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蒌、郁李仁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0.25%氯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芫荽(香菜)35克或西河柳1把,煎水服。
(2)浮萍、苦参各7克,麻黄、蝉蜕、甘草各3克,白蒺藜、地肤子、生苡仁各45克,僵蚕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风疹。
(3)花生油50克,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克,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a
(五)中成药治疗: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六)饮食疗法
(1)银翘解毒粥: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8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温热服。
本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13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注意: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2)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6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温热服食。
本粥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躁,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3)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发热期闻,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出现水泡样的皮疹,伴有瘙痒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它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水痘一般发生在儿童期,但是成年人第一次接触水痘病毒也会发病。感染后一般有7~21天的潜伏期,前驱期很短(皮疹出现前24小时)。患者从前驱期一直到所有皮疹结痂愈合都有传染性。水痘是自限性疾病,一般7~14天后痊愈。属中医“水疱”、“水花”、“水疮”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由口鼻而人,蕴郁肺脾;外邪袭肺,宣肃失常,邪毒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少数患儿因毒热炽盛,内犯气营,疱疹稠密,出现危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经口、鼻侵入,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生长繁殖后进入淋巴和血液,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第二次繁殖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性皮疹。由于真皮炎变很轻,结痂脱落后不遗留瘢痕。部分病毒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可重新激活。增殖致病,表现为带状疱疹。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水痘发作期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燕麦粥洗浴、炉甘石洗剂和抗组胺药可以减轻瘙痒。儿童应该剪去指甲或戴手套,以防止搔抓引起感染。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轻症
无发热或发热轻,1~2天内出疹,先于躯干,头面部见红色小丘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疱疹稀疏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脉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法】疏风透表,清热解毒,佐以利湿。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8克,连翘13克,牛蒡子12克,薄荷45克,桔梗12克,荆芥8克,竹叶8克,鲜茅根16克,蒲公英13克,大青叶45克。若湿邪较重,加滑石、木通;疹边有红晕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皮肤瘙痒加蝉衣、白僵蚕、钩藤等。
2.毒热重症
发热较高,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过密,疹色紫暗,疱浆晦浊,伴有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脉洪数或沉实,舌质红或绛,舌苔黄燥而少津。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水牛角12克,生地22克,丹参16克,玄参45克,黄连6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当归12克,丹皮13克。色深红加蒲公英12克、紫草12克、焦枝子10克清热凉营;阴津耗伤甚,口干燥者加天花粉18克、天冬10克、芦根12克等养阴生津。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太便干燥者加大黄、枳实、火麻仁等泻火通腑。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综合治疗
(1)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每次5~10毫克/千克体重,加平衡盐200毫升静滴·每8小时1次,连用1周。或病毒唑静滴。
(2)继发感染者可口服广谱抗生素或注射青霉素。
(3)重病人早期可用疫苗免疫丙种球蛋白6~12毫升及维生素B12肌注。
(4)激素:重症喉炎、水痘脑炎可酌情使用。
2.对症治疗
(1)皮疹止痒可用2%石炭酸软膏或炉甘石洗剂涂擦患处。疱疹已破,可涂1%龙胆紫。
(2)高热者可用热可平、安乃近等退热剂。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金银花12克,连翘13克,蝉衣45克,白鲜皮13克,甘草4克,水煎服,连服3天,用于轻症水痘。
(2)腊梅花5克,连翘、银花、菊花、赤芍、木通、紫花地丁各9克,板蓝根15克,蝉蜕、甘草各3克,黄连1.5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热毒重证。
(五)中成药治法
(1)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风热轻证。
(2)银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芦根汤或开水送服。用于风热轻证。
(3)牛黄解毒片:每次2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热毒重证。
(六)外治疗法
(1)苦参、芒硝各30克,浮萍15克,煎水外洗,每日2次。用于水痘皮疹较密,瘙痒明显者。
(2)青黛散麻油调后外敷,每日1次。用于疱疹破溃,红肿化脓者。
(3)锡类散、冰硼散、珠黄散,任选1种吹口,每日2~3次。用于13内黏膜水疱破溃成溃疡者。
(七)饮食疗法
(1)红萝卜100克,荸荠60克,竹叶卷心6克,加水煎煮,取汁代茶,不拘时,随意服用。
(2)白茅根、甘蔗、梨、藕、荸荠各500克,分别绞汁,然后混合,煮沸消毒。每次服20毫升,每日3~5次。
预防与护理
(1)水痘传染性很强,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疱疹结痂。
(2)水痘流行期间,未患过水痘的小儿少去公共琦所。接触水痘患儿后,应留检3周。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利用晒曝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
(3)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4)患病期间给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饮食,忌油腻及姜辣椒物,多饮开水,或用红萝卜,荸荠、甘蔗等煎水代茶。
(5)勿使骚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若抓破有感染,可用绵茧散、青黛散撤布患处,或用2%龙胆紫液外涂。
