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特征来看,公允价值绝对是在好的时候可以使公司的报表更加好看,在坏的情况下使公司的报表更加难看。但从更深层次来说,如果没有公允价值也就不会有更差的时候或更坏的治理。”——会计学家瓦茨
“毁掉”一家公司
就算没有听说过公允价值这个词,但你肯定听说过雷曼兄弟这家全球知名投资银行,因为它在2008年9月15日的破产申请成为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标志。许多研究者正是将雷曼兄弟的破产归咎于公允价值在金融业的泛滥,那到底什么是公允价值呢?
先看看以下这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购买了一幢房屋,假设可以用10年,10年后就正常报废,没有净残值。当时的购买价格是1000万元,那么在会计核算上,该幢房屋被计入了固定资产这个科目类别,并同时计量为1000万元,然后每年计提100万元的折旧费用(假定平均摊销)。
可是,在使用5年后,公司发现房地产价格快速的上涨,这幢房屋的价值已经上涨到了1500万元,此时公司开始困惑了。因为按照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每年都必须对外公布财务报告。问题便随之产生了:应该对外披露500万元呢?还是1500万元?
因为根据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每年折旧100万元,5年共折旧500万元,固定资产剩余价值500万元,这并没有什么计算错误。然而公司的管理层始终感觉不妥,因为按照这种方法核算,就意味着公司在告知所有报表阅读者一个事实:公司目前正拥有一幢价值500万元的房屋,但这幢房屋目前真正价值为1500万元。也就是说,倘若立即将其出售,公司便能够收到1500万元的资金,似乎这1500万元才是这幢房屋的真实价值。
这两种逻辑推论都没有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不同的计量,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计量结果。
与企业管理中谈到的利润不同,在会计上,企业的利润不一定非得是实现了的利润,也可能仅是停留在账面上的,只有等待产生这部分利润的资产出售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利润。
公允价值的变动就是产生非收现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以上面例子为例,如果企业将这幢房屋出租,从中赚取租金,那么只要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一定条件,就可以将其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当房屋价格上涨(下降),房屋这项固定资产在会计上就以上涨(下降)后的价格重新计量,上涨(下降)的部分就称之为“公允价值变动损溢”,这部分价格变动就会增加(减少)企业利润。
计量属性
究竟什么是公允价值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的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除此之外,计量属性远不止公允价值这一种,还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但是,公允价值并不是完美的,从它一诞生的那刻起就受到很多的质疑,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部分因公允价值而产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对企业而言,它没有真正实现。未来将这幢房屋出售时,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价格,它无形中增强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
不管怎样,既然会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那么它就可能对企业的利润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
“商学院点拨——公允价值: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羔羊?”
在金融危机后,社会各界开始反思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在所有的诱发原因中,反对公允价值的呼声格外强烈。
他们认为公允价值是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其理由,随着美国利率的连续上调,按揭购房者每月偿还的利息不断上升,导致部分人无法按期支付月供,再加上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下跌,使得资产管理人(如投资银行等)将市场价格下跌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在账面上出现亏损的局面。市场并不全是理性的,投资人看到亏损后,开始抛售手中的资产,从而加剧了恐慌的产生,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被迫低价变现资产。
因此,这一批反对公允价值的人们认为公允价值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如果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而是采用历史成本,那么账面上就不会出现亏损,也不会进一步恶化成金融危机。
然而,也有人说,把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公允价值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只不过近年来运用范围扩大了罢了。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缺陷,是资本逐利的本性导致的,公允价值只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转移公众视线的手段而已,它被当成了替罪羔羊。
时至今日,关于该不该推广公允价值在财务和金融领域的运用的争论还远未停止。不管怎样,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方面的确功不可没,如何更好地权衡公允价值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重要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