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结核菌感染,结核性脑膜炎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
只要早期使用抗结核药,即可完全治愈。但是,若迟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发病,会出现头痛、呕吐、惊厥、嗜睡及面神经麻痹等等。晚期,表现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流取脑脊液时,可发现有特殊的变化,借以证明结核病。
此病的治疗方法应是早期发现,进行强力的抗结核疗法。
粟粒型肺结核
结核菌经过血液循环,由肺动脉播散至双侧肺部,即为粟粒型肺结核。自X光片可看到双侧肺部有均匀粟粒大的阴影,突然发病,伴有高烧、呼吸困难与咳嗽等全身症状。延缓治疗难以治疗,若能极早治疗,几乎百分之百皆可痊愈。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又称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的一个类型。本病多见于儿童,常在原发性肺结核有大量细菌随血运播散而人体抵抗力较弱时发生。起病急骤,病情较重。病人常有高热、盗汗、衰弱等,X线拍片可见两肺均匀散布的粟粒状阴影。本病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的抗结核治疗措施。
先天梅毒
孩子的梅毒几乎都是先天性的,先天性梅毒是由于母亲患有梅毒,特别是患早期梅毒和螺旋体血症,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感染。新生儿梅毒死亡率极高。
乳儿梅毒:自出生后3周至3月之间出现症状。大部分是营养状态不良,脸色苍白,皮肤、黏膜发生皮疹、大疱及大片脱屑。手掌、脚背形成厚茧,脸、唇、鼻翼会出现裂纹,情况严重的,会出现鼻塞与鼻出血。这是因为鼻黏膜受到侵犯。骨头会发生骨膜炎、软骨炎,所以手肘、膝关节会肿痛,无法移动,类似麻痹的样子。此外,也会出现贫血、肝脏或脾脏肿大、脱发等现象。
迟发梅毒:出现于学童期的梅毒。婴儿期即潜伏有梅毒,主要症状是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楔状齿及马鞍鼻等。此外,亦会出现皮肤、骨、神经等症状。
梅毒可借助梅毒血清反应加以诊断,只要是阳性,即使没有症状,亦须接受治疗。不过,若母体具有阳性梅毒反应,新生儿即使不受感染,抗体会移至胎盘,血清反应会呈现阳性。只是数个月后会自然转为阴性,所以,可与真正的梅毒加以区别。
静脉注射青霉素和砷剂对治疗此病皆相当有效。彻底消灭成人梅毒是根本的预防措施。在产前保健工作中,对可疑的孕妇须作血清学检查,必要时可在妊娠早期及晚期进行多次检查,发现疾病即进行彻底治疗。对有二期梅毒的孕母在妊娠末1个月进行抗毒治疗,可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从90%降低至2%以下。
吸血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至人体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与污水源的接触,此外,在饮用生水时尾坳亦可从口腔黏膜侵入体内。
血吸虫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吸虫病是在大量感染尾蚴的情况下发生的,病人发病迅猛,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晚期或直接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发展较慢,早期对体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晚期后则出现腹水、巨脾、侏儒等症,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造成死亡。
凭借着病原体的检验报告或血清反应,即可得知是否已患有此病。
目前国内治疗血吸虫的药物有吡喹酮、硝基呋喃类药物及锑剂。
念珠菌病
此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感染症,可能侵犯皮肤或黏膜,也可能侵犯内脏。
典型病变是口腔黏膜出现鹅口疮。此外,也可能出现类似婴儿尿疹的婴儿寄生菌性红斑。主要特征是尿布所接触的皮肤呈现红斑水疱,周围的皮肤细细地剥落。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尿疹。
侵犯内脏,会侵犯全身,如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而出现各种症状。
治疗本病可服用制霉菌素。
蛔虫症
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患者常因成虫所致而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有时出现情绪不宁、烦躁、磨牙、瘙痒及惊厥等;部分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有时还会引起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及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虫积”、“虫疳”、“蛔疳”等范畴,认为多由饮食不洁、过食生冷、食滞中焦、湿热内壅等原因所致。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因吃下了被蛔虫卵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或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卵从口食入而引起。
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还常有异食癖,喜吃炉渣、土块等,时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出现贫血、面容黄瘦、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易并发胆道蛔虫、肠梗阻、阑尾炎等疾病。
