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党参炖猪心:猪心1个,党参5克,琥珀粉5克。先将猪心心脏的血液洗净,放入琥珀粉、党参粉,用砂锅加水,小火炖熟,调味后吃肉喝汤。隔天1剂,连服数剂。本方具有补气养血、安神镇静的作用,适用于风心病,日久不愈,气血亏虚者。
(3)参桂粥:人参3~5克(或党参15~30克),桂枝6克,红枣10枚,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把人参、桂枝、红枣共煎,沸后用小火煎取浓汁,分2份与粳米煮成粥,调入白糖服用。每日1次,供早餐食用。本方具有温补心阳的作用,适用于风心病阳虚水泛证。
(4)干姜粥:干姜15克,粳米100克,茯苓20克,红糖适量。先将干姜水煎取汁或捣成糊状,茯苓研粉。再煮粳米,沸后人茯苓粉和姜汁,煮成粥即可。可作早晚餐食用。本方具有温阳利水的作用,适用于风心病阳虚水泛证。
预防与护理
(1)防止劳累、感染,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1级护理。
(3)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显热
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能够永久地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属中医“痹证”、“心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腠理空虚,卫阳不固,复因饥饱劳倦、雨淋等,使病邪风寒、湿热乘隙而人。一般由表入里,由气入血,久之病邪由经络波及脏腑,使气血壅塞不通。病在肌肉筋脉则可见皮下小结,侵袭关节经络,则见关节肿痛,热入营血,出现红斑,累及心脏,使成“心痹”。
现代医学认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部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与风湿热的发病有关,柯萨奇病毒感染与遗传因素也可能与风湿热发病有关。
风湿热的病理改变是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瓣膜、心肌间质小动脉以及浆膜腔。其病理过程有变形渗出期、增殖期及瘢痕期。在浆膜腔以渗出为主,渗出物多可完全吸收。风湿热反复发作,使心瓣膜瘢痕增多,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限摄取5克,肥胖者控制食量和热量,减轻体重,注意劳逸结合,充分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火亢盛。风阳上扰
头晕,头痛,头胀,面红升火,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或突然头痛如刀劈,恶心、呕吐,甚则昏迷抽搐,气喘,心悸。
【治法】平肝,泄热,养阴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木通45克,炒栀子45克,夏枯草16克,丹皮12克,生地12克,草决明16克,大黄45克,黄芩45克,天麻12克,龟板35克(先煎)。
2.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心悸失眠,手足心热,面颊潮红,口干,腰膝酸软,小便黄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镇肝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生地25克,茯苓25克,熟地25克,枸杞16克,淮山药16克,萸肉10克,丹皮12克,知母45克,黄芩45克,天麻12克,钩藤16克,珍珠母16克。
3.阴阳两虚。虚阳上逆
头痛、头晕、耳鸣、心悸不安,肢冷畏寒,腰膝酸软,面目虚浮,筋惕肉润,夜间多尿,或尿少浮肿,舌红或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阴阳并调,滋阴壮阳。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附子45克,泽泻45克,肉桂7克,熟地25克,淮山16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山萸肉12克,牛膝12克,丹参16克,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
4.痰湿壅盛,上扰清窍
头痛,头晕,目眩,头身沉重,中脘痞闷,呕恶痰涎,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脾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45克,天麻12克,白术12克,茯苓25克,竹茹12克,钩藤12克,丹参16克,菖蒲7克,远志7克。如痰郁化火,除白术加枳实12克,黄芩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治疗高血压可以从减慢心率、减少每搏输出量或降低外周阻力等方面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的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人的血压。
1.恢复疗法
(1)运动:年龄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运动的疗法,运动可使交感神经运动下降,血压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减轻体重: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力与血压的下降。限制盐的人取量,合理饮食,适当吃蔬菜、水果等,限饮酒类。
2.药物疗法
早期高血压可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0.015~0.03克,每日3次;或三溴片0.3克,每日3次;血压仍高可用降压药物,常用的有:
(1)交感神经节后阻滞药:降压灵4毫克,每日3次;利血平0.125~0.25毫克,每日3次。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心得安5~10毫克,每日3次;心得舒25毫克,每日3次;心得平20毫克,每日3次;心得静5毫克,每日3次。以上各药均可逐渐增量,适用于各期高血压,但对心力衰竭、心动过缓、心传导阻滞等忌用。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药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或苯那普利。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缬沙坦。
