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帮传奇(第四部)——浙商纵横
28033100000060

第60章 并购沃尔沃,上演真实版蛇吞象

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李书福没少下工夫,但是他明白,吃掉那些近百年的企业,不仅需要机遇,更是需要实力的。

2002年,李书福看上了正筹划出售的英国罗孚汽车,但因缺乏经验,又“不懂规矩”,最终慢了一步,让南京汽车公司抢先一步。4年后,他惊喜地发现奔驰汽车意欲剥离时尚车型Smart生产线,李书福对奔驰仰慕已久,但对方根本看不上吉利集团,一上来提出的苛刻条件就让他哑了火。

两次失败后,李书福再次迎来了机遇。2006年,吉利集团与英国百年汽车企业锰铜控股公司一拍即合,双方合资成立了上海英伦帝华合资公司,在上海生产有“伦敦标志”之称的黑色面包出租车,实现了“英国品牌中国造”,并承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用车辆的生产。2008年,金融危机让世界汽车企业发抖,李书福逆势而进,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然而,与沃尔沃一比,这些企业都相形见绌了。沃尔沃是瑞典有着80多年历史的国际名牌,是与宝马、奔驰、奥迪齐名的顶级豪华车生产商。沃尔沃有着“世界安全性能最高的汽车”的荣誉,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拥有低碳发动机的生产技术,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

按常理说这样级别的汽车公司不是现在的吉利敢有非分之想的。谁想沃尔沃的销售近年来江河日下,连年亏损,1999年被美国福特公司收购。可是,福特公司也回天乏术,用尽了千方百计也没能扭转局面。

2007年,李书福去了一趟英国,到汇丰控股公司的总部“找钱”。得到对方的融资支持后,他前往美国拜访福特公司高层。当时,福特公司深陷财务困境,亏损额高达126亿美元,为此不得不甩掉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即便如此,它仍然舍不得出售沃尔沃。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李书福仍不死心。他曾连续两年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不为销售多少吉利汽车,目的就是找机会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喝杯咖啡,“聊聊沃尔沃“。对方却告诉李书福,福特的重组自救计划已初见成效,不会考虑卖沃尔沃。“我们福特一年的销售额是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是1000多亿元。”言下之意就是:只有福特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才有资格拥有沃尔沃。

最初,在福特公司高层看来,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计划,完全是“蛇吞象”式的妄想,是不自量力的表现。然而,李书福软磨硬泡的时间长了,福特公司的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黄皮肤、笑眯眯、执著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因此,2008年底,金融危机之中无暇自顾的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书福。

2009年初,福特公司独立董事约翰·桑顿率代表团拜访吉利集团,目的只有一个:考察有意收购沃尔沃的买家实力和诚意。结果,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福特公司应当认真考虑吉利集团的收购提议。

在福特总部,李书福的收购提议被讨论了好几个月,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考虑,董事会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一致意见。

为了说服福特公司,李书福找到了全球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著名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和著名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队。

李书福还“挖”来了4位业界的顶级精英——原华泰汽车集团总裁童志远、原英国石油公司的高管张芃和袁小林、原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总裁沈晖,打造全新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既了解国际并购事务的规程,也熟悉与欧美国家政府打交道的套路,因此成为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行动的决策机构。

谈判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光是双方准备的资料和谈判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吉利集团谈判团队的成员,由于经常往返于国内和欧洲之间,常常早上醒来时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

工会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行动中经常遇到的“拦路虎“,李书福也碰上了这个难题。一次,在和沃尔沃公司的工会代表谈判时,对方给李书福出了一道难题,问他能不能用3个词来说明为什么吉利是最合适的竞购者。当时,场上的气氛有些尴尬,主持人本打算出来圆场,但李书福摆摆手,决定自己面对这道难题。英文并不流利的他回答说:“我想说的3个词就是I love you。我爱你们,我爱沃尔沃这个品牌。运营好沃尔沃品牌以及爱护沃尔沃的员工、保障员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责任和义务!”李书福的这番表白,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终于有了选择:在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中国吉利集团两家公司中,吉利集团被列为优先竞购者。

2009年12月,福特对外宣布已和吉利达成框架协议。此时,没有人再讥讽李书福“痴心妄想”,2010年3月28日的签字仪式,只是他为自己的梦想画上一个句号而已。如今,外界最关心的是,李书福将如何运营沃尔沃这个品牌。

李书福在签约仪式上的发言一语中的:“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他说,沃尔沃是一只“应该回归森林的老虎“,要解放这只“老虎“,就需要恢复沃尔沃自身的价值。沃尔沃的管理团队也被原封的保留。

李书福已为沃尔沃制定了一份宏伟的“复兴计划”,虽然还未真正迈出脚步,但李书福已放出豪言:“吉利打算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生意人有句老话:不熟不做。但李书福完全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从19岁照相“创业”,到如今“蛇吞象”吃下沃尔沃,李书福一路走来,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漠视既有的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

汽车业是拼规模的行业,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没有几十亿上百亿元资金,根本就无法玩得转,而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汽车巨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当然也是受益者,中国的后来者要玩汽车,必须遵循他们制定的这一规则。中国的主流汽车厂商,都是按照这一思路在做,从目前来看,做得也不错,大家其乐融融。但问题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并不掌握话语权。这可能就是李书福所说的“汽车合资就是抽鸦片”所造成的后果。

收购沃尔沃,使得李书福终于有了与汽车巨头平起平坐论道的机会。对李书福来说,能否借此开创出自己也是中国的汽车王国,现在还未可知。但有了此前的一系列成功做背景,业界对李书福的期许多过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