全吸收,炎症消散,腹膜病变即自行修复而痊愈。如果由于已局限的感染仍较严重,炎症渗出液未能被完全吸收而聚积于膈下、肠袢间、髂窝或盆腔等处,则可形成局限性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