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帮传奇(第四部)——浙商纵横
28033100000074

第74章 将多元化进行到底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由郭广昌发起、联合16家民营企业创办的中国民企联合馆里,用16家企业名片组成的“太极16式”巨人像弹眼落睛,上千只沉浮起伏的白球幻化而成的“活力矩阵”,演绎着中国民营企业生生不息的现存状态与强烈愿景。

郭广昌,现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按照他持有的股份计算,2010年他的个人财富已达到近300亿元。

郭广昌出生于金华东阳的一个农村家庭,1985年从东阳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学习哲学,1989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波澜不惊的工作并不能让年轻的郭广昌满足,他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于是决定出国留学。他为此积极准备,先后通过了TOFEL和GRE考试,而且还从老师和亲戚那里借了出国所需的资金。

如果命运不发生转折,他也许出国做了一名留学生。临行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人生的看法。1992年,上海因为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变成了投资和创业的热土,浦东的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郭广昌敏锐地感到,国内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决定放弃出国留学,转而下海创业。

郭广昌和同样在复旦大学工作的梁信军一拍即合,又找到汪群斌、范伟和谈剑新,5个人合伙成立了公司,从郭广昌和梁信军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就叫广信科技咨询公司。这5个人就是后来复星集团的“五虎将”,启动资金就是郭广昌准备的3.8万元留学费用。

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诞生的这家调查公司就是复星最早的雏形,当时公司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386电脑。为了跑业务,他们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机遇和努力,使他们很快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元。

接下来做什么?这是令郭广昌倍感头痛的问题。街上的咨询公司、调查公司越来越多,利润也越做越薄。郭广昌想自己做产品,先后搞过彩色火焰蜡烛、咕咚健身糖、婴儿尿湿报警器,但都不成功。眼看着赚来的钱越做越少,郭广昌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于是他们决定做房产销售。当时上海卖房子的通常做法就是在工地附近挂一块售楼广告牌,而且喜欢将房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

郭广昌卖房子的不同之处是打广告,在报纸上登,夹报广告也做,还有邮递广告,房子也不是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而是一间间、一套套地卖给个人消费者,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办法,在当初却很新鲜。

为了把当时一些“海归”的家庭情况打听清楚,他们还跑到出入境管理部门去查,把广告送上门,结果房子的销售量一下就上去了,他们赚来了第一个1000万元。

1993年上半年,他们决定放弃自搞产品,回到母校,找到生命科学院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了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在合作方式上,复星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有了新的项目之后,他们成立了复星集团。从乙肝试剂上,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那是在1995年。

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民营经济地位得以确认。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募集3.5亿元资金。一个月之后,复星前身上海复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复星在郭广昌的带领下,开始向钢铁和矿业进军,先后兼并四川南钢,投资宁波钢铁和招金矿业。

2007年7月16日,复星集团的母公司复兴国际在中国香港联交所整体成功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成为当年香港联交所第三大IPO。复星集团也成了市值800多亿元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稳居中国企业前100强。

至此,郭广昌的复星系已经形成了涉及生物制药、钢铁、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产业规模,直接、间接控股和参股的公司逾100家。

郭广昌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四次重大机遇,最早是开放搞活,出现了很多个体户;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知识分子可以“下海”办公司;第三次是资本市场开放,让一些业绩不错的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有了上市的机会;第四次是1998年国有企业退出非竞争性行业让出的机会。这些机遇,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民企。

郭广昌说,先后涉足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服务及战略投资业务的复星,正是在第二次机遇中起步,第三次机遇中助跑,第四次机遇中腾飞,如今已炼成一个大型投资控股集团。

在复星进军地产业的时候,就有人非议:“有的企业又做钢铁又做房地产,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很多人都不看好复星什么都做,认为这样会无一专精,最终将一事无成。

然而,郭广昌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将多元化进行到底”。复星的结构、团队、文化,无不打着多元化的印记。郭广昌创业第二年就同时搞了两个产业,所以复星的多元化在创业之初就种下了“因”。在郭广昌眼里,他就是要把复星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集团,而且,凡是涉及的,一定要做到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