最近由于农作物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患病情况已大为减少,尤其少见于婴儿期。蔬菜附着有虫卵,吃下去即会发病,所以,在进食蔬菜时,最好能彻底清洗,除去蛔虫卵。
此外,蛔虫不耐热,所以,蔬菜最好经过炒熟之后再进食,餐前也必须洗手十。过敏性、体质性的疾病。
过敏
过敏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不过,已有被滥用之嫌,所以,应该明确概念。
进入细菌或异物的话,体内会产生物质以对抗异物,加以排除。前者称为抗原,后者称为抗体。抗体与抗原互相作用,引起反应,如果抗体能消灭细菌,使其无毒性的,称为免疫,反之,如果有不利作用的,称为过敏。
形成过敏的原因称为抗原,抗体又称为过敏抗体。抗原入侵体内的途径有气管(吸入性抗原)、口(饮食性抗原)、皮肤(经皮性抗原)、感染(感染性抗原)等等。当抗原进入体内时,是否会产生过敏抗体,除了决定于抗原的种类之外,个人的体质亦有很大的影响力。简言之,有些人容易过敏,有些人则不会。
发生过敏反应的,血管的透过性增强,发生肿胀、肌肉萎缩等。此外,还有各种症状,例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湿疹等。
这些过敏病与过敏反应,只要有抗原即可证明。不过,可能不止一个抗原,而是与数个抗原有关。
有时候某些症状与过敏反应极为类似,却无法证明出抗原,只好以遗传的因素来查明。
诊断过敏性疾病除了取出抗原诊断之外,尚可利用皮肤反应、血清学的诊断法等等。对患儿而言,由食物所引起的过敏,并没有确实的方法可加以诊断。只有使用尝试法,自饮食中除去某些食物,如果因此而使症状消失,即可知道是该样食品而引起的过敏。然而,过敏的发生很少只是居于一种原因,所以,很难掌握住其中的关系。尤其最容易造成过敏的牛奶、蛋、鱼肉等,是婴儿期营养上不可缺乏的重要食品,所以,千万不可任意的断定是这些食品所起的过敏。吃下某些食品之后,若出现过敏症状,可反复进食两三次,如果出现同样的症状,则很可能是由此种食品所引起的过敏。千万不可只凭一次的现象,而枉加判断。牛奶所引起食物过敏的比例是0.1%~7%,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患上的。
治疗此病的方法为:查明抗原,原则上须将其除去。不可能除去,应逐渐地少量供给抗原,使身体产生抵抗力,称之为减感治疗法。
出现过敏反应时,会形成组胺等物质,与发现症状有很大的关系,可使用抗组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来压抑。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或称变态反应习惯疾病。患儿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而带有哮鸣声的气喘,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等。多为发福急性发作,若哮喘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不缓解,症状重,一般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时,称为哮喘持续状态,需紧急处理。大多数患儿在5岁前就有发病,且男孩的发病明显多于女孩。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机制是气管、支气管的痉挛、狭窄,因此,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首先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以抑制气管、支气管的痉挛,如应用氨茶碱、舒喘灵等。然后,这只是对症治疗。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寻找漆器发作的过敏原,并采用相应的脱敏治疗。此外可用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色苷酸二钠粉雾剂或酮替芬片剂,气雾剂预防。
哮喘的预防在于:
1.在明确过敏原后应避免与其接触。例如:如果是由于室内尘埃或螨诱发对哮喘的发作,就应该保持室内的洁净,勤晒被褥,而且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2.不宜在室内养猫、犬等小动物。
3.平时应注意孩子的体格锻炼,如常用冷水洗浴、干毛巾擦身等进行皮肤锻炼,以便肺、气管、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
4.加强营养,避免神经刺激,避免感冒和过度疲劳等对预防哮喘的发作也有着重要作用。
过敏性鼻炎
由于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的鼻炎称做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是以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有些患者还伴有眼睛痒,咽痒等。现代医学认为它是鼻黏膜接触过敏原后所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生与过敏体质、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发病时,可服用或经鼻滴入抗组胺药。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荨麻疹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荨麻疹为暂时性的过敏反应,只要依照医师指示治疗,大多可在数日内痊愈。而慢性荨麻疹则持续反复的发作数月至数年,体质也会因此变得极为敏感。
此病可能起因于寒冷等物理性的刺激。不过,大部分是由于过敏所致。食物或药物都可能引起。尤其是鱼放置太久,会出现组胺,而造成荨麻疹。
除了食物外,阿斯匹林、巴比妥、各种抗生素等药品,都可能是致病的原因。
当患儿症状轻微时,只需使用抗组胺软膏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软膏即可治愈。不过,一般都是注射或内服抗组胺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此外,亦可注射钙、维生素C等等。
出现荨麻疹时,须暂时避免食用牛奶、蛋、及其他动物性蛋白质。如果是起因于某种食物,也应避免食用。
