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找到自己的北极星
28062300000010

第10章 设计路线图(1)

如果你已对情感指南针做了全面充分的解读,那就可以踏上“人生正道”,追寻你的北极星了。然而,对于相关基本信息的使用,却有那么一点棘手。不,是很棘手。因为,情感能量总是在发生变化。如果这种能量被妥善处理,它就会改变你的生活轨迹,使你朝着北极星前行。然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情感能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寥寥无几。我们在控制激情方面倍感无助,就像让五岁小孩驾驶核潜艇:即便使出吃奶的劲儿也只能动一动方向盘;要不就是对着发射键乱按一通,让威力十足的炮弹冲向人口密集地区;要不就束手无策,眼看着潜艇径直沉入海底。

情感威力强大,情感失控后极具破坏力。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希腊至今,西方哲学倡导人应依理智而非情感来行事的原因。我尊重这一说法,但是我认为,怕误用激情而对其弃置不用就好比砍断一个人的腿来防止他远足。情感是一种美妙的力量,它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推动你朝着北极星前行。如果你在真正愿望的驱使下,用“机心”很好地控制情感,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你会惊讶于自己的力量。你的外在行为就像是交通工具,它只是按照你内部的指南针来行驶。一旦你将注意力放在这个内部导航系统,就会小心驾驶,采取明智、积极的行动,而不是撅嘴生气、流泪哭泣、怒气冲天。后者会让你深陷其中,无法释然。

下图是情感指导的快速参考。你一旦清楚了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参考此图,了解如何调整情绪。这种方法前瞻、实用,比你去见心理治疗师还要管用。如果这份情感指导图对你而言还是作用不大,那就回到上一章去好好了解你的情感创伤。要不就去看心理医生。就本章而言,我们应该像耐克所提倡的那样:想做就做。

如果情感指南针指向“害怕”,如果你的情感指南针指向“极度恐惧”,那么首先要祝贺你找到了指针位置。而且你的情感也不属于那种吸毒或珠穆朗玛峰滑雪式的自我毁灭性快乐。另一方面也说明,你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乐天派,至少那时不是。“恐惧”是一种难受无比的情感。你的“本心”不会无缘无故这样。“恐惧”说明你有肘胁之患,让你无法接近幸福。你必须采取行动,尽快让恐惧烟消云散,这样你才会踏上“人生正道”。

总结(如何应对四种基本情感)弄清自己的情感后,参考情感指导图来行事。你只要避免踏入陷阱,朝着情感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前行,就会实现自我价值,生活得更加舒适惬意。

指针指向恐惧、悲伤、愤怒、快乐功能,让你远离危险,让你痊愈、坚强、纠正不公平现象、修身养性;发展危险的假象当“机心”感觉不舒服——尤其是气愤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虚假的恐惧”。

“虚假的悲伤”(包括抑郁),通常为了是掩饰生气。多见于女性。

“虚假的愤怒”通常是为了掩藏悲伤。多见于男性。

“虚假的快乐”是那种无法持久的快乐,例如沉迷于药物或行为上的狂热。

重新审视你的情感,如果你的恐惧只是一般的焦虑、担心,而没有付诸于任何明确的行动。

你彻底感觉无助、无望或无法承受压力。

你责难那些不相关的人(包括陌生人)。

你体会到一种轻飘飘的幸福感,但随之而来的崩溃感让你倍加沮丧。

续表指针指向恐惧、悲伤、愤怒、快乐你要设法弄清你害怕什么:你的恐惧有无根据。

你失去了什么:承认自己有悲伤的权利。

什么是你所需但却没有得到的:什么让你无法容忍。

什么是你真正快乐的源泉:表达感恩。

正常的反应逃离危险直面恐惧详见本章后面的内容。替换你的所失、哀悼你的所失详见本章后面的内容。改变你自己、改变你的处境详见本章后面的内容。享受分享详见本章后面的内容。你可能很想逃避内心深处的愿望,否认内心的痛苦、拒绝任何改变,要么抱着快乐的感觉不放手;要么关闭心扉,不敢纵情欢乐。

要踏上“人生正道”,你必须放弃“依靠”的想法、“万物恒常”的想法、“无能为力”的想法“人生即苦难”的想法一旦踏上“人生正道”,你将勇敢而自信、善解人意、聪明智慧、坚韧不拔温柔平和、力量强大心想事成;找到自己的北极星预备步骤:检验“恐惧”是否属实如果你有恐惧感(或其他情感),那么首先要非常肯定此情感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恐惧”经常是其他情感的掩饰。大人们总是威胁小孩子:有些情感是不能表露出来的(例如:欲望、厌倦和愤怒——尽管“愤怒”不好界定,因为这种情感会让小孩挑战大人的权威)。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一出现上述情感,就会有一种恐惧感。而正是这种恐惧感让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真实的情感。

