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之手
28002500000025

第25章 美国不再孤立

珍珠港战役日本以微小的损失获得大胜,但对于接下来的整个世界战争格局,却无异于自己亲手大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国希特勒政府对美国参战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有所评估的,因此始终采取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的战略。实践证明,美国没有完全参与到反对法西斯、发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中来之前,盟军在对付轴心国方面的战事从未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在一天时间内就促成了美国参与到盟军的队伍的决心,也直接加快了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轴心国势力失败的脚步。

从短期的效果来看,日本在珍珠港袭击事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以损失32架飞机,1艘潜艇和5艘超小型潜艇的代价而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一天之内即获得了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在战争史上,这样的战果也是不多见的。在其后的六个月中,失去太平洋舰队的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失去抗衡能力,日本迅速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荷属东印度,将势力范围扩张至印度洋,从这个角度讲日本实现了其预定的战争目的。

但从长期的效果来看,袭击珍珠港事件是加速日本在中国等亚洲战场上失败的导火索。

首先,美军的三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列克星顿号、萨拉托加号)在袭击当天并没有停留在港内,日本在此次偷袭中并未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核心力量,却直接促使美国建立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海上战略指导思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转变,以往,美国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航空母舰,其海军作战思想仍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导思想仍然是进行日德兰式的以战列舰为主的舰队大决战。这个思想转变甚至比美国赢得对日战争还要重要,因为这导致了美国在二战后持续至今的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海上力量部署,而且,这种航母舰队在战后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政治威慑的作用,尤其在冷战之后更成了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有利武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战略转变祥加叙述——太平洋战争证明,航空母舰才是海上战争的主角,而战列舰的作用则远比预想的小的多。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日两国在太平洋战场进行了四次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战,以现代回顾历史来看,这也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得到的最宝贵收获之一。

第一次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美日海上战争是珊瑚海战役,在这次海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的指挥下,炸沉日军祥凤号,重创翔鹤号,虽然美军在此役中也付出沉重代价,列克星敦号被击沉,约克城号严重受伤,但此次战役毕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海军首次受到重创,为此后几次海战的取胜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珊瑚海战役后,美日在中途岛又展开了第二次航母之战,这就是中途岛战役。由于在此次海战爆发前,美国情报部门获得了日军的作战部署,因此提前做好了从侧翼伏击日本舰队的作战思想。结果,美军取得大胜,炸沉赤诚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四艘航空母舰,自己则仅仅损失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1943年以后,美国继续扩大航空母舰的数量,当时大概有几十艘航空母舰在服役了,而日本方面也意识到了航空母舰在海上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将航母数量增加到9艘。1944年6月,美军与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再次爆发了航空母舰大战,结果日军被击沉3艘航母,3艘受重伤,几乎全部的舰载机被击毁,而美军仅有两艘航母轻微受损,至此,日本航母舰队基本上失去了攻击能力。1944年10月,日军决定与美军在莱特湾决一死战,这也是美日在海上展开的第四次航母之战,在这次战斗中,日本为了挽回自己在海军方面的弱势,采用了调虎离山计,试图用战列舰队突袭美军登陆部队。尽管美军第三舰队顺应了日军的计谋,放弃攻击战列舰,而迎战日军的航空母舰,但强大的美国海军已不是日本预想中的那样脆弱,结果,日军仅存的四艘航空母舰全部沉没,至此日本的太平洋航空母舰舰队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也让人不得不感谢当年的偷袭珍珠港事件。这四次航空母舰大战美军最终获得了绝对性的胜利,进而扭转了整个世界战场的局面。也使传统的巨舰大炮时代成为过去,航空母舰主宰海上战争的时代已经来临。

其次,在两个小时的偷袭过程中,美军死亡2000多人,震惊了美国国内,这促使美国国内孤立主义者闭上了嘴——而这才是罗斯福想从珍珠港事件中真正想要的。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人在原本意见相左的国家政策中格外团结,而美国的强大的综合国力注定不是一场海上战争的失败就能削弱的。袭击珍珠港事件的始作俑者山本五十六就曾告诫日本高层:“仅看看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发达的汽车工业和一望无际的得克萨斯油田,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凭日本的国力,根本不能与美国为敌。”

最后,美国的直接参战,使英美等盟军获得了强有力的同盟者,在珍珠港被袭击的当晚,英国首相邱吉尔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总算赢了”。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以航空母舰为主导的海上战争时代宣告到来,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失败的开始。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明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对于已经既成事实的历史事件,探讨它是否应该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失去了现实价值。不过,对于日本最终为何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根据当时的情形分析,却也是日本方面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纵观战争史,能源之争似乎总是戴着面纱若隐若现的存在于冠冕堂皇的战争借口之后。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勿庸置疑,尤其是石油,在上世纪30年代末85%的石油来源于美国。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战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显然威胁到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1940年7月,美国出台了《出口控制法案》,对日本实施废铁和钢材出口禁令,不久又实行了航空燃料和润滑剂禁运,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东海岸及一些港口区停止了供给日本石油。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已开始准备在亚洲南部继续扩张,但表面仍与美国开展谈判。但7月26日,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且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能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除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削弱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将美国挤出亚洲势力范围,进而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实现能源自给的目的外,已别无其他选择。

当然,并非总为一家之言所垄断,著名美国历史学家舍伍德在其所著的《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一书中详细分析了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日之间开展谈判过程发生的事实。他认为在美日谈判期间,美国已经截获了日本外相东乡给与美国谈判的野村、来栖的电文,通过破译已经得知日本将发动突然袭击,只是不知道袭击的目标而已。当时电文的内容:最后期限绝对不能改变。在这之后,事情将自动地发生,而这个最后期限就是11月29日。因此据此推断日本在之前11月20日提出的和谈新建议已毫无意义,事实上,无论谈判结果如果,战争都不可避免,而事实上,美国也预先知道了战争无法避免的事实。

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总指挥官渊田美津在的《袭击珍珠港》(1967年版)一书,清楚地指出实际上正是罗斯福总统一手策划了放任了日本袭击珍珠港,因为那时的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相当强大,他们反对参战,而为了团结全民的参战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罗斯福在获得了日军袭击的讯息后,故意放任袭击结果的发生,是他愚弄了美国民众和太平洋舰队,正是他的故意行为使太平洋舰队在毫无防范的状态下,被突然袭击。

此外,当时任日本机动部队第一航空舰队参谋的原田也曾经发表过相关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也认为美国政府早已得到袭击情报,而罗斯福总统从自己的战略意图出发,在全国掀起参战的统一浪潮,而默许了这一结果的发生。

而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天,美国的3艘航空母舰和20艘巡洋舰撤离珍珠港,避免了主力战舰的损失,似乎也是早有预见的表现,而这却也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的背后涂抹上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是苏联煽动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但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恐怕一时间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但本书所揭示的英美种种阴谋很难说美国都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