本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情志、饮食、针灸等疗法。病情严重者,尤其是有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时,必须立即送医院救治。
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也叫药物变态反应,是因用药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的异常,无论是过强或过弱,对身体都是不利的,会引起一系列的病变;由药物引起的这种情况就是药物过敏。
最容易发生过敏的药是阿斯匹林、青链霉素、安替比林、巴之妥等等。
主要症状是发烧、发疹、荨麻疹般的发疹、淋巴结肿大或关节肿等等。如果停止使用药物,症状即会消失。严重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也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等。主要表现为湿疹样皮疹伴瘙痒、个人或家族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次要表现包括皮肤干燥、血IgE等免疫指标升高、皮肤感染倾向等。
异位性皮炎常发生于3~6个月的孩子,在脸、额、头、颈、肘和膝盖后方长出湿疹。湿疹或湿或干,皮疹初为红斑,渐变为丘疱疹、水疱。
确定是异位性皮炎时要避免吃引起皮炎的食物。例如,是蛋引起,要少吃蛋或蛋做成的食物,不过从营养方面来看,除了病情相当严重之外,不必要完全排除。
现在还没有特别好的可以根治的办法,只能对症治疗,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做过敏原的检测,找到过敏的原因,避开过敏原来减轻过敏反应。第二,特别痒,所以要用止痒的药物,包括中药、西药的药膏,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激素类的药物。还有可以口服一些止痒的药物,比如说仙特明、开瑞坦。还有的皮肤干燥,可以用一些保湿的药物,比如说硅霜、参皇霜。再有一个,没有条件做过敏原检测的话,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也可以找到过敏的原因,比如说孩子怕热,因为摩擦,皮损就会严重,如果观察到了,避免接触,也会减轻孩子的症状。
周期性呕吐症
周期性呕吐,又称再发性呕吐,多见于2~4岁小儿,也可见于10岁前的孩子。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每次历时2~7天自愈,可反复发作,为阵发性呕吐。发作时呕吐剧烈。每天约20~50次。摄取任何食物或水均能吐出,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常含胆汁或血丝,偶尔吐出大量血液。常伴口渴、头痛或腹痛,甚至发生脱水、酸中毒。神经系统检查、胃肠钡餐检查正常或仅有十二指肠痉挛现象,无器官或系统有疾病的提示。酮血症及酮尿症常出现于呕吐发作之前,部分病例可有脑电图异常。真正发病的原因尚不清楚,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多食、疲劳或精神受刺激等诱因。青春期前可自然停止发作。发作期只要暂时禁食、及时静脉输液纠正体内代谢紊乱,呕吐即止。
肠痉挛症
肠痉挛症,是指功能性肠痉挛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长期慢性腹痛。其临床特点是腹痛,但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别甚大。轻者仅表现短暂性腹部疼痛,短时间可自行缓解;重者腹部疼痛很严重,哭闹不止,影响饮食和睡眠等,可长达数天不等。从小婴儿到青春期前均可发生。只有那些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经常不断反复发作的称之为小儿肠痉挛症。
一般多发生于神经质的孩子。腹痛时,大约持续数分钟,不之,亦可能长达1~2小时才消失。然后全身情懒,主要是腹部周围感到疼痛。发作时经常会诉说痛苦,疼痛停歇时却没有任何异常。
此种症状随着成长之后即会消失。而且由于腹痛的发生只是短时间而已,不需要特别的治疗。疼痛时,静躺下来即可。
十一。皮肤科疾病
湿疹
婴儿湿疹是乳儿常见的皮肤病,为皮肤炎症性疾病。由于乳儿的皮肤细嫩,抗病能力差,因此很容易患各种皮肤病,但乳儿湿疹不是感染引起的,乳儿湿疹一般在孩子出生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绝大多数孩子的湿疹多起于出生后6个月内。
湿疹是一种最常见得皮肤过敏反应。
目前乳儿湿疹的病因尚未明了,一般认为过敏体质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各种激发因素是发病或加剧的诱因。有些孩子甚至是因衣服穿得稍多,汗液的刺激或是冷空气的刺激均可诱发。因此冬春季节患湿疹的孩子更为多见。
婴儿湿疹分为湿烂型、干燥型、皮脂溢出型三种,湿烂型较多见,好发于1月到1岁的乳儿或婴儿。
湿疹又称为过敏性皮炎。可能是由遗传而形成的天生体质。如果湿疹患儿的双亲、兄妹、祖父母、叔、伯等家族有过敏疾病,可以考虑属于遗传,婴幼儿的湿疹大部分属于此类。
不过,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出现一些湿疹。尤其是月龄小的宝宝更为多见。此种暂时性的不能称为过敏性。不过,若长才间搁置,则难以治愈。年龄增长后,状态也会有所变化。
即使是过敏体质,也未必会形成湿疹。但是,这是基于某种原因的,例如经常供给牛奶或蛋等致使过敏的食物。
患儿在发病时,常因年龄不同,所出现的症状亦有不同。婴儿大都出现于头、脸,属于急性型。红疹集中于某处,新旧疹混杂、有些形成小疱、有些破裂、有些结痂,奇痒无比,使婴儿心情不安,无法入睡觉、食欲减退。
此病红肿发炎严重时,须听从医生指示,涂用氧化锌油、皮质类固醇软膏。湿疹发痒时,往往使宝宝无法睡眠,此种药膏十分有效。一天约涂两次。如果症状轻微,可使用硼酸亚铅华软膏、抗组胺软膏等。
湿疹痊愈后,仍会经常再发,每次发病时,仍须耐心地涂抹药物。直到1~2岁以后,发疹次数会逐渐减少。
饮食不用特别限制。但是,如果进食牛奶或蛋之后,湿疹将会恶化,或是发现其他致使过敏的食品,都应加以避免。
痒会使宝宝身心不舒畅、急躁,最好能设法减轻痒症。更换衣服,保持身体干爽,避免让汗水沾湿身体,剪短指甲、戴上手套,以免宝宝直接抓患处。
