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之手
28002500000026

第26章 希特勒的敦刻尔克打算

在敦刻尔克,希特勒为什么突然下令停止进攻,是否可以这样解释:这是英法的一个阴谋,英国有意放弃法国,放手让德国占领法国,目的仍然是希望祸水东引,而希特勒回报以对这些英法军队的放生。当然,这实际上是一笔交易,他们各有各的打算——希特勒明白如果让这些部队渡过海峡可以让英美暂时不对德国发动攻击,而如果在滩头上消灭了这些部队,那么就会激怒英国和美国,那么德国就无法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而英国的打算是,在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的时候,英国可以重新控制欧洲,继续其大陆均衡政策。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在完成对波兰的占领后就发起了对低地国家和法国的闪电战,这场战役被德军统帅部命名为“镰刀闪击”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避开不可能正面突破的马奇诺防线,转而在法国认为不可能的阿登山区作为攻击的楔入点。这场闪击战真正发挥出了德国军事思想的突出特点——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把德国装甲部队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向阿登山区出击前,英法军队是按照战前制定的D方案对德国的入侵作出反应,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此时正向比利时的代尔河方向前进,然而当德国军队从阿登山区冲去来后,英法联军发现德国人已经在他们的后方深深地楔入了强大的庄稼集团军群,也就是说,英法联军实际上已经被从法国平原上分割出来,强大的德国装甲集团军群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铁锤,而顿克尔克方向的那条海岸线则像是一个案板,英法联军被挤压在狭窄的低地地区,成了案板上的待宰羔羊。

德国军队的快速推进甚至让法国一些军队将领都不太清楚战局已经到了多么危险的地步——当德军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群从色当已经突破三天后,直到5月16日,法军东北战区总司令乔治将军仍然不清楚德国即将取得法国战役的胜利,他到这时候还不太清楚法军第9集团军的严重遭遇。

5月18日,德国装甲集团军的坦克已经抵达圣康坦-康布雷一线。5月20日傍晚,德军第2装甲师攻占了索姆河河口处的海滨城市阿布维尔——这是一个标记,德国完全达成了预设作战目的,即完成了对法国西北部和低地地区的英、法、荷兰、比利时联军的合围。在这个包围圈中,德国坦克像是驱赶羊群一样把英国远征军、法国第一集团军及一些溃败的比利时、荷兰军队赶进了羊圈。共计有40万人的部队几乎还没有发挥作用就突然成了坦克炮口下的可怜虫。

接下来,德国装甲集团军群中的各个装甲师开始有条不紊地按照作战方案向各自的目标前进,5月23日,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洛涅和加莱被占领;次日,拉沃利纳和圣奥梅尔也先后被德国坦克履带碾过,德国装甲师进入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运河一线,而这里距离顿克尔克仅仅只有30公里了。相反,只有英国远征军的一个营在运河一带临时抵挡德国的迅猛进攻,这简直就像是一群蚂蚁在低档大象的前进。战役进展到这里,看起来这40万联军已经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两个答案之间做出选择:要么被赶下海,要么投降。

然而,就在5月24日这天,德国装甲集团军群的将领们却收到了来自德国统帅部的命令:停止装甲师的攻击,只允许德国空军对海滩上的英法联军进行轰炸。——在二战结束后,一位名叫密尔顿·许尔曼加拿大少校情报军官与时任德军A集团军群总司令的伦斯德进行了一次谈话,伦斯德说道:“如果我能自行处理这件事情的话,英国人不会这样轻松地离开敦刻尔克的。可是我被希特勒的命令束缚住了。英国人跳上了岸旁的船,而我停立在港口附近,连手指都不能动一动。我建议最高统帅立即将我的5个坦克师派进城,将退却的英军全部歼灭。但是元首的命令是绝对的,根据这一命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没有权利进攻;并且命令我离城市不得近于10公里。允许我用来对付英军的唯一武器就是中口径火炮。在离城10公里的地方,我停下来了,眼看着英军逃跑,而我的坦克和步兵却留在原地不让出动。”

