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需要把握的12个处事方法
28011900000010

第10章 弥补自己,人脉助你事业的成功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成功的,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借助外物来帮助自己完成。可以说,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

与优秀的人交往才能变得更优秀

与优秀的人交往总是会使自己也变得优秀。优秀的品格通过优秀的人的影响四处扩散。

“我本是块普通的土地,只是我这里种植了玫瑰”,东方寓言中散发着浓郁芳香的土地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品格优秀的人必然造就品格优秀的人。每个人的生活对别人来说,都是每天反复灌输的好的或坏的样板。好人的一生是培养美德的活生生的教材,同时也是对邪恶的最义正词严的驳斥。

阿瑟·华卡只是美国一位农家少年,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没有进过大学,但是他喜欢阅读和学习。

他自己订的杂志上经常讲一些大实业家的故事,他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忠告。

一天,他攒够了去纽约旅行的经费,就坐上了去纽约的车。到纽约之后,他住了下来,决定一个个拜访。

第二天早上7点,华卡就来到威廉·B·亚斯达——杂志上出现频率最多的那个投资家的事务所。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卡立刻认出了面前这位体格结实,浓眉大眼的人是谁。高个子的亚斯达开始觉得华卡有点讨厌,因为他显得那么鲁莽和稚嫩,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亚斯达的表情变得柔和并微笑起来,他发现这是个急于进步的人。两人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怎样去访问其他实业界的名人。

照着亚斯达的指示,华卡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在赚钱这方面,他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知遇,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两年之后,阿瑟·华卡这个当年被认为是愣头青的人,成为他当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成了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五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

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改变一个人的机会和命运,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能使我们更加成熟。法兰西陆军元帅福煦说过:“青年人至少要认识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请他做顾问。”

的确,和什么人在一起,决定着你的思维。在不同的环境,你将获得不同的机会。失败者只有站在成功者堆里,汲取他们致富的思想,比肩他们成功的状态,养成他们的成功气质,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萨加烈说: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青年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你时常与比你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就学问而言或就人生而言,这是最有益的。学习正当地尊敬他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不甘做平庸者”是成大事者的一种向上心态,成大事者往往都是从小时候就有着远大的抱负,心中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个理想的偶然。他们就这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向成功者靠拢着。

有人说,那也没有必要奴颜献媚。其实,和优秀的人交往,并不是奴颜献媚,你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现对方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是进步的前提。

不少人总是乐于与比自己差的人交际。这的确可以得到自慰。因为,在与友人交际时,能产生优越感。可是从不如自己的人当中,显然是学不到什么的。

事业成功的人,有赖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断地刺激自己力争上游。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孟宁格阐释过这样一些道理:跟成功者在一起,等于是无形之中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只要不断地向他们学习,耳濡目染,自己也会向成功者靠拢,学习到成功必备的一些素质。而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能促使我们更加成熟。我们可以从劣于我们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也必须获得优秀的朋友给我们的刺激,以助我们前进。

不去和超越自己的人接触,实在是个极大的错误。与一个能激发我们生命真善美的人交往,其价值要远胜于获名获利的机会。和优秀的人接触,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智力不足,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为自己找到导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之后,“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一方面孜孜于学问,一方面向师友学习。他深知学问事业受师友的影响很大,因此平生对于访师择友,极为留心。后人在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度吾之短。其次则博学能文,能通训诂者,亦可助益于我。”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师友,从他们那里,他得到了人生的经验,学到了做官的秘诀。从道光十九年到咸丰二年,曾国藩在京师任职,这期间,他结交的师友包括:窦兰泉——他在家书中称赞其“见道极精当平安”,“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的吴竹如,“极为虚心”的冯树堂,“沈潜之至”的何子贞,“才能干济、远识远谋”的吴廷栋,“深思明辨”的吴子序、邵蕙西,“忠心耿耿,爱民如子”的江忠源,等等。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太常寺卿唐鉴(镜海)和大学士倭仁(艮峰)。

倭仁是曾国藩以友事之的一个大理学家。他用功最笃实,每天的言行,都有札记,见过自讼,一点都不客气。这种方式对修身大有益处。因此曾国藩也开始记日记,和倭仁一样,反省自励的文字很多。