尽量避免刺激患处。因此,应穿着宽大的衣物,最好采用棉纱衣物,以便能充分吸收水水。决不可使毛织物、毛衣直接接触皮肤。毛毯上也应套上棉布单,不直接接触脸及颈部。
同时亦须保持肌肤清洁。分泌物多或结痂时,应小心沐浴。使用两三天软膏,若病状控制下来,应尽量沐浴。不过,不可揉擦身体,采取冲洗式的沐浴法即可。此时只能使用无刺激性的肥皂轻轻擦洗。
婴儿手足癣
手足癣会在婴幼儿的手足或身体形成米粒大的斑,有的会形成小水疱,以后常以脱屑为主,皮纹增深。每年的春夏时节最容易发病,十分瘙痒。到了学童期之后,即会消失。
可涂抹抗真菌外用制剂治疗此病。如果苔藓范围扩展,则须服用抗组胺药剂。一般不需要食物疗法,不过,若已证实与蛋等物有关,应立即禁止食用。
搔痒时容易把致病菌传至别处,父母们应多加注意。最好能给婴幼儿戴上手套,避免其搔痒抓破患处。最好把指甲剪短。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猴子”,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本病的传染途径可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也包括了性接触的内容,对于成人发生于阴股部的传染性软疣多是由于性接触引起的。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本病好发于外生殖器、肛周、腹股沟及胸背部。
传染性软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池或游泳池传染,成人多通过性传播。有人认为有家族性遗传过敏素体的人对此病毒比较敏感,易于泛发。儿童和青少年易发。
可以用镊子挤压软疣中乳白酪状的异物,然后涂抹杀菌剂,以免传染。
血管痣
此症俗称红痣。是先天性的皮肤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
血管痣是婴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血管痣分两种,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畸形为血管发育不良,可终生不消退。血管瘤,则由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所致。临床上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一般认为,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血管瘤在新生儿期生长快速,一般不威胁生命。在1岁至1岁半即进入稳定期。75%~80%的患儿在7岁时,血管瘤可望达到完全自行消退。
不过有的在6~9个月当中有增大的现象。无法自然治愈时,可采用切除法或使用液氮冷冻、放射疗法去除。
胎记
孩子落生乃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见到身上有青色的斑块,这就是俗称的“胎儿青记”。胎记多见于孩子的背部、骶骨部、臀部,少见于四肢,偶发于头部、面部,形态大小不等,颜色深浅各有差异。这种青色斑是胎儿时期,色素细胞堆积的结果,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儿童时期逐渐消退,不需要治疗异常性疣赘。
这种出现于手足的硬疣,是由人类****瘤病毒所引起。如果不加以理会,增长的十分快速。大小自米粒大到豆粒大皆有。由旁往中央隆起,中央部分显得粗糙。
数量少的可采用电烧法或切除法。
十二。五官科疾病
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主要出现口内黏膜,3个月的乳儿及营养失调的宝宝,最容易发生。
患儿口腔可能会觉得疼痛,喂奶时有不适感。鹅口疮可以沿消化道向下扩散,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周围,患处皮肤发炎、有红色丘疹,病变部位界限非常清楚,很容易与尿布疹鉴别开来。
发病时,患儿的舌头、脸颊、牙床、上颚等口内黏膜附着白色小斑点,严重的会形成一层薄膜,如果勉强剥落,会出血,身体较弱的宝宝,可能延伸至喉咙深处或食道附近。
涂抹1%的龙胆紫非常有效,如果无效可服用制霉菌素。但如果营养欠佳时,难以治愈,因此应注意身体健康。
要注意奶瓶的奶嘴要经常消毒,孕妇在分娩之前应该保证没有****念珠菌感染,每次喂奶之后给婴儿少许凉开水,这样可以减少口腔内残留的乳汁,不利于霉菌的生长。
地图舌
地图舌是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纳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产生地图舌的原因应该是维生素缺乏或是舌炎。中医认为:舌苔的颜色、厚薄可以反映邪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而舌苔的有无则反映胃气的盛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舌苔的有无也就反映了人体正气的情况。小儿舌苔上出现剥脱,说明小儿的脾胃之气衰弱,正气不足。有病的孩子,舌苔出现地图舌,都表明有脾胃阴虚及脾胃气虚。
不需要特殊的治疗,病程较久,有的可长达数年。
口角炎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常发生在口角黏膜的一侧或两侧。因病因不同而分为营养不良性口角炎、球菌性口角炎、真菌性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在营养缺乏和维生素B族缺乏者中常有发生,以维生素B族缺乏引起的口角炎最常见。最初表现为口角上发红、发痒,接着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浸渍或裂痕,张嘴时拉裂而易出血,吃饭说话等都受到影响。此病并非是人们所说“上火”。特别是孩子饮食搭配不好或有偏食习惯,或在慢性腹泻痢疾时易发生。冬天易得此病,是因为冬季气候比较干燥,蔬菜、水果相对吃得少些,常有维生素C和B2的缺乏,引起口角发干而皲裂。嘴唇干燥后,人们就喜欢用舌头去舐它,目的是想使嘴唇和口角区潮润些,可以得到一时的舒服。然而唾液碰到干燥空气很快地被蒸发,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干燥的问题,相反会唾液中的微生物带至裂口中,引起细菌感染,加重口角的炎症。
不仅是口角周围,也会扩展****周围或手臂皮肤,主要原尽是缺乏维生素B2、维生素C,营养不良及胃肠不好的宝宝也会出现。
