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天使的对话
28048600000009

第9章 珍鸟家族——空中的珍品(2)

大鸨分布较广,在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及俄罗斯的东部,都有大鸨的踪迹。在印度和日本,偶尔也可以看到大鸨。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大鸨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草原地带繁殖后代,冬季迁至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附近。在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目前全世界野生数量不足1000只,在我国属一级保护动物。

大嘴怪兽——巨嘴鸟

中文名:巨嘴鸟

英文名:Toucans

别称:鵎鵼

分布区域:美洲热带地区、墨西哥中部、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北部

巨嘴鸟体长大约67厘米,嘴巴长17—24厘米,宽5—9厘米。嘴非常漂亮上半部黄色,略呈淡绿色,下半部呈蔚蓝色,喙尖点缀着一点殷红。眼睛四周镶嵌着天蓝色羽毛眼圈,胸脯橙黄色,脊部为漆黑色。色彩艳丽和惊人的大喙有很大的观赏价值。主要以果实、种子、昆虫、鸟卵和雏鸡等为食。以树洞为巢。巨嘴鸟后背和尾基的脊椎骨进化得很独特,从而使尾部能够贴于头部。巨嘴鸟栖息时会将头和喙埋于向前覆的尾羽下,看上去犹如一个茸球。

巨嘴鸟的喙看上去很重,但实际上很轻。嘴的外面是一层薄薄的角质鞘,里面除了一些较细的骨质支撑杆交错排列外,几乎呈中空。虽然有这种内部加固成分,但巨嘴鸟的喙还是很脆弱的,有时甚至会破碎。不过,有些巨嘴鸟在喙有部分明显缺失后,照样还可以生存很长时间。巨嘴鸟有很长的舌,喙缘呈锯齿状,喙基周围没有口须。脸和下颚裸露部分的皮肤颜色鲜艳。有几种巨嘴鸟眼睛颜色较浅,在瞳孔前后有深色的阴影,因此,它们的眼睛看起来就像一道横向的狭缝。

许多世纪以来,巨嘴鸟的喙究竟有什么用途,一直是自然学家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巨嘴鸟的喙有助于它们能够采撷到树木外层细枝上的浆果和种子。当它们用喙尖攫住食物时,就会顺势往上一甩,头扬起,食物落入喉中。这一行为可解释喙的长度,但没能解释其厚度和艳丽的着色。果实是巨嘴鸟的主食,食物中也包括昆虫和某些脊椎动物。蜥蜴、蛇、鸟的卵和雏鸟等,都可以成为巨嘴鸟的食物。有时,密密麻麻的蚂蚁大军会惊扰一些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这时,巨嘴鸟就会伺机捕捉这些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巨嘴鸟在打劫鸟巢时,它五彩斑斓的巨喙常常使受害的亲鸟吓得一动都不敢动,更不用说发起攻击了。恼怒的亲鸟只有在巨嘴鸟起飞后,才会进行反击,它们甚至会踩在飞行的巨嘴鸟的背上,但在巨嘴鸟着陆前,亲鸟会十分小心地撤退。巨嘴鸟的喙同样使它们在觅食的树上对其他食果鸟处于支配地位。此外,也可以有助于不同的巨嘴鸟种类相互识别。如栖息在中美洲森林里的黑嘴巨嘴鸟和厚嘴巨嘴鸟,它们的体羽如出一辙,人们只有通过它们的喙或鸣声进行区分。其中,厚嘴巨嘴鸟的喙能够呈现出彩虹中的6种颜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彩虹嘴巨嘴鸟来为它命名也许更贴切。而它的亲缘种黑嘴巨嘴鸟的喙主要为栗色,同时在上颌有不少黄色。巨嘴鸟的喙还可用来求偶,因为雄鸟的喙相对更细长,犹如一把半月形刀,而雌鸟的喙显得短而宽。

大型的巨嘴鸟类,即巨嘴鸟属的7个种类,主要栖息于低地雨林中,有时会出现在邻近有稀疏树木的空旷地上。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喙成明显的锯齿状,成鸟的鼻孔隐于喙基下面。体羽呈黑色或栗黑。大部分巨嘴鸟鸣声嘶哑低沉,但黑嘴巨嘴鸟和红嘴巨嘴鸟的鸣声听起来却相当悦耳动听。它们会反复鸣叫同一种音符。

