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着手做这本书时,我试图搜索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更多的信息时,发现WIKI百科上有这样一段话:
“这本书在德国受到了批评并很快被人们遗忘。但是在中国,该书却成为21世纪的畅销书。千百万的中国人希望通过这本书,把他们的孩子改造为天才、神童。”
是的,我们要问:这本成书于近200年前的册子,为什么能在中国连续多年位居家庭教育类图书的畅销榜,并被广大家长奉为经典?我们要从当年的一条新闻说起。
2000年4月7日,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被哈佛大学录取。此消息经过当地媒体、因特网和新华社通稿,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一阵轰动。在向全国父母传授刘亦婷成功的秘诀时,她妈妈盛赞那本作为她指南针的《早期教育与天才》
一书。
“我至今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把《早期教育与天才》译成了中文。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优秀素质,也是用的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
而《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作者木村久一浓墨重彩地推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法。
“我发现在各种教育方法中,卡尔·威特父亲的教育最具创造意义,堪为典范,其他人的教育方法或多或少都受到威特父亲的教育法则的影响……威特的父亲由此写出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对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经过。但是,这本书在当时默默无闻,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能接受早期教育这一概念,所以原作几乎没能保留下来。后来有人曾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珍品室看见过一册,据说这是世界上惟一一本原作。”
多年之后,刘妈妈满怀感激地说:
“那会儿,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刘亦婷的“成功”引爆了国人心中对望子成龙、培养天才的极大热情。嗔觉敏锐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应运而生。
是什么让《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如此充满魅力?
约翰·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威特(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KarlWitte),也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小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洛豪,逝于1883年3月6日,是德国的法学家和但丁研究方面的学者。他的父亲也叫卡尔·威特,正是因为老威特在教育方面的远见卓识和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小卡尔·威特在9岁时就掌握了5种语言,12岁时在德国吉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受聘在柏林大学、布赖斯芬、哈勒大学等,并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卡尔·威特依然被铭记,除了其在但丁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外,老卡尔所着的这本书,也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
然而,据了解,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KarlWitte,orTheTraining of the Child)2006年才正式引进中国。之前的“卡尔·威特”何来呢?
我们总是想给孩子最好、最营养的食物、最漂亮的衣服、最温柔的呵护、最完善的教育。当我们要选择一本书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南时,是否也应该更“挑剔”一些呢?
本书以H.Addington Bruce编译,纽约Thomas Y.Crowell出版公司发行的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Theeducation of Carl Witte,or The Training ofthe Child)为蓝本。由于当时老威特的教育主张在19世纪初的德国并未完全得到认同,原文中存在大量辩护色彩的段落和多余、晦涩难懂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尽量忠实原着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调整,便于读者更容易“抓取”出老威特所要表达的主要原理。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能够在200多年以后仍然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确有值得学习之处。
例如,老威特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必须随着婴儿智力曙光的出现开始”。
在具体的方法层面上,老卡尔·威特也把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唤起孩子对事物的热爱和好奇心作为出发点。并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比如听觉、视觉、触觉、嗔觉等,充分地让儿童体验世界。
其三,无论是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还是卧室里的家具用品,无论是美好的自然景色,还是斑斓的城市生活,生活中一切事物皆能作为威特的教具,并让孩子尽早地接触到真实世界的每一面,从而使小卡尔直接或间接地学习了大量的百科知识。
智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惟一的目的。他在文中多次指出,并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学识丰富、身体孱弱、面色苍白的书呆子,只是希望孩子能身心健康、品质高尚。因此,他在选择外语教育的材料时,也精心挑选,尽量剔除掉不利于孩子道德发展的部分。
但我们也不能说卡尔·威特的教育就是万能的教育、完美的教育。毕竟200多年来,我们对人类自身、对人的发展规律和对世界的认识都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两个多世纪以前的威特牧师根本无法想象到今日巳天翻地覆的世界。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巳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威特的教育实验,不得不说我们还需要辩证地看、有选择地采用。
比如老威特深受爱尔维修、洛克等哲学家的影响,以“白板说”作为其理论的基点。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灵并非是“白板”一块,教育也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随意图画。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以“图式”为核心概念之一。皮亚杰认为,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题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
而且,老威特几乎把卡尔与其他同龄孩子隔绝开来。一开始威特为儿子挑选了两个女孩做玩伴,但不久以后就不让他们在一起玩了。因为这两个孩子的影响,使得卡尔学会了撒谎、变得蛮横。老威特认为只要大人以孩子的身份与他们相处,跟他们说说笑笑,同样能让孩子活泼伶俐地成长。事实上,现代心理学表明,同伴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也能帮助儿童去自我学习。儿童只有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不同,从而学会了解和理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与同伴相处。同伴也能给予儿童稳定感和归属感。这是与成人的交往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时间仓促,编译者水平有限,本书的编译工作难免存在种种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