师事唐鉴,使曾国藩学有方向。唐鉴是当时的大理学家,史称他“生平学宗朱子,笃信谨守,无稍依违”。他教曾国藩敦品治学,当以《朱子全书》为依据,要在“静”字上下工夫。他在致同乡前辈贺长龄的信中说:“我最初治学不知根本,寻声逐响而已。自从认识了唐镜海先生,才从他那里窥见一点学问的门径。”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有不如人之所短,如果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才可能不断进步,达到精益求精。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无论你走到哪里,前方未知的路依然很广阔,而总有一个或几个人在某个领域要超越于你,如果你能够虚心向他学习,那么就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那个领域取得成就。

齐已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诗人,一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对于这首即兴创作的诗作,他非常满意。

在唐朝,人们写了诗以后,都喜欢互相传阅,齐已也不例外,大多数人看了他的诗,都赞叹写得好,生动形象,齐已很是得意,可是不久,一个叫郑谷的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不但如此,郑谷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觉得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齐已知道这一改动后,并没有觉得丢面子,反而对郑谷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从此以后两人互相切磋,齐已的进步很快。

我们接触的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优点,当我们学会欣赏这些人的优点时,就能够同时看我们的缺点,能动地进行改正。改正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做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处理方式会有不同,因为他们对事情的思考角度不同。多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多听别人的意见,也是自己的一个进步的过程。

无论任何阶段,我们都应该保持虚心的态度,找到能够帮助自己提高的老师。现在是一个知识常出常新的时代,学习精神更不可缺少。被誉为民歌四花旦之首的祖海,涉足歌坛以来成就斐然,但她依旧定期找同行老师进行“充电”。她表示:“对于歌手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庆幸遇到了金铁林老师,跟他学习,就像是海绵吸收海水一样,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有很多欠缺。因此,毕业之后尽管演出繁忙,我总要定期找金老师上课,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除行业前辈以外,领导、同事、朋友、亲戚,甚至小辈,都可能不经意地给我们一个教益,所以,我们应该养成留心观察总结的习惯,这样,每走一步,我们都在吸取营养,每天都在进步,成功的路很容易就缩短很多。

友谊是心灵的联姻

友谊是获得的需要,也是付出的需要。

詹姆士医生和贫穷的农妇米娜是好朋友,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工作的场所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但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这段友谊的缔结,还得追溯到他们的少年时代。

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必须自己攒够学费才能继续求学,于是他挨家挨户地推销一种商品。接近黄昏时,他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奔波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因为今天的商品不知道为什么并不受人欢迎。

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打开房门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有着一双美丽而又纯洁的大眼睛,小男孩有点不知所措了,他尴尬极了,吞吞吐吐地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个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

男孩愣了,但是他太需要吃点什么了,他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女孩很干脆地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有些难为情,小女孩笑着说:“没有关系。”男孩非常感激,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他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因为他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个刚刚浮现于心头的退学的念头也很快就被打消了。

又过了若干年,美丽的女孩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本来很幸福,可是不幸的是,她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会诊的专家中有一个叫詹姆士的医生,他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名字时,忽然想起几十几年前的一幕。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詹姆士医生来到病房,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现在的农妇,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那个美丽的女孩。对,没错,詹姆士医生就是那个男孩。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

手术非常成功,但是因为詹姆士医生坚持请来很多专家,所以医药费非常昂贵。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她们手中时,农妇和她的家人都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詹姆士医生。”

一段真正的友谊根本不受地位、环境、性别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为善良和互助让这段友情缔结得非常牢固。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因为它的核心是善良和互助。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激励和仁慈的姐姐,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友谊的人,总是会被孤独侵扰,无法体味互助的甘甜。意大利有一则谚语:“无友又无兄弟,臂弯软弱无力气。”没有朋友,即使有利益上的互助,那也是暂时的,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一种简单交换。

熟悉《鲁滨孙漂流记》的朋友一定记得这段话:“我多年来过着孤寂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渴望有人往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感到没有伴侣的痛苦。”鲁滨逊内心的这种孤寂感和痛苦感,这种对朋友的强烈呼唤,正是人生需要友谊的很好说明。

没有善良的本性和互助的心胸的人,友谊在他们那里一钱不值。投机者鄙视友谊,视其为手中交换的筹码;自私者躲避友谊,视之为感情的累赘;冷漠者不肯付出,始终品尝不到友谊;善良者珍惜友谊,用来扬起人生的风帆。

友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它是在长期共同学习、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是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应该是对友谊的现代的解释,没错,但是更重要的,友谊必须是爱心的一种升华。

一位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趴在那儿大哭起来。一个小男孩跑过去,并没有去拉她,而是很巧妙地也“摔”了一跤,女孩破涕为笑,自己爬了起来,两人又高兴地玩耍起来。