(5)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
(6)p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
(7)利尿药:双氢克尿塞25毫克,每日3次;安体舒通20毫克,每日2~3次;速尿20毫克,每日1~2次。除安体舒通外,均有排钾作用,宜与氯化钾同用。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加强降压作用。服用上述
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与急进型高血压的处理:首先急速降血压。氯苯甲噻二嗪、利血平、硝普钠、25%硫酸镁;其次,降低颅内压:①速尿20~40毫克加入5%葡萄糖20~40毫升中静注;②20%甘露醇250毫升,静滴,半小时滴完。制止抽搐;①安定10~20毫克静注;②10%水合氯醛10~15毫升保留灌肠或鲁米那钠0.1~0.2克肌注。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臭梧桐叶35克,水煎服。
(2)带根芹菜捣汁,每次20~30毫升,每日3次,口服。
(3)青木香(马兜铃根)研末,每服0.5克,每日3次,口服。但不宜长期服用。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取曲池、风池、合谷、足三里、大冲、阳陵泉、三阴交。失眠、心悸加神门、内关;头晕头痛加印堂、百会。
(2)耳针:主穴为降压沟、心、神门;配穴为皮质下、肾上腺、交感。
(六)艾灸疗法
用艾炷直接灸足三里、绝骨穴,两足两穴交替使用(即左足三里、右绝骨),每穴艾灸7壮后,胶布封固以促进灸疮,灸疮形成后,每天换胶布,灸疮周围用75%酒精棉球消毒,灸疮处用干棉球吸干,每月灸1次,8次为1疗程,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针刺。
(七)穴位敷贴疗法
用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疗高血压,中药为:桃仁、杏仁各13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每晚睡时贴于涌泉穴,白天除去,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有显著效果。等取神阙穴消毒后,外纳脐疗粉(吴茱萸川芎各半,研末)5~10g,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每3天换1次,1个月为1疗程,3疗程后亦有显著效果。
(八)饮食疗法
(1)生大果山楂60克(鲜品150克),水煎代茶饮,有降脂降压作用。
(2)花生仁(带外面红皮)放入食醋中,密封浸泡7天以上。每晚睡前,2~4粒,嚼碎咽下。等血压降至正常后,改为每周1次,每次2粒,嚼碎服下。
(3)柿核20克水煎取液,加入萝卜汁50毫升,两液混合,1次服完,早晚各1次。如果血压下降良好,停服3~7天。如此反复使用。
(4)芹菜根头250克,洗净捣汁,加入白糖10克,搅匀凉饮,每日1次顿服。
(5)芹菜250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2次。
预防与护理
(1)心胸开阔,火大大度,精神乐观,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消除紧张情绪,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2)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防止肥胖,戒除烟酒。
(3)找医师诊断时都测血压,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症性病变,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心肌炎多是因为病毒感染心肌所致,但也可以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柯萨奇病毒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最主要的一种病毒。属中医“心悸”、“胸痹”、“昏厥”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毒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随其所在脏腑经络部位而出现种种临床症状。毒邪常伴随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外邪首先犯肺损心。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卫外之气不足,表虚易感受外邪,首先犯肺,肺病及心,耗气损阴,阴虚火旺,虚火妄动,上扰心胸而有心悸、怔忡,烦躁失眠,心气虚衰,鼓动血脉无力,血脉不能周行于身而有气短、乏力、血瘀。病久阴阳两虚,甚则喘促不止,心跳骤停,猝然而死。
现代医学认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均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主要因素。可能是病毒对心脏的直接作用,也可为病毒对心肌的作用,侵犯心肌、心内膜、心包膜,并在细胞内繁殖,损伤细胞,典型的变化是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变性坏死、疤痕愈合,可涉及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度与深度,差别极大。轻微局灶病变常无临床症状或仅引起心电活动异常或心肌复极障碍。重度广泛病变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心电图与扩大的心脏基本恢复正常。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外感温毒
发热身痛,头痛,头胀,咽喉干痛,咳嗽,胸闷胸痛,心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6克,连翘16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芦根25克,板蓝根16克,生地16克,大青叶16克,蒲公英16克,麦冬16克,甘草7克。热盛者,可加生石膏35克,知母12克。阴虚津伤者,加天花粉16克,玄参16克。