可口服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也可用硝酸银棒触摸局部,然后涂上10%的硼砂、甘油。
口腔炎
小儿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如病变局限于局部如:舌。口角。齿龈。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和口角炎。
口中都含有许多细菌,由于黏膜抵抗力强,可防止细菌入侵,但是若体力衰退、营养不良,就容易感染,引发口腔炎。
致病菌有病毒、真菌、细菌、螺旋体,其他如维生素不足(尤其是维生素B2或维生素C)或口腔黏膜受到种种刺激,过敏也可能致病。
由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口腔炎,会在唇舌、口腔黏膜形成多个水疱,迅速破裂后形成浅溃疡,周围略带红色,从1~2个发展到无数个,一触摸就非常疼痛,无法进食。
细菌性口腔炎,会使口腔黏膜完全充血、发红且疼痛,伴有多个溃疡又称溃疡性口腔炎。有强烈的口臭,局部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或牙周会流血。
情况严重时,口腔肌肉及骨头都会受到腐蚀,或为坏疽性口腔炎。
治疗此病时,可在患部涂上1%~2%的龙胆紫及硼砂、甘油,疼痛剧烈可加上镇痛剂,此外一天当中服用4次抗生素,也可擦拭抗生素软膏,注射维生素B6、维生素C。
最好进食刺激少、较软的食物,例如蒸蛋、豆腐,温度适中,味道应淡。流食更为合适,也可把牛奶加热至适当温度,以补充营养。
如果连液体都无法进食,则需住院接受点滴注射。
兔唇与腭裂
唇裂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俗称兔唇,又指唇裂和腭裂。主要表现为患儿出生后即可发现唇部有一裂隙,对面部容貌影响极大。由于先天兔唇畸形,一些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会微笑,唇裂及腭裂除了口腔及面部畸形丑陋以外,还可以出现轻重不同的饮食、语言等功能障碍,给喂养带来困难。当患儿长大接触社会后,又会因其自身面容的缺陷造成心理的失衡,形成孤独、自卑、忧郁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
胎儿在8~9周后,上颚骨的根基左右融合在一起,融合不完全,口唇会裂开(兔唇)或是腭部有洞(腭裂)。大约每400~500个宝宝中,就有一个属于此例,未必是遗传,如果家族曾有此例,那么出生此畸形儿的比率就较高。
兔唇的程度不仅限于口唇,甚至达到上颌,或是破裂的情形到达鼻孔。
有时候腭裂可能单独发生,大部分都伴有兔唇,也可能只局限于硬腭和软腭部分。
兔唇及腭裂会引起哺乳困难。
兔唇和腭裂最令人困扰的是授乳问题,由于其吸奶方式十分笨拙,几乎无法吸到奶水,此时可采用细管通入鼻孔哺育牛奶,若一直采用此法,则无法让宝宝具有独自吸奶的能力,因此最好能加以训练。可以加大奶嘴的孔,市面上有售有适于患儿使用的奶嘴。
兔唇最好在出生后3个月进行手术,腭裂手术,则在1年半后进行,手术后,必须训练其发音。
舌系带短
舌系带系舌下面黏膜在中线上折成的皱襞。向下方连至口腔底的前部,其两侧又有两条黏膜皱襞,向前内放汇集到舌尖,舌系带两侧有小隆起,称舌下肉埠为颌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舌系带对保持舌的正常运动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过短,即舌系带短缩,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舌系带过短程度不一,有的与口底部分可完全粘着,病人舌上抬障碍,发音困难,但乳儿哺乳、进食多无困难。治疗则以手术治疗为主上皮珠。
刚出生的新生儿或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有的口内牙床上长出像小米或大米样大小的白色球状颗粒,数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小牙。其实这不是牙齿,而是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厚,形成板状,并按照颌骨牙床的形式弯曲成马蹄形,这就是牙板。牙板形成后深部细胞加速增生,在一定的位置上形成20个乳牙胚,这就是乳牙发育的开始。最初牙板和口腔上皮相连,乳牙牙胚发育到一定时候,牙板破碎,破碎的牙板一部分被吸收,没有被吸收的就逐渐增生角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颗粒,医学上称之为上皮珠,俗称“马牙子”。它们逐渐增生,接近口腔黏膜或露出黏膜之上,几个星期后,经进食、吸吮的摩擦,可自行脱落。这是上皮细胞堆积而引起。一般无任何症状,对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不需做任何处理,切不可用针挑或用毛巾擦,否则容易损伤黏膜,造成感染。如果长期不脱落,应请医生诊治。
龋病
龋齿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牙病,牙齿硬组织脱矿物质软化,进而形成龋洞。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是虫蛀牙齿引起,故俗称虫牙。近代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的研究证明,龋齿不是虫子引起,而是细菌,主要是变链球菌和一些能产酸的细菌。龋洞可破坏整个牙冠,只残留牙根并能引起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导致严重的牙痛和咀嚼功能障碍。自有人类以来,就有龋齿存在。
可以根据牙齿硬组织的破坏程度分为三型:浅龋:病变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探之有粗糙感。中龋:病变发展到牙本质浅层,已有明显的龋洞形成,病牙对冷热、甜酸等刺激有激发性酸痛。深龋:病变发展到牙本质深层,龋洞已较深,对温度、化学刺激均可引起明显疼痛,但无自发痛。
龋病是由于口中的细菌接触到附着于牙面的糖分而产生的。在牙齿表面细菌可使蔗糖转化为葡聚糖,而后者使细菌易于粘附于牙面对牙齿造成破坏。
总而言之,糖附着于牙齿,是最直接的起因。不过,未必只是由糖分所引起,其他的食物残屑也有很大关系。