德国统帅部为什么突然在这个关键时刻下达了这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命令呢?这成了二战中最引人注目的谜团。在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中,西方的主流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是希特勒犯的一个错误,他是出于三个目的而突然中止了德国坦克的进攻:一,敦刻尔克地区有大片的沼泽,装甲师有可能在这里无法推进,从而遭到严重损失;二,德国A集团军群的战线拉的太长了,而法国腹地还有强大的法军,这对A集团军的左翼一直是个严重的威胁;三,德国装甲集团军的推进过快,而且一直是高速机动作战,这导致德国装甲装备损耗严重,许多部队的战斗力下降十分明显,有些部队只有50%的坦克还能作战。

另外,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一些人认为,德国陆军和空军之间一直彼此竞争,戈林此时为了压制陆军取得法国战役的全部胜利荣誉而向希特勒建议应该由他的空军取代陆军完成最后的歼灭任务。

果真如此吗?这些理由和判断中有些看起来的确是事实,如德国装甲集团军损耗严重、A集团军左翼受到威胁等,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和判断都站不住脚,而相反,用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有些理由实际上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够识破——目的反倒是好像在掩盖什么。

为英国编撰官方二战史的英军少校埃利斯在英国的官方战史中这样写道:“关于这一次叫停的问题,希特勒所应负有的责任是一直为人所完全误解了。他在24日并不曾主动的作此项主张,因为伦斯德在23日即已下达了命令,他只不过是附和伦斯德的主张而已。关于25日和26日的行动,他并未有所规定,因为他是特别的授权伦斯德去对下一个行动作决定。但是他对于结束这次停顿,和命令在27日继续进攻,却负有个人的责任。”显然,埃利斯在把这种军事失误的责任往伦斯德身上推。

然而,同样是英国人,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者,英国军事史专家利德尔·哈特反驳道:“希特勒是受了伦斯德的启发而下停止前进令的吗?如果希特勒认为他是受了伦斯德的影响而下停止前进令的,那么在英军逃走之后,他为自己作此决定除了提出种种借口外,十有八九也会提到这一点的,因为不论犯了什么错误,他动辄将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后来作解释时,一点也没有迹象表明他曾提到过伦斯德的意见是一个因素。这是最有力的反证。”

伦斯德的谈话清楚无误地说道,这个命令是来自希特勒,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只有希特勒本人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下达这样的命令,其他人则根本不可能下达、也无权下达这个命令。但引人思考的是,邱吉尔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却说伦斯德说谎,邱吉尔的依据是1940年A集团军的战时日志,因为那里面清晰地记载着伦斯德建议希特勒装甲部队前进到运河一线后就暂停进攻,以便让后续部队跟上,装甲部队也休整一下。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1940年5月24日上午约11点30分,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少将确实抵达位于查里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并且在这里和伦斯德交换了对前线战局的看法。伦斯德就是在这时提出暂停进攻的建议的,他告诉希特勒,克莱斯特和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都向他提供了部队装备耗损状况的报告,都表明损耗严重,而且装甲集团军推进速度太快,步兵跟不上。对此,《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在书中如此纪录道,因此,伦斯德在会议上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然而,我在这点上对威廉·夏伊勒深表怀疑,总觉得他是在篡改历史,他是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他的书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和诚实度,但这不能掩盖西方学者在关键问题上弄虚作假的缺点,因为这点无论如何是得不到英国官方承认和证实的。因为伦斯德没必要说谎,他的确是建议了修整,但在这一点上,希特勒和伦斯德有根本的不同——伦斯德向希特勒报告部队损耗乃属正常,装甲部队需要休整也是显然的,但更显然的是,难道希特勒和伦斯德都不明白德国费尽心机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什么吗?当德国军队终于把英法联军合围在敦刻尔克却因为部队需要一些休整就放弃战机吗?另外,依照当时德军的实力,即使只有一半的坦克能够作战,那也足够了,海滩上的英法联军几乎丢弃了所有重武器,在毫无遮掩的海滩上消灭这些步兵并不需要多大力气,伦斯德说只需要5个坦克师就能够完成最后的歼灭,这点英国人并没有否认。也就是说,伦斯德可能建议过休整,但显然不是这时候,因为这违反装甲集团军的作战原则。