这就常常让人深陷受虐性关系而无法自拔。一般人受到辱骂、虐待以后的自然反应肯定是气愤,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如果愤怒之下采取行动,会让自己受到惩罚,因此他们此刻完全笼罩在恐惧之中——这是不真实的恐惧。真实的恐惧是很容易与其他伪装的情感辨别开的,因为它有一个清晰的来源并且还激发出明确的行动。这层“虚假恐惧”的面纱之下实际上掩藏的是担心或焦虑,它不会让人从容不迫,只会让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加文·德·贝克尔(Gavinde Becker)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人身安全防护观念和技术的领先者(其着作《恐惧的礼物》值得一读)。他认为:忧虑,一点都不会让人有安全感,只会使人在真正恐惧的时候,头脑发昏,而无法正常表达恐惧。如果我们重视内心深处的恐惧,忽略源自社交层面的焦虑,我们就会觉得更加安全。

比如说,一天深夜,你只身一人在漆黑的大楼里等电梯。电梯门缓缓滑开:里面站着一个人。这时,你会表达出内心的恐惧吗?你不会。你反而会担心自己的反应是否合宜。因此,你自愿走进这个封闭的铁箱子并按下关门键,把自己与一个可疑的陌生人关在一起。试想,动物恐惧之下是否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当然你不会看见一只野生动物在办公楼等电梯。这就是《恐惧的礼物》一书中所引用的例子。我引用此例,是因为我知道有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遭到抢劫——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电梯里有两个惊恐的人。

尊重真正的恐惧电梯故事告诉我们:一旦你认为自己的恐惧是真实的,就必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即使这样做会让人尴尬难堪。以我的客户奥利弗为例:他开了一家小公司,并让儿时的伙伴克勒姆来负责财务。但是,奥利弗总觉得克勒姆做了什么事情让他不放心。他不想当面质问克勒姆,因为他怕破环他俩儿时的友谊。他后来向克勒姆暗示过,但克勒姆却对此惊讶万分,还觉得自己受了侮辱。奥利弗便就此作罢了,从此没再采取任何行动。

可美国国内收入署就不吃这一套。他们审查了奥利弗的公司,发现克勒姆很久以前便挪用了公司一大笔资金,使公司深陷债务。正是因为奥利弗没有就自己内心的恐惧(害怕克勒姆欺诈)做出反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才致使他最终破产。

练习你有任何“不想知道”的事情吗?你是否因为害怕而逃避一些信息(包括体检结果、财务状况和婚姻状况)?请深吸一口气,写出你所害怕知晓的信息。

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

正如前面的情感指导图所示,人感到恐惧时,有两种选择:逃离危险或勇敢面对。既然恐惧是“战(逃)反应”机制中的“逃”,那么人恐惧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逃”。但在你逃之前,需要做一件事情,即收集信息。惊恐地逃跑并不会让你的恐惧很快消失,收集信息便会达到如此效果。这样做还会使你以后小心谨慎,避免类似恐惧的出现。

在奥利弗的例子中,收集信息意味着质问克勒姆,调查公司资金的使用情况。

那么这样做是否会破坏他俩的友谊呢?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奥利弗竭力克制着内心的不安,也没能保住友谊啊。这份友谊实际上从克勒姆挪用公款就开始变质了。而真相只会对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人或关系具有破坏作用(这些关系包括:友谊、家庭关系和政治统治权)。真相的确会把人吓得半死,但绝不会像谎言那般具有破坏性。

关键就是要发现信息,即便真相就在你面前,看似唾手可得。再看看这个例子吧。蒂娜成长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她父亲是华尔街金融家,母亲是上流社会着名的交际花。但她的童年却处于家庭暴力的深深阴影之下:父亲经常对母亲大打出手,毫不留情。蒂娜交的男朋友就跟她父亲一个类型,这当然不足为奇了。她的第一个男朋友斯坦,情商极其低下,但却跟毒蝎子似的狠毒残忍、多疑狡诈。结果蒂娜就这样重蹈了自己母亲的覆辙:长期生活在一种让人无法动弹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来自于她一直生活的环境,更来自于斯坦。一天,她碰巧看到一期日间谈话节目,与虐恋关系有关。这期节目如醍醐灌顶,让她幡然醒悟、茅塞顿开。

