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岁的洋洋突然暴打多多
一天下午,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多多在我的办公室等我。突然,初三的学生洋洋闯了进去,对多多又打又踢,还歇斯底里地吼叫:“打死你,打死你!打死你我也去死……”随着吼叫声进去几位男老师,
制服了洋洋。
“你为什么要打他?”我赶到办公室后问洋洋。
“我就是要打他!”
“”
“他把口香糖吐在我的床上!”
“什么时候?”
“前天晚上丨”
发生这样一件恶性事件,以及以上和洋洋的对话,使我隐隐感到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我的专业直觉告诉我:又一次心理咨询和诊疗的大挑战来了。
我叫来我的助手--心理咨询师王刚,吩咐道:
“限你今天晚上摸清楚洋洋暴打多多的原因,有困难吗?”
“老师,不是已经清楚了吗?”
“我要的是真正的原因。”
“是,教授!”王刚转身走出门外。王刚是刚毕业不久的北大心理学专业的高材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不仅懂得音乐疗法、谈话疗法、催眠疗法,还深谙佛教有关做人的教义,在工作中也任劳任怨。
经我的提醒,王刚当然懂得“前天晚上吐口香糖在洋洋的床上”这一事件,绝对不能够成为洋洋如此歇斯底里暴打多多的真正原因。原因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对等性,一定另有隐情。
2.和女友相约“五一”来京自杀
我床头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我翻身,赶紧用力睁开惺忪的眼。墙上的挂钟像是早有所准备,“当当当当”地响了4下。哦,已是凌晨4点了啊。
“老师,教授!”电话那边传来王刚急促的声音,王刚对我的称呼总是这样杂乱。
“说,不着急。”
“不好了!洋洋已经和女朋友相约‘五一’在北京一同自杀!”
“谁约的谁?”
“女朋友约的洋洋。女朋友现在老家山西大同,正在通过视频割腕,我看见她流血了。”
“为什么现在割腕?”
“向洋洋表示决心。”
我最担心的事情、最坏的结果,真的来了。因为我亲耳听到洋洋边打边歇斯底里地吼叫:“打死你,打死你,打死你我也去死……”
现在,这一切都明白了。洋洋突然暴打多多的真正原因是:女友相约他“五一”双双自杀,他虽有厌世情结,但尚不至于立即兑现死亡。但是,面对深爱女友的相邀,他又无力拒绝,因而在其内心深处形成生死攸关的心理纠结。他不想现在去死,又绝对没有勇气对女友说“不”。于是,有一种力量在告诉他:你必须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
3.女友视频割腕,远程紧急疏导
“王刚,辛苦你了。”
我电话指示王刚立即分两步解决问题。第一步,通过视频展开远程心理咨询,制止洋洋女友割腕。第二步,使二人放弃“五一”在北京自杀的计划。同时,我做了一些心理咨询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建议,最后说:
“小伙子,我相信你,凭你的才智,能行!”
“老师,我保证完成任务!”好家伙,像是在部队。
也许你会想,有这个必要吗?中学生不过是闹着玩啊。
那你就错了。现在的中学生什么不可以发生?他们有时候是闹着玩,但有许多时候还真不是闹着玩。在北京市昌平区一个技校的两个女生也是相约自杀。一天下午,在其中一个同学的家里,趁家长未下班的工夫,二人实施割腕自杀。其中一位自己割腕怕痛,就决定相互帮忙,割对方的腕。结果,一位同学被割腕身亡,另一位同学则因为对方先死用力不够而幸存下来。
我床头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此时,已有淡淡的晨曦透过窗户。
“放心吧,教授,没事了。我已经拿下。”
我松了一口气,赶紧向学校走去,我要请王刚下馆子,吃早餐。
在吃早餐时,我自然少不了给王刚这位得意高徒一些溢美之词。
“老师,这下好了,洋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真的解决了吗?”
“……”王刚放下筷子,望着我,一脸狐疑。
我告诉他,我们虽然排除了洋洋打多多的原因是“口香糖惹的祸”,但并不等于洋洋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人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分层次的,我们的精神分析也应当是分层次的。
洋洋打多多,自称是“口香糖”原因,这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和女友的“相约自杀”,由自杀引起的心理纠结与焦虑。这是他的心理问题的第一个层次。
洋洋心理问题的第二个层次是:他为什么会有自杀情结?他虽然不主动、不情愿,但毕竟没有拒绝,那他的内心一定存在着一个“心魔”。
“找出洋洋自杀的心理原因,逮住那个‘心魔’,这是你的第二个任务。”我对王刚说。
4.超级压抑:拜佛曾长跪4小时不起
这种学生说话不一定算数,今天承诺放弃自杀,很难保证他明天不自杀。
生死攸关,案情重大,王刚暂时撇开其他工作,全力投入帮助洋洋的工作中来。他每天陪洋洋吃饭、散步、聊天,做洋洋的好朋友、大哥哥,期望能够走进洋洋的内心深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传来好的消息。
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王刚决定和洋洋一道去雍和宫上香,洋洋欣然同意。
刚出地铁,就有几个人上前向王刚他们热情地兜售焚香。“不要。”王刚一连挡了好几个人。“我要!”最后洋洋还是不由分说,买了几束,捧在怀中。
通往雍和宫正门的狭窄街巷,有密密麻麻的售香堂、风水阁和八卦铺。雍和宫外,灰砖青瓦,榫头横梁,用五彩颜料施以花纹,华贵典雅。雍和宫内的建筑与形形色色清宫剧中的布景酷似,于细微处放肆雕琢,在整体上极尽恢弘之能势,朱红金黄,色泽纯正。
几处硕大的香炉前,熙攘的人潮排队焚香膜拜。下午1时许,终于轮到王刚和洋洋。他们俩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虔诚地俯首跪拜向佛。
两分钟后,王刚站起身来。王刚示意洋洋也起身,不料洋洋却不肯。又过了十来分钟,排队游客催促。洋洋仍旧不肯,继续跪佛。又过了30分钟、1个小时……
两个小时过去了,洋洋终于起身,一言不发,随王刚老师返校。