另一方面,即使伦斯德真地说谎,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希特勒一向是个一意孤行的人,他如果希望彻底消灭这些英法联军那绝不会因为装甲部队需要休整就停止进攻,如果他真是这样一个人,那么他也不会在苏联战场上作出那么多不利的决断。这天中午12点41分,希特勒大本营用电话向集团军和陆军指挥官们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并且,希特勒很明确地告诉他的部队,他们有一条明确的停止线:“在阿拉斯西北前进的部队,不得越出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沃利纳一线。在西翼,所有机动部队都要停止前进,让敌人自己投向上述有利防线。”这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何必要划出这么一条清晰的停止线呢?如果仅仅是部队休整,那也应该允许部队在进攻地选择有利的位置休整,划着一条线与其说是在划一条停止线,还不如说是在为英法部队划出一条安全线。

而有趣的是,沃尔特·洛德无意中却在其著作《敦刻尔克的奇迹》中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5月24日上午11时42分截获了一份德军的明码电报,大意说目前暂停向敦刻尔克—哈兹布鲁克—梅维尔一线进攻。”德国为什么使用明码电报?这不得不让人说,这与其说是在通知德国将军们,还不如说是希特勒在与丘吉尔对话。而时间上,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下:5月24日上午11时42分,这个时间正是希特勒来到A集团军伦斯德司令部的时间,也就是说,此时希特勒应该刚刚做到会议桌旁,他这是显然还没有在会议上明确停止进攻的命令,而电报却发出去了?谁发的?还能是谁,就是希特勒,即他在来到A集团军司令部前就决定了停止进攻,而伦斯德的建议正好给了希特勒一个停止进攻的台阶。

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回顾分析诸如军备损耗严重、A集团军左翼受到威胁这样的理由上得出这些理由的缺陷之处,从而验证希特勒和丘吉尔一同密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现在我们基本能弄清了,是希特勒本人决定停止敦刻尔克进攻的,那么,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其他支持希特勒停止进攻的理由和观点,看看这些理由和观点是否禁得起探讨。

如前所述,归结起来,人们通常认为希特勒突然停止进攻有这样几个理由:

1、对A集团军左翼的担心;

2、德国装甲部队需要休整;

3、戈林的干预;

4、处于对敦刻尔克的沼泽的担心;

5、为下一阶段进攻法国腹地的“红色方案”保留实力;

那么,我们就逐条讨论一下。

第一条,对A集团军左翼的安全担心。实际上,我们如果从源头上考虑这一条所谓理由就会发现它是多么脆弱——德国制定“镰刀闪击”作战计划已非一日,早在德国决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的军事将领和参谋人员就在思考如何攻击法国。在制定“镰刀闪击”的时候,A集团军是重要的一只手臂,B集团军是另一只手臂,德国的军事计划正是利用这两只手臂的联合力量一举把英法联军合围在敦刻尔克。也就是说,德国策划这个作战计划既然已非一日,那么从色当突入的A集团军左翼是否安全德国军事将领早有考虑,而不是在即将完成最后打击的时刻才突然想起来的。既然如此,无论希特勒还是伦斯德或者第4集团军将领都对A集团军的左翼安全都是心中有底的。从当时的威胁程度来看,法国腹地的军队也并没有真正威胁到A集团军的安全,当然,希特勒和伦斯德讨论A集团军左翼安全问题这显然是一种正常讨论,而并非是对已经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对策研究。

自然,法国佬也不是愚蠢到完全没有想到要切断A集团军的后路,5月17日,德国空军侦察机就发现A集团军左翼的法国部队正在集结,看起来像是企图切断A集团军的后路。这的确也让希特勒和伦斯德紧张起来,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在其日记中描述道:“元首神经紧张极了,这完全是因为他担心(A集团军的)左翼。”伦斯德也对表示了担忧,他记述道:“强大的法军会从凡尔登和马恩河的夏龙地区发动一次出人意料的有力反击。”因为德国一直到5月24日,在瓦兹河以东至索姆河北岸一线只有3个摩托化师和5个步兵师,因此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放缓进攻,以便后面的步兵跟上来。这种紧张一直持续到20日,到德国第2装甲师在这天黄昏抵达英吉利海峡才算缓解。但实际上,英国远征部队和法国腹地部队对A集团军左翼并没有构成多么严重的威胁,在德国第2装甲师抵达英吉利海峡的第二天,英国远征部队在阿拉斯对隆美尔率领的第7装甲师发动了一次反击,伦斯德在战后回忆法国之战时谈道:“当我们已经到达海峡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紧急的情况,英军在5月21日从阿拉斯向南发动了一次反攻。这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很害怕我们的装甲师在步兵师未能跟进之前,就被敌人切断了联络。”这是德国装甲师在“镰刀闪击”中遭受最严重的一次反击,但实际损失也仅仅是300人伤亡,400人被俘。这确实让德国为其装甲集团军的“装甲走廊”担心了一下,但也仅仅如此。