簇舌巨嘴鸟个头很小,细长,尾更长。它们经常栖息在暖林及边缘地带,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较少出现。簇舌巨嘴鸟上体为黑色或墨绿色,腰部是深红色的,其头部为黑色或栗色;下体以黄色为主,大部分簇舌巨嘴鸟长有一处或多处黑色或红色斑纹,这些斑纹有时会形成一块大的胸斑。它们的长喙呈现出多种色调搭配,有黑色与黄色,黑色与象牙白,栗色与象牙色、橙色、红色等颜色。簇舌巨嘴鸟长有锯齿状的喙缘,呈黑色或象牙色,看上去很像牙齿。曲冠簇舌巨嘴鸟头顶有独特的冠羽,宽而粗,富有光泽,犹如是金属薄片上了釉后盘绕起来。簇舌巨嘴鸟的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尖锐刺耳的声音,或者如摩托车发出的那种咔哒咔哒声;少数种类则没有类似的机械声响,而是为哀号声。迄今为止,人们发现,一部分簇舌巨嘴鸟几乎全年栖息在洞穴中,其他巨嘴鸟种类中还不曾发现有这样的现象。

绿巨嘴鸟体羽以绿色为主。它的鸣声类似蛙叫和狗吠,通常是一连串冗长但不成调的喉音,或干涩的咔哒咔哒声。大部分绿巨嘴鸟生活在海拔1000—3600米的冷山林中,也有少数绿巨嘴鸟生活在低地暖林。秘鲁中部的黄额巨嘴鸟是濒危种。

巨嘴鸟既有群居的,也有不群居的。群居的巨嘴鸟一般成群规模并不大,飞行时不像鹦鹉那样密密麻麻成群,而是成零零星星的一列,而大型的巨嘴鸟种类飞行时常常先扇翅数下,然后收翅呈下落之势,继而展翅作短距离滑翔,之后重新开始扇翅上飞。由于长途飞行对它们而言显得困难重重,因此它们很少穿越大片的空旷地或宽阔的河流。小型种类的扇翅频率相对则要快得多,其中簇舌巨嘴鸟外形似长尾小海雀,但飞行时也呈单列。巨嘴鸟喜栖于高处的树干和树枝上,雨天它们会在那上面的树洞里用积水洗澡。配偶会相互喂食,但栖于枝头时并不紧挨在一起,而是用长长的喙轻轻地给对方梳羽。

大部分巨嘴鸟会把巢营于树干上因腐朽而成的洞中,如果营巢繁殖成功,这些巢就会年复一年地使用。不过,这样的树洞并不容易得到,因而繁殖的配偶数量有可能受到限制。一般而言,巨嘴鸟钟爱的洞为木质良好、开口宽度刚好够成鸟钻入,洞深0.17—2米。当然,树干根部附近若有合适的洞穴,也会吸引通常营巢于高处的种类将巢营于近地面处。如巨嘴鸟会营巢于地上的白蚁穴或泥岸中。小型的巨嘴鸟种类通常占用啄木鸟的旧巢,有时甚至会驱逐现有的主人。大型的扁嘴山巨嘴鸟会经常侵占巨嘴拟的巢,如果后者在树上的巢对前者而言足够大。一些绿巨嘴鸟还善于在朽树上凿洞穴,而小巨嘴鸟种类、山巨嘴鸟种类以及橘黄巨嘴鸟却并不是这样,它们通常会先选洞穴,然后再进行挖掘。事实上,对于巨嘴鸟来说,凿穴是它们繁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巢内无衬材,一窝1—5枚卵,产于木屑上或由回吐的种子组成的粗糙层面上,随着营巢的进展,这一层会越积越厚。

巨嘴鸟在孵卵时,亲鸟双方共同分担孵卵任务,但由于它们常常缺乏耐心,因此坐孵时间很少会超过1小时以上。亲鸟易受惊吓,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会弃卵逃走。卵孵16天左右雏鸟出生,全身裸露,双目紧闭,无任何绒毛。足部发育严重滞后,不过踝关节处长有一肉垫,即面积较大的钉状凸出物。雏鸟刚开始便依靠两只脚上的肉垫和皮肤粗糙、凸出的腹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来支撑身体。和啄木鸟的雏鸟一样(巨嘴鸟与啄木鸟外形相似),它们的喙很短,下颌略长于上颌。巨嘴鸟雏鸟由双亲喂食,随着雏鸟的发育,它们的食量越来越大,需要的果实越来越多。但雏鸟的发育非常缓慢。小型巨嘴鸟种类的雏鸟在长到4周时,身上的羽毛仍然十分稀少,而较大种类的雏鸟发育到1个月时身上仍是赤裸的。双亲共同照看雏鸟,但夜间没有固定由哪一方负责看雏。大的排泄物和残留物会用喙啄出巢,有些种类如绿巨嘴鸟,巢保持得相当整洁,而红嘴巨嘴鸟会让腐烂的种子留在巢中。

神话之鸟——黑嘴端凤头燕鸥

中文名:黑嘴端凤头燕鸥

英文名:Thalasseus Bernsteini

别称:神话之鸟

分布区域:菲律宾群岛;中国山东、福建、广东沿海

黑嘴端凤头燕鸥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属于鸥科鸟类动物,迄今为止,别的地方还没有发现黑嘴端凤头燕鸥。根据统计,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全球数量不超过100只。在我国,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到2000年,人类对它们一共只有6次确切的观察记录,其中我国有5次观察记录,可见其稀缺程度了。黑嘴端风头燕鸥因稀少而显得神秘,所以它们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