2岁之后,大部分都已长齐了20颗乳牙。不过,最近乳牙龋病的情形十分普遍。有人认为乳牙总有一天会全部换掉,所以不用担心龋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乳牙的好坏将会影响到以后恒牙的发育,因此千万忽略不得。乳牙龋病十分严重,咀嚼无法充分,会影响到营养吸收与下颌的发育,同时也对牙齿排列不利。
预防龋病重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是乳牙就不积极治疗,学龄前的龋齿要尽早填补,等到影响身体健康已为时过晚了。
不过,最重要的仍在于预防。最容易产生的原因是牙齿经常附着有食物残屑或糖分。为了防止龋病,甜食的量应加以控制,同时亦须限定进食的次数。整天不停咀嚼,倒不如限制一次食物。用餐之后立即饮水或咀嚼苹果等水果,也能清扫牙齿。最好养成刷牙的习惯。到了3岁左右大都可自行刷牙,不过,并不是刷牙即可消除龋病。如果不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项,即使刷牙也可导致龋病。
不正咬合
牙齿过度拥挤是最常引起牙齿咬合不正的病因。大约有2/3的12岁儿童都有牙齿过挤的情况发生,通常都是遗传所致。蛀牙或外伤所致的乳牙太早掉落,也可能会引发牙齿咬合不正。这种情况的缺齿会造成既存的牙齿移向缺齿的空洞,因而可能造成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恒齿。排列过度拥挤的牙齿可能会长弯、重叠、甚至突出。另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咬合不正,通常是因为上、下列牙齿对不拢,造成上列或下列牙齿过于朝前或向后。
可到口腔科进行矫正治疗。可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放置矫正器用以矫正牙齿的排列。其二是只在睡觉时使用矫正器,如果在换恒牙之后,尽早开始矫正,效果十分良好。
耳的畸形
先天性就没有耳垂或外耳道,即使有,形状亦有不同,称为耳部的畸形。耳廓畸形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引起的,如遗传,母亲怀孕期间受到梅毒、病毒,特别是风疹病毒的感染;孕妇服用某些药物或患有代谢性、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均可导致胎儿耳发育的畸形。先天性原因引起的往往不单纯是耳廓的畸形,还伴有外耳道、中耳及其他结构的异常。后天因素如耳廓外伤、感染等也可造成严重耳廓畸形,很少伴有重听症。不过,若外耳道封闭,畸形的程度达到内耳时,可能会影响听力。
治疗的方法主要在于美容上的问题。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服用抗生素,可在短时间内治愈。若脓肿很大,产生剧疼痛,可服用止痛剂,或进行冷敷。也可以脱脂棉沾药,塞入耳朵中。
外耳湿疹
婴幼儿外耳湿疹多在生后两个月左右发病,主要发生在耳廓前后皮肤、耳廓后沟或耳周皮肤,湿疹外形可以是很小的斑点状红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也可以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浆液性渗出、黄色结痂等。一般痒感明显,因此小儿会不停地搔抓耳部,有的小儿可因此影响睡眠和食欲处理方法是保持局部的干净。首先以脱脂棉擦去耳脓,再涂抹橄榄油或锌油。也可适当地涂用类固醇或抗生素软膏。最好能为婴儿套上手套,以免用手抓痒。
耳垢栓塞症
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内耵聍腺分泌旺盛,排出油蜡状耵聍,如长期积存,可成为耳垢栓塞。
耳垢栓塞可有耳闷、耳鸣和听力减退,有时耳部有发胀和疼痛,尤其是有水进入外耳道使耳垢栓子吸水膨胀。
一有感染则症状加重,可有剧烈疼痛。活动的耳垢,可用耳镊或耳钩取出。若耳垢过硬,将外耳道完全阻塞,可用3%碳酸氢钠液滴耳,每日4~5次,待耳垢软化后,再用耳道冲洗器将其洗出。方法是用温水以大号注射器或用灌洗皮球接上塑料管,向耳道顶方向注入水流,这样就越过耳垢,将其自内冲出。
副鼻腔炎
颌骨当中有副鼻腔,以小孔与鼻腔互通,一旦感冒,会与鼻腔一起发炎。此种症状称为副鼻腔炎。严重时,会发展为蓄脓症。而且一发生此症状后,鼻子的情形会更加恶化。
婴幼儿的鼻子构造不同于成人,副鼻腔的通路较宽,所以,即使发炎,也都能治愈。不过,若病情严重,颌骨、眼下或两眼之间会肿胀、疼痛,甚至会发高烧。
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治疗。若转为慢性的蓄脓症,则难以治愈,大都必须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是中耳的黏膜、骨膜发生急性炎症,常见于婴幼儿。经咽鼓管途径感染。在患感冒或急性传染病时,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急性中耳炎,而最常见的是细菌引起的中耳化脓性感染。
发病时,患儿的耳朵深处产生刺痛,同时又有重听、耳鸣等症状。有时会发烧或头痛。
婴儿不会诉说耳痛,所以,最初是发烧与情绪不安。接着不吸奶,心情激动不睡觉,即使抱在怀中亦哭闹不停,不断摇头,十分痛苦的样子。若压住其外耳道或耳后更会哭闹不休。有时会伴有腹泻,偶尔会有痉挛或颈部强直等现象。
借着耳镜检查,可以得知鼓膜红肿,而诊断出病情。不过婴儿期的情形未必如此清晰。不久之后,鼓膜可能会破裂而流脓,称之为耳漏。此情形即可证明是中耳炎。耳流出脓后,即可退烧,症状也可以减轻,甚至可能因此才发觉到是中耳炎。婴儿如果原因不明的发烧、心情欠佳、压住耳朵附近哭闹时,即可怀疑是中耳炎。
若退烧之后,却又发烧时,很可能并发其他的疾病。
一旦确定是中耳炎,或是发生耳漏时,应给予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时候需要切开鼓膜,排出脓水。婴幼儿的中耳炎有可能转为慢性,必须高度重视。
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除特殊的细菌(例如结核菌等)所引起的之外,大部分是急性中耳炎所引起,如果治疗不当或身体抵抗力下降,病情可迁延不愈,如果耳朵流脓超过2周,即可转为慢性中耳炎,致病菌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为主。
长期反复耳漏和听力减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预防的方法是尽量避免感冒,尤其是容易使鼻腔咽腔发炎的原因,都须充分地治疗。