有的人在帮了别人后反而得不到感激,为什么呢?他帮助了人,可是他肯定是把自己当做他人的救世主!所以,他的帮助反而成了被助者心灵上的负担,这样的两个人又如何能够建立起友谊呢?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他生命的主宰,任何人无法替代。我们需要的只是理解与关心,以及必要时伸出温暖的双手和报以善意的微笑。

作为社会的人总是需要友谊的,人生不可没有朋友。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群,离开了朋友,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在精神上就会感到非常孤独、寂寞。很多人聪明甚至精明,对于友谊有着严格的要求,穷其一生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主要原因还是,无法真正地爱对方。

心理学家分析过“人缘好”的人的性格,发现第一条就是“尊重并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学会移情,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才能真正真诚地去帮助别人。移情是指在我们与人交往中,去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体验,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你还没有真正的友谊,那么就使用一下“移情”这个方法吧,移情其实并不难,它只需你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体悟他人的感受。

友谊在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人的精神、工作和生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帮助人克服困难、创造业绩。友谊能给人带来幸福、温暖和力量。但是更重要的,友谊让人拥有一颗爱心。

友谊是获得的需要,也是付出的需要。爱你自己,爱别人,你终会发现,友谊会时刻围绕在你左右,帮你搬开绊脚石,助你劈开拦路山。

巧借他人成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事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外力。

一个小孩在沙地里砌“城堡”。他挖了一个大坑,试图把一块很大的石头搬出大坑,但每次都搬不出去,试了好多次。实在没有办法了,小孩就坐在地上哭。他的妈妈过去问他为什么哭,小孩说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都不能把石头搬出去。妈妈说,“不,你并没有用尽所有的办法,你还没有请我帮助你呢。”于是,妈妈很轻松地就把石头搬出去了。

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这些都说明了自己的成功往往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

“借风腾云”“借尸还魂”“借腹怀胎”“借名钓利”“借力打力”“借鸡生蛋”,无不是讲究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的力量而求得发展。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我国香港,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这颗最璀璨的明珠,就是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国原材料,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从事加工制造,从事出口贸易。凭借“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使香港走向了繁荣。

我国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借人、借势和借钱,这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这个地方治理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任何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一个聪明的男孩,有一天跟妈妈一起到杂货店买东西。老板喜欢这个可爱的男孩,就打开了一罐糖果罐,要小男孩自己拿着吃,但是这个小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里。回家以后,妈妈很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是要等着老板抓呢?小男孩的回答很巧妙:“因为我的手很小啊!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得一定比我拿得多啊!”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能力的有限,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别人比自己强。凡事不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个体不同,就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所以一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取之所长,补己之短。

一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总是承蒙他人之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将希望、鼓励、辅助投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从而激活了精神世界,常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锐利。

可以说,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

所以,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东西,不在于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而是在这一切背后的画家的人格中……那黏着在他的生命中,那为他们所传袭、所经历的一切的总和所构成的一种伟大的力量!

危难时刻见真友

友谊是架起彼此感情的桥梁。当你为获得成功而沾沾自喜时,朋友会提醒你不要得意忘形,要再接再厉;当你遇到困难而不能自拔时,朋友会帮你一起渡过难关。

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几乎家喻户晓。关羽与刘备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友爱异常,亲如兄弟。《三国演义》中,他们的誓词也是铁骨铮铮:“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备,刘备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曹军旌旗招展,已经来到城前,刘备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为人,意欲收降他,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但是,曹操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让张辽进行试探。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这段话,即向曹操表示:他只会忠诚于刘备。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官渡之战爆发,袁绍大将颜良进围白马,关羽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然而,这一切都留不住关羽,当他得到刘备的音信后,立刻出发,寻找刘备。

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经过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关羽又回到了刘备身边,忠心耿耿,为蜀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世人因此对关羽充满了敬意,而这段忠诚与朋友的佳话也世代相传。

对朋友要忠实、尽心竭力。忠诚之于友谊,正如春风催发幼芽一样,是友谊之花成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那种三心二意、虚情假意、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做法,是摧残友谊之花的凛冽寒风。

被骂、被打的人可以不掉泪,但被理解的人,不掉泪的人很少。在刘备和关羽重新相遇的那一刻,一切的误解全都冰消融逝。刘备感激于关羽的忠诚,而关羽感动于刘备的理解。所以,他们的友谊才万古长青。

