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缺失的心理教育课
27975000000027

第27章 情绪压抑与心理问题的层次(2)

无意识一一精神的深层次: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又不被我们所察觉的一些诸如本能冲动、欲望、情感、情绪或生命力(又称“潜意下意识--精神的中层次:下意识界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层次之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人的意识虽然十分强大,可以上天揽月,可以基因移植,但是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这种显意识对于无意识而言,不过是“冰山一角”,人的意识的绝大多数是不显露的。这样看来,通过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认识到人的无意识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大有作为了。

7.2

三重人格理论

与意识“三层次”理论相一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人总是具有三重人格。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母亲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关系失调乃至平衡被破坏,就会危及人格的发展。

8.心理疏导须剥茧抽丝,层层追击

善于从表面现象追溯到最终的心理根源

8.1

无意识是人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的“性本恶”

无意识之所以不被我们轻易地认识、把握与控制,在弗洛伊德看来,就在于无意识实际上是人的原始本能,是一种潜在的精神能量,即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只是后来才学会了善。“历史的事实及我们的经验都一一证明人性本善的信仰只是一种错觉。”无论是早期的人类还是个体的童年,一开始都是自私的,后来才学会了爱人。善来自于社会,而恶来自于人的内在本性。

弗洛伊德理论的无意识本质上是本能的无意识。人最基本的本能就是自私,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作为动物性本能,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指的是自我的生存与繁衍。

生存本能是人最基本的原始本能。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任何一个动物、任何一个人会蔑视自己的生命。文明社会的向前演进是一把地地道道的双刃剑,现在不少人选择自杀,其实就是人的动物性被文明化了,“畏惧死亡”的原始本能在他们那里得到可悲的退化。但是,英雄人物视死如归,则属于意识层面的凛然大义对人原始本能的战胜,是信仰的力量。

“快乐本能”是人的另一种基本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或本我是储藏性本能的领域,性本能在其中没有任何约束,表现为无理性的、原始的冲动。性,除了追求繁衍以外,它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满足和快乐。与性带来的快乐相对应的,还有食、饮、衣、住等生理需要满足方面的快乐,以及人的情感满足、尊重满足、理想实现等方面的快乐。这些快乐本能在亚伯拉罕·马斯洛那里被称为“五种需要”。

8.2

原始本能:教化与退化

我们注意到,同一种类的野生动物的成年个体,长得都差不多。但人类即使是同一种族甚至同一个村的人,都是高矮胖瘦、黑白美丑各有不同。这说明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宽了,原本不能适应环境无法生存的人也生存下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细胞核不爆满,更为了节省物质,所以基因片段的丢失比获得更简单。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大大增强了抵御物竞天择的能力,这种抵御使得人类的基因丢失很快。所以,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退化明显。比如,据统计,全世界性格越来越内敛的人数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最典型的是那些饱受教化的神童,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学历者,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越来越内敛,而殊不知这种内敛其实在很多方面成为人的原始本能退化的典型。

北师大博士跳楼,清华大学博士跳楼,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跳楼……

他们比常人更热衷于选择自杀,这是“对死亡恐惧”本能退化的结果,

面对死亡他们不再那么恐惧了。他们老实本分、孤僻内向,这是“结盟本能”减弱的结果。所谓结盟本能,就是交友的本能是人际交往的本能需要。他们的朋友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与实验室与书本的接触。他们老实本分,被攻击时不会反击,那是缺少反抗本能!这种本能的减弱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天生的软弱,面对外界的骚扰反应不像一般人那样敏感,那样激烈。

很多动物在发生冲突前都会先发出警告,以避免正式的冲突,警告无效才会真正打斗,而这些内敛的人丧失了冲突前先警告的本能,结果不出手还好,一出手就是惨剧,云南的马加爵就是一例!