应由医生决定师傅需要进行手术。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有成变态性鼻炎,是人体对进入鼻腔的过敏原发生过度的应激反应所引起的。此病会经常突然打喷嚏,而且流鼻涕。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泪,与急性鼻炎类似。不过,除了鼻子之外,不会扩展至别处,可有全身倦怠。尤其在某些季节,更容易反复不停地发作。
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首先是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接触,即可免除发作。如果起因于枕头、棉被,最好套上枕套。若对牛奶、蛋过敏也应避免食用。但是有时很难确定过敏原,即使找到了,要完全避免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要,可采用脱敏治疗法治疗,即长期、反复给予微量过敏原。
听力衰减
先天性的耳聋大都是遗传而来的。不过,妊娠中患上风疹或链霉素等药物中毒时,也会引起此症。后天性的听力衰减则是脑炎、脑膜炎、核黄疸或是链霉素等药物所引起。
此外,有时候因感冒而引起暂时性的听力不良,或是耳垢积存太多,而影响听力。婴幼儿的听力衰退很难检查出来,但是,现在已可使用测听器检查听力。所以,若对婴儿听力有疑问时,最好到医院诊察。
病情轻微尽量在早期使用助听器。严重时,可采用特殊训练。
鼻炎
鼻炎是一种常见病,不论鼻炎的病因、病程和炎症的类型如何,其病变常以下鼻甲黏膜最明显,常表现为充血、肿胀或水肿等,其次为中鼻甲和中鼻道。鼻炎的主要表现为鼻堵塞,双侧鼻堵塞得患者必须张口呼吸。鼻分泌物增多,性质为脓性、黏液性或清水样,血性者较少,并有嗅觉减退和闭塞性鼻音等。长期患鼻炎者常有头痛、头部沉重感以及记忆力减退等。
2岁以前的婴幼儿一受寒,即会引起反应性的鼻炎,且会流鼻涕。但采取适当保暖措施后,病情即会好转,这是因为鼻黏膜较虚弱所致,此种情形并不需要特别的治愈。
急性鼻炎时,急性鼻炎者应以预防为主,须注意保温要安静,同时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最好能以水蒸气提高室内的温度。
慢性鼻炎时,必须养成经常按摩鼻部的习惯,以免鼻涕积存下来。若咽扁桃腺肥大,必须接受手术。
倒睫毛
倒睫俗称“倒睫毛”,小儿的倒睫较为常见。许多年轻父母看到宝宝眼睫毛向内倒长十分担心,甚至到处求医就诊,但因说法不一总是放心不下。由于婴幼儿脸庞短胖,鼻粱骨尚没发育,眼睑(俗称眼皮)脂肪较多,睑缘较厚,容易使睫毛向内倒卷,造成倒睫。婴幼儿睫毛多数纤细柔软,加之小儿泪液分泌较多,泪液也较黏稠,纤细柔软的睫毛蘸着泪液在眼睛表面刷扫,但多数不会造成对眼的损伤,由于宝宝不时地眨眼,睫毛的移动会带着泪液到角膜(黑眼珠)的各个部位,而角膜是无血管的,它的营养供应主要靠泪液供给。所以一般的小儿倒睫是无害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脸型的变长,鼻骨的发育,绝大多数的倒睫是可以恢复正位的。年轻的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担忧。
结膜炎
结膜炎是由感染、过敏、外伤引起的眼结膜充血、渗出、****肥大和滤泡形成等改变。
此病是由各种细菌及病毒所引起。主要症状是流泪、眼屎多及结膜充血。
结膜炎的治疗法是针对病因进行局部用药,切记不可遮盖患眼,可内服或点用抗生素。
本病极易传染,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手指应保持清洁,不可使用公共的毛巾。游泳后务必洗眼。
沙眼
沙眼是由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症。是致盲的常见眼病,眼睑结膜(眼睑的内侧)变红增厚,显得十分粗糙。
沙眼为接触性传染,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患有沙眼使用抗生素点眼十分有效。
斜视
患儿的双眼出现不协调现象,一只眼向前看而另一只眼则偏向一侧,称之为斜视。婴幼儿以内斜视最多,外斜视仅次之。
斜视的原因可能是屈光异常所引起(例如远视)或是眼肌异常。此外,一只眼睛的视力降低太多,也会引起斜视。如果对斜视症状置之不理,双眼视机能将无法发育,所以,在三四岁以前务必由医生诊断,有时可能须要手术。
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生长障碍所引起。发生原因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与染色体基因有关,有遗传性;外源性是指母体或胎儿的全身性疾病对晶状体造成的损害,如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内患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或甲状腺机能不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
此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是,若太晚会影响视力发育,所以,满1岁之前须以手术切除晶状体。晶状体除去之后,会成为高度的远视或视力发育不全。因此,手术后务必尽快以眼镜或隐形眼镜进行矫正,也有人主张一期植入人工晶体。
曲光异常(远视、近视、散光)
远视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病人主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更模糊。用凸透镜矫正远视。轻度的远视,通过晶体的调节,主观感觉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调节力下降,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慢慢表现出来。
近视是平行光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病人主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还清楚,用凹透镜矫正近视。自2~3岁到学童期的多数儿童都会成为正视眼。未满6岁的孩子少有近视的症状,所以尚不构成问题。不过,若远视或散光严重,视力的发育会受到阻碍,所以,必须早期发现。