2.脾胃湿热
发热,午后为甚,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胸闷胸痛,心悸,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灼热,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葛根16克,黄连7克,黄芩12克,藿香12克,茵陈25克,滑石16克,连翘16克,甘草7克。湿邪偏重者,可加车前子16克,薏苡仁25克,茯苓16克,猪苓12克。热邪偏甚者,加生石膏35克,知母16克,蒲公英16克。
3.心阴不足
午后低热,心悸心慌,口干舌燥,盗汗面红,舌质红或红绛,苔薄或无,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饮加味:人参12克,麦冬16克,味子7克,生地25克,地骨皮16克,甘草7克,酸枣仁
5.气虚血瘀
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或紫暗,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25克,丹参15克,川芎12克,红花66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太子参25克,枳壳12克。
6.痰湿内阻
心悸怔忡,胸闷憋气,咳嗽痰多,腹胀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痰,养心安神。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党参16克,茯苓25克,白术12克,炙甘草7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酸枣仁16克,石菖蒲12克,焦山楂25克。
7.心阳虚衰
精神倦怠,自汗或冷汗,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尿少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参附汤合五苓散加减:红参12克,制附片12克(先煎),桂枝12克,炙甘草7克,茯苓25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病毒药
(1)病毒灵:每次0.1克,每日3次。
(2)病毒唑:每次0.5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
(3)阿昔洛韦:每次0.2克,每日3次。
近年来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
2.促进心肌营养与代谢药物
(1)大剂量维生素C:静滴2~3克,每日1次,7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
(2)辅酶Q10:10毫克肌注,每日2次,或20毫克,口服,每日3次。
(3)三磷酸腺苷针:20毫克,肌注,每日2或20~4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
(4)辅酶A针:100单位,肌注,每日次。或100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
(5)肌苷:0.2~0.7克静滴,每日1次。口服0.4克,每日3次。
3.肾上腺皮质激素
激素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与释放,加速病毒增殖,故一般不用,尤其在发病10天内。但对有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大剂量短程应用,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日静滴。或塞米松每周10~30毫克静滴,有利于炎症和水肿消退。一般用3~5天。
4.心力衰竭治疗
原则与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相同。因为心肌炎病人对洋地黄敏感,宜采用小剂量快速制剂。
5.心律失常治疗
原则与一般心律失常相同(参阅心律失常章节)。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板蓝根冲剂:每次20克,每日3次。用于急性期抗病毒。
(2)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注,每日2次,促进心肌细胞恢复。
(3)宁心调脉汤:太子参35克,黄精25克,丹参25克,桑寄生25克,麦冬16克,五加皮16克,炙甘草12克,白芍25克,苦参16克,五味子7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常用穴位:内关、神门、膻中、心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外关,以补法为主,每日1次。
(2)耳针:常用穴位:心、内分泌、肾、神门、脾、肺、三焦,用王不留行籽,每次3~5穴按压,每日3~4次,可用于心肌炎各期。
(六)饮食疗法
(1)丹参麦片粥:丹参12克,当归10克,大枣10枚,上药先用清水浸泡1小时,然后水煎取汁,加入麦片20~40克,共煮为粥,每日早晚各服1次,久服有效。适用于恢复期及慢性期以心悸、心前区疼痛为主症者。
(2)猪脏汤:猪心、猪肾各1个,党参、当归各15克。先将猪肾剖开去臊膜,与猪心一同洗净切片,再将党参、当归用纱布包好,一同放入砂锅内,用慢火煮至肉烂熟,吃肉喝汤。隔日1次。久服有效。适用于慢性期或恢复期患者。
预防与护理
(1)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勘换衣服,尤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以防病从口入。
(2)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适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注意与流感病人隔离。流行期间去公共场所最好戴上口罩,以防感染。一旦传染上流感,要积极治治疗,防止发展成病毒性心肌炎。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泵出足量的血液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是因为心肌原发性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病”、“痰饮”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