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8招提高利润的秘技
28044200000017

第17章 消灭可怕的存货

“存货的生命,如同菜架上的生菜一样短暂。对于原料价格或信息价值很容易快速滑落的产业而言,最糟糕的情况便是拥有存货。”——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迈克尔·戴尔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观点中,人们总是认为,一家企业要进行生产,必须得有自己的仓库,用来储存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同时,还可以用来暂时存放没有销售出去的商品。

库存的拖累

无论是学者们在理论上进行分析,还是实践者的工作体会,都发现企业的存货往往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成本。比如,企业花费资金购买原材料,在原材料未被生产领用之前,实际上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在经济学上,这部分由于未被用于他处,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同时由于这部分原材料的存在,还得专门用仓库来保管,无论是自行修建,还是租入使用,仓库也要耗费资金,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原材料在保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

不仅如此,倘若产品生产出来后,还不能及时的卖出去,那么企业还得产生保管成本和资金成本,包括与仓库有关的成本、资金未能及时收回而占用的机会成本,以及产品因技术进步而出现贬值的风险等。

可以看到,存货对企业的利润来说,并不是什么有利的东西,它们在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抵减企业的利润。

美特斯邦威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我国休闲品牌中曾一度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最近几年,该公司一直受到存货的困扰。

据有关机构分析,该公司存货水平如此之高,原因在于近年来公司的过度扩张,为了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扩大生产批量,再加之金融危机后,人们的消费能力在短期内尚未迅速增长。过高的库存拖累了发展,公司不得不通过延长收款期的方式销售,这便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打折频率也逐渐提高,幅度也进一步加大,这又降低了产品的档次。

不难看出,美特斯邦威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受到库存的拖累,导致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零库存的成功运用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因存货而支出的成本则逐渐成为了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物流专家们提出了“零库存”的概念,并在多家全球著名的企业中得到了运用。

戴尔公司(Dell)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朗德罗克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他也是该公司现任的首席执行官。

戴尔可谓是“零库存”理论运用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据估计,21世纪初期,戴尔公司的库存量相当于5天的出货量,一般PC机厂商的库存时间为2个月,而中国IT巨头联想集团是30天,这样的直接经济效益便是戴尔拥有3%的物料成本优势,反映到产品价格上就是2%或3%的优势。

这都是因为戴尔公司采用了“零库存”的管理模式。多年来,戴尔公司之所以一直保持低水平的库存,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历过惨痛教训后才悟出的道理。

在公司刚成立4年多后就成功上市,第一期就募集到了3000万美元,这对于当时的戴尔公司来说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的金额了,管理层也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公司确定快速扩张,并购买了大量的储存器,以备进行规模生产。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储存器到后来成为了公司发展最大的障碍。因为电子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超过了很多传统行业,前期储备的储存器还没有等到组装成产品,更高等级的储存器就已经面世了。如果将其继续组装成型,该产品也属于快被淘汰的型号;如果不组装,那么这些储存器也只能低价亏本变现。就这样,戴尔公司陷入了严重的存货困局。

从此,该公司痛定思痛,积极推行“零库存”管理。一方面,与传统生产性不同,戴尔公司并不预先生产过多的产品以备市场所需,而是采用订单方式,当客户下达订单后,再组织生产和装配,一旦生产完毕随即发货给客户,这便省去了大部分产成品仓库成本;另一方面,该公司也不提前采购过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而是等到客户下完订单后,再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如尺寸、颜色、型号等),立即通知上游供应商在短时间内(如几个小时内)配送原材料和零部件,而戴尔公司主要只负责在厂内完成组装,这便省去了大部分原材料仓库成本。

然而,戴尔公司的“零库存”管理也颇受争议。反对的声音认为,戴尔公司的“零库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它只是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存货成本和管理风险“强制性”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很多供应商为了不失去戴尔这样的大客户,被迫在戴尔公司周围租用昂贵的仓库用以存放原材料和零部件,避免戴尔公司下达采购指令后由于物流原因无法准时配送,这样一来,原本应由戴尔公司承担的库存成本却由供应商来承担了。

那么,这些供应商为何要同意戴尔公司这种要求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戴尔公司在电脑这条产业链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它的品牌效应和大规模的采购数量使得它拥有明显的话语权。

然而,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另一面。2011年上半年,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爆炸,核辐射一度威胁到日本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许多日本企业运用了实时制的管理模式,这其中不乏著名的国际性大公司。

在核危机爆发后,这些大公司的原材料无法得到及时、足量的供应,生产持续中断,而下游企业也在短时间内,由于产品极度短缺,被迫停产。零库存和实时制,一方面确实降低了企业的存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外部企业的产品和原材料供应,降低了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似乎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库存太多,则会占用资金,增加开支,降低经营效益;库存太少,或者零库存,虽然减少了开支,提高了利润,但却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那么,一个企业应当保持怎样的存货水平呢?这个问题只有决策者根据不同的经营环境,加上不断地尝试,才能做出符合该企业这一特定时期的存货决策。

“商学院点拨——经济订货量”

财务学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储存多少数量的存货对企业最有利呢?也就是说,存货水平控制到什么范围内既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又能够将存货成本降至最低。

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储存存货的成本构成?通常认为,存储存货成本由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构成。

取得成本包括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一部分订货成本是固定的,用F1表示,如采购部门的基本开支;另一部分与采购数量Q成正比关系,用D/Q·K表示,D代表全年采购量,K代表每次采购成本,如差旅费等。那么:

订货成本=F1+D/Q·K

购置成本是指采购存货本身的价格,它与采购成正比例关系,用DU来表示,U代表存货单价。

因此,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F1+D/Q·K+DU

储存成本是指与保管存货有关的成本,一部分是固定的,用F2来表示,如仓库租金;另一部分是变动的,与存货数量相关,用Q/2·Kc来表示,Kc代表单位保管成本。

因此,存储成本=F2+Q/2·Kc

缺货成本指因存货供应无法满足生产所需而造成的损失,用TCs表示。

综上,总成本=F1+D/Q·K+DU+F2+Q/2·Kc+TCs

这些成本之间可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为了减少缺货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即减少缺货成本,就需要增加企业的存货储备量,这就导致企业储存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