友谊,必须要有彼此间的忠诚,没有这种忠诚,那么友谊就不能持久。现在网络流行这样一句话:“友谊是易碎品,小心轻放。”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缺少一种忠诚在里面,不涉及自身利益方则罢了,否则,友谊就会成了一纸空文,被利益的狂风席卷而走。

然而人们又是多么渴望自己拥有一份真正的友谊。要获得友谊,就要付出自己的忠诚。忠诚,其实不难,只需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第一,它要求你襟怀坦白: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没有对朋友不利的言行。

第二,站在朋友的利益上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

友谊是抛开金钱物质的心灵的结合,金钱和物质固然可以加深友谊,但是更可贵的却是那些贫贱之交、患难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推崇,追求神交应该是我们现代人对待友谊的态度。

第三,宽容和忍耐对方的缺点也是对朋友的忠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宽容是友谊的黏合剂,忍耐是友谊的连锁桥,常以善意去宽待朋友,以宽广容纳狭隘,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水一样,以其无形却容纳了一切的有形,友谊不正如此吗?

总之,忠诚于朋友,要求我们真心诚意,没有假意,不来虚情,真心相处,即使面对朋友的缺点,为了他能够有所进步,也要勉为其难地指出来,并帮助其改正。这才是友谊的本色。

信任是友谊的基础

人与人相处都需要信任作为其础,朋友之间更应该要相互信任了。

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的友谊,一直是友谊的崇高典范,对于缺乏真正的友谊之情的后世人来说,这份友谊曾经那样让人钦羡。然而就是这样的友谊,差点因为一件小事而毁于一旦。最后挽救这份伟大友谊的就是信任。

1863年1月7日,玛丽·白恩士——恩格斯深爱着的妻子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心情十分悲痛,一时难以排解,他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

1月8日,马克思就从伦敦给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写回信。然而这封信却出乎恩格斯的意料,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地诉说了一大堆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逼得他喘不过气来,孩子上街没有鞋子和衣服,用马克思的原话说:“一句话,魔鬼找上门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忘却了、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

可想而知,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会是什么心情,他有点生气,对于马克思的冷漠产生了一种从未有的愤怒。两位挚友之间常常隔一两天就通信一次,但这次,一直隔了5天,即1月13日,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复信,恩格斯忍不住在信中斥责马克思,他说:

“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的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马克思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而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友谊经历着考验。马克思没有为自己辩护,也没有立刻回信,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以后,当双方都平静下来的时候,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

“从我这方面说,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然而这绝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寄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在我家里待着房东打发来的评价员,收到了肉商的拒付期票,家里没有煤和食品,小燕妮卧病在床……”

恩格斯立即谅解了马克思,因为对于马克思,他非常了解,并且非常信赖。1月26日,他给马克思的信中说:“对你的坦率,我表示感谢。你自己也明白,前次的来信给我造成了怎样的印象……我接到你的信时,她还没有下葬。应该告诉你这封信在整整一个星期里始终在我的脑际盘旋,没法把它忘掉。不过不要紧,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令马克思感动的是,恩格斯随信还寄来一张100英镑的支票,帮助马克思度过了困境。

没有彼此的理解和相互之间的感情投资,信任难以建立。尽管自己受到了伤害,可是在马克思进行诚恳的道歉后,恩格斯还是原谅了他。恩格斯的宽广的胸襟和对马克思的理解,使这段友谊牢不可破。

友谊,需要真诚和信赖。正如鲁迅所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击。我们生活在功利色彩非常强的世界之中,因为用伪善的面孔对待着周围每一个朋友,所以,信任在朋友面前几乎无容身之地,更多的是猜测和怀疑,这是多么可悲。其实,朋友之间建立信任非常简单。

首先,要信任你的朋友,这样才能换取朋友对你的信任。

两个朋友相交多年,可是因为工作调动,两人分散在两地,但是他们都没有忘记对方,经常通过短信进行交流。一次,其中的一个发了几条信息给她的朋友,问候她的近况,可是对方始终没有回音。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个人有些生气了,就又发了一条短信,心想:如果再没有回音,就不理她了。终于,许久,来了回信。她压制心中的不满,打开手机的收件箱。顿时,眼前一亮,信息中说:“不好意思啊,我换了卡了,今天才看到你的信息。还有,我并非忽略你,只是我的母亲这段时间病了,我实在没有时间。”收到这条信息,她才知道,朋友没有忘记自己,只是自己太多疑了。她立刻回信问候朋友的母亲。