第二条,德国装甲部队损耗的真的不能完成最后时刻的攻击了吗?在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前,克莱斯特的确向克卢格报告说,他的部队各装甲师经过连续14天、长达数百公里的袭击,装甲力量的损耗相当大,有的装甲师已经有50%的坦克已经不能使用。第15装甲集团军的霍特也报告说,第15军已经有约1/3的坦克无法再进行战斗。古德里安的第19军5月28日的战斗日志也记载,古德里安也向克莱斯特提交了一份损耗报告,他同时建议道:“比利时投降之后,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在此作战,而使不必要的伤亡持续升高,应予以考虑。各装甲师只保有50%的实力。如欲使得第15军能在短期内投入在另一场战役中,则各项装备急需先予以修缮。”诸多的报告显示,德国各装甲师在经过连续作战之后都已经有不小的损耗,的确需要补充、修缮,然而,我们都清楚,每一次作战行动之后,各装甲师都会向上级报告各自部队的损耗状况,这些报告都应属正常例行报告,而不是无法再作战的紧急报告。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报告都提到损耗程度,最高的是50%,但实际上,即使德国只需要几个装甲师就能够完全解决敦刻尔克,也就是说,德军装甲损耗的确比较大,但仍然拥有比攻下顿克尔克所需的力量大的多能量。相反,许多德军将领都认为到达英吉利海峡,他们的作战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只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就可以解决合围问题,的确如此,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希特勒另有打算,他必须在一个政治高度看待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

第三条理由,戈林的干预。这一条看起来有些荒谬,但总体来看,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此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正是戈林的争功之举造成了德国丧失合围机会。这一观点的来源也许就是纽伦堡——战后,曾任德国将军哈尔德曾给《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邮寄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引用了布劳希奇1946年1月在纽伦堡监狱同空军元帅米尔希和凯赛林的一段谈话,威廉·夏伊勒在书中如此写道:“戈林当时(1940年5月)对希特勒强调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战斗中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

对这一观点持支持态度的还有美国安塞尔海军上将这样的蠢货——他要么是在故意混淆是非,要么那枚海军上将军衔是浪得虚名,他在《希特勒与英国对抗》一书中这样夸张地描述道:“5月23日下午晚些时候,当戈林和他的参谋长(耶顺内克将军)和情报处长,坐在他的指挥车里谈话的时候,传来了在弗兰德达成合围的消息。戈林听罢,拍案而起,大声说到:‘好极了!这对空军是个极好的差事。我必须立刻告诉元首,给我要电话。’”安塞尔继续描写道,戈林在电话里向希特勒吹嘘敦刻尔克问题只有他的飞行员能够完成,因为敦刻尔克是个沼泽地,陆军的装甲集团军会陷进去无法自拔,而他的空军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空中投掷炸弹。“在电话里,他对希特勒发誓,那儿的任务只有他的飞行员能够完成。如果元首能把这一作战任务单单交给空军,那么他可以担保,他能一举全歼被合围之敌。他只需要给他让开道路,就是说坦克必须撤到远离合围圈的西部地域,防止被己方炸弹误伤。希特勒几乎未经考虑,就当即同意了戈林的计划。”这种夸张的描写和不符合军事常识的说法令人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海军上将的笔下——我们看看当时的作战地图就能明白,这段描写纯粹胡说八道!