问其究竟,洋洋终于在返校后才吐露了心声。他说,他心里一直十分压抑,有一个“心魔”像山一样重压在心头。没有心情学习,常常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他还说,他以前常常会去拜佛,最长的一次是长跪4个小时。这样,心里会好受一些。
5.水落石出:儿时爱的缺失
听了王刚的介绍,我真是大吃一惊。一个年仅16岁的孩子一一居然可以跪佛一次长达4个小时之久。看来,长期的心理压抑无疑是他厌世、自杀的原因。难怪心理学认为,长期的心理压抑将很容易导致抑郁症,抑郁症较严重的后果就是走向自杀。
洋洋自杀的更深层原因找到了,我们如释重负。
但是,洋洋为什么会如此压抑呢?我向王刚布置了第三个任务一一尽快找出洋洋心理问题的第三个层次:心理重压来自何方。
这时,王刚心领神会,他马不停蹄地展开下一个更加深入的调查。他知道,也许这就是最后的攻坚战。
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天是洋洋16岁的生日,王刚和另一个咨询师小田决定给洋洋开一个简单的生日Party。
晚餐时候,就在宿舍里面,小田端上来亲自烤好的鸡翅,王刚去餐馆买了一些饭菜,还招呼了洋洋的几个要好的同学。吃完饭后,他们又去楼下的操场,把一个野外宿营帐篷搭了起来,在帐篷里面玩了很多游戏。
过了一会儿,王刚找来一个小凳子,摆上了冰激凌蛋糕,上面还插了16支彩色蜡烛。王刚点燃蜡烛,朋友们围着洋洋,一起把蜡烛吹灭。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每个人都开心地笑了。
可是,我们的主人公洋洋却没有笑。
当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洋洋时,洋洋哭了,最后竟然莫名地号啕大哭起来。
当然,心理咨询师王刚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王刚的诱导下,洋洋终于吐露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心声。他边哭边用撕哑的嗓子喊叫:“我没有童年,没有父亲,没有母亲……”
“从来没有人给我过过生日,从来没有人送过我任何礼物!”
原来,洋洋的老家是山西大同,父母为了事业常年在外打拼。父亲在厦门,母亲在海南。洋洋成了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父母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大越忙。他们可以让孩子大把地花钱,但从来不会问候孩子,认为过生日、买蛋糕、送生日礼物,不过是一个形式,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我们都知道,老年父母不满足孩子们只对他们生活上的照顾,需要孩子们“常回家看看”的亲情。同样的道理,儿童眼中的幸福是从比较得来的。当洋洋看到别的孩子有生日Party、生日礼物的时候,当每个周末的19点,学校规定接听家人电话的时候,他却没有。如此,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洋洋幸福感的缺失。
听王刚给我讲了洋洋的这一切,我一言未发。
“亲情缺失?”
“是的,老师。”
可是,我亲眼目睹的一件事情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半年前洋洋刚入学不久的第一周,每到周末19点学校规定接听家人电话的时候,洋洋都会准时地守候在一部电话机旁,接听电话,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父母不是很关心洋洋吗?
“老师,这不是真的。”
对,我想起来了。有一次正好碰上停电(这电话有些特殊,停电就停机),但是洋洋不知道,仍然对着电话听着,点着头,还在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这一幕,当时让我百感交集啊……
洋洋的病因水落石出:亲情缺失。
学校办公室立即通知家长进京,说有紧要事情协商。还真不含糊,父亲从厦门、母亲从海南,第二天就坐飞机赶到了学校。
在饭桌上,我和王刚老师当着家长和洋洋的面讲清楚了洋洋多年的心结。父母如梦初醒,全家人抱头痛哭。说话间,母亲就要向我们下跪,说我们救了孩子的命,挽救了这个家庭。
一个月以后。
我在学校的走廊上又遇见了洋洋的爸妈。我有些诧异,问道:“学校没通知你们来啊?”
“教授,现在我们知道了,没通知也要来啊。看看孩子,帮助他收拾一下床铺。你看,太脏了。”
我连连点头……
6.本案的心理学分析
暴打多多是表面现象,自杀情结是原因,是洋洋心理问题的第一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这里也是表面层次);
心理压抑是洋洋自杀情结的原因,是洋洋心理问题的第二个层次;
亲情缺失是洋洋心理压抑的原因,是洋洋心理问题的终极层次。
所以,根据洋洋暴打多多的表面现象,我们最终找出了洋洋3个层次的心理问题,形成这样一个心理层次链条:
暴打多多--自杀情结--心理压抑--亲情缺失
心理咨询与治疗一样,也必须找到其根本的病因,才可以根除。因此,心理分析,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层次而妄下结论,更不能停留在表面。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会没有成效,孩子的深层次问题便得不到最终的解决。如果我们满足于当时制止了洋洋和女友相邀“五一”来京的自杀计划,不从根本上挖出洋洋的心理根源,那么,可想而知,自杀计划也许真会执行。
因此,本案涉及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精神层次理论”。
刨根究底,就是精神层次理论带给我们的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7.精神三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三层次与人格三层次
7.1
人的意识的“三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一一精神的显层次:我们的思想、观念、主张、态度、情绪等,是人的“意识”层面。它们是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产生的,同时我们知道和认识它们的存在与作用。