(6)患儿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在应用激素的患儿应立即减量或停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非化脓性腮腺肿痛为特征,病毒可侵及各个脏器。好发于3~5岁小儿,属中医“痄腮”、“蛤蟆瘟”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腮腺炎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风温邪毒从肌表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咀嚼困难。
西医认为腮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黏液病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侵入口腔黏膜后由上皮组织增殖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然后定位于腮腺或其他器官。主要病变为腮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被膜上可见点状出血;或侵入其他器官如睾丸、卵巢、胰腺等引起炎症。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消退后为止。对易感者采用病毒活疫苗作喷喉或气雾免疫,保护率可达100%。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温毒袭表
轻微恶寒发热头痛,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
【治法】清热解表,疏风散结。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45克,连翘45克,荆芥7克,薄荷7克,芦根45克,僵蚕7克,夏枯草45克,板蓝根16克,甘草7克。
2.热毒蕴结
壮热,烦渴,头痛,烦躁,腮部漫肿,疼痛拒按,心烦呕恶,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16克,黄连16克,玄参45克,牛蒡子7克,升麻7克,马勃7克,薄荷7克,柴胡45克,桔梗7克,板蓝根45克,僵蚕7克,连翘45克,橘红7克,甘草7克。腮部漫肿、硬结不散加夏枯草45克、海藻45克、昆布6克;高热便秘加大黄45克、玄明粉45克。
3.邪陷心肝
腮部肿胀,高热不退,嗜睡,项强,呕吐,甚则昏迷,抽风。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惊。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嗜睡昏迷加紫雪丹、至宝丹。也可用清开灵注射液。
4.毒窜肝经
腮部肿胀,发热,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45克,生山枝45克,橘核45克,川楝子45克,元胡索7克,桃仁7克,黄柏7克,柴胡7克,黄连7克,荔枝核45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早期重症应用抗病毒药,磺胺药及抗生素对本病无效。
(1)病毒灵每次0.1~0.2克,每日3次;
(2)病毒唑每次0.1~0.2克,肌注,或每次0,2~0.3克,静滴,均每日2次。
(3)高热不退、腮腺肿痛剧烈,可给予强的松5~10毫克,每日4次,短期使用3~5日。
(4)并发睾丸炎时用己烯雌酚1毫克,每日3次;并发胰腺炎可酌用解痉药阿托品、654—2等。并发脑炎,有颅内压增高者,可静脉滴注20%甘露醇、利尿剂等。注意液体摄入,必要时补液。
(四)中成药治疗
(1)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热毒蕴结证。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温毒在表证。
(五)外敷疗法
(1)大黄4.5克,胡黄连、胆南星各6克,吴茱萸9克。共研细末,以醋或清水调匀,压成饼状,敷贴涌泉穴,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
(2)新鲜仙人掌1块,去刺,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患腮,每日1~2次。
(3)青黛粉2克,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涂患腮,每日2~3次。
(4)紫金锭(即玉枢丹)0.5克或如意金黄散2克,清水调匀后涂患腮,每日2~3次。
(5)赤小豆30克,大黄25克。共研细末,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涂患腮,干则再涂,不拘次数。
(六)针刺穴位疗法
主穴取少商、合谷,商阳,配穴取颊车、风池、大椎。强刺激,捻转进针,不留针,每日1次。
(七)艾灸疗法
(1)灯火灸:采用小艾条1端蘸桐油少许,点燃后对准患侧列缺穴,迅速点灸,一触即起,穴位处发出清脆的“喳”一声响即可,治愈高。采用同样方法点灸耳尖穴治疗均愈a
(2)火柴灸:用划燃后火柴棒呈垂直方向迅速按于角孙穴之中央,火灸后皮肤发红或呈白色,伴并发症配合针刺大迎和外扁桃穴,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3)温和灸:于角孙穴处施温和灸,每次灸30分钟,灸至局部发红或发热,每日2次。合并睾丸炎者加灸阳池、曲骨穴。
(八)饮食疗法
(1)牛蒡粥:牛蒡根30克(或牛蒡子打碎2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将牛蒡根煎汁去渣,取汁100克;再把粳米洗净煮粥,入牛蒡汁调匀,加白糖调味。每日2次,温服。可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适用于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麻疹透发不畅。注意:小儿气虚腹泻者忌用。
(2)绿豆菜心粥:绿豆60克,白菜心2个,粳米50克。将绿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烂成粥前加入白菜心,再煮20分钟。每日2次,连吃4日。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腮腺炎。
(3)银翘粥:鲜银花30~50克(干品15~30克),粳米20克,连翘10克,冰糖适量。先煎银花、连翘,取汁去渣,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加入冰糖调味。分2~3次服完。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腮腺炎,麻疹出疹前期,也可防治小儿痱疖。
(4)龙衣粥:龙衣(蛇蜕)6~10克(10岁以下儿童用6克,10岁以上用1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先把龙衣洗净后切碎为细末,然后与淘净的粳米、白糖同煮成粥。每日1~2次,空腹温服。连用2日。可祛风消肿。适用于小儿腮腺炎。
(5)板蓝根粥: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将上二味药煎水,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同煮为粥。每日2~3次,温热服。可清热解毒,凉血散结。适用于腮腺炎肿痛发热有硬块者。
预防与护理
(1)痄腮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传染。
(2)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完全消退。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应留观3周,可用板蓝根15~30克煎服,或服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连服3~5天。
(3)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物。
(4)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复感外邪。
(5)保持口腔清洁。
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多见于小儿,现代医学称之为“脊髓灰质炎”。本病早期属中医学“湿温”,后期属中医“痿证”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感受暑湿疫毒之邪所致的时行疾病。病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致发热头痛、咽痛、呕恶等症。病邪不能一发而尽,邪窜阳明经络,痹阻经脉,内遏清阳,损耗气阴,致筋脉失养,肢体麻痹。邪在经络,日久气血耗损,损及肝肾,形成痿证,出现肢体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