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帮传奇(第四部)——浙商纵横
28033100000075

第75章 危难时刻的坚持

所有的英雄都会有光辉灿烂的少年时代,但是在丁磊身上似乎没什么体现。

他创业的最大理想是“手下不超过100号人,收入一两千万元,睡觉睡到自然醒,可以自己决定出去旅游。”他从来不曾想过能做成今天的成就。

丁磊是浙江宁波奉化人,少年期间没有显示天才的迹像,读高中时因为成绩倒数,被老师骂“拖了全班的后腿”。如今,他和蒋介石父子成了奉化中学对外宣传的杰出校友。

1989年,他以高出重点线一分的成绩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因为学习所在的成都离家足够远,而且校名里有“电子科技”这样的字眼,他自小喜欢电子一类的玩意,在初一时就组装过六管收音机。

丁磊从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他却极度自信:他认为在他感兴趣的学科里没有比自己更厉害的同学,甚至包括老师。他学的是通信技术,却经常逃掉自己的专业课去旁听计算机系课程。他说感觉到计算机对人类的影响已经不会只是一种计算或者教学的工具。

1992年,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校园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的丁磊放弃了考研的打算,决心要去做一番事业,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为一些客户写程序了。

毕业后,丁磊被分配到家乡的宁波电信局,这是当时公认的好单位,房子、工资都不错,但是丁磊并不满足于这种安逸,他想做的事情无法在岗位上发挥出来。丁磊经常“不务正业”,写一些小程序,很多同事都不理解。后来丁磊说他骄傲的是1994年他就已经搞明白了互联网的基本原理,诸如TCP/IP协议等,代价是厚着脸皮去借别人的英文书复印,以饭局为补偿。

此时的珠三角是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对年轻的丁磊极具吸引力,他决心南下。宁波电信局没打算放他走,丁磊不管,给单位领导打了个招呼,拎着箱子走了。10天后,他被电信局除名。

1995年,丁磊来到广州,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有技术,就算做不了老板,打一份很好的工还是可以的。”1997年,在广州淘金路的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里,丁磊开创了网易,名字的意思是,为了让中国人上网更容易。

网易的起家并不是靠网站,而是软件,丁磊开发的免费邮件软件,出售给各地电信部门,每个能卖10万美元。与此同时,网易在网站建设上也开始了建设,后来的三大板块,免费个人主页、社区和免费邮箱,一开始就有了雏形。

经营互联网业务,最好能有一台服务器放在电信局里,怎样能不花钱就把自己的服务器架到电信局机房里去?丁磊为此费尽了心机。

最后,丁磊向广州电信局呈上了一份“丰富Chinanet服务,吸引上网时间”的方案,方案指出:现在Chinanet上的服务很少,因此无法吸引用户上网,用户即便上了网,没有好的服务,也待不住。而网易提供的BBS服务能够吸引大批用户上网,并且能让网民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广州电信局领导听了这个方案觉得有理,而且电信局又不用出资,这个服务也不会和电信局产生竞争,于是就给了网易一个IP地址,让他们把服务器放到了电信局。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为服务器托管业务,公司要付给电信局很高昂的费用,而网易只是到后来才交给了广州电信局一些钱。到现在丁磊都自豪自己当初的那个方案写得非常好,“几乎可以打动任何一个电信局”。

2000年之前,Yahoo引领的门户热潮席卷了中国。网易也开始转型。和其他几家门户网站不同的是,在没有任何风险投资的情况下,丁磊开始自己花钱做门户网站,在软件上赚到的钱全砸在门户业务上。他的团队觉得他疯了,但是丁磊坚持看好未来的互联网广告市场。没想到网易在一项门户网站评选中被评为最受欢迎的门户网站,网易在门户网站的地位得以确立。

与此同时,网易大举北上,将总部转移到北京,开始聘请国际职业经理人团队。丁磊请台湾人黎景辉担任CEO,自己转任首席技术官。一切都为了向纳斯达克冲刺,新浪、搜狐、网易此时成为三大门户网站。

2000年6月30日,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谁想到,正赶上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当天收盘时,股票就跌破发行价。随后,持续走低,直至被停牌。而此时网易内部,也曝出激烈的矛盾,丁磊和CEO黎景辉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内外交困之下,刚过而立之年的丁磊难免抓狂。下属经常在上班时看到他喝酒后的样子。

丁磊想到了一卖了之,此时香港有家公司有意收购网易,丁磊想就此退出,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谁也无法想到,收购前进行财务审查,网易被曝存在巨大的财务漏洞,而且金额高达百万美元以上,这些财务漏洞又和网易的广告策略有很大关系,而这一切又是中国广告界长久以来诸多弊端中最常见的一种。

收购一事自然没了下文,纳斯达克也开始介入调查。2001年9月4日,网易被正式停牌,美国的投资人开始起诉网易。《华尔街日报》的评价是,“总部设在北京的互联网门户网站网易似乎走到尽头”。

丁磊此时在痛苦地挣扎中,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农村到城市,任何赚钱的生意他都想过,比如卖电脑,比如纽扣等。

丁磊在打算卖掉网易的时候,想到了曾经在央视做节目有过一面之缘的老大哥段永平。在丁磊创业的时代里,段永平是珠三角民营企业家的一个传奇。在深圳的五洲宾馆,段永平劝丁磊坚持。

“你现在有一个公司,为什么还要从新来过?你现在还有这么多的现金在手上,公司股价又这么低,对方条件也不好。不是卖得好时候。你要真卖,卖给我好了。”

坚定信心后,丁磊也恢复了他对中国互联网界的市场信心,而好机遇也在这时眷顾了他。性格、勤奋和好运气,齐聚了这三大因素的丁磊终于等到了翻盘的一天。

随后的故事堪称一段传奇:网易终于复牌,段永平大量购入网易在二级市场的股票,以不到1美元的低价大量收购。此时网易的短信、网游两大业务全面发力,互联网广告业务也开始稳定上升,美好的时代终于又来了。

2003年10月10日,网易股价升至70.27美元的历史高点,比最低点时攀升了108倍,被著名的彭博财经通讯社评价为“成长性可以称为纳斯达克第一股”。

段永平在网易的投资实现了百倍增值,他也因此获得了“段菲特”的称号。

此时丁磊的个人财富也在激增,2003年,他同时成为福布斯和胡润两大富豪榜的“首富”。这一年,丁磊32岁。

《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认为丁磊和苹果的乔布斯非常像,他们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新的产品,来维持企业的运转。

丁磊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自己的成功是产品为王的结果,能把一个产品做好就很了不起了。他信奉《基业长青》的理论,能够击败竞争对手是因为不断自问“如何自我改进,使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

成为首富之后,丁磊开始低调,他辞去了自己担任的CEO职位,担任网易网络架构师,把自己摆到了幕后。

随着年龄增长和朋友的影响,丁磊也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这几年公益成了他另一个关注的标签。在他身边的人看来,他对社会越来越有期待了,而且觉得自己是可以做成一些事情的。2006年9月,丁磊和段永平联手向浙江大学捐助4000万美元,这是中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捐助,其中丁磊出资1000万美元。段永平是浙大校友,尽管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