在安塞尔上将的笔下,也许只有一条理由看起来符合那么一点道理,即“单独使用他的空军来收拾这一个大包围的残局,这样就可以无须冒必须使用宝贵装甲部队的风险。”如果戈林的空军能做到这点,这倒是的确是个好主意。但事实是,戈林的空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对一个拥有40万人的合围圈使用空军进行轰炸解决,谁都明白那需要多少轰炸机,而效果又根本不能与陆军相比,古往今来就没有放弃陆军而使用轰炸机来解决数十万人围歼任务的成功例子!直到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空中力量尚且需要动用地面部队来攻占巴格达,何况二战时的戈林空军,如果说戈林头脑发热,希特勒也脑中风吗?伦斯德等陆军将领难道也不清楚这个常识吗?这太把德国统帅部的军事决策儿戏化了。

事实是,当德国陆军快速推进的时候,戈林的空军基地却无法搬家。德国第2航空队总司令凯赛林对此嗤之以鼻:“我手边剩下的兵力不足达成这个任务。”德国是在占领法国之后才把空军基地前移的,当时在合围敦刻尔克的时候,戈林的空军大多数都达不到这么远的航程。例如第8航空军的各斯图卡大队虽然能够由圣昆廷以东的野战机场起飞,但对斯图卡而言仍然是太远了;海峡沿岸的几个城镇如布洛涅、加莱及敦刻尔克都正好在斯图卡作战半径的极限上。相反,5月24日,克莱斯特自开战以来首次向德国统帅部发出了“敌军掌握制空权”的报告;古德里安甚至在5月26日的作战日志中写到:“敌军战斗机活跃异常。我军的战斗机护航完全不足,使得对敌方运输船队的攻击效果极为有限。”如果戈林能够对敦刻尔克展开大规模轰炸,那怎么会连起码的制空权都没没有呢?德国在敦刻尔克地区实际上正好处在德国空军的作战范围之外,而英国空军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飞越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基本的作战情报,希特勒不会如此不了解,而戈林的吹嘘也多是出自后人的杜撰和猜测,戈林尽管狂妄,却也不是个莽夫。

第四条,处于对敦刻尔克沼泽的担心。看起来,这又是后人对德国军事参谋人员智力的侮辱——应该明白,德国参谋人员直到今日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专业的参谋,德国军事统帅的思想也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德军之所以横扫欧洲,德国军队一流的军事思想、一流的作战计划、一流的指挥能力、和一流的士兵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德国与法国传统敌对关系导致两国不断研究如何克敌制胜,为此,法国在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而德国却制定了打击法国的施里芬战略计划。“镰刀闪击”方案德国军事将领和参谋人员早有考虑,将英法联军合围在英吉利海峡海滩上是德国既定的作战计划,而德国人对敦刻尔克的了解显然比后人多,希特勒本人也曾到过敦刻尔克(一战时他曾在此服役),他和德国统帅们不会不清楚敦刻尔克沼泽的存在,所以,很难让人认同这种观点:德国作战计划制定者忘记了敦刻尔克沼泽。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依据是,希特勒和他的两个主要参谋人员约德尔、凯特尔都对这一地区有所了解,而他们恰恰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头脑还停留在一战时。英国二战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援引时任德国统帅部国防处长瓦利蒙特的回忆,描写道:“他(指约德尔,下同)同希特勒一样立场,并强调说,不仅希特勒,还有凯特尔和他本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佛兰德斯的亲身经验,都无可怀疑地证明装甲部队不能在佛兰德斯沼泽地带作战,至少,也要受到严重损失……”

那么,敦刻尔克沼泽地带对装甲部队有没有影响呢?当然有,装甲部队不宜在沼泽地带作战,这在今天仍然如此,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分清,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还是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影响,不要把德国军事将领对地形的一般性考虑当成决定性因素。应该肯定地说,敦刻尔克沼泽地带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影响的确有,但有限,更不会是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的主要原因——如果说敦刻尔克的沼泽就能阻挡德国的装甲部队,那么阿登山区为什么就没能阻止德国的入侵呢?阿登山区显然要比敦刻尔克的沼泽更难逾越;如果敦刻尔克的沼泽能够阻挡德国的装甲部队,那么为什么当希特勒重新下令进攻的时候,德国坦克却仍然能一马平川地前进呢?

