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手腕:进退自如的领导兵法
27987800000026

第26章 运用好你的“唇枪舌剑”(2)

诸葛亮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好像专门为东吴的利益来点破迷津的。孙权当时只有26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诸葛亮明知他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只是采用反客为主的策略,激发孙权的自尊心。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着曹操八十万人军的势力,又考虑到刘备新近败北,未必还有能力抵抗曹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

“的确,我主是一败涂地,想要整军是比较困难。但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决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卜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现在看你的决定了?”

果然,孙权在诸葛亮激起自尊后又听到他中肯的分析,心情大悦,增强了信心,遂同意诸葛亮提出的与刘备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说服对手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通过声东击西,欲正故误,先虚后实等方法,以诱导对方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并作出你想要得到的结论。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为说服楚惠王不要攻打宋国,就采用了这一妙法。

墨子问楚惠王:“听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华美的车子不坐,却要偷窃人家的破车坐;自己有绫罗绸缎不穿,却穿着偷来的破衣烂衫,自己有鸡鸭鱼肉不吃,却偷吃邻居的糠糟烂菜,你说这算是一种什么人呢?

楚惠王觉得好笑,脱口道:“这个人必定有喜欢偷窃的癖好。”

墨子以此为据,大讲楚国地广物丰,宋国地狭物乏,并推出“你要攻打宋国,人家也会认为大王和偷窃者有着共同癖好”的结论。

至此楚惠王才发现上当,然而已理屈辞穷,不得不听从墨子的劝阻。

拿破仑从小就显示了他能言善辩的才能,下面的这则故事发生在拿破仑就任中校军官时。

一天,拿破仑在训练结束后,只身前往郊外散步。

郊外春光明媚,花草溢香,拿破仑深深地呼吸着这儿的新鲜空气,感受着阳光的滋润。

他慢慢踱着步,边走边思考问题。

突然,从路的东头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拿破仑来不及躲闪,就被已经由远而近的一辆马车撞了一下。

这一撞可不轻,拿破仑的左腿被马车的车厢边缘擦了一下,马上倒地。

这马车异常豪华,车上坐着的正是德伊特伯爵,这位爵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得理不饶人”。

更确切地说,就算是他理亏,他也会找出现由来搪塞。并反败为胜,找出己方的道理。

他让马车夫把马停住,然后下得车来,见到受伤倒地的拿破仑,他还是很“人道”地叫车夫将他扶,起来。

受伤的拿破仑瘸一拐,怒容满面。他厉声问德伊特伯爵:“你们没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吗?”

这话似乎为爱争辩的爵爷提供了一个吵吵嚷嚷的机会,他开始兴奋起来。

他说:“中校先生,你的话实际上包含了让我认错的内容,但是,这件事情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当然不会认错。”

拿破仑针锋相对:“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吗?”

德伊特伯爵说:“我也没说就是你的错,不过,如果实在要我评判的话,我认为两个人都没有错。

听我说,中校先生,我们共同经过的这条路有个最大的特点:路面过窄。当然,这种状况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我想说,这就造成了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其一是你撞到了我的马车;其二是我的马车撞到了你。中校先生,我相信你是持第二种想法的,而我呢,则选择了前者。”

拿破仑听了这话,怒气更盛。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很快就显示出他能言善辩的才能。

拿破仑说:“先生,先允许我打一个比方,如果一匹马和一头象同时在一条道上行走,而大象中途却倒下了,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

“当然,它或许是得了疾病或遭人射击了。”德伊特说。

“那么,你怎么就不怀疑那匹马可能干了些什么呢?”

“马怎么会有能耐整死一头大象呢?你的提法可真是奇怪。”

拿破仑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人怎么有能耐去撞一辆马车呢?你的提法也太有趣了。”

伯爵先生哑口无言,他的脸上开始红一阵白一阵。

最后德伊特给拿破仑赔付了上千法郎的医药费。

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

批评人,话不在多,而在精妙,所谓“言贵精当”。言语精炼,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语道破。使对方为之振动,幡然醒悟。如果拖泥带水,东拉西扯。反而使人不得要领。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了。

邴原在青州与儒学大师郑玄齐名,超脱世俗,清高自傲,公孙度曾称之为“云中白鹤”。投归曹操后,曹操任命他为东阁祭酒,对他的态度十分谦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曹操北征乌桓回到昌国,设宴招待士大夫。酒喝到半酣时,曹操说:“我这次凯旋而归,驻守邺城的诸君肯定都会前来迎接,今天或者明早,大概就都到了。不会前来的,只有邴祭酒吧?”

谁知话刚说完,邴原却先到了,曹操得到报告,大为惊喜,立即起身,远远出迎。见到邴原后,曹操说:

“贤人实在是难以预料啊!我本来估计您是不会来的,谁知您却屈驾远远地赶来了。这实在是满足了我的渴盼之心啊!”