散光是平行光经椭圆形的屈光面成像后,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影像,有近视散光,远视散光,近视远视散光同时存在。散光可以用带柱镜的眼镜矫正,也可以用隐形眼镜矫正,硬性隐形眼镜矫正散光很好。
发现远视或近视时,需要以眼镜来矫正。如果置之不理,眼睛容易疲劳,也会影响以后的视力,而成为弱视。
弱视
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断矫正或矫正视力低于0.9者均为弱视,可以发生于一眼或两眼。若一眼正常,另一眼却有远视、散光、近视等屈光异常时,若置之不理,也容易变成弱视。此时,如果视力不良戴上眼镜,且视力较好就不会构成问题。如果仍无法改视,则为弱视。
弱视无法治疗,不过,最近已积极进行弱视的训练。只是必须自幼儿期即进行,否则效果不佳。弱视是难以全部转好,有关细节最好与医生商量。
青光眼
正常眼球是有一定压力的,当眼内压力超过自己眼球所能耐受的最高水平时,造成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等一系列视功能损伤时叫青光眼。初期时看暗的光线会感到雾视、虹视。置之不理时,视神经会逐渐萎缩,以致失明。
青光眼虽然是无法治愈的,但只要病人定期复诊,并且遵守医生的指示用眼药水,病情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麦粒肿
睑腺位于睑组织的深层,而开口于睑缘。细菌通过睑缘的出口处侵入腺体,沿着管道上行而发生炎症。通常称为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此病是指睫毛根基的腺体发生化脓性炎症。眼睑边缘发硬、疼痛,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大多数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发炎。不久之后,硬处化脓软化,然后皮肤破裂,流脓而痊愈。
一般而言不需切开治疗,一天只需热敷数次,以减轻疼痛,如果脓肿形成后,排脓不畅,应切开排脓。
眼睑下垂
所谓先天性眼睑下垂,是我们用来抬高上眼皮的一条肌肉(称为提睑肌)发育不良,或甚至于没有发育而导致上眼皮无法张开,或张开不全的疾病。
有些孩子会努力想挑起眉头,睁大眼睛,致使额头上留下皱纹。其实只要不妨碍日常生活,可以不加以理会。如果只有单眼或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必须及早接受手术,避免影响视觉发育。不过,如果病情不急迫,或是双眼皆下垂的,可以延续手术的时期。
结膜干燥症、角膜软化症、夜盲症
夜盲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
角膜软化症是以缺乏维生素A为主的高度营养障碍所造成的结膜与角膜上皮干燥变性,进而引起角膜基质崩溃和坏死性变化的一种疾病。
结膜干燥症主要由于结膜组织本身的病变而引起的结膜干燥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泪腺和结膜杯状细胞分泌的泪液使结膜经常保持湿润,一旦上述的滋润机能遭到破坏,即出现结膜干燥症。
如果发现有以上的症状,即使十分轻微,也应立即处置。必须大量供给维生素A。此外,严重的消化不良症,或完全的人工喂养,若缺乏维生素A,也会发生此病。
十三。运动器官的疾病
斜颈
小儿斜颈又名“先天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俗称“歪脖”。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产伤、胎儿头位不正或胎头在子宫内位置处于歪斜状态等有关。上述原因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而血液循行受阻,引起缺血性改变,最后导致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而出现斜颈。中医认为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是发生斜颈的机理。常见症状为多在出生后数日发现小儿头向一侧倾斜,脸面旋向另一侧。如勉强转动拨正,会引起小儿哭闹,并很快转回原位。检查时,可在一侧胸锁乳突肌中摸到肿块,呈梭形或形状不规则,可随肌肉移动。如摸不到肿块,也可摸到一侧肌肉呈条索状发硬,两侧对比,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病期较久,患侧脸面、眼睛可较健侧为小。严重者还会产生继发性的胸椎侧凸畸形。
此病很少在出生后马上发觉。大部分是在出生后5天至两三周才发觉到胸锁乳突肌发生肿块。通常只发生于颈部的单侧,也有时两侧皆有。由小指头大小到拇指的大小。头倾向有肿块的方向,脸朝健康的方向。
一般在出生后3周左右,肿块发展至最大,然后逐渐缩小。大多数会在6个月到1年之内会自然消失而痊愈,不过,有些则会逐渐变硬且恶化。此时颈部的运动受到限制,脸形呈左右不对称,脊椎亦扭曲不直。
大多数患儿的斜颈可自然痊愈,进行按摩时要掌握分寸,强力的按摩反而易使病情恶化。
家长要尽早发现斜颈,而且要注意孩子的睡姿,以免染上不良的睡习。假如经过1年却没有自然痊愈的倾向,须在1年6个月之内,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手术。
桡骨小头半脱位
常见于2~4岁小儿,因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较松弛,当强力牵拉时,易发生脱位,桡骨头被拉至漏斗环状韧带的远侧,有时部分韧带嵌于肱桡关节之间。
常有提拉患儿手臂上楼梯或走路的受伤史半脱位时肘部疼痛,患儿哭闹,肘部半屈曲,前臂中度旋前,不敢旋后和屈肘,不肯举起和活动患肢,桡骨头部位压痛,X线检查阴性。
治疗方法是复位时不用麻醉,先将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牵引,拇指压肘前桡骨小头处,屈曲肘关节,必要时前后旋转前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复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动自如。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一周。如活动时疼痛或复发,宜用石膏固定于屈肘90度2周,应注意勿提拉小儿手臂,防止复发。4~6岁后桡骨头长大,即不易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