第二,对待朋友,应该是只管奉献,不图索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朋友说的话,做的事,要持相信的态度,这样,两颗心才能撞击出友谊的火花。卢梭说:“一个只对自己有用的认识是没有任何用的。”

第三,朋友之间不要推卸责任。朋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需要很久,打破却只要一瞬间。而打破的缘由,未必是因为对方,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你自己。只不过,我们都习惯于推脱责任罢了。其实有句话说得好,路,是自己走的,脚下的泡,是自己磨的。你怀疑过你的朋友吗?你被你的朋友怀疑过吗?当你开始怀疑你的朋友或者是开始被你的朋友怀疑的时候,在开始质问之前,最好先质问一下自己,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真的问心无愧,那么失去这样一个朋友,也无所谓了。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信任才利于交往,何况是朋友呢?如果你非常珍惜这份友谊,那就给予他信任吧。至少在误会发生时,给他解释的机会,并能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

友谊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友谊。

黄狗和黑狗生活在一座庄园里,他们虽然相识并且生活在一起,但是彼此都显得很陌生。

一天,两只狗吃饱了饭,躺在厨房外的墙脚边晒太阳,由于无事可做,他们竟然彬彬有礼地攀谈起来。它们谈到人世间的各种问题,自己必须做的工作,恶与善,最后谈到了友谊问题。

黑狗说:“有一个忠诚可靠的朋友,是最大的幸福,和这样的狗生活在一起,可以同甘苦,共患难,彼此相亲相爱,保护对方。天下还能有比这更加幸福的吗?”他看了一眼眯着眼陶醉在友谊幻想中的黄狗,说:“假如你和我能结成这样亲密的朋友,日子一定好过得多,就会连时间的飞逝都不觉得了。”

黄狗热情洋溢地说道:“太好了,就让我们做朋友吧!”

被黄狗的情绪感染,黑狗激动起来:“主人挺好的,我们吃得又多,住得也宽敞,可是,亲爱的黄狗,过去我们没有一天不打架,现在想想,真是非常痛心!何苦呢?打架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来吧,握握爪吧!”

黄狗附和道:“赞成,赞成!”两个建立了友谊的朋友立刻热情地拥抱在一起,互相舔着脸孔,高兴极了,它们高呼着:“友谊万岁!让吵架,妒忌,怨恨都滚开吧!”

就在气氛非常热烈的时刻,不知是谁从厨房里扔出来一根香喷喷的骨头。两个新朋友立即像闪电似的向骨头直扑过去。友好和睦荡然无存,拥抱瞬间转变成相互撕咬,搞得狗毛满天乱飞。直到一桶凉水浇到它们背上,才把这一对“亲密的朋友”拆开了。

这虽然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足以说明,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世间充满了这样的友谊,听他们讲话,你以为他们是同心同德,丢给他们一根骨头,就全原形毕露。

西塞罗说:“友谊就其本性来说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真诚的,自发的。因此,我觉得,友谊是出于一种本性的冲动,而不是出于一种求助的愿望:出自一种心灵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某种天生的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出自对于可能获得的物质上的好处的一种精细的计算。”

交朋友最忌讳的就是面和心不和,不能真诚相待。有的人,平时是很好的朋友,可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抛弃友谊,因此说,友谊是需要考验的,只有经历过考验的友谊,才不会含有虚假的成分。那么,对待一份友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又怎样识别友谊中的虚假成分呢?

第一,患难见真情。所谓患难,主要是指个人遇到的苦难,遇到的不幸。摆脱困难,战胜不幸,要靠自己的力量,也要借助友谊的力量。当朋友遇到了困难,每个人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检验虚假友谊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患难,那些不能患难与共的人,甚至落井下石的人,永远不会是朋友。

友谊,不仅仅是在那欢歌笑语中和睦相处,更要在那困难挫折中互相提携,相濡以沫。列宁说过:“患难识朋友。”莎士比亚也说过:“朋友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这是因为,友谊本身就意味着困难时的忠诚相依,否则,友谊就毫无意义。

实际的帮助对身处困难之中的朋友来说,比甜言蜜语强一百倍。在朋友失去亲人的时候,就要用关怀去温暖朋友冰冷的心,用同情去安抚朋友心灵的创伤,用劝慰去平息朋友脑中冲动的“岩浆”,用理智去拨散朋友眼前绝望的雾障;当朋友犯了错误的时候,应该伸出友谊之手,友谊的价值之一,也就在于帮助犯了错误的朋友一道前进。只有设身处地急朋友所急,想朋友所想,才体现出友谊的可贵。