海岸岛屿,是黑嘴端凤头燕鸥的主要栖息场所。人们对于它的食性、习性、繁殖等情况,目前还知之甚少。黑嘴端凤头燕鸥的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黑嘴端凤头燕鸥又叫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中型水鸟,体型不大,体长大概38—42厘米。它的羽色与黄嘴河燕鸥较为相似,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淡灰色,几乎呈白色,而黄嘴河燕鸥的羽色较深。黑嘴端凤头燕鸥尾上覆羽和尾羽为白色,而夏羽自前额经眼睛到枕部的头顶部分,以及头顶上的冠羽均为黑色。初级飞羽的内具楔形的白斑;尾羽呈深叉状,外侧尾羽逐渐变尖;颊部、颈侧、后颈、颏部、喉部和下体均为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额和头顶为白色,头顶具有黑色的纵纹,虹膜褐色。嘴比燕鸥类略粗,而且稍微弯曲,呈黄色,尖端具有黑色的亚端斑,与黄嘴河燕鸥不同,但冬季嘴则完全变为黄色。脚和趾为黑色,与黄嘴河燕鸥不同。

黑嘴端凤头燕鸥与大、小凤头燕鸥的区别不大,黑嘴端凤头燕鸥黄色的嘴其端部1/3为黑色。小凤头燕鸥的亚成鸟,则为褐色,而且翼内侧色浅并具两道深色横纹,背及尾近白而具褐色杂斑。虹膜呈褐色;嘴呈黄色,前端黑色;脚呈黑色。黑嘴端凤头鸥的叫声很难听,叫声沙哑,且还高叫。

黑嘴端凤头鸥目前已经很难发现自然生态标本了。从前除了夏季在我国山东采得标本外,也于春秋季和冬季期间分别在我国广东、福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地采到过标本。所以估计它繁殖于中国山东沿海岛屿,然后迁徙和越冬于我国南部沿海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黑嘴端凤头燕鸥自1937年以后一直未有任何可靠性的报告,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这一物种或许已经绝灭了,但在1978年和1980年又分别在我国河北和泰国被发现后,才知其没有灭绝。后来于1991年在黄河河口湿地又发现了3只黑嘴端风头鸥。另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海岸仍然发现有它们的踪迹,正在迁徙的燕鸥曾在八掌溪被发现。

尽管如此,还是一直不知道黑嘴端风头燕鸥的繁殖之地。

2000年,人们在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发现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繁殖纪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黑嘴端凤头燕鸥有繁殖纪录的地方。而黑嘴端风头燕鸥能够在马祖存活,可能是与马祖过去是一处军事禁区,人员进入当地被限制有关。目前马祖已经成为一处自然保护区。另外,2004年在浙江韭山列岛也发现了它的一处繁殖地。

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黑嘴端凤头燕鸥成为鸟类学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在浙江省沿海的韭山列岛也发现了另一个繁殖群,这两个繁殖群是目前世界上残存的两个群体。

尽管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再次被发现令人欣喜若狂,但是,中国科学考察队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却又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这种珍稀鸟类的全球总数在3年间减少了一半,已经下降至不足50只,下滑速度惊人。目前,黑嘴端风头燕鸥已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易危物种。

令人们惊喜的是,在2008年11月的《国家人文地理》上出现了关于黑嘴端凤头燕鸥的详细报道和图片。这无疑能让人比较系统地认识这种动物,并了解这种动物所面临的困局。既然黑嘴端凤头燕鸥已经受到媒体的关注,那就意味着这种鸟已经被人所关注,对这种鸟的保护意识已经形成一小股力量,而更大的保护行动还需要全人类继续的努力。

古代武士——双角犀鸟

中文名:双角犀鸟

英文名:Great Pied Hornbill

别称:大斑犀鸟,印度大犀鸟

分布区域: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双角犀鸟属于大型鸟类。在我国所产犀鸟中,它的体形最大,体长可达120厘米。雄性成鸟的大嘴,长30厘米,它还长有一个大而宽的盔突。微凹的盔突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就像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头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双角犀鸟”。上嘴和盔突顶部均为橙红色,嘴侧橙黄色,下嘴呈象牙白色。它的颊、颏和喉等部位均为黑色,后头、颈部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为白色,还有明显的白色翅斑,极为醒目。尾羽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带状斑。双角犀鸟的腿是灰绿色的,沾有褐色,它的爪子几乎为黑色。雌性双角犀鸟的羽色和雄性双角犀鸟相似,只是盔突比较小。有趣的是,雄性双角犀鸟眼睛内长有深红色的虹膜,雌性双角犀鸟的虹膜却是白色的。在双角犀鸟的眼睛上方还生有粗长的睫毛,这在其他鸟类中也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