第五条,为下一阶段的“红色方案”保留实力。在以上诸多理由中,其实只有这一条看起来有点道理,而希特勒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用这样的话对他的将军们解释,6月1日,希特勒在B集团军群司令部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对他的将军们解释了他为什么突然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先生们,你们也许会感到惊讶,为什么我把装甲师停在敦刻尔克外面。事实是,我浪费不起我们的军事力量。我担心敌人从索姆河上发起进攻,会消灭第4军团的薄弱的装甲部队……”

从打第一辆坦克抵达法国的大西洋海滩后,德国和法国、英国就都已经清楚,这场战役德国已经赢了。在完成合围后,英法联军就成了海滩上的囚徒,德国统帅部和各装甲师的将领都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战役作准备,为打击法国腹地的法军的“红色方案”已经成为考虑的主要方向,德国将军们和希特勒不愿再在敦刻尔克消耗更多的力量这种考虑顺理成章。正如约德尔所说:“战争是打赢了,余下来的只要把它结束就是了……牺牲一辆坦克都是不值得的。”希特勒同时也对A集团军的将领们如是说:“为了以后的作战需要,要节俭的利用装甲部队。”英国人兰·迪根顿(Len Deighton)在他的《第三帝国闪击战》一书中就这样说道:“不管德军的下一步行动是要向北前进,或是向南朝法国中部前进,德军在此之前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都是很合理的谨慎做法,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军事考虑。还有很多城市需要一一占领,法军集结的任何地区,都将是对德国装甲师战力的一大考验。德国人如此紧张并非没有道理。如此庞大的一支战车部队,不管它向哪个方向前进,一定会把它的补给路线及后方地区暴露出来,而很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从军事上来看,这是自杀的做法。”埃利斯在编写英国官方二战史时也这样写道:“因为德军当局逐渐分心于‘红色计划’的准备,所以此后在法国北部的战役指导都受到了影响,否则他们有许多行动即无法加以解释。”

尽管如此,但似乎仍然让人感到牵强——为了保留一些装甲力量而放弃战役的最终目的,似乎希特勒有些分不清轻重主次,难道希特勒不识时务的人一样三拜九叩都作了,在最后鞠一个躬的时候却不愿意了?索姆河以南确实还有大量的法军,然而,法国战局其实已经大体奠定,也许法国腹地的法军会进行一些强硬的抵抗,但从战略上来看,即使有一些大规模战斗也不会改变法国失败的大命运了。况且,围歼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并不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如同伦斯德所言,几个装甲师就够了。显然,这条理由看似最为有价值,但如果放在整个法国战役里来看,那些损失应该说微不足道,也不会影响法国战局。

那么,希特勒究竟为何在敦刻尔克突然停止了进攻,也许正如伦斯德在A集团军作战日志上的那句话:“法国北部的战斗正在接近尾声。任何危机都不再有可能——也许只有纯粹局部性者除外。所以,总体而言,A集团军群的任务可以认为已经完成。”对希特勒而言,他已经得到了法国,歼灭这些英法联军还是放走这些英法联军从军事上讲并没有多大意义,相反,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个意义却相当重大,那就是,希特勒履行了他的诺言,而丘吉尔后来却利用了希特勒的诚实。

也就是说,希特勒突然停止对敦刻尔克的进攻,就是因为“金桥神话”——最早提出这一说法还是利德尔·哈特,他的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山那边》两部著作中都引用了时任A集团军作战处长布鲁门·特里特的的回忆:布鲁门·特里特回忆希特勒在A集团军群总司令部视察时说,“希特勒的情绪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局是‘一个明显的奇迹’,并对我们发表了战争将在6个星期内结束的看法。其后,他希望同法国缔结一项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接着,出乎我们意外,他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结束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

紧接着,利德尔·哈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布鲁门特里特)认为,下令停止前进不仅仅出于军事原因;这是交易,是媾和的政治方案的组成部分。如果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被征服的话,英国也许会认为有损体面,必须洗掉这一耻辱。希特勒希望以听任英国远征军逃走的办法来博得英国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