特别是当朋友遭到歪风邪气打击的时候,为了讨好多数,保持沉默,或者落井下石,就成了友谊的可耻叛徒,是最虚假不能容忍的友谊。正如巴尔扎克的《塞查·皮罗多盛衰记》所说:“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点好处,那就是可以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

第二,利益面前,虚假的友谊不会长久。相互间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也是对友谊的一个考验。生活是复杂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例如,在评奖金、评先进等时,只有一个名额,或者自己,或者朋友,两者只取其一,这时候就可能看出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谊,那种只想占便宜的人,在此时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抢先占领对自己有利的名额,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诋毁朋友——这个现在的对手。

西塞罗说:“当友谊是出自一种本性的冲动而不是一种需求感时,它会更加崇高,更加符合于实际。因为,如果友谊是靠物质上的好处维系的话,那么物质上的好处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友谊解体。而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

第三,时间会是虚假友谊最强有力的考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那些虚假的友谊就会被识破,而真诚的友谊也会被建立起来了。但是在时间的进程中,友谊需要不断地修补。

爱德华·齐格勒与最亲密的朋友疏远了,因为他觉得对方在疏远他。骄傲和矜持又使齐格勒不愿与这位朋友电话联系。

一天,他拜访了另外一位做了多年牧师和法律顾问的老朋友。他们谈到了友谊上,齐格勒以他自己与那位友人的友谊作例时,很伤感地说:“友谊是很神秘的东西,有些会持续很久,而有些则稍纵即逝。”

他的朋友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用手指向附近的农场说:“那儿原本有一幢很庞大的仓库,本来非常结实牢固,它的房顶需要经常修补,可后来却无人顾及它了。雨水从屋檐外面渗到里边,并浸入到屋梁和立柱上面去,在一场暴风雨中,它坍塌了。”

他回头看了看齐格勒,说:“友谊需要关怀,同那仓库的屋顶需要维修一样。该写的信未动手,该致谢时却没有,对人失去信用以及与人争吵后不及时重归于好——所有这一切如同侵蚀木钉的雨水,势必会减弱栋梁之间的联结。”

齐格勒半天没有说话,回去以后,他就给那位朋友打了电话,那位朋友感动得当即过来拜访了他。他们又和好如初了。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友谊,但是友谊需要不断地修补。有时候,可能是误解,所以,一定要给朋友时间,进行友谊的修补。只有双方都认识到这一点,并真诚地向对方敞开心胸,这样建立起来的友谊才会牢不可破。

不要被别人的言论左右

真正的智者是能认清自己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语所左右。

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要以他人的思想来左右自己行为的了,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走向空虚、乌有。

世态炎凉,很多人就喜欢用闲言碎语来制造新闻,讥毁他人,娱乐自己。能够坦然处之,淡定忍耐者,才能成功来击碎流言。

天下有谁不说人,又有谁人不被人说。人生在世,难免要被人褒贬扬抑,如果对于这些耳边的闲话耿耿于怀,那么必然为之所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那一份没有得到的理解而遗憾叹惜。

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观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众多,而你只有一个,如果处处照顾别人的看法,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洒脱一些,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何况,在社会生活中,有卓见者总是少数,孤独寂寞、不被理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特别在时移势易,应当有所革新的时候,假如过分看重众人的意见,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有一次,范晓萱对采访她的记者谈起对自己的看法时说:“以前我非常辛苦,因为我太在乎别人的感觉,太在乎其他人怎么看我,因此,我很多时间堵阿去想别人怎么想,我都想去做得面面俱到,所以,变得非常辛苦。但现在,我学会了跟着感觉走,也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我的看法,我只是想活得比较轻松,不要那么辛苦。”

只要一个人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就值得称赞。在每干完一件事情的时候,都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都能够使自己无愧于人。他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用不着在乎别人的感受。勇敢的心不会惧怕孤独,心灵的充实更胜过虚假的繁荣。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宠爱自己,因为人生苦短,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不必委曲求全,做一个独特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必将弱点或缺点暴露在你所处的社会中,然而,在谨慎之余,也许你会过分在乎别人的存在。假如你始终怀疑别人是否会在背后批评你,因此不敢相信朋友和社会大众,这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真正的智者是能认清自己的人。当飞短流长袭来时,智者很清醒地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假如你没有做错事,那么就挺起胸膛,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了,勇敢地面对众人挑剔的目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