“我看见了我自己”,蒂娜对我说出这番话时,已经是很多年后,那时她已离开斯坦,成为了金融服务公司的顶尖推销员,“当时,我看清了我和斯坦的关系,我想我必须得冲出牢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就得对自己的生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记住:如果你感到恐惧,那么尽可能对这种“恐惧”进行全面的了解。

练习今天你要做的事情是:基于上一个练习,收集相关的信息,例如,安排乳房X线照片;打电话给银行;质问你的爱人,为什么脏衣篮里放着别人的内衣。明天,你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为全面揭示真相而努力。对真相“知之”也许令人害怕,但“不知”却会带来致命伤害。

做决定:到底是坚持立场还是逃离那么何时选择逃离?何时直面恐惧?答案就在于你的“本心”——她即便是害怕,也会对心中的愿望“有求必应”。做决定的关键就是按愿望行事。如果恐惧和愿望给出的行动指示相同,那你就逃。如果恐惧和愿望给出的行动指示相反,那你就勇敢面对恐惧、坚持立场。

换句话说,遇到你害怕而且不想做的事情,逃!如果你一想到要读医学院就不寒而栗,况且你根本就不想当医生,那我的建议就是:逃!逃离医学院!我可不在乎你的父母为了让你成为医学博士把毕生积蓄、肾脏甚至你弟弟的遗体都捐给了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着名医学院),你内心的恐惧和愿望都说明你绝不可能去当医生。那么饶了你自己吧,可别走上通往失败的道路,那可是没有尽头的漫漫长道啊。现在就逃吧。

而另一方面,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你害怕但又想做的事情。此时,恐惧和愿望给出的指示正好相反。实际上,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你会有很多害怕和恐惧:害怕失败,害怕承诺,害怕竞争,甚至害怕成功。这种恐惧——伴随着“愿望”的恐惧——你必须得面对,不能逃避。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北极星。让“愿望”优先,而不是“恐惧”优先。不论你害怕什么,都勇敢地去面对,不要逃避。

直面恐惧也许,你的愿望是成为世界摔跤冠军或小提琴家,亦或佛蒙特州(美国州名)州长。这些愿望让你满怀憧憬,激动无比,但是,当你一想到要在摔跤场上打拼,要面对一群观众演奏小提琴,或是要进行政治演讲(这些当然都是家常便饭),你的血液就会凝固。你可能认为,自己会等到不再害怕的那一天再去追逐心中的梦想。那么,告诉你——我的“冠军”,这将是永无止境的等待。不直面恐惧就想克服它,正如不跳进水里就想学游泳——如果这样也行的话,当然更好,但显然这样做行不通。

你内心的恐惧表明,你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去实现你心中的愿望。当你对内心所惧有了充分全面的了解,就会明白你得克服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才能让自己梦想成真。例如,你得知道,什么样的身体和技术才能让你称霸摔跤场?小提琴要拉得有多好才能让你登上艺术圣殿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站在防雪平台上演讲对竞选而言是否是没用的练习?

对恐惧做充分全面的了解,这是第一步。这就好比跳伞前要确定伞包里面的降落伞叠放正确,系好背带。但是,不论你准备得有多好,接下来的一步即“面临恐惧”仍然让人胆战心惊。就像跳伞的过程:你打开机舱,紧闭双眼,屏住呼吸,然后跳下去。这就像你和洛克(美国摔跤王)一同迈进摔跤场;或像你拿起琴弓开始演奏;或像你在竞选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或像你对爱慕已久的心上人吐露心声;抑或像你把自己的诗作寄给文学杂志,等等。而你,又害怕什么呢?

让恐惧成为你的盟友当然,你会说,“直面恐惧”这四个字说起来轻巧。是的,我正做在电脑前,喝着拿铁咖啡,远离笼罩着你的恐惧。放心,我知道你的感受。事实上,当我把客户从各种各样的“机舱”推出去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同情怜悯之心,因为我自己就曾经是一个十足的懦夫。我童年的时候,几乎做每件事情都会提心吊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而且每况愈下。直到青春期,我终于意识到我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做我害怕做的事情,否则我就会和那些终年蜷缩在公寓里与猫为伴的女人相差无几。而我又对猫敏感,我真是无路可退了。我自己暗下决心:每天都要做一件自己害怕做的事情,但前提是:内心就“想”做这件事情。

这个决定完全改变了而且继续改变着我的人生。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实施起来绝非易事。例如,我对高中辩论队的队长心生好感后不久,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我想整天跟着他。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也不难,参加演讲比赛就行了。但是,我患有人类最常见的恐惧症:公共演讲简直让我丢魂丧胆。就像跳伞一样,我只有紧闭双眼,深呼吸,然后跳下去。