邴原离开曹操后,军中士大夫前去拜访的多达数百。曹操知道邴原名高望重,从此以后对邴原更加敬重。

邴原虽有公职,但却常以有病为由,高卧家中,不仅不理事,连面也很少露。这样一来,不免要产生一些副作用。名士张范,也想学邴原的清高,曹操特地为此下了一道手令:

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不为孤用。闻张子颇欲学之,吾恐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也。

“造之者富,随之者贫”,意谓开创者能够得到大名,跟着学的人就将一无所获了。对张范进行了婉转含蓄的批评。这说明曹操对邴原之所以特别宽容、特别敬重,是为了充分利用他的声望和影响,争取到更多的士人。但他并不希望人们去学习邴原的清高,他所希望得到的是热衷事业、有实际才能的干才。

如唐朝武则天时的大臣狄仁杰学识渊博,很有作为,的确是位人才,可他与宰相娄师德长期以来不和睦,狄仁杰为一些意见分歧经常排斥娄师德,假若德高望重的娄师德也采取手段报复或压制狄仁杰的话,恐怕狄仁杰的历史就得改写了,但是娄师德没有这样做,而是顾全大局,宽宏大度,他十分看重狄仁杰的长处,接连向则天皇帝上了十几道推荐书,保举狄仁杰为相,与自己一起共谋国事。

新上任的狄仁杰不知内情,依然不与师德合作,与之嫌隙很深。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知道我为什么重用你吗?”狄仁杰答道:“我靠文章和道德取得官位,不是那种碌碌无为、依靠他人的平庸之辈。”武则天沉吟许久,说:“最初,我并不了解你,你之所以受到重用,全靠娄师德推荐。”于是她让身边的侍从拿来装文件的筐箧,找出十几篇娄师德的保荐书,递给狄仁杰。狄仁杰一看,十分内疚,深感惭愧。武则天也未怪责他。狄仁杰走出皇宫,深有感触地说:“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不由从内心里敬佩和感谢娄师德。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人们都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将其用之于辩论上,可谓百试不爽。当面对别人狡辩的时候,你不需着急。因为任何狡辩之辞,必有疏漏和白相矛盾的地方。只要你巧妙抓住其薄弱之处“将”他一军,他必然乖乖就范。

一个人喝了许多酒后耍酒疯,被扭送到法庭。那人预感到法官要惩罚他酗酒,就说:

“首先我想向法官提出几个问题。”

“你问吧!”

“我如果吃了沙枣,这不好吗?”

“没有什么不好。”法官回答。

“如果我再喝些水,这有罪吗?”

“没有罪。”

“然后我躺在阳光下晒一会儿,这是不是犯法?”

“当然不是。”法官说。

“那为什么枣加上些水放在阳光下酿成的酒,您就说有罪,并声明禁止呢?喝了这种酒,您就认为破坏了法律了吗?”那个人质问法官。

法官想了想,没有回答他的质问,而是反问道:“先生,现在我向你提几个问题。如果我向你泼一点水,这会使你得病吗?”

“不会!”那人回答。

“如果我往你头上倒点粘土,你会残废吗?”

“当然小会!”

“那么我把粘土掺些水做成砖头,再放在太阳下晒晒,然后用这种砖头猛力击你的头,这有什么后果?”

“砖头打破我的头,甚至我可能死去!”那人回答。

“那很好”,法官说,“你提到的这种酒也是这样。如果用水和粘土做出的砖头会砸破头,那么用水和枣酿成酒,喝了会酗酒闹事,破坏法律。”

作为一名领导者,乱施淫威只会让别人瞧不起你,哪怕对方是一个奸邪之徒,也要允许对方申辩,尽量做到以理服人。当然,也不能让犯有错误的人凭着狡辩轻易过关。

响鼓不用重锤

发表批评意见,切忌扩大事端,将那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也扯进来。使得当事人越听越不耐烦。增加其对批评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要面子的人,在发表批评意见时不断扩大批评范围,无疑是逼他不认同批评意见。最好的做法就是用事实轻轻一点。就能达到效果。

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但是同样也面临批评纠正别人错误的问题,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是如何批评纠正下属的过错的。

1971年“9·13”事件,林彪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绝对保密。当时,我驻蒙古大使馆馆员察看现场后,派二秘孙某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同机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周总理让符浩同志到机场去接。符浩把孙某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的同志回家过夜,并嘱咐他绝对保密。当晚周总理听符浩汇报情况。大家坐定,周总理问:“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答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已经回家。没等他说完,周总理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双眉猛然一蹙,厉声打断他,问:“你当过兵吗?”周总理对符浩非常了解,知道他是行伍出身。这个突如其来的质问显然是言有所指。符浩一怔,顿时感到问题的严重,立即答道:“我马上把中建公司的那个同志找回来!”他半夜驱车把中建同志接到招待所,并报告了总理,总理这才长嘘了一口气。

周总理在上例中的批评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你当过兵吗?难道不知道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吗?你不应该失去作一个‘兵’的警惕性。”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总理的这种批评方式就起了这种作用。他并不必把全部内容都说出来,对一个长期共事,有着丰富经验的下级来说,只需要稍稍一点就够了,无须长篇大论开导批评,对方便会全部领会其中的深意,并马上纠正其错误。这种方式对于彼此较熟的下级来说,有“响鼓不用重锤”之妙处。

另外,一个过错进行一次批评。要想对一个已知过错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两次就成了唠叨了。如果总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唠唠叨叨地没个完,对于批评者来说完全是愚蠢和无效了。

风趣幽默四两拨千斤

幽默语言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能使人发笑;在表达内容上有深刻的寓意,在表达目的上是友好善意的。尤其是在语言的运用中,幽默更是一个人思想、学识、智慧,灵感等的高水平结晶的体现。在交际场上。如果你能够巧妙地运用你的幽默,就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