内敛、老实的孩子还容易被骗,容易被伤害,容易被杀,却也容易做出玉石俱焚的选择。在美国校园枪击案中,被伤害的那些孩子都是不会反击,不会警告,不懂结盟,不懂得寻求救援,不善于进攻他人的人!他们先天缺少各种原始兽性,悲剧也就难以避免。

但尽管如此,原始本能的冲动又随着文明社会的演进,有了更多向外冲动的诱惑。

8.3

无意识原始本能:冲动与压抑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各自说过一句令人发聩的话。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说人的生存发展不可能是生命个体单独的行为,人必须融入社会。恩格斯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天使”,是指人的社会性,存在于人的意识层面;“野兽”是指人的自然原始本能,存在于人的无意识层面。

“野兽”与“天使”从未停止过冲突。“野兽”总是向外冲动,以满足人的自然本能。但是,“天使”却总是在权衡这种冲动是否合理,是否被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允许,在认为不被允许的时候总是向内、压抑。“天使”与“野兽”,意识与无意识,总是在这种向外冲动与向内压抑的冲突中,表现出动态的平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见到美女,你就会想:她是我老婆多好;见到名车,你就会想:我要是有这部车多好;见到大官被人前呼后拥,

你就会想:我是大官多好……这就是所谓的“私字一闪念”。如果你告诉我说:“我从没有这样想过。”这根本就是谎言。之所以会这样,实际上就是人无意识的冲动,这种冲动浮到意识的层面上来了。这种冲动也就是人的“野兽”在发挥威力:我要欲望的满足!“野兽”的这种欲望常常显得那么积极主动,迫切地希望人采取行动,将这些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占为己有。

但是,人的意识层面是清醒的。意识层面告诉自己,这位美女不是自己的老婆,不可以占有;这部名车不是自己的财产,不可以占有;等等。当这种野兽无意识要求强烈的时候,意识就会因为顾忌道德、纪律、法律的力量,而唤起自身的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而对其加以抵抗,进行压抑。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挤压,这就是所谓的压抑,这就是生活中所谓的“狠斗私字一闪念”。其实,每一个道德、纪律、法律观念强的人经常地在狠斗私字一闪念。这是“天使”与“野兽”的抗争。

意识层面清醒的程度,取决于人后天学习与修养的程度。那些不注重后天学习与修养的人,道德、纪律、法律观念就会淡薄,而这种淡薄就会很容易地与无意识“野兽”沆靡一气,同流合污,从而减轻或者取消向内的压抑。结果,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犯罪。

8.4

折中:冲动与压抑的动态平衡

恩格斯还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平行四边形”理论。说当一个力沿着A方向推进,而另一个力沿着B方向推进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折中,取AB之间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C方向发展。弗洛伊德无意识与意识的“冲动一压抑”理论也认为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冲动压抑的结果,往往既不是完全听任于“野兽”,也不是完全听命于“天使”,也表现为折中。

或者用“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美女是我老婆多好啊,这部名车归我多好啊!这样的一闪念,被清醒的意识给压抑了,人没有采取强占或者偷盗等非法手段获取。但是,“野兽”不甘失败啊,怎么办?折中。人就会无意识地转个弯来“实现”它。这就是“做梦”。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梦实际上就是人美好愿望在现实中一时无法实现后在无意识领域的满足。虽然这种实现是虚幻的,但也能以此而照顾到“野兽”的本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我欲望的满足。生活中,人们常十分遗憾地说:“唉!你吵醒了我的梦。”明知虚幻也不愿醒,就是因为这种虚幻能带给人一些满足。生活中,人们还常说“做梦去吧”,就是指这种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

或者用无意识的折中行为表达出来。你看一个道貌岸然的领导、公务办事员在接待一个美女的时候,多说了几句话,椅子拉近了一点点,给原本装白开水的茶杯里添加了几片茶叶……这些细小的动作,

往往是不被自己所察觉的,具有微妙的意义。他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占有美女的意思,但是就是这么做了,这就是“野兽”在无意识层面对于人行为暗中怂恿的结果。

或者出现遗忘、失语、笔误、口误等其他反常行为。如果你心里总惦念着一个人,你甚至会在叫其他人的时候,不小心说成是他的名字,这是口误;或者下班回家时,会鬼使神差般地走到你心仪的女人家的楼下。这也是“野兽”在无意识层面对于人行为暗中怂恿的结果。

所以,折中就成为无意识与意识冲动与压抑结果下的动态平衡。

弗洛伊德精神层次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无意识行为,只有进入并认识到孩子的无意识层面,我们才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和孩子心与心的交流才会成为可能。

既然无意识是分层次的,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就须剥茧抽丝,层层追击,从表面现象追溯到最终的心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