辩论队教练把我安排到即兴演讲组,并给每位组员都布置了一个演讲题目。

他要求我们在一分钟之内准备一个~分钟的演讲。我对什么是即兴演讲都还一知半解,直到面临评委的那一刻才有点明白。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演讲,我吓得浑身发抖,挣扎了一分多钟,规定时间已过一半。然后,我就晕了过去。当我睁开双眼后,我发现自己躺在那里,而评委满脸关切,俯身看着我,问我是否放弃。

“不,”我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决定,我说“我要讲完。”我的确做到了。

当然,我肯定是最后一名。但是,就在我无比羞愧晕倒在地之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对公共演讲的恐惧感消失了。对一个演讲者而言,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此。当我心中最恐惧的噩梦真实地发生,我却因此而不再害怕。我经历了,并且挺了过来。几个月后,我赢得了“即兴演讲”州冠军,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被演讲恐惧症所吓倒。

逐渐成长如果你开始直面心中的恐惧,就会体会到苦乐参半的感觉。你长大了,不再依靠大人,因为你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恐惧都不会突然消失。你变得泰然自若,不易受影响。当你看到“恐惧”,你会认出它:小孩吓得发抖的时候,生性腼腆的人外表冷漠的时候,专横恶毒的老板狂妄自大的时候,你都在他们身上看见了“恐惧”。你意识到失败与成功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缺乏勇气,而在于缺乏无所畏惧地去追逐内心梦想的决心。最后,你会明白“恐惧”是勇气的原材料。没有“恐惧”,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如果你跟着“恐惧”指南针径直朝前,将逐渐发现“恐惧”是一位忠诚的朋友。

它告诉你何时身处危险,有时甚至会在大脑意识发出信号之前就这样做。它激发你做好“家庭作业”——让你准备充分,在浩瀚的星空中发现你的北极星。在你前进的路上,它化为信心和同情心,并很有可能把你变成虚怀若谷的英雄——你将满怀勇气和信心,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情感指南针指向“悲伤”

悲伤的功能是痊愈,这一点听起来可能有点怪怪的,因为悲伤总是让人遍体鳞伤。但是,心理学家把悲伤称为“让人痊愈的情感”是有充足理由的。有过彻骨悲痛的人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健康而且更容易对付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这些人更具智慧,对自己及他人更富同情心。

与恐惧和愤怒不同,悲伤不鼓励采取激烈的行为。它不会让你肾上腺素喷涌、满脸通红、肌肉紧张。相反,悲伤会告诉你:躺下来,闭上眼睛。我有个客户,一天,她冲进我的办公室,径直冲到沙发上,然后像一包散沙似的,躺在那里。我问她怎么了,她声音非常低沉,说道:“我郁……闷……无……比。”因为她说得很慢,传到我耳朵里的不是“我郁闷无比”这几个字,而是“我养神休息”。实际上,郁闷和休息这二者之间也并非天差地别。悲伤是沉重艰难的,它会阻挠人体系统的正常运作,迫使人去承担一项异常痛苦的任务:对付丧痛。

丧痛一直都是悲伤的根源。人们失去至亲至爱的时候肯定都会痛不欲生、肝肠寸断;反之,人们痛彻心脾、伤心欲绝时也肯定是失去了至亲至爱。而这种丧痛无处不在,又不可避免。我不知道为什么人类还对此切齿痛恨。人类好像还可以进化得更高级一点,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损失。但是,因为设计上的失误,人类受不了别离之苦、衰老之苦、丧命之苦这些人生之苦,好像这多彩世界,不应该有苦。

无论如何,丧痛总是令人难以接受,而要从中痊愈则需要很多能量。巨大的损失需要的能量之多,甚至会让“本心”关闭体内其他系统的运作。阿波罗号的宇航员关闭太空舱里的所有设备,不就是为了省出足够的电力让他们能够重返地球。悲伤让我们不得不“养神休息”,放松肌肉,甚至流泪、恸哭。当然,这有点不雅,但却是自然规律。

确定真实性当情感指南针指向“悲伤”时,你仍然应该仔细检查,就像指针指向“恐惧”时一样。“悲伤”和“抑郁”通常是“愤怒”和“恐惧”的掩饰,因为就社交层面而言,人们更容易表现悲伤和抑郁,而不是愤怒和恐惧。实际上,医学上的“抑郁”和“悲伤”是两码事——“抑郁”是麻木无望,源于对气愤或恐惧无任何反应。若是真正“养神休息”倒是不错的;而若